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經濟學應加強對人的研究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一、經濟學應該研究“人”嗎?
  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經濟、文化的主體。社會發展應該體現主體的能力,是人的價值的實現過程,發展社會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發展、使人更美滿幸福,當代世界一系列重大問題都牽涉到人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經濟學的研究是否應該由過去以物為中心轉到以人為中心,研究人的發展?發展經濟學是否也應該研究人的發展?這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①]三個階段都集中到人的主體性、人的發展問題。馬克思著重研究了第二階段的問題,研究了“資產階級社會條件下社會關系的物化”問題:“人們信賴的是物(貨幣),而不是作為人自身”。“這種物是人們相互間的物化關系,是物化的交換價值,而交換價值無非是人們互相間生產活動的關系”。[②]正因為這樣,經濟學的研究,也就必須深入到“物化”的社會關系中去,研究物質利益關系對人、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這種普遍的物化過程,表現為全面的異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廢棄,則表現為為了某種純粹外在的目的而犧牲自己的目的本身”。[③]恩格斯把這種情況斥之為“卑鄙的貪欲”:“卑鄙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動力;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④]這種“物化”的結果,造成了人的異化,物、商品成為社會的主宰,人成了附庸,“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⑤]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人往往變成“單面人”,變成只知物質享受而喪失精神追求的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走向極端的必然結果。
  為了從這種泥坑中拔出來,馬克思提出了社會發展的第三階段,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強調“自由個性”,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人的尊嚴和地位不再由物和財富來衡量,而由更高層次的人生價值來衡量,把人的目標由低層次的物欲提到人的全面發展和完善的高層次。這樣,經濟學的研究必須高瞻遠矚,從單純研究“物”,研究“物化”的關系,轉而著重研究人,研究人的全面發展,這應該是當代經濟學的重要任務。
  馬克思非常重視人的問題,重視對人的研究。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第三階段,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馬克思在談到“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時指出,“為了人并且通過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產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⑥]“人的需要的豐富性”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⑦]這就說明:發展社會生產的目的正在于促進“人的需要的豐富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資本論》中談到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時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的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⑧]
  在西方國家有些學者提出經濟學應該研究“人”。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早就指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它研究個人和社會活動中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關的那一部分”。[⑨]“人的學問”決不止于“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當代人們的消費豐富多彩,不能以“物質福利”為滿足,更重要的是滿足精神文化需要;不能以“必需品”為滿足,而應該滿足日益豐富的、高層次的享受和發展和需要,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974年阿根廷馬里洛克基金會的拉美學者們提出了“人類發展的新道路”,把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國際勞工組織還提出“基本需求戰略”,并作出決議。這否定了過去以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為唯一目標的傳統模式,開始以人取代物,以人的發展取代物的發展,這是一大進步。但以“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為目標的要求太低了。著名行為科學家馬斯諾發現了更高層次上的一系列全新的需要,他稱之為發展的需要(存在的價值),以區別于基本的需要或因匱乏而產生的需要。他把“發展需要”的一些具體內容,包括:真、善、美、個人風格、樂觀詼諧、輕松、自我滿足等,都作為自我實現的需要的內容。這就把人的需要提到更高層次,把“人”提到更高的境界。1976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大會提出了社會發展應“以人為核心的發展”,認為社會發展不局限于經濟增長,而是經濟、文化、教育和技術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的發展,社會進步應該是全面的。1979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和分析新的社會發展理論及方法。受這次會議的委托,法國著名經濟學家佩魯教授于1981年提出了一份名為“新發展觀”的報告,明確提出社會發展的目標應該是社會——人,是社會——人的需要,包括社會、文化、精神和經濟的需要,它的發展應與人的智力體力的發展相一致。而檢驗社會目標是否合理的標準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文化價值。1994年9月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的世界人口與發展大會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既要充分認識到和妥善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使他們協調一致求得互助平衡”,還呼吁“各國應當減少和消除無法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并推進適當的政策,包括與人口有關的政策,以便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影響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這種以人為中心的發展,使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為了人,落腳點在于人,這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
  從上面情況說明:經濟學的研究,決不能只局限于經濟增長、只局限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而必須開拓思路,擴大眼界,著重研究人,研究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這才是當代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二、經濟文化一體化與人的發展
  經濟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已成為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標志。經濟發展必須發揮文化引路的作用,才能使市場經濟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極為重要的條件,從而逐步形成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新格局。
  我國當前正處在兩種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社會結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物質利益矛盾尖銳化,更需要用文化標準去引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生活,更需要站在社會文化的高度,用社會道德、社會公平、社會文明加以規范,加以約束。提倡文明生產,文明經商,文明消費。經濟學應該研究個人物質利益及其實現,更應該研究如何以正當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物質利益,并促進社會利益的實現,不能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應該有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不能違法亂紀。我國當前,改革的深化,社會經濟的發展,呼喚著增強全民文化意識,呼喚增強“文化力”,培養優良的社會機體,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以實現經濟文化一體化,促進兩個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這正是我國當前經濟學研究的大方向。
  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作用,主要在于充分發揮文化的導向作用,用高度的文化來引導經濟的發展,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揚棄資本主義社會傳統的經濟運行形式:物——物——物,而代之以新的經濟運行形式:人——物——人。即從人的發展出發,通過物的運動,不僅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促進人的發展,人的更高層次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這才是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真正實現。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最終目的,要落實到人,落實到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什么“文化經濟化”或“文化產業化”。[⑩]有些文化產業,低級庸俗,污染人們的思想、行為,敗壞社會機體,這些不值得歌頌,更不能提倡,不能把崇高的精神文化消費和精神文明庸俗化了,不能用低層次的享樂消費去代替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消費,不能用純經濟利益、甚至仍然用“物化”的社會關系代替人的“全面的本質”。
  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最終目的在于:不僅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用文化引導人的心理、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向文明、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實現馬克思所說的“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弗朗索瓦·佩魯認為:“如果新的發展研究不能深入到人們的思想最深處,那末,對于這種研究以及由這種研究所需的總體調整的思考將會是膚淺的,并且是很難達到目的的”。[①①]確實,現代化的根本內涵應該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的根本內涵,是人具有高度的文化,具有文化意識和文化自覺,不斷提高文化價值人的含量。其落腳點在于人的發展,在于人的素質的提高。江澤民同志指出: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正體現高層次的社會文化的巨大作用。其作用的落腳點在人,促進人的政治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從而大大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真正幸福,這才是“實現消費者的理想”,這才是發展市場經濟的最終目的。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深刻探討了當代西方社會內部結構脫節和斷裂問題。現代西方國家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生活大提高;但另一方面,享樂主義盛行,色情、賭博、吸毒、兇殺、各種犯罪現象到處泛濫,造成資本主義社會嚴重的精神墮落和社會危機。“這不僅突出體現了文化準則和社會結構準則的脫離,而且暴露出社會結構自身極其嚴重的矛盾。”造成“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與文化的危機”。[①②]西方很多有識之士,都認為享樂主義以及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將毀滅社會的機體,毀滅一代人”。我國近年來有的同志“担憂”出現“深層次的文化危機”,認為現在有些人,“既熱衷于個人財富與地位的增加和提高,又熱衷于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的腐朽面和價值觀念,已經沒有什么馬列主義的理想,也拋棄了中國的傳統道德,直到連做人的起碼人格、國格也可以不要了!”因而提出“中國現代化應該是什么樣的文化取向的問題,要實現一種什么樣的現代化問題”。[①③]這種“担憂”不是沒有根據的。盡管我們現在還沒有出現嚴重的“深層次的文化危機”,但很值得警惕。應該從經濟文化一體化的高度來加強文化的導向,市場經濟下文化與經濟結合的基本目標是:“道德化+規范化”,“即經濟文化道德化……文化經濟規范化”,[①④]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落到實處。
  經濟學理論是對經濟關系的深層次作深入的探索,對整個經濟系統內各種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相互關系,進行全面的分析,揭示社會經濟運行的方向和全過程,從而揭示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這就需要探索經濟發展過程中各方面的關系,并從文化的高度來觀察、引導、處理這些關系,從而端正其發展方向,提高社會經濟發展的層次和質量,把經濟文化一體化不僅落實到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落實到人的全面發展,這些應該是當代經濟學應該研究的核心問題。
      三、經濟學的研究如何以人為中心?
  經濟學的研究以人為中心,就必須從過去以物為中心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實現人的本性的復歸。馬克思在談了資本主義下人的關系普遍物化以后,還展示了未來社會的情況:“如果拋棄狹隘的資產階級形式,那么,財富豈不正是在普遍交換中造成的個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產等等的普遍性嗎?財富豈不正是人對自然力……統治的充分發揮嗎?財富豈不正是人的創造天賦的絕對發揮嗎?……在這里,人不是在某一種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①⑤]
  經濟學不等于“人學”。有人提出當前“人學”要著重研究:市場經濟與人及其主體性的關系;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人的基礎、文化支持和評價尺度;社會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人的個性及能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發展與人本身發展的關系;自由和平等;人格獨立;理性;市場經濟與人道主義的關系;等等。經濟學研究“人”的問題,必須通過經濟關系的分析,通過社會經濟的運動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我們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應該包括四個方面:人的物質、文化和生態需要的滿足;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人的個性得到發展;人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因此,經濟學也應該從上述方面研究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要以人的消費需要作為經濟學研究的起點或出發點。早在1984年我就提出,經濟學的研究應該以消費需要作為起點范疇,經濟學應該首先研究人的消費需要,研究消費需要的發展變化。人的發展,最具體的表現在人的物質文化需要,特別是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得到滿足上面。因此,經濟學研究人的發展,就要研究人們的越來越豐富的物質文化需要,特別是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問題。消費需要應該是研究經濟學的起點范疇,所有制乃至商品都不是起點范疇,所有制是歷史范疇,商品也是由消費需要引起的。研究消費需要,還應該研究生態需要和居民生活質量問題。人們的消費需要,不僅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還應該包括生態需要在內。經濟學應該探索生態與經濟系統的相互關系,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研究保持生態平衡對增加自然資源、增加食物(包括糧食)產量、對美化自然環境、優化資源配置、對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這也是影響經濟增長和人的發展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2.以人為中心,就必須重視人的才能的發揮。馬克思早就認為:在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下才形成“全面的能力體系”,才出現人的“才能總的發揮”,才能“使人的才能在新的方面發揮作用”。[①⑥]恩格斯在談到未來新的社會制度時指出:“在這種社會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將生產得很多,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①⑦]這就說明,經濟學應該系統地研究如何“發展和發揮”人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談到人的才能的充分發揮,牽涉到人力資本問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早就強調了人力資本問題,認為人力資本作用之大,“使它們成為能夠解開經濟增長之迷的一把寶貴的鑰匙”。[①⑧]經濟學應該研究物質資本的運動及其效益,更要研究人力資本的運動及其效益。我認為,當代經濟學研究人力資本,除了要研究人力資本對提高生產力、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必須研究人力資本的投資對提高消費力、對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發揮人力資本的作用,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也提高了消費力,消費力提高了,反轉來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正反映生產力與消費力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作用,而實現這種良性循環的關鍵和聯結點,是人的才能的提高和充分發揮,其落腳點在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說明,經濟學不僅要研究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還應該進一步研究生產力與消費力之間的關系,特別要研究物質消費力與精神消費力的關系,來全面地發揮人的才能。
  3.以人為中心,就必須發展人的個性。個性體現人的品質特征和特殊屬性,反映人的某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馬克思把人的個性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他揭示的社會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他在談到“豐富的個性”時指出:“這種個性無論在生產上和消費上都是全面的”。[①⑨]由于生產的發展,個人才能的發展,使人的消費力不斷發展,因而實現消費的全面性。這樣就使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這也就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
  強調發展人的個性,決不是“個人至高無上”,決不是個人絕對自由。人不僅是“經濟人”,也是“社會人”,不能忽視群體,不能損害群體的利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在積極實現自己的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②⑩]因而必須有社會規范,社會道德,用“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相結合的方法,正確加以引導,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真實的集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②①]美國新英格蘭超驗主義學派創始人愛默生認為:人的真正財富是從心靈涌流而出的歡樂,這種“歡樂”是人“在他的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的心理感受,是人的自我實現過程中的真美的反饋效應[②②]。要真正獲得這種“歡樂”,真正達到“自我實現”,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創造和奉獻。
  4.以人為中心,必須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必須從根本上提高人的政治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就牽涉到社會經濟文化一系列的問題,包括人的價值觀的構建,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人的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的藝術修養的培育等。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必須建立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觀念,需要正確的精神支柱。有理想、有道德,強調社會文明、社會奉獻,反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這就要從文化的表層深入到深層文化建設中去,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價值觀、價值導向的問題。在經濟學的研究中,要引導人們用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人生觀來指導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經濟生活。只有人的價值觀正確了,才能把人們一切經濟活動和經濟生活引向正確的方向,才能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質,還必須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人們必須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促進人的智能化,并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有效地抑制精神垃圾的泛濫。這就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
  這里,又牽涉一些很值得研究的問題:面對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經濟學應該研究這些高科技如何促進經濟的發展?產生哪些影響?對人的發展、對社會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促進作用,是否會產生某些不利影響?如何避免?特別要研究高科技與高文化的關系,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如何促進社會文明,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如何以文化為導向,在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塑造優秀的社會機體,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科學的精神支柱和高層次的精神氣氛,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總之,經濟學的研究,如果由過去以物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就牽涉到一系列新的問題,需要進行新的探索,得出新的結論。21世紀將是經濟學大發展的時代。我們相信,經過當代眾多學者的努力,這些愿望是可以實現的。
  注:
  ① ② ③ ①⑨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106—107、486、287頁。
  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3頁。
  ⑤ ①⑦ ②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217、82頁。
  ⑥ ⑦ ②⑩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132、24頁。
  ⑧ 《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頁。
  ⑨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冊,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第23頁。
  ⑩ 王恒富等編:《文化經濟論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① 弗朗索瓦、佩魯:《新發展觀》中譯本,第169頁。
  ①② 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三聯書店1989年中譯本第132、42頁。
  ①③ 夏振坤:“再論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問題”,《江漢論壇》1996年第3期。
  ①④ 陳文科:“經濟文化道德化,文化經濟規范化”,《江漢論壇》1996年第1期。
  ①⑤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集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38頁。
  ①⑥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0頁。
  ①⑧ 《論人力資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出版,第12頁。
  ②② “關于自然的沉思”,《社會科學報》1994年9月22日。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消費經濟研究所)
                         (責任編輯:言實)*
  
  
  
經濟學動態4京4-9F11理論經濟學尹世杰19961996 作者:經濟學動態4京4-9F11理論經濟學尹世杰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9:05

[新一篇] 當代科技革命與哲學創新  走向“科學的文化研究”

[舊一篇] 當代美國大都市區社會問題與聯邦政府政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