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成就霸業---吳越爭霸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吳越之戰,是春秋末期位居長江下游的兩個諸侯國吳和越之間進行的最后一次爭霸戰爭。自公元前510年開始,持續至公元前475年,歷時共35年,中經吳伐越的李之戰、越伐吳的夫椒之戰、笠澤之戰和姑蘇圍困戰,最終以吳的滅亡和越的勝利而告結束。


  公元前514年,闔閭登上吳國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員(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備,并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其時,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據有今浙江北部地區的越國,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楚為聯越制吳,積極扶植越王允常,從而使越力量迅速壯大。公元前510年,吳國進攻越國,兩國爭戰就此展開,雙方你來我往,開始了長期的拉鋸戰。


  公元前506年,闔閭率軍攻楚。次年春天,允常乘吳國內空虛,出兵襲擊吳都姑蘇。吳王急忙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敵,遂在大掠之后主動撤兵而還。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踐繼位。吳王為“南服越人”,遂乘勾踐新立之機,率軍攻越。雙方對陣于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勾踐見吳軍容嚴整,組織敢死隊連續幾次發起沖擊,均被吳軍擊退。在此情況下,勾踐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為三行,持劍走到吳軍陣前,一起舉劍自殺。吳軍將士被這一瘋狂舉動所震懾,紛紛擁上看個究竟,吳軍陣勢因而大亂。越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大敗吳軍。闔閭本人也受傷不治而死,臨終前再三叮嚀兒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時刻牢記殺父之仇,日夜練兵,積極備戰,準備出兵攻越。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勾踐得知夫差準備攻越的消息后,不聽大臣范蠡的勸告,在準備不充分的形勢下,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吳。夫差盡發吳國精兵,迎戰于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吳軍同仇敵愾,奮勇沖擊,越軍不敵,損失慘重,只剩下5000人退守會稽山。吳軍乘勝追擊,占領越都會稽,并進而包圍了會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大夫范蠡提出屈辱求全,主張用卑辭厚禮向吳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勾踐親自去吳國做人質。勾踐采納了這一建議,一面準備死戰,一面派文種去向吳王求和,并用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海又形有八搗蠆鈐市碓焦魑獾母絞艄⑸魅縹夤恍恚蛟澆聘林郟胛庋降降住N樽玉閎銜災性蝗緱鷦接欣⒖闖鱸焦急按嗆窶竦謀澈笏氐拿鷂庖靶模蚨峋鮒髡懦溝酌鷦劍裨潁亟莼⒐檣劍敢嘔跡敖癲幻鷦劍蟊鼗謚薄5蠆羆庇詒鄙賢胝裕銜焦紉淹督担忝媸低觶蛔鬮肌R虼舜鷯υ焦楹停示毓


  越經此一戰,元氣大傷。為安撫民心,勾踐下詔罪己:“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并下令“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后,把國內事務分別托付諸大夫負責管理,便帶著范蠡等人去吳國給夫差當奴仆。勾踐在吳國忍辱含垢,歷盡艱辛,終于騙得夫差的信任,于3年后被釋放回國。


  勾踐歸國后,決心復國滅吳。所謂“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爭取民心,選賢納諫,讓文種治政,范蠡整軍,建立招賢館,禮遇收羅各方面人才。改革內政,減輕刑罚,減免賦稅,開墾荒地,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增加人口。在軍事上,筑城立廓,修繕被戰爭破壞的都城,訓練部隊,厚賞嚴刑,擴充兵員。在對外政策上,奉行“結齊、親楚、附晉、厚吳”的方針。不斷送給夫差優厚的禮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對越國的戒備;送美女西施、鄭旦給他,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賄賂吳臣,爭取他們的同情和幫助;并離間吳國內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壞吳國的經濟,用高價收買吳國的糧食,使其內部糧價高漲,造成供應困難;采集良材,選派巧匠,送給夫差,促使其大興土木,消耗人力、物力。上述措施,收效顯著,壯大了自己,削弱了敵人,爭取了與國。越國力量大為增強,發兵伐吳所缺乏的只是時機問題了。


  在越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為復仇雪恥而磨刀霍霍時,吳國卻日趨腐敗。夫差因勝而驕,奢侈淫樂,窮兵黷武。調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蘇臺,不分晝夜同西施在上面狂歡作樂。同時,急于以武力威脅齊晉,稱霸中原。公元前489年,進攻陳國,次年攻魯,懾服了附近的小國,為北進中原開辟了道路。


  夫差又征調大批民工構筑邗城,作為北上基地,開鑿邗溝,溝通江淮,以利軍運。為導吳北進中原,使之與晉、齊、楚為敵,造成乘虛襲吳的機會,勾踐向夫差大獻殷勤,讓文種率萬名民夫協助吳國開鑿邗溝,以推動夫差北上。


  公元前484年,夫差聽說齊景公已死,決定北上伐齊,聯合魯軍,擊敗齊軍。戰后,夫差更加驕橫,認為只要最后壓服晉國就可取得中原霸權,于是約定晉定公和各國諸侯在公元前482年七月七日到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行前,夫差對太子友提出應防備越乘虛而入的勸諫置若罔聞,認為中原霸權唾手可得,不可坐失良機。因此自率精兵三萬空國遠征,北上黃池,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老弱病殘1萬人留守姑蘇,勾踐夢寐以求的機會終于來到了。公元前482年六月十二日,勾踐調集越軍五萬,兵分兩路,一路由范蠡率領,由海道入淮河,切斷吳軍自黃池的歸路;一路由大夫疇無余等為先鋒,勾踐自率主力繼后,從陸路北上直襲姑蘇。吳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蘇蘇州近郊)阻止越軍進攻。他感到精銳部隊已全部北上,實力不足,主張堅守待援。但吳將王孫彌庸輕視越軍,不聽調遣,擅自率5000人出戰,擊敗越先頭部隊,更加驕傲輕敵。二十二日,勾踐主力到達,發起猛攻,將吳軍包圍聚殲,并俘虜太子友等。接著揮師進入姑蘇。


  此時夫差正在黃池與晉定公爭當霸主,聽說越軍襲破姑蘇,惟恐影響爭霸,一連殺掉七個來報告情況的使者以封鎖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力威脅晉國讓步,終于勉強做了霸主,然后急忙回國。但是由于姑蘇失守的消息已泄,軍心動搖,夫差感到反擊越軍沒有把握,便派人向越求和,勾踐也因實力不足以滅吳,允許和議,撤兵回國。


  夫差向越求和后,由于征戰連年,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內空虛,一時無力反擊,就息民散兵,企圖恢復力量,待機再舉。而越國卻利用繳獲的資財充實了自己,提高了戰勝吳國的信心。公元前478年,吳國發生空前的饑荒,勾踐認為大舉伐吳的時機已經成熟,遂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后,于三月率軍出征,進至笠澤(水名,今蘇州南)。夫差也率領姑蘇所有的部隊迎擊越軍。吳軍在北,越軍在南,雙方隔水對陣。黃昏時,勾踐在主力的兩翼派出部分兵力隱蔽江中,半夜時鳴鼓吶喊,進行佯攻以調動敵人。夫差誤以為越軍兩路渡江進攻,連忙分兵兩路迎戰。勾踐乘機率主力偃旗息鼓,潛行渡江,出其不意地從吳軍中間薄弱部位展開進攻,實行中央突破。吳軍兵敗潰退,越軍乘勝擴張戰果,揮兵猛追。吳軍一敗再敗,退守姑蘇,越采取了長期圍困的戰術,企圖困斃吳軍。吳軍被圍于姑蘇達3年之久,終于勢窮力竭,突圍逃到站蘇臺上,但旋即又被包圍。夫差企圖效勾踐當年之故伎,卑辭求和,然而此時的勾踐卻非20年前的夫差,為免縱敵貽患,勾踐斷然拒絕了夫差的請求,夫差絕望自殺,吳國滅亡。越挾滅吳的余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于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夢。


  吳越戰爭,雙方經過長期較量,一波三折,富于戲劇色彩。范蠡與西施的故事,代代相傳,佳話千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催人振奮;夫差因勝而驕,縱敵貽患,處安忘危,最終身敗國亡。


  越王勾踐剛剛滅吳稱霸,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上將軍,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以久居”,故功成立即隱退,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項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伍子胥、文種之命運,以及范蠡之精辟警句,說明了古來中國歷代屢驗不爽的一個真理:為人臣者最忌“功高震主”,切記“功成隱退”。因為自古迄今為人君者多屬“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忘恩負義之輩,若不及時抽身,自不免如子胥、文種。文種、范蠡的不同命運,日后果為漢初韓信、張良所分別承繼矣。


網載 2013-09-10 20:55:37

[新一篇]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北宋統一戰爭

[舊一篇] 歷代賢臣的典范,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礎―周公輔成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