![]() |
相關閱讀 |
![]()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
|
![]() 少數民族的勞動歌類按生產方式的不同,生活在綠洲的農業民族,如土家族的"薅草鑼鼓"、羌族碾場時所唱的"打連枷"、"牛佬佬調"等;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如哈薩克族、裕固族所唱的"奶幼畜歌"、"牧駝歌"等;生活在海洋、林區的漁獵民族,如滿族所唱的"跑南海"、京族的"出海歌",以及一部分手工勞動所唱的歌,如朝鮮族的"舂米索裹" 、"紡車打令"等。其音樂形式與號子不盡相同,曲調性較強。
少數民族的山歌類民歌多出現在高原、山區和在大草原叢事畜牧業的民族,如藏族的"拉魯"、蒙古族的"長調"、苗族的"飛歌"等。其音樂形式喜用節拍自由的散板,呈現出奔放、 高亢、激越、旋律跌宕起伏的特色。蒙古族長調中有一種在隆重場合才演唱的古老的歌,蒙古語稱"潮爾"。
中國各少數民族皆能歌善舞,他們的歌舞極富特色又極具魅力。如維吾爾族的"麥西熱甫"(集體歌舞)、"來派爾"(小型歌舞),羌族的"撒拉耶"(耍龍燈調),藏族的"跳鍋莊"、"弦子舞",納西族的"阿裹裹"、"窩熱熱",侗族的"多耶"、達斡爾族的"魯日格勒"、鄂溫克族的"奴克該勒",鄂偷春族的"呂日格仁"等等。
漁歌是泛指反映漁民生活的歌,其音樂風格優雅平穩,結構短小,主要流傳在沿海、沿江河的部分地區。廣東、福建一帶,把在水上生活的漁民習稱為" 民",故稱漁民所唱的歌為" 歌"或"魚詩調"、"咸水歌"等;還有湖北、湖南等省湖區的漁歌、潮汕地區的"南海漁歌"等,都以唱漁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習俗為內容。也有的地方將漁民唱的歌稱"船歌"。 |
|
|
![]() ![]() 兒歌是反映兒童生活的歌曲,它包括兒童玩耍時所唱的各種游戲歌,其結構短小精悍、旋律簡潔生動、歌詞通俗易懂。如"撲螞螂"、"螢火蟲"等;另一鐘是成人哄幼兒入睡時所唱的歌。如各地的"搖兒歌"、"哄兒調等",其曲調平穩,多與晃動搖籃或懷抱幼兒搖擺的節奏相適應。還有反映兒童悲慘生活的或含知識性的問答歌。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小放牛"等。
情歌類 各少數民族的民歌品種多樣,人們無論在交友、戀愛、喜悅、悲傷時都要唱歌。如苗族的"游方歌",布依族的"浪哨歌",侗族的"玩山歌"等。青年男女在找伴、初會、試探、初別、重逢、久相、成雙、或失戀、惜別的各階段,皆有專門的歌。歌唱成為交友、 向對方傳達心意最好的方式。;塔吉克族的"塔勒肯", 傣族的"喊海"則為"悲歌"之意。
中國各少數民族采用民歌來演唱英雄史詩、傳說、故事,常采用一曲多詞的分節歌形式,一般由專業或半專業人人演唱,或用各種器樂伴奏,自彈自唱。如回族的"馬五哥與尕豆妹"、 維吾爾族的"艾裹甫與賽乃姆"、哈薩克族的"薩里哈與蓮曼"等,以愛情傳故事為內容;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是長篇英雄史詩;廣西瑤族的"伏羲哥妹配婚姻",貴州苗族、布依族、水族的"古歌",福建、浙江畬族的"高皇歌"、" 瓠歌"、"創世紀"、"盤古開天歷代來"等以敘述各民族歷史、族源等為內容的歌。維吾爾族的熱情剛健的"熱瓦甫彈唱"、哈薩克族激情澎湃的"冬不拉彈唱"、柯爾克孜族詼諧幽默的"庫姆孜彈唱"、朝鮮族優美抒情的"伽耶琴彈唱"。侗族低回婉轉的"牛腿琴歌"、藏族"扎木 彈唱"等表演形式各具特色。
在中國一部分少數民族中,宗教信仰還占有相對重要的地位。有的民族還存在著原始崇拜。當人們對大自然無能為力時,就將希望寄托于神靈,并用歌聲來祈禱他們心目中的神能降福給人們。如滿族?quot;薩滿調",伊斯蘭教中回族的"召祈音調",西南各少數民族的"祭祀歌"、"佛歌"等。 |
網載 2013-09-10 20:55:0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