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0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3-7667(2001)11-0001-05
一
英國是世界上教育哲學研究比較發達的國家。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到英國學習和研修教育哲學的人絡繹不絕。它的教育哲學研究班(Seminar)不間斷地舉辦了近40年,來研究班上進行演講的既有像賴爾(G.Ryle)這樣昔日著名的哲學家,也有像弗萊雷(Paul Freire)這樣當今世界教育學界的叱咤風云人物。它的教育哲學年會也已成為一種真正的國際性學術會議。不過,縱觀整個20世紀,英國教育哲學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既有充滿熱情的可貴探索,又有浸透失意的痛苦反思。當前,英國教育哲學發展又面臨著一些新的危機。分析和理解英國20世紀教育哲學的曲折發展歷程,對于我國新世紀教育哲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而且,這種對國外教育哲學發展狀況的了解與分析也正是我國21世紀教育哲學建設所急需加強的。
二
根據20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學術方向的變化,將其劃分為三個大的歷史時期。
1.40年代之前:規范教育哲學
“規范教育哲學”最早是美國教育哲學家弗蘭肯納(William K.Frankena)在美國20世紀50年代中葉的教育哲學性質大辯論中提出的一個概念,與“思辯教育哲學”和“分析教育哲學”相對。[1]在弗蘭肯納看來,這三種教育哲學的區別在于:思辯教育哲學試圖尋找與教育過程相關的人與世界的形而上假設:分析教育哲學致力于澄清一些關鍵教育概念;規范教育哲學側重于理解與論證教育過程所要達到的目的及應遵循的原則,并就應該采取的方法提出建議。
根據弗蘭肯納的這一區分,將20世紀40年代以前英國教育哲學概括為“規范教育哲學”還是比較合適的。這一時期,教育哲學盡管已經成為教師培訓計劃中的一門課程,但是還沒有成為一門學術性學科和專業,教育哲學的研究還只是一些哲學家們的“業余”愛好,比較有名的如羅素(B.Russell)、懷特海(A.N.Whitehead)、能(P.Nunn)、克拉克(F.Clarke)、里德(L.A.Reid)等。他們在撰寫大量哲學著作的同時,都寫過一些重要的教育論著,如羅素的《教育論》(1927)、懷特海的《教育的節奏》(1922)與《教育目的》(1929)、能的《教育原理》(1920)等等。他們甚至還在大學里舉辦過有關教育的講座。他們的這些論著和講座與教育學家不同,都從各自所持的認識論、倫理學、美學、社會哲學或宗教立場出發,通過“演繹”的方法提出一些教育主張,如教育目的、人文與科學教育、師生關系等。在這一方面,他們秉承了英國哲學家乃至整個西方哲學家關注教育的傳統。
但是,由于他們對教育的哲學思考基本上都是從自己的哲學立場出發的,既缺乏必要的經驗證據,又因各自不同的哲學立場而在許多觀點上相互沖突,這一點遭到了后來教育哲學家們的垢病。彼德斯(R.S.Peters)就曾尖銳地批評說,他們的論述在邏輯上是各種經驗、信念和建議的“大雜燴”,把他們的論述稱為“教育哲學”就等于將哲學家當成是“預言者”。[2]有些分析教育哲學家們甚至將這種教育的哲學論述稱為“傳統教育哲學”,意思是已經過時了的、應該被取代的東西。這些批評確實觸及了這種規范教育哲學的弊端,但他們從獨特的哲學立場對教育問題所發表的見解還是非常深刻,非常能夠給人以啟發的。此外,他們的教育論述也提供了后來分析教育哲學家們進行概念分析的基本范疇,如“知識”、“教育目的”、“教育”、“灌輸”、“紀律”、“自由”、“教學”等等。
2.40年代至70年代末:分析教育哲學
20世紀英國教育哲學的歷史性貢獻是開辟了教育哲學研究的新方向,即分析教育哲學。此后,英國教育哲學研究的視角從教育實踐領域轉向教育認識或教育知識領域,開始了對眾多教育概念、命題和理論形式的概念分析。這一階段又可以劃分為兩個相互聯系的階段:40年代至60年代的“準備階段”和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發展階段”。
20世紀初,劍橋大學的哲學家摩爾(G.E.Moore)和羅素以及后來的年輕哲學家維特根斯坦(Wittergenstein)在復活源于洛克(Locke)、貝克萊(Berkeley)和休莫(Hume)的經驗主義傳統時,就以十分不同的方式斷言“分析”作為一種哲學方法的重要作用。他們主張對那些用來理解自身與世界的所有概念、觀念或思想體系的意義進行說明,把它們還原或分解為一些更基本的概念。然后,揭示這些基本概念與其他概念體系之間的關系,或者是說明這些基本概念的所指。用這種概念分析的方法,他們致力于對諸多概念、命題和信念的意義進行澄清,以便確立它們的辯護方法和真理性。通過這種分析,他們聲稱,傳統形而上學和認識論中的一些主要問題只不過是語言的誤用,因此是“假問題”(pseudo-problem),與之相關的許多傳統的哲學命題和爭論也是毫無意義的。30年代,維特根斯坦從總體上拋棄自己早期的意義理論和還原分析法,轉向日常語言分析,認為概念、命題和所有其他形式話語的意義存在于它們的用法之中。到20世紀60年代初,對傳統哲學的分析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如賴爾(G.Ryle)關于心靈本質和笛卡爾二元論的研究、斯多森(Strawson)關于形而上學類型的研究、奧斯汀(J.Austin)關于知覺和真理概念的研究等。與此同時,這些哲學家和其他一些哲學家以及學科專家逐漸將分析從哲學領域轉向其他學科領域,如海爾(R.M.Hare)關于道德語言的研究、伽第納(C.D.Gardiner)關于歷史解釋性質的研究等。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中,分析教育哲學開始醞釀和發展。
從40年代開始,分析教育哲學進入準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在學術、人才、機構、方法等各個方面進行準備。就學術的準備而言,上述分析哲學的迅速發展及其在其他學科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分析教育哲學的興起提供了深厚的哲學基礎和動力。就人才的準備而言,這一時期在英國出現了許多熟悉分析哲學的年輕哲學家,他們中的許多人后來都成為分析教育哲學運動的骨干。就機構方面的準備而言,1942年,倫敦大學教育學院開始在英國率先設立教育哲學教授職位,由哲學家里德担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赫斯特(P.Hirst)50多年后如此評論,“當1947年里德獲得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哲學教授職位的時候,這是英國所有大學也是整個教育研究領域的第一次。在當時,這種做法確實是值得爭議的。但是這樣一來卻給予公眾一種強烈的印象,使他們認識到對教育信念和實踐進行持續的、一致的和系統的哲學研究的重要性。我們可以說,當時人們沒有預料到的是,從此開始,教育哲學以一種后來出現的令人激動的方式發展為一個獨立的學術哲學領域,發展為一個與教育理論和實踐有著密切關系的學科。”[3]就方法方面的準備而言,出現了個別嘗試用分析方法來研究教育問題的教育哲學著作,比較有名的就是哈迪(C.D.Hardie)的《教育理論中的真理與謬誤》(1942)以及奧康納(D.J.O'Connor)的《教育哲學導論》(1957)。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美國分析教育哲學的出現對英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常常為英國教育哲學界所忽略。上面提到,50年代中期,美國有一場關于教育哲學性質的辯論。辯論由教育哲學家布勞迪(H.S.Broudy)和哲學家普萊斯(K.Price)發起。1955年,他們在著名的《哲學雜志》上發表文章,討論教育哲學的哲學性和必要性。同年12月,他們又在美國哲學協會的會議上做了相同的發言。他們對美國當時教育哲學的現狀進行了猛烈的批評。布勞迪指出,“教育家和哲學家手中的教育哲學最后歸結為有關美好生活及其學校職責的一套陳述,這種根據他們自己的經驗和依據作出的陳述并不十分清晰。老實說,這樣的一套主張并沒有什么壞處,但是它卻沒有資格自稱為一門理智的學科,特別是沒有資格自稱為一種哲學學科。”[4]他們的文章和發言在美國哲學界和教育哲學界產生了很大反響。許多重要的雜志如《哲學研究》、《教育理論》、《哈佛教育研究》都開辟專刊或專欄進行辯論。參與辯論的都是美國教育哲學協會和哲學協會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哲學家維爾德(John Wild)、謝弗勒(Israel Scheffler)和改造主義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布拉梅爾德(Theodore Brameld)等。辯論中,分析哲學的方法受到了普遍的重視。不久,謝弗勒的兩本代表性著作《教育哲學》(1958)、《教育的語言》(1960)出版,他自己因此成為美國分析教育哲學的領袖,他所在的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也因此成為美國分析教育哲學的中心。對于英國教育哲學的發展來說,最有意義的事情是:1961年彼德斯來到哈佛跟隨謝弗勒學習,深入了解了幾年前的那場辯論以及謝弗勒的學術主張。1962年,里德退休,遠在哈佛的彼德斯被選為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哲學教席的繼承人。彼德斯從哈佛帶回英國的不僅是哲學分析的方法,而且是將教育哲學提升為一門真正的學術性學科的雄心壯志。
這一階段英國教育哲學的發展主要表現如下:第一、確立了英國分析教育哲學研究的核心任務:把哲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中,特別是在倫理學、社會哲學、認識論和哲學心理學中,已經發展起來的概念分析理論與方法應用到教育問題研究中來。彼德斯提出了四個具體任務:(1)分析具體的教育概念,如“教育”、“教學”、“灌輸”、“教育目的”等;(2)檢驗與教育內容和過程相關的倫理學和社會哲學假設;(3)檢驗教育心理學家們所運用的概念系統和假設;(4)檢驗課程內容、組織以及相關的學習問題中所涉及的哲學觀點。[5]第二、于1964年創立了英國教育哲學的學術性組織——“大不列顛教育哲學學會”(Philosophy of EducationSociety in Great Britain,簡稱PESGB),彼德斯任主席。第三、于1967年出版了專門的教育哲學學術性刊物——《英國教育哲學雜志》。第四、教育哲學與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史學一起成為許多大學教育學院的一個系,為師范生、在職教師和研究生提供各種課程;第五,發表了大量研究論文,出版了大量研究著作。第六,有許多的哲學家在彼德斯的帶領下加入到教育哲學的研究中來,并使之成為一種哲學界的新時尚。教育哲學在英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受人尊敬的哲學和教育學科,形成了教育哲學的“倫敦學派”(London Line),其影響輻射到全英和整個英語國家。
然而,就在分析教育哲學運動蓬勃開展的時候,一些內在的和外在的消極因素開始制約它的發展。這些因素主要有:第一、分析方法本身的缺陷。正如卡爾所批評的那樣,“在誤解語言只是概念之奴隸的情況下,概念分析學者拒絕質疑概念建立之適切性,故亦無法理清與批判產生分歧與混淆之概念。就此而言,分析哲學之方法似乎已抹殺了教育哲學所應具有的創造性與批判性目的,同時,壓抑一些較具批判性的其他教育思想。”[6]懷特結合教育目的問題的研究指出,“它花費太多精力去論證如何理解教育目的這個概念,而沒有強調教育目的應該是什么等實質性的問題。”[7]第二、分析教育哲學家內部的分歧。哲學家都是有學術個性的,可是在分析教育哲學發展的過程中,彼德斯為了保證分析教育哲學的純潔性,曾阻止一些人轉向實踐問題研究。1975年,當彼德斯從教育哲學主席位置引退之后,這種阻止就不再有效了。第三、由政治因素導致的教師培訓課程政策的改變。分析教育哲學的興盛與60年代初英國工黨政府將教育哲學作為師范教育與師資培訓課程分不開。但是,70年代中期,代表保守黨立場的詹姆斯報告(James Report)發表。該報告強調一些技術性課程在師資培訓中的作用,忽視教育理論課程。來自國家的師資培訓費用也不再用于教育哲學課程。如果教師要想學習教育哲學課程,他們必須自己掏錢。這自然導致教育哲學課程的學生銳減。第四、來自教育實踐的強烈批評。盡管分析教育哲學并不想忽略教育實踐問題,但是他們研究問題的方式使得他們不能很好地幫助教師們解決實踐問題,教師們意見很大。他們諷刺說,“當我們向教育哲學家們指出問題請教時,他們不回答我們的問題,反而研究我們的‘手指’(意指研究教育者們提出問題的方式或方法,以便辨別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由于這些原因,從70年代中期開始,英國分析教育哲學運動的火焰便漸漸熄滅了。
3.80年代之后:可能的公共教育哲學
彼德斯在80年代初回顧和總結英國教育哲學的發展時曾說,“我們所癡癡等待的是一種新的立場。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加強調社會價值和人性的‘倫敦學派’的發展。但是,也許會有一種‘范式轉變’,有某種新的東西出現。但是我卻不知道新的東西會是什么。”[8]20年過去了,英國教育哲學確實已經有了許多新的因素出現,但是還沒有達到“范式轉變”的程度。
筆者在此借用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索爾蒂斯(J.F.Soltis)的“公共教育哲學”概念來描述80年代之后英國教育哲學發展。所謂公共教育哲學在索爾蒂斯那里是與“個人教育哲學”、“專業教育哲學”相對而言的。個人教育哲學就是哲學家或每個人自己的教育哲學(類似于“規范教育哲學”);專業教育哲學是職業教育哲學家的教育哲學,當時即指分析教育哲學;公共教育哲學與前兩者不同,既不是個人教育信念的表達,也不是對教育概念和命題進行“客觀的”語言分析,而是要對大眾教育意識、教育生活和教育政策進行批判性分析,和他們進行教育哲學的對話。顯然,公共教育哲學比個人教育哲學和分析教育哲學更加關注教育實踐,更加具有平等、開放和對話的特征。筆者在用“公共教育哲學”一詞描述英國教育哲學的最新發展時,前面加了“可能的”限制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英國教育哲學的現狀還很難說具備了公共教育哲學的典型風格,或者說將來“一定”會走向公共教育哲學,但是不管如何,卻有一些重要的跡象表明他們正在走向公共教育哲學。
80年代后,分析哲學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象歷史上許多其他的哲學運動一樣,被整合到哲學傳統中去。代替它的是一些更加激進的哲學主張,如后現代哲學、批判理論、女性主義、后結構主義、新實用主義等等。在英國,羅蒂(R.Rorty)的《哲學與自然之鏡》(1980)、麥金太爾(MacIntyre)的《德性之后》(1981)連同早些時候出版的羅爾斯(Rawls)的《正義論》(1971)等很受歡迎。與此同時,長期不為英國哲學家們喜歡的歐洲大陸哲學家如福科(M.Foucault)、哈貝馬斯(J.Habermas)等人的著作因其深邃的見解和強烈的批判精神也開始被人們閱讀。這些哲學主張和著作非常注重實踐分析、制度分析和生活分析。在它們的影響下,英國教育哲學家們逐漸地走出了分析教育哲學的傳統,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分析教育哲學的狹窄性、抽象性和經院性,更加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回應教育實踐的批評。他們在保持分析教育哲學思想清晰風格的同時,逐漸將學術興趣從教育認識問題轉向教育實踐問題。
20年來,這些受到關注的實踐領域主要包括教育政策、課程、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基礎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質量與評價、學生自主性、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產生了一些新的教育哲學著作,如庫柏(D.Cooper)的《平等的錯覺》(1980)、懷特(J.White)的《再論教育目的》(1982)、懷特(P.White)的《超越控制:論教育政治哲學》(1983)、海耶登(G.Haydon)的《多元社會中的教育》(1987)、卡爾(D.Carr)的《教化德性》(1991)、溫奇(P.Winch)的《質量與教育》(1996)、戴威斯(A.Davis)的《教育評價的限度》(1998),等等。顯然,這些問題不像60年代的那些問題那么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它們也沒有得到集中的和深入的討論。但是比較起來,這些問題更貼近教育現實。
把近期英國教育哲學的發展稱為“可能的公共教育哲學”還有一個重要的依據。從1999年開始,由懷特(J.white)所領導的一批教育哲學家們開始編輯出版名叫《沖擊》(Impact)的連續出版物。懷特在解釋這一出版物的命名時指出,之所以用“impact”這個詞,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這套連續出版物,使得教育哲學學會在英國公共教育政策的研究、咨詢,乃至制定方面發出自己的聲音。確實,與英國教育哲學雜志對學術性的注重明顯不同,這套連續出版物側重于對國家和學校各種教育政策的哲學分析,以一種非常積極的姿態渴求與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人員及廣大教師的對話,在教育行政部門和廣大教師中間產生了不小的反響。也許,我們可以將此作為英國教育哲學今后實現它正在進行的“范式轉換”的一個標志。
三
經過20年的痛苦反思和積極探索,英國教育哲學的發展又有了一些生機。但是正像英國許多教育哲學家所說的那樣,它同樣面臨著“嚴峻考驗”。這些考驗來自:第一、即將到來的大選。從近50年的發展來看,工黨執政對于教育哲學的發展比較有利,相反保守黨執政不利于教育哲學的發展。教育哲學60-70年代的興盛與80年代以來的衰弱都無不與兩黨的交替執政有關。當前,在國內的政治斗爭中,英國工黨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大規模牲畜疫情(瘋牛病和口蹄疫)的爆發使畜牧業遭受嚴重損失;油價問題已經引起了周期性的“油荒”;加入歐洲單一貨幣問題騎虎難下;公共醫療和公共教育質量的低下正引起整個下層社會的不滿。第二、分析哲學的傳統。一種學術傳統不僅是一種歷史資源,它同時也是一種學術準則。在英國當前教育哲學界,討論教育哲學問題不引用分析教育哲學的資源就好像不夠水平或資格,這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思想。相反,80年代在歐洲大陸和美國等出現的新的哲學思想利用得很不夠。實際上,在英國教育哲學界,不少人仍有一種“夜郎自大”的心態。倒是來自歐美及其他一些國家或地區的訪問學者將一些不同的學術傳統和新的學術思想帶入到英國教育哲學界。第三、教育實踐的批評。在最近一次有關課程改革的會議上,英國教育部門官員對于教育哲學家們的研究不滿,認為他們的分析和批評根本不切合實際。教育哲學與教育實踐的關系問題仍是英國教育哲學發展所要努力解決的大問題。第四、缺乏哲學研究的支持。英國教育哲學研究的黃金時代與大量哲學家的參與是分不開的,但是80年代后,由于英國哲學研究本身的落后以及教育哲學界缺乏有聲望的哲學家,哲學家們不再像60年代那樣對教育研究充滿興趣。英國教育哲學正在失去它平素引以為自豪的哲學家的支持。第五、一批在60和70年代成長起來的有名望的教育哲學家如彼德斯(R.S.Peters)、赫斯特(P.Hirst)、懷特(J.White)等紛紛退休。盡管英國教育哲學界也不乏年輕有為的后生,但是他們現在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學術水平上都無法與20多年前的黃金時代相比。盡管如此,許多教育哲學家們懷抱著服務教育和重振教育哲學的理想,一邊非常刻苦努力地工作,一邊不斷地進行學術反思,尋找新的方向。這是未來英國教育哲學繼續發展的基石,也是最值得我國教育哲學工作者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比較教育研究京1~5G1教育學石中英20022002本文概要回溯了20世紀英國教育哲學的發展歷程,并根據其學術方向的轉換將其劃分為三個前后相承、相對獨立的時期:規范教育哲學時期、分析教育哲學時期、可能的公共教育哲學時期。文章就不同發展時期的學術背景、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主要特征及其他相關要素進行了比較詳細地分析總結,并對英國教育哲學當前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的希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英國教育哲學/里德(L.A.Reid)/彼德斯(R.S.Peters)/懷特(J.White)石中英(1967-),男,安徽壽縣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副教授,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北京,100875 作者:比較教育研究京1~5G1教育學石中英20022002本文概要回溯了20世紀英國教育哲學的發展歷程,并根據其學術方向的轉換將其劃分為三個前后相承、相對獨立的時期:規范教育哲學時期、分析教育哲學時期、可能的公共教育哲學時期。文章就不同發展時期的學術背景、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主要特征及其他相關要素進行了比較詳細地分析總結,并對英國教育哲學當前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的希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英國教育哲學/里德(L.A.Reid)/彼德斯(R.S.Peters)/懷特(J.White)
網載 2013-09-10 20: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