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1995—10—05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 職稱:教授
摘要 人類社會正面臨的第五次產業革命將對世界帶來深刻的歷史性變革。近百年來我國語文教育有過四次比較大的變革。隨著當前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很可能出現第五次變革。我國語文教育內部本身正在醞釀重要變革,適逢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人類社會第五次產業革命的撞擊,內在動因與外部機遇的巧妙融會,導致中國語文教育的歷史性突破也就勢在必然。21世紀中國語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主要體現在語文教育觀念、語文教材建設、語文教學手段和語文教育方式等領域的四大突破。
關鍵詞 21世紀 中國語文教育 全方位突破
* * *
人類社會即將跨進嶄新的21世紀。我們已經看得見新世紀的曙光。站在新舊世紀的交軌處,冷靜反思,極目前瞻,我們可以大膽地預言:21世紀中國語文教育將出現全方位突破!
語文教育的突破勢在必然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大凡新興學科的崛起,舊有學科的突破,無不借助于波詭云譎的歷史巨變,無不得益于風云際會的時代大潮,中國的百家爭鳴時期是如此,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也是如此。這便是一種歷史的機遇。而這種歷史的機遇每每周期性地出現,不斷地推動著世界歷史和人類文明向前發展。據專家們預言,人類社會正面臨第五次產業革命。[1]第一次產業革命大約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即農牧業的出現。第二次產業革命是開始出現商品經濟,即人們不再單純為個人的生存、個人享用而生產,而是開始為交換而生產。這在中國,出現于奴隸社會后期,即公元前約一千年。第三次產業革命是18世紀末,由于蒸汽機的出現,產生了大工業生產。第四次產業革命出現在19世紀末,即生產不再是以一個一個的工廠為單位,而是出現了跨全行業的壟斷公司。第五次產業革命即目前正在發生的由信息革命所推動的經濟的社會形態的巨變,全世界將逐漸構成一個整體來組織生產,出現世界一體化的生產體系。第五次產業革命將對世界帶來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它不但將推動經濟的社會形態的巨變,而且還將改造我們的文化教育,改造人,推動社會的精神文明向更高的境界發展。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的歷史巨變之中,中國的語文教育不可能不發生重大的突破。
當然,語文教育的變革必須依據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中國語文教育的突破也要遵循它內在的規律。
中國的語文教育實際上分為兩個歷史范疇。古代語文教育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語文教育,是集經史子集于一體、熔文史哲經于一爐的大語文教育。近現代新學制建立后的語文教育,才是具有現代意義的語文學科教育。古代語文教育已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世紀之交宣告終結,代之而起的便是1904年獨立設科的語文學科教育。這種新學制下的語文學科教育已經走過的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表明,語文學科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一方面,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直接關系到提高民族素質的問題,它要努力為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服務:另一方面,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對語文教育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推動著語文教育的發展。語文教育學專家認為,近百年來我國語文教育有過四次比較大的變革,都和當時的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第一次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語文單獨設科;第二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國文改為國語,白話文逐漸進入教材;第三次是本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交,國文、國語統稱語文,實現言文一致;第四次在1978年后,語文教改出現高潮。隨著當前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很可能出現第五次變革。[2]我國語文教育內部本身正在醞釀重要變革,適逢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人類社會第五次產業革命的撞擊,內在動因與外部機遇的巧妙融會,導致中國語文教育的歷史性突破,這也就順理成章、勢在必然了。
語文教育觀念的重大突破
語文教育的突破首先是觀念的突破。觀念是一種思想意識,即人對某一對象的認識或看法。在我國,語文教育觀念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一種模糊不清、變幻難定的混沌狀態。諸如語文的內涵與外延、語文學科的功能與性質、語文教育的目標與內容之類事關語文教育全局的觀念問題,曾經引起人們長期爭論,而至今并未真正明確。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人們對這類根本性問題認識的逐步趨同,是21世紀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古代,古人也學古文,但那時的古文并非現代學科意義上的語文,那時的古人也并無理性的學科觀念。時至20世紀,語文獨立設科,人們對語文教育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不自覺到逐步自覺、由不明確到逐步明確、由不一致到逐步一致的歷史過程。在未來的歲月里,人們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對語文和語文教育的認識將會產生明顯的歷史性進步。
明確語文自身內涵的豐富性。什么是語文?人們或者認為語文是語言和文字,或者認為是語言和文學,或者認為是語言和文章,或者認為語文即為言語,葉圣陶先生則提出“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3]。諸多認識大多不無道理,站在不同的視角可以對同一事物作出各種不同的判斷,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語文自身內涵的豐富性及其內外聯系的復雜性,決定了語文本質的多質性和復合性。隨著社會歷史的深入發展,人類認識的日趨深化,人們對語文本質內涵的認識將變得越來越全面和深刻。
把握語文學科性質的多元性。作為一門學科,語文教育具有怎樣的性質?明確這個問題,既是認識語文自身內涵的必然延伸,又是確立語文教育目標的必要前提。這個問題曾經是人們長期爭論的焦點,它總是有意或無意地支配著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行動,有形或無形地制約著語文教育質量的成敗得失。人們對它有過多種定位: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綜合性、社會性、基礎性、情意性、實踐性、知識性、人文性等等,說明語文學科性質多元性的客觀存在;人們對它也有過多次論爭。最近,著名特級教師于漪關于語文教育性質觀的反思的文章《弘揚人文 改革弊端》見諸期刊[4],正是人們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走向深入的一個客觀表征。學科性質之爭反映的是語文教育的大是大非問題,論爭總會持續下去。但是,道理越講越清,真理愈辯愈明。長期論爭的走向是舊有分歧逐漸趨同,新生矛盾再度展開,呈現一種“分歧——趨向——再分歧——再趨同”的螺旋式上升的態勢。經過長期反復和深入的論爭,學科性質觀終歸趨同。人們將逐漸把握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屬性的多元性和性質的辯證性這三大特點[5],克服厚此薄彼、顧此失彼、左右搖擺、徘徊不前的現象,建立起全新的語文教育性質觀。
確立語文教育目標的全面性。語文自身內涵的豐富性,決定語文學科性質的多元性;語文學科性質的多元性,決定語文教育目標的全面性。語文不是單打一的東西,語文教育也不能單打一。未來的語文教育是未來教育的有機成分,既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又要讓他們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它既然具有基礎工具性,就要聽說讀寫,訓練能力;既然具有人文教育性,就要陶情冶性,塑造人格;既然具有綜合實踐性,就要內外結合,求知開智。長期的探索,正負雙面的經驗,使人們越來越重視語文教育哲學,越來越講究語文教育的辯證法,即使把語文當作基礎工具,也不僅僅是把它作為交流交際、表情達意的語言工具,而是把它作為“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發展智力的工具”[6]。未來的語文教育目標將是全面體現教育方針、全面切合學科性質、面向全體學生、促其全面發展的科學的學科教育目標。
認識漢語使用價值的國際性。這是一個全新的命題。中國門戶開放僅僅一百多年,其中幾經曲折,歷盡滄桑。中國人終于走出了國門,漢語也就跟隨著走向了世界。現在,漢語已經成為聯合國主要工作語言,國外漢語教學的規模日見擴大,外國專家甚至斷言,21世紀漢語將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之一。隨著第五次產業革命世界一體化生產體系的逐步建立,漢語使用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針對這一發展態勢,國人理當調整自己的思路,在以漢語教學為主的中國語文教育的觀念中融匯漢語使用價值國際性的內涵,同時采取相應的舉措,改革語文教育,促成對內對外漢語教學和外語教學的順利接軌。在這一點上,由于歷史與地緣的原因,港澳臺猶得風氣之先,似可從中取得某些借鑒。
語文教材建設的重大突破
教本,教本,教學所本。教材是教學的依托與憑借。倘若改革教育,勢必抓住教材改革作為契機和突破口。比如:民國初年,政府明令“凡各種教科書,務合乎共和國宗旨,清學部頒布之教科書,一律禁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不僅白話文大量入選教材,而且連課程名稱也由“國文”改為“國語”;而50年代為了實行分科教學,專家們竟日夜兼程趕編出一整套《漢語》和《文學》課本來。因此,教材改革往往成為教育變革的重要標志。21世紀中國語文教育的重大變革也必然體現在語文教材編制的重大突破上。
選材范圍更加走向現代化。教材改革的重點是內容的變革。未來教材內容的變革將以適應時代、貼近生活、拓展視野、講求實用為指歸,使選材范圍更加現代化。當然,傳統的名家名篇是要的,不但21世紀需要,而且恐怕31世紀仍需保留,非如此則無從弘揚民族優良傳統,無從體現高雅文化品位,無從熏陶感染塑造完美人格,這既可從我國港臺的國文教科書中獲取佐證,又可從日韓等東方文化圈國度的國語課本中得到啟發。然而,更多的應當是反映現代化、體現應用性的文質兼美、增知益智的科技說明文以及應用文的大量入選,這一點,我們今天就可以從走在我國前面的現代化工業國家英美德法日澳等國的母語教材中瞥見端倪。
教材編排更加系統化。我國在語文教材的編排上艱苦探索了數十年,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也毋庸諱言,語文教材編排的系統化至今尚難盡如人意,特別是合編與分編的矛盾很難得到對立統一,分合利弊互見,往往分編之利,恰為合編之弊,而合編之利又適為分編之弊。教材編排的探索已經成為語文教材改革的焦點,只要舍得下功夫,花力氣,鍥而不舍,銳意進取,在21世紀這一百年中,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國語文教材編排體系的更加系統化是必然的,甚至實現教材編排體系的重大突破也是可以預期的。
教材類型更加多樣化。我國教材制度實行由編審合一到編審分開的重大改革,促使教材建設走向繁榮,教材類型多樣化。這種多樣化,不僅指內容與體系的多種門類,出現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百花齊放的局面,而且指媒介與載體的多種形態,既有傳統的紙質印刷出版物——書本,也有新興的膠塑磁性電子教材——各種幻燈片、投影片、錄音帶、錄像帶、教學軟件等等。這些產品只要通過專門審查,便可投放教育市場。未來的語文教育領域,必將是各種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語文教材爭相角逐、互競雄長的廣闊天地。
教材包裝更加精美化。我國中小學教材的包裝已經上了一個檔次,銅版紙彩印增多,壓膜封面出現。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語文教材的包裝將逐步再上新臺階,以期在印刷裝幀等方面逐步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語文教學手段的重大突破
21世紀是一個現代化的世紀。在20世紀所累積的雄厚實力的基礎上,21世紀全球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將以人們難以預料的速度突飛猛進。現代化的迅猛推進,將促成我國語文教學手段的重大突破。這種突破,將集中反映在這樣幾個“提高”上:
提高電教媒體的應用率。20世紀,我國電教媒體從無到有,逐步推廣;而21世紀,將會更加普及,更加現代化和尖端化。以往語文教學那種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小手工業生產方式將會得到極大的改變,從城市到鄉村,從高校到小學,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從低檔到高檔,電化教學媒體的應用將次第推開,直至普及到每一個偏僻的角落。
提高教學信息的集約率。隨著全球性信息革命的到來,隨著教學中電教媒體的應用,隨著社會上教材類型的泛化,教學信息將急劇增長。于是,開放式的語文教育也就借用工農業生產集約經營的方式,提高教學信息的集約率,篩選信息,突出重點,加大投入,強化密度,優化教學流程,提高單位時間教學效益。
提高教學過程的調控率。現代化教學媒體的廣泛應用,為教學過程的有效調控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小至投影板書、影視直觀,大至人機對話、遠程教學,一章一節乃至一招一式都可以通過電教手段比較嚴格而周密的調節控制,既便于芟除枝蔓,突出重點,又便于多向交流,加強反饋,以保證實際的教學效果。
提高學生操作的動手率。電教媒體是由人來操縱控制的。進入現代化社會,電教媒體的普及,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終端的廣泛應用,將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學會實際操作。這種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所進行的教學活動,特別是人機對話與遠程教學,將基本結束傳統的“先生講學生聽”、“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局面,促使學生從小就必須學會操作電教媒體,堅持全程動手,手腦并用,知能并舉,全面培養能力,開發智力。
當然,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普及應用是一個漸進而緩慢的歷史過程,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其進程尤其不可過于樂觀;但是,這種歷史的大趨勢已成定局,無可逆轉,如無意外的重大變故發生,長此以往,經過百年奮斗,我國語文教學手段從整體上出現重大突破是完全可能的。
語文教育方式的重大突破
語文教學手段的重大突破,不僅使教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使包括師生雙方在內的教育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而且使語文教育方式發生重大變革。
從近距走向遠程。隨著科技現代化的迅猛推進,多媒體教學手段日益發展并逐一付諸應用,遠距離教學逐步擴大。我國的廣播電視大學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沒有圍墻的大學,十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教學業績,為我們昭示了遠程教學的輝煌前景;美國電腦遙距大學和電子大學的相繼問世[7],臺灣遠距離教學先導系統的宣告完成[8],標志著遠程教學新時代的肇始。追隨著科技發展的時代新潮,我國的語文教育從師生面對面的口耳相傳、耳提面命,逐步走向以人機對話為標志的遠距離教學,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自群體回歸個體。本來,近現代新學制實行班級群體授課制,以取代古代私塾蒙館的個別“點書”,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是,由于遠程教學的廣泛推行,學生足不出戶便可求學深造,教師不在跟前也可上課作業,于是,群體教學形式將逐漸淡化,而個體教學模式則相應得到強化。這近似于教育形式的回歸,也近似于班級授課制度的否定。從個別“點書”,到班級授課,再到個體教學,人類教育形式莫非要歷經否定之否定的歷史軌跡?即算如此,也是合乎哲學的規則和歷史的邏輯的。
重教學更重自學。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廣泛采用,遠距離個體教學的逐步推行,對教學雙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的一方應當更加注重教學的策劃和運籌,做到精心設計,細心運作,來不得半點粗放經營;而學的一方則應當更加注重自學的內容和方法,做到精選內容,嚴守程序,自主學習,及時調整,通過學練結合順利地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內容。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那時的學生,沒有固定的老師在身邊,自主性更大,而相應地要求他們自覺性更高,自學能力更強,非如此,則學習效果也就難于保證。
由單一導致多元。電教媒體與遙距教學只是改革教學的方式,而既不能改變教育的本質,又不能取代教學的雙邊多向交流。推行遠程教學,近距教學依然存在;實行個體教學,群體教學仍然需要;電腦遙距大學、電子大學再怎么發展,傳統的學校總是不能取消。道理很簡單,幼兒園必須有專職保教人員,面對面乃至手把手地管養管教;小學、中學讀書作文打基礎,也應當更多的采用班級集體授課,師生當面交流;即使是大學,也未必可以全部采用遠距離個體教學。因此,未來的語文教育必然展現出多種教育形式和方式并存的多姿多彩的狀態,語文教育手段的重大變革只不過是使它從單一走向多元罷了。
注:
[1]《光明日報》1994年2月23日。
[2]《中國教育學刊》1993年第6期。
[3]《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38頁。
[4]《語文學習》1995年第6期。
[5]《中學語文教學原理》第25頁。
[6]《魏書生語文教育改革探索》第15頁。
[7]《新民晚報》1994年6月14日,《今晚報》1994年6月22日。
[8]《光明日報》1995年6月19日。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沙99-102G1教育學周慶元19961996 作者: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沙99-102G1教育學周慶元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