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王莽新朝年間,在新市(今湖北京山),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農民大起義――綠林起義,從而在中國文字中有了“綠”字的“lù”音一讀和“綠林好漢”這條成語,也使綠林文化在中國民間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根基。但長期以來,由于統治階級的偏見與禁錮,對綠林好漢的評價總不是那么公證。封建統治者說它是綠林大盜,百般抵毀,而農民革命家說它是綠林英雄,大力推崇。為了還綠林好漢本來面目,本文試圖從綠林起義過程出發,以偉人的綠林情結為依據,以綠林好漢的功績為佐證,全面解析綠林精神,深入探討綠林文化,為綠林好漢正名。
一、“綠林好漢”的由來
西漢末年,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社會矛盾加劇。漢哀帝死后,幼小的平帝繼位,外戚王莽以大司馬、大將軍身分執掌朝政。元始5年(公元5年),王莽鴆殺平帝,立兩歲劉嬰為帝,繼續把持朝政。四年后,廢劉嬰,篡漢登基,改國號“新”。王莽為緩和日漸尖銳的社會矛盾,托古“改制”。但煩苛的法令,繁重的徭役、賦稅,加上連年水旱蝗災,官吏橫征暴斂,使民眾無以為生。公元17年前后,全國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其中最具影響的,就是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起義。
歷時9年的綠林起義,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聚眾結義階段(公元17――21年)
公元17年,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西南部、貴州東部和廣西東北部、廣東西北部)大旱,“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茈(荸薺)而食之,更相侵奪。新市人王匡、王鳳為評理爭訟,遂推為渠帥”(《后漢書・劉玄傳》)。王匡、王鳳仗義執言,在群眾中有很高威信。18年春,河南人馬武、王常、成丹帶領隊伍前來投靠他們,使隊伍達到七八千人。他們選擇綠林山(今大洪山)為根據地,將一塊空曠地(今三王城)設為練兵場。起初幾年,綠林軍在山上開荒種地,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后來,義軍越來越多。19年秋,首次攻打了駐地附近的集鎮離鄉聚,繳獲了大量官方物資。到21年時,義軍發展到5萬多人。
2、重創莽軍階段(公元21―23年)
公元21年,王莽聽說荊州綠林山有大量聚兵,便派荊州牧率2萬精兵討伐。王匡、王鳳主動出山迎擊。在云杜(今京山縣城)周圍,出其不意襲擊莽軍。“大破牧軍,殺數千人,盡獲輜重”,后又乘勝“攻拔竟陵(今鐘祥南),轉擊安陸……還綠林山中,至有5萬余口,州郡不能制”(《后漢書・劉玄傳》)。
公元22年夏,綠林山發生瘟疫,數月間人死過半,義軍面臨嚴重威脅。王匡、王鳳,王常、成丹分別帶領人馬,兵分兩路,離開綠林山。王匡、王鳳帶兵進入南陽,威震四方。漢宗室劉t、劉秀兄弟也在聚兵反莽,便主動與綠林軍聯系。兩軍聯合后,重創莽軍嚴尤、陳茂的部隊,在南陽、昆陽地區打了一系列勝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昆陽之戰。典籍對“昆陽之戰”是這樣描述的:“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公元23年,綠林軍進圍宛城,攻克昆陽等縣。王莽派王尋、王邑率軍42萬反撲,包圍昆陽,用樓車和地道攻城。王鳳等率起義軍八九千人奮戰堅守,派劉秀等突圍救援。各路起義軍進援昆陽時,劉秀乘莽軍輕敵懈怠,率精兵三千集中突破敵軍中堅,殺死王尋。各軍奮勇作戰,城內守軍也乘勝出擊,內外夾攻,大破敵軍,殲滅了王莽主力。”昆陽之戰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鐘。
3、復漢立帝階段(公元23―25年)
公元23年,起義軍戰勝嚴尤、陳茂官軍之后,關于領導權的爭奪日益激烈起來。這次戰勝莽軍的主力是綠林軍,王匡、王鳳在義軍中贏得了很高的威望,王匡實際上成了義軍的最高統帥。但王匡存在“天下非漢莫屬,非劉氏莫王”的封建正統思想,不愿自稱皇帝,于23年3月在U水沙洲設壇陳兵,舉行大典,立漢高祖九世孫劉玄為帝,號更始。
昆陽之戰后,王匡率兵于23年9月攻破洛陽,10月攻入長安,將王莽殺死,王莽政權宣告結束,東漢政權被催生。
在整個綠林起義過程中,綠林軍所到之處,殺富濟貧,為民撐腰,深受人民擁護,人民親熱地稱之為“綠林好漢”。
二、“綠林好漢”的佐證
1、關于“綠林”釋義
《辭海》關于“綠林”的釋義:新莽末年,王匡、王鳳等聚眾起義,占據綠林山,號稱“綠林軍”。后稱聚集山林,武裝反抗封建統治、誅鋤惡霸土豪的好漢為“綠林”。亦用指群盜股匪。
《中國成語大詞典》關于“綠林豪客”的釋義:綠林,西漢王莽年間湖北地區饑餓的農民以王匡、王鳳為首發動起義,曾經據守綠林山,故稱“綠林軍”。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裝力量,或指傷害人民的群盜股匪。亦作“綠林好漢”。
《現代漢語詞典》關于“綠林起義”的釋義:西漢末年的農民大起義。公元17年,王匡、王鳳在綠林山組織饑民起義,稱綠林軍,反對王莽政權。公元23年,起義軍建立更始政權。同年在昆陽大敗王莽軍,乘勝西進,攻占長安,推翻了王莽政權。
此外,歷史上還出現過帶褒義的詞,如“綠林豪杰”、“綠林豪士”等,帶貶義的詞,如“綠林大盜”、“綠林強盜”等。
綜上釋義,無外乎兩條:一是肯定綠林起義,承認綠林好漢的歷史功績。二是貶損綠林精神,把“綠林”稱為搶劫財物的群盜股匪。前者是詞條的本義,是對綠林起義的客觀評價,符合歷史事實,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后者是反動統治者和御用文人出于統治階級的需要對“綠林”的曲解。
從綠林起義可以看出綠林文化的根基,從《水滸傳》這本古典名著可以看出綠林文化的延脈,那就是植根在廣大人民中的綠林豪俠事業與綠林文化思想體系。其實,綠林文化是一種俗文化與雅文化相結合的復雜的文化體系,它既有形而上的政治利益的表現特征,也有形而下的民間綠林好漢人格崇拜的思想體系。同時它的思想淵源又是儒、道、墨三家思想結合的產物,表現出多樣性的文化特征。
2、偉人的“綠林”情結
中共八七會議之后,臨時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會議討論了在湘鄂贛粵4省邊界發動秋收起義問題。在八七會議上被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的毛澤東,不同意湘南工農武裝配合南昌起義取粵的意見,他認為湖南民眾組織比廣東還要強,主張上山。瞿秋白提議毛澤東去上海黨中央工作,毛澤東回答:“我要跟綠林交朋友。我要上山下湖,在山湖之中跟綠林交朋友。”8月12日,毛澤東連夜起程趕回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是一座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南房是會客室,北房東西兩間分別為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臥室,中間為餐廳。餐廳北面凸出一間小屋,面積8平方米,是魯迅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看書,寫作,疲勞了還能從窗口眺望后院的景物。魯迅在這里寫下了著名散文詩集《野草》、小說集《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雜文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以及《朝花夕拾》、《墳》中的大部分文章,總數達200多篇。這些文章如一發發重磅炸彈,令反動政客和御用文人既害怕又仇恨,他們咒罵魯迅為“學匪”,魯迅便借綠林好漢的典故,將自己的書房起名為“綠林書屋”。
觀以上,我們看出,偉人也對綠林好漢充滿了人格崇拜,這也是為什么綠林好漢能凝聚人心的重要因素。古往今來,江湖人士無不以“好漢”作為人格衡量的標準;所以個個爭做好漢,人人要結識好漢,惟恐別人笑自己不是好漢。
三、綠林好漢的歷史貢獻
――推翻王莽統治,為建立東漢王朝創造了條件。漢代臧洪在《報陳琳書》中寫道:“光武創基,兆于綠林,卒能龍飛受命,中興帝業。”足可見綠林起義的歷史價值。
――第一次由農民起義軍建立全國性政權。公元23年,綠林軍在U水沙洲擁立劉玄為帝,建立了全國性政權――更始朝。這就有效地保證了人心的凝聚、謀略的實施和戰果的擴大,致使他們能取得昆陽大捷,推翻王莽統治。第一次農民起義時,陳勝、吳廣建立的政權“張楚”僅是局部性的。
――第一次建立農村根據地。王匡、王鳳率眾起義后,致力于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根據地。當時,綠林山為云杜所轄,緊臨新市,屬云杜邊陲,新市管不著,云杜管不了,地理位置是易守難攻。公元19年至21年,他們先后占領了云杜、竟陵、安陸,控制了鄂中大片土地,建立了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后來又建立了南陽根據地。綠林軍攻打長安時,派王常、朱鮪把守南陽。
――首創軍事屯田制。王匡、王鳳率軍進入綠林山,高峰時隊伍發展到5萬多人。要解決這些人的吃飯問題,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幾年間,王匡、王鳳帶領隊伍在綠林山12個山頭開荒造地1萬多畝。綠林軍開創的這種以軍養軍的生產方式,保證了軍隊能在綠林山駐扎達5年之久。時至今日,在綠林山還能看到滿山遍野的“古漢梯田”遺跡。
――開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昆陽之戰。這場大戰是王鳳親自指揮的。在莽軍層層包圍昆陽城時,王鳳制定了一系列戰斗策略,如自己親自守城,采取“假降”拖延時間,派劉秀突圍搬兵,授意劉秀將偽造的“密信”故意失落被莽軍看到,動搖莽軍軍心等等,體現了王鳳的足智多謀。毛澤東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中對昆陽之戰予以充分肯定。史書中明確記載,昆陽之戰義軍主帥是王鳳,其次是王常,劉秀僅是偏將軍。但劉秀稱帝后,篡改歷史,將昆陽之戰的主要功勞據為己有。
對于農民起義的評價,毛澤東同志指出:“地主階級對于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地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上所僅見的。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由于當時還沒有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沒有新的階級力量,沒有先進的政黨,因而這種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得不到如同現在所有的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樣,就使當時的農民革命總是陷于失敗,總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當作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
四、永垂青史的綠林精神
在兩千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綠林好漢體現出五個方面的特點,亦即“綠林精神”。
――忠。2000年前,王莽采取卑劣手段篡奪了西漢政權,加上天災連年,民不聊生,國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綠林好漢憂國憂民,揭竿而起,順應“民心思漢,復興劉氏”的歷史趨勢,團結和號召民眾組織起義,通過六七年的蓄勢,二年的艱苦戰斗,推翻了王莽統治。王匡、王鳳作為軍中首領,沒有自立為帝,而是擁立劉邦九世孫劉玄為帝。體現出綠林好漢忠誠的愛國、報國之心。
――義。綠林好漢疏財仗義,在民眾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在饑民為挖野菜相互發生爭斗時,王匡、王鳳主動為民眾調解糾紛;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要開倉濟糧。是他們的高風亮節和豪爽俠義,凝聚了廣大民眾,使綠林軍成為中原地區多支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以至劉秀兄弟都率舂陵兵來投靠綠林軍。
――信。綠林好漢重情義、講信用,他們以和為貴,團結民眾,追求信仰,樹立威信,他們用“信”來團結多路起義軍。他們誠實、守信,贏得了民眾的信任。
――武。綠林好漢從公元17年至22年4月,堅守綠林山,最高峰時屯兵5萬。他們常年堅持習武練兵,有高超的武功,至使他們在反莽的戰斗中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所顯示的武俠精神威震中原,“綠林好漢”名垂青史(“三王城”練兵場古跡猶存)。
――勇。自強不息,勇氣為先。無論是公元19年攻打離鄉聚、21年與荊州莽軍戰斗,還是23年6月的昆陽之戰,處處體現出綠林好漢驍勇善戰,勇往直前的英雄豪氣。只有綠林好漢能一鼓作氣,在昆陽之戰后不到4個月時間,就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
撥開迷霧,我們為綠林好漢正名。縱觀綠林起義的過程,我們真切地看到她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偉人對綠林精神的肯定,為我們撥亂反正,消除一些誤解;對綠林精神的提煉,感到她與我們的民族精神是那么吻合。“綠林好漢”在國內幾乎家喻戶曉,在國際上也是頗具影響。用現代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個知名品牌,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有著十分厚重的含金量。作為綠林起義策源地的湖北省京山縣,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綠林文化,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
網載 2013-09-10 20:55:1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