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的終結――八里橋之戰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八里橋戰役發生在1860年9月21日,對陣雙方是以僧格林沁統率的蒙古騎兵為主、綠營兵及民團為輔的清軍,和英法聯軍。


  戰役爆發背景是,當時天津大沽已經陷落,英法聯軍沿通縣進犯北京,僧格林沁首戰失敗,從天津退守張家灣,此外,在馬駒橋、齊化門以東至定福莊,也有清軍布防。防御清軍總數約3萬,主力(也是之后主要犧牲的戰士)是蒙古馬隊近萬人。


  9月18日,英法聯軍從天津出發進攻張家灣,以“火箭”攻擊蒙古馬隊,蒙古馬隊潰散,沖動后面的步兵陣腳,清軍整體敗退至八里橋。但是此時僧格林沁仍然信心十足,重新整頓了馬隊,利用八里橋附近灌木叢做隱蔽,埋伏蒙、滿騎兵將近1萬人。在這里僧格林沁犯了第一個錯誤,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構筑工事而不是偵察敵情、勘探地形上,以冷兵器構筑工事死守熱兵器軍隊進攻無異于等死。接著僧格林沁又犯了第二個錯誤,就是把實力最弱的勝保馬隊至于防線最前,事實證明勝保馬隊的崩潰造成了清軍防線的整體潰敗。


  9月21日凌晨4時,英法聯軍發動進攻,7時八里橋戰役爆發。聯軍分三路進攻,科林諾指揮的法軍第2旅主攻的南路是八里橋戰役的主要戰場,由法國人孟托班担任總指揮。


  戰役一爆發,清軍就立刻陷入被動挨打的境界,這和僧格林沁的指揮失誤是有重要聯系的。騎兵優勢在于其高度機動性,正面廣闊戰場的沖擊盡管也有威脅,但是面對熱兵器的火力優勢無異于送死。


  7時,清軍第一批騎兵列隊后發起沖擊,法軍以空心橫線陣型迎戰,“直排三列,連環槍發不絕”,騎兵紛紛倒地,法國人描述“每一發******都能打下一個騎兵來”。在這里不得不承認面對排山倒海之勢的騎兵沖擊法軍步兵仍然能從容裝彈射擊,證明法軍步兵的素質仍然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優秀步兵之一。特別是在部分騎兵已經沖擊到自己陣地四五十米的地方,法軍還是可以鎮定地保持陣腳不動,輕易擊潰了沖擊中的騎兵,老夫在此推測,法軍在此借鑒了滑鐵盧戰役中法軍鐵甲騎兵失利的經驗,當時英軍使用了一個橫線變方針的戰術,讓法軍鐵甲騎兵沖入自身陣地仍然被動挨打,無從發揮沖擊優勢。當然,使用這種變陣,對于兵源素質要求極高,特別是心理素質。


  一小時之內,勝保馬隊第一批攻擊力量就損失殆盡,這個時候更嚴重的災難來臨了,由于各種原因沒有按時投入戰場的法軍炮隊終于趕到,更多的炮火傾泄在勝保馬隊頭上,勝保坐騎被炸死,勝保本人也受傷,勝保馬隊徹底崩潰,后撤的騎兵沖動了整個清軍防線。法軍兩個騎兵連這時候已經攻到橋邊,部分漢軍綠營和民團跳出戰壕展開白刃戰,在騎兵沖擊下損失慘重,這里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清軍盡管配備了火器,當時質量太差,裝填工序太多,射速三分鐘才能打出一發,所以傷亡頗大。


  僧格林沁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的部署失誤,明白聯軍主攻方向不是西路而是南路。這個時候僧格林沁的表現堪稱英勇,親自指揮本部騎兵主動出擊,想對南路法軍和西路英軍實施分割包圍(老夫點評:這個時候才想起發揮騎兵主動出擊的優勢?而且面對熱兵器敵人圍住了又能在正面對決中消滅么?),同時命令本部步兵援助南路勝保馬隊。


  上午9時,勝保馬隊已經全軍覆沒,僧格林沁的部隊也和英軍陷入苦戰,一路英軍已經迂回于家集方向,對僧軍形成包圍之勢。僧格林沁只好主動撤退至朝陽門,英法聯軍攻占了八里橋。


  八里橋戰役,清軍馬隊損失慘重,在鎮壓農民軍起義中大出風頭的僧軍騎兵的尸體推滿了戰場,漢軍綠營和民團也被擊潰。這場戰役輸得十分窩囊,清軍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騎兵的高機動性也能大大抵消聯軍的火力優勢,并且事先已經得到了準確情報:“拿獲奸細,據供:逆夷用兵,馬隊在前,步卒在后,臨陣則馬隊分張兩翼,步卒分三層前進。前層踞地,中層微府,后層屹立,前層先行開槍,中層繼之,后層又繼之,我軍若迎頭轟擊,馬匹一經受傷,必然驚潰,惟有斜抄橫擊,轟斃必多等語。夷情兇悍,深知兵法,是在該大臣等審度形勢,妥籌應敵,以操必勝之權。……若僅用正兵與之相角,恐夷人詭譎,不足以盡其變”。


  說得已經很清楚,不要正面突擊,而是要斜線攻擊,這是騎兵戰術中很先進的一種理念,就是騎兵呈斜線方向切入攻擊,能最大限度減少炮火齊射殺傷兵發揮騎兵沖擊力,可是勝保馬隊的進攻始終是在寬大戰場上使用橫線集團分批次沖鋒,最大限度讓敵人發揮了火力優勢。


  此外,盡管英法聯軍的炮火給清軍馬隊造成重大傷亡,當時最終導致清軍防線崩潰的還是法軍騎兵的沖擊和白刃戰,在這里老夫得說一句,盡管當時漢軍綠營和民團有愛國熱情,但是看到清、蒙馬隊崩潰后,漢人為主的步兵是否還愿意為滿清皇帝拼命,確實是個問題。


  而且大家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就是清軍馬隊實際上已經突破了法軍防線,和法軍步兵糾纏在一起,這個時候清軍步兵卻沒有跟上,是漢軍步兵不愿意跟著清軍馬隊沖鋒?還是清軍壓根就不信任漢軍不肯讓漢軍執行主要任務,結合漢軍步兵之后的大規模潰退,值得深思。


  順便再談談這次戰斗雙方的傷亡情況,僧格林沁自稱斃傷法軍上千人,而法國人自稱只死亡12個,這里面法國人玩了一個文字游戲,大家注意到沒有上文提到了“火箭”和法軍騎兵,這里的火箭就是印度士兵發射的,法軍騎兵也是由印度騎兵構成的,所以,除了12個掛了的法國人之外,肯定還有印度兵的損失,但是法國人沒有提。此外,僧軍和英軍也發生了激戰,英軍的傷亡數目不祥。不過無論如何,英法聯軍加上印度兵的損失,最多也就是傷亡近百人,而清軍的損失很大,第一批攻擊的3000馬隊只有七人生還,此后清軍防線崩潰,自相踐踏,傷亡肯定不小,不過考慮到近半的步兵以潰散為主,損失的主要是蒙、清馬隊,估計清軍傷亡在1萬到1.5萬之間比較合理。


  無論如何,這次戰斗,宣告了中國“胡服騎射”戰術在熱兵器時代的終結,此后,再也沒有哪支中國軍隊使用騎兵騎射的方式來抵御外敵進攻了,一個原因是這種戰術確實無濟于事,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騎兵主力已經在這次戰斗中損失殆盡。


網載 2013-09-10 20:57:00

[新一篇] 胡惟庸案件

[舊一篇] 胡鐘達先生與明代蒙古史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