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企業倫理的研究歷程及若干熱點問題述評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2—0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7)01—0144—05
  我國學術界對當代中國企業倫理的探索基本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建設同步。但是,真正從學科的視角有意識地研究則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在由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企業日益與政府脫離,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些市場主體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擇手段,使失德、敗德現象屢有發生,且越來越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不僅極大地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活,而且也嚴重地干擾了市場經濟秩序,引發了全社會對經濟倫理尤其是企業倫理問題的關注。學術界從倫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視野對企業倫理進行了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一些高校紛紛開設了企業倫理課程,企業倫理作為一種資本漸被認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企業倫理研究歷程及研究熱點問題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拓展管理學和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同時也有助于經濟倫理學這個新興學科的進一步成熟。
  一、當代中國企業倫理的研究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學術界對企業倫理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倫理的初步思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尤其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即開始了對企業管理模式的探索,從模仿蘇聯到探索中國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模式,如“鞍鋼憲法”、《工業七十條》、《關于改進產業工作若干規定(試行草案)》(簡稱商業四十條)等。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企業倫理主要表現為政治倫理,如革命道德是企業的倫理理念,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是職工的道德規范,通過群眾運動、政治掛帥等政治化手段激發工人的工作熱情和干勁等。與此同時,學術界也從發揮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和壯大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角度,開始了中國特色企業倫理精神的制度屬性、理論基礎等的研究,如20世紀50、60年代,經濟理論界開展了熱烈的關于物質利益和按勞分配、“大慶精神”、“兩參一改三結合”等討論,盡管沒有企業倫理的明確提法,但實際上已經涉及企業倫理問題。如于光遠的《論勞動者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結合》(《學習》1954年第12期)、烏家培的《略論物質利益原則的性質》(《經濟研究》1959年第8期)等。因此,盡管企業文化是20世紀80年代從日本和美國企業管理實踐的比較中得出的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然而,我國國有企業在長期的艱苦創業中實際上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如以“兩參一改三結合”為內容的“鞍鋼憲法”,以勤儉建國為主的“孟泰精神”,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核心的大慶精神等,為各個不同時期國有企業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激勵作用。①
  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學界對社會主義企業倫理的研究處于一種非自覺的狀態,并且把企業倫理等同于政治倫理。如《按照毛澤東思想辦企業》(《經濟研究》1966年第4期)、《現代化生產企業必須大搞群眾運動》(《經濟研究》1959年第9期)等,企業倫理研究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或者說是用革命性的政治倫理代替企業倫理研究。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計劃經濟時代,以社會主義政治倫理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倫理規范,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的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為新中國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和支撐,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缺陷。
  2. 改革開放以來的企業倫理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基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和企業作為獨立市場主體地位的日漸確立,迫切需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倫理。學界對企業倫理的研究自覺意識明顯加強并在多個層面展開:從對一般意義上職業道德的關注,到對企業倫理是什么、有什么用,企業倫理規范,企業倫理建設的機制與方法等。
  (1)企業倫理研究的起始階段(1978—1992年)。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中央實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圍繞分配關系,從“放權讓利”、“利改稅”、“撥改貸”到承包制,國有企業有了一定的經營自主權;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個體經濟開始作為國有經濟的重要補充得到承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初步發展,引發了企業倫理觀念的變化,這是中國企業倫理研究進入自覺階段的開始。學者們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國有企業的服務態度及商品質量、財政、金融等與企業活動有關的職業道德;個體戶的商業道德;企業倫理的含義、規范及作用等基本的理論問題。早在1984年《中國論壇》19卷3期上就發表了成中英《論企業倫理》一文;浦文昌在《道德與文明》1986年第5期發表的《淺談企業行為的道德規范問題》對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遵守的道德規范作了初步的分析;1989年羅國杰主編的《倫理學》(人民出版社)在對職業道德的形成和發展、職業道德的特征、要素和模式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專門探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職業道德的內涵、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職業道德建設的關系等問題;1989年唐能賦的《企業管理倫理學》(四川大學出版社)從管理學的角度,通過對管理哲學、管理倫理的研究,探討了企業管理的倫理問題;1990年喬法容的《企業倫理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對企業倫理的含義、要素、企業人倫關系、企業道德調節、道德激勵、道德評價等問題從理論上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并嘗試通過企業倫理建設的案例,從經濟倫理的視角審視企業倫理建設同企業發展的關系;繼1991年龍靜云、喬洪武的《鑰匙的魔力——企業道德概論》(武漢工業出版社)出版后,1992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又推出了兩人合著的《企業與道德》一書。兩位作者對企業道德的特征、作用、功能,企業的社會責任,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諸環節的倫理規范作了較為深入的探索。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國企業倫理研究已初具規模。
  (2)企業倫理研究的全面展開階段(1992—2000年)。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中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國有和個體、私營企業都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經濟體制的轉型引發了人們道德觀念的巨大變化,傳統的工商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一些市場主體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不擇手段,主要表現為:制假販假、企業之間互相拖欠貸款和服務費(俗稱三角債)和惡意逃廢債務等。這是一個實踐問題,也是一個理論上亟須探討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經濟學、管理學、倫理學等學科的專家學者給予較為系統的思考。企業的倫理特性,企業倫理是什么、研究什么、有什么用,企業道德規范,企業倫理形成的內在機理,企業倫理建設的機制,日本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企業倫理,企業誠信與信用等問題被學界關注,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無以數計的專著、論文問世。② 有學者統計,從1996年到1998年三年間,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倫理學》、《經濟學》、《工業經濟》、《商業經濟》、《企業管理》轉載的有關企業倫理的論文約300多篇。三年間國內出版的有關專著20多種,翻譯出版的國外專著約10多種。③ 其中,王小錫的《經濟倫理與企業發展》從經濟倫理學的視角對中國企業倫理及企業發展的深刻揭示,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筆者曾以“企業倫理”為關鍵詞,對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1995年以來政治類和經濟類的論文進行了查詢,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也為此階段企業倫理研究的繁榮提供了佐證。從1997到2001五年間,中國學界對企業倫理的關注度最高。政治類64960篇文獻中,涉及企業倫理114篇,其中1997—2001年共73篇,占64%;經濟類65375篇文獻中共有80篇關于企業倫理,其中1997—2001年共47篇,占58.7%。
  (3)企業倫理研究深入階段(2000—)。學界對企業倫理的研究體現為全面關照且深入的特點。“以德治企”、企業的社會責任、誠信、可持續發展中的倫理問題、經濟全球化對企業倫理的挑戰及應對機制、產權倫理、電子商務中的倫理問題、企業倫理建設的方法、SA8000、企業道德實力的衡量等問題,不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都得到了系統的研究。徐大建的《企業倫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從企業倫理學的理論基礎、企業管理中的倫理問題、企業的倫理建設三大方面,全面地論述了企業倫理的有關理論;歐陽潤平的《企業倫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立足于全球化的競爭背景,以多學科交叉的視野,以在企業長期調查研究的經驗、思考與實踐為基礎,力圖構建培育中國企業道德實力和經營實力的機制,這是對企業倫理理論和實踐操作的一種全新探索,是現階段我國企業倫理研究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同時,企業倫理的必要性也得到企業界的普遍重視。一些商界精英聲稱要追求“陽光下的利潤”,把倫理作為一種企業的無形資本進行經營,并積極探索與企業特點相適應的企業倫理模式建設,如許繼集團的“合力奉獻”模式,既有國有企業的倫理特色,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南街村集團、橫店集團等強村企業以共創、共有、共富、共享為倫理理念的模式等。由此,有學者認為,“高度重視企業倫理研究,是當代西方管理學特別是企業管理學研究中的一個最新趨勢”④。“企業倫理學是面向21世紀最先進的管理學,已成為大多數學者的共識。”⑤
  二、企業倫理理論研究中的幾個熱點問題
  1. 企業倫理是什么
  企業倫理即企業的道德,這是人們普遍的一般的認識,但對其內涵作深入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大致有這樣兩種種觀點。
  (1)應然說。企業倫理即企業道德,它是指在企業經濟活動中完善企業員工素質和協調企業內外部關系的善惡價值取向及其應該不應該的行為規范。也即“企業倫理是指企業從事活動時所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和規范”⑥。美籍華裔學者成中英的看法與此相近,他認為企業倫理是指任何商業團體或生產機構以合法手段從事營利時,所應遵循的倫理規則⑦。國外對于企業倫理的界定大多屬于這一類。1985年,美國學者P. V. 劉易斯在對308條關于企業倫理的定義進行分析后認為:“企業倫理是為企業及其員工在具體情景中的行為道德提供指南的各種規則、標準、原則和規范。”⑧
  (2)結構說。企業倫理是在企業全部生活中所蘊含和活躍著的道德意識、道德準則與道德活動的總和。此觀點將企業倫理視為一個具有整體性結構,并且是處在應然和實然交互作用中不斷發展變化的結構體系。⑨
  以上兩種觀點對企業倫理界定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側重點不同或者說是研究偏好的不同。第一種觀點側重企業倫理規范和準則自身是否合理,第二種觀點則強調企業應當怎樣遵循這些準則和規范。應該說,企業倫理作為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所形成的具有較大共識性的集體化倫理價值觀和道德意識,是企業領導人根據自己企業的特點倡導員工應當遵循或追求的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理想。它包括企業在處理內、外關系中以倫理理念為核心的倫理原則、道德規范及其實踐的總和。一般來說,企業倫理滲透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外現于企業的產品或提供的社會服務上,對內則貫穿在企業精神、經營理念、規章制度等方面。
  2. 企業倫理(學)的學科定位
  企業倫理學在西方已是一門不可或缺的獨立學科。早在1993年,美國90%以上的管理學院(商學院)均開設了企業倫理學方面的課程,最著名的10家商學院的9門MBA核心課程,“企業倫理學”都榜上有名。近年來,國內不少高校的工商管理學院尤其是在MBA的教學中,企業倫理學作為一門核心課程已被確定下來。教育部21世紀新編教材中企業倫理學已收入目錄。⑩ 但企業倫理(學)是否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國內學者遠沒有達成一致的認識,其爭論核心在于如何認識企業倫理與經濟倫理學的關系問題。(11) 代表性的觀點有這樣幾種:
  (1)企業倫理是經濟倫理學的中觀層面。經濟倫理學的研究內容分為三大層面,即宏觀層面上的倫理問題,包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的倫理評價、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道德價值導向等問題;中觀層面上的倫理問題,其實質是企業中的倫理問題,包括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內部管理倫理、企業外部關系中的倫理問題等;微觀層面上的倫理問題,包括個體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承担職業角色的倫理問題,個體對消費的倫理評價及消費道德規范等。(12) 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
  (2)企業倫理(學)等同或接近于經濟倫理(學)。經濟倫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企業倫理研究包含對經濟制度的道德評價、對企業行為的道德評價和對個人行為的道德評價。因此,“廣義的企業倫理學,在我國被認為是接近或等于經濟倫理學的。”(13)
  (3)企業倫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經成熟。企業倫理學發源于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的管理學界,到1995年3月,國外企業倫理學的研究和交流機構已達300多個,企業倫理學方面的刊物14種,企業倫理學方面的教材、專著1000多部。(14)“企業倫理學從對某一企業、某一地區的企業倫理問題的研究轉向了對不同地區之間企業倫理的比較研究和對全球企業倫理的研究,從單學科研究轉向了跨學科研究。總之,企業倫理學作為一門邊緣學科正在逐步成熟起來。”(15)
  以上幾種觀點,角度不同,都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本人認為,不管是在正在發育還是業已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都是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主體。企業與社會、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企業與雇員……構成了經濟活動最基本的倫理關系。經濟倫理的研究重點,應主要是企業,離開了企業,經濟倫理的研究就成了無本之木。同時,西方經濟倫理學中廣泛使用的" Bussiness Ethics" 也提供了相關論證。因此,企業倫理應是經濟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3. 企業社會責任
  關于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國內外經濟學、倫理學界長期以來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
  (1)古典觀——增加利潤。企業的功能是純經濟性的,經濟價值是衡量企業成功的惟一尺度。第一,企業的資金是股東所有,企業主管無權慷他人之慨,擅將企業的資金用于社會。第二,企業承担社會責任會使企業增加成本,這些成本通常會轉移到產品價格上,從而削弱產品的競爭力(16)。第三,參與社會目標將沖淡企業使命。企業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社會責任是政府部門的事。并且,企業領導者的眼光和能力基本上是經濟導向的,他們不能勝任處理社會問題的角色。
  (2)社會經濟責任觀——經濟責任以外的責任。企業承担相應的社會責任,一方面是企業自身利益實現所需。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其“經濟人”的角色決定了它必須追求利潤,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但企業價值最大化并不等同于利潤最大化,而是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取得企業品牌、美譽度、社會形象等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除政府外,企業是當今社會最有力量的組織。“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是企業存在的使命,而且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是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17) 尤其近年來,環境污染、礦難、毒粉絲、毒奶粉、蘇丹紅、石蠟油等駭人聽聞的事件不斷發生,使全社會對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提高企業“公民”責任的呼聲日益高漲。
  世界銀行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價值觀、遵守紀律、尊重人以及有利于所在社區和環境的有關政策和實踐的集合,是企業為改善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而貢獻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包括遵守商業道德、保護勞工權益、保護環境、發展慈善事業等。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角。企業應當承担社會責任的觀點不僅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認同,而且已經成為他們自覺的具體實踐。一項調查顯示,約86.1%的被訪者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追求利潤目標之間是不矛盾的,只有8.3%的企業認為這兩個目標存在著矛盾;當問及企業不太景氣時,企業是否仍然重視其社會責任,約89.3%的企業表示會一如既往地參與社會事務,10.7%的被訪者認為企業可能會考慮暫停止或放棄這方面的活動。顯然,“社會責任不是興旺發達的企業頭腦發熱的一時之舉”(18)。
  4. 企業倫理規范
  (1)兩大規范說。企業倫理的基本規范是信任和責任。一方面,企業在處理企業生產經營內部的社會關系時,其道德規范主要指向與供應商、顧客和員工這三層關系。在這三層關系中,其基本的規范是信任。另一方面,企業在處理生產經營的外部社會關系時,其規范的行為主要表現在與社會、國家的關系之中,其核心道德規范是責任。(19)
  (2)五大規范說。企業是一個開放體系,它涉及個人、組織、產業、社會及國際環境等諸多方面,在不同的層面,企業倫理具有各自獨特的表現形式,各個層面都受相應的道德規范指導。在通常的理解中,企業倫理規范所包含的內容很多,但從宏觀的視角看,主要表現為團隊意識、互利互惠、義利并重、公平、效率與進取。(20)
  (3)十大規范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建設總的指導思想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因此,企業道德規范也應服從于這一指導思想。具體說來,即:利義并重、集體主義、經濟效益、互利互惠、公平、誠信、尊重人、和諧、進取、服務社會和完善人生。(21)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倫理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建立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企業倫理規范迫在眉睫。企業倫理規范必須基于民族性和時代性,體現先進性和開放性。如,既要遵守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規范,又應體現企業倫理的特殊性,如重視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尊重勞動者的生命權和報酬權,視誠信為倫理底線,以追求基于卓越基礎上的和諧為倫理目標等。著名企業倫理學專家喬治·恩德勒在《面向行動的經濟倫理學》中曾指出中國企業倫理應重視三組資源:當今以相當綜合和現代的方式所理解的儒家倫理;最近中共中央決議認同的社會主義倫理;在中國以外的倫理討論中結合了義務論和后果論的“目標——權利”方法。(22)
  總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沖撞等,企業倫理方面需要研究的問題更加多樣化復雜化,如企業的倫理性、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界定、企業倫理研究成果的轉化、個性化企業倫理建設、中西企業倫理的對比等,都是今后我國企業倫理研究中應重視的問題。
  注釋:
  ①榮啟恒:《企業文化創新應該堅持的幾點原則》,《中國石油報》2002年11月21日。
  ②王小錫、朱金瑞、汪潔主編《中國經濟倫理研究20年》,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③歐陽潤平:《義利共生論——中國企業倫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19頁。
  ④⑤趙德志:《現代西方企業倫理理論》,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1、4頁。
  ⑥孫君衡等:《當代企業倫理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頁。
  ⑦[美]成中英:《文化,倫理與管理——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省思》,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4頁。
  ⑧吳新文:《國外企業倫理學:三十年透視》,《國外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
  ⑨李健:《企業倫理論綱》,《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⑩參見《全國大中專教學用書匯編》,其中已收錄《商業倫理學》(21世紀貿易經濟系列教材)及《企業倫理》(MBA精品課程系列教材核心課教材)等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18頁。
  (11)關于經濟倫理學的研究內容,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層次說”(宏觀指政府及制度,中觀指企業,微觀指個人)、“四個環節說”(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三層次和四個環節的統一說”、“五環論與三層次說的結合”(在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前加入了科技創新)、“企業倫理”說。參見朱金瑞:《中國經濟倫理學十大熱點問題研究》,《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12)周中之、高惠珠:《經濟倫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3頁。
  (13)歐陽潤平:《義利共生論——中國企業倫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頁。
  (14)吳新文:《國外企業倫理學:三十年透視》,《國外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
  (15)陳炳富、周祖城:《企業倫理學概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7頁。
  (16)《中國經營報》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從2004年開始就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進行過兩次調查,調查數據顯示,14%的受訪者持此看法。見金碚、李鋼:《企業社會責任公眾調查的初步報告》,《新華文摘》2006年第9期。
  (17)陳清泰:《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企業社會責任》,《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8月4日。
  (18)施星輝:《企業公民——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狀況調查報告》,《中國企業家》2003年第1期。
  (19)張應杭:《企業倫理學導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4—57頁。
  (20)盧風、肖巍主編《應用倫理學導論》,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第399—344頁。
  (21)陳炳富、周祖城:《企業倫理學概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63—71頁。
  (22)喬治. 恩德勒:《面向行動的經濟倫理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284—285頁。

中州學刊鄭州144~148B8倫理學朱金瑞20072007
企業倫理/熱點/述評
企業倫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價值指導和理論資源。學術界對當代中國企業倫理的探索基本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建設同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企業失德現象的大量出現,引發了學者從倫理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視野對企業倫理的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一些高校紛紛開設了相關課程。對我國企業倫理研究歷程及研究熱點問題的梳理和分析既是經濟倫理學研究的應有之義,也有助于進一步拓展管理學和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作者:中州學刊鄭州144~148B8倫理學朱金瑞20072007
企業倫理/熱點/述評

網載 2013-09-10 20:58:38

[新一篇] 當代中國價值論研究和哲學的價值論轉向

[舊一篇] 當代中國發展新理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