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熱熱鬧鬧地開了一陣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開過時了,只見眼前春草萋萋,碧綠一片。
[出典] 北宋 曾鞏 《城南》
注:
1、《城南》曾鞏
雨過橫塘水滿堤, 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 惟有青青草色齊。
2、注釋:
橫塘:曲折回環的池塘。
亂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路東西:分東西兩路奔流而去。
草色齊:草色一樣的青,一樣的綠。
《城南》 其二
水滿橫塘雨過時, 一番紅影雜花飛。
送春無限情惆悵, 身在天涯未得歸。
4、 曾鞏(1019—1083)字子固,漢族,撫州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 嘉佑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后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于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 曾鞏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于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
一個文學家的文學作風不是固定單一的,往往是多種作風并存,曾鞏也不例外,在他的詩中,除了憂國憂民、鞭撻時弊、借古諷今的現實主義作品之外,還有許多浪漫主義的詩篇。在這些詩中,曾鞏或登山臨水、描摹險景勝景或神游天地蒼冥,抒發壯志情懷,寫得神采飛揚,豪情發奮,筆觸間極其鮮明地透出一脈太白遺風。
5、詩人通過桃花、李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強大。《城南》二首描寫了暮春時節大雨過后的山野景象,筆調流暢優美,讀來瑯瑯上口,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惟有青青草色齊”這一句,沁著水珠的草地鮮亮碧綠,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滿生機,這是作者的神來之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調超逸,清新雋永。
宋詩以理趣見長,一般喜發議論,而且議論性的句子往往直接出現,如“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再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但這首詩卻沒有這樣的議論,全用意象來表達,表面上像唐詩。但猜測時還得有點讀宋詩的意識,著力推究其中的理趣。
姑且推測如下:詩人在春末夏初、大雨之后,看到城南一幅特有景象:水塘由干枯變得豐滿,由死寂變得活躍,河水漲滿,活力四溢,平時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峰巒忽然錯亂紛出,撲面而來,爭高競秀,生機蓬勃,而那些小草,更是不甘寂寞,挺身而出,抖擻振作,秀色警人,只有桃李之花經不住急雨的襲擊,香銷玉隕,狼藉滿地,不免可惜。
詩人想:自然是公平的,萬物都有其各自的舞臺,至于什么時候突顯特出,什么時候銷聲匿跡,自有公理。橫塘不會一成不變,河水不會低沉依舊,山巒不能盡占青睞,桃李不能灼灼不謝,小草不會永遠沉寂。隱者將顯,顯者將隱。萬物之生命力無不因時而動,而且,絢爛意味著凋謝,早熟意味著早衰,相反,“野火燒不盡”的勃發也許來自更多的隱忍與潛伏。
“大雨(急雨)”是一種考驗,山禁得起這種考驗,橫塘禁得起這種考驗,小草也禁得起這種考驗,惟獨桃李禁受不起。那就錘煉吧,潛伏,積淀,蓄勢而發,像峰巒一樣,大雨之后更顯妖嬈,像橫塘一樣,沖擊之后推陳出新,像小草一樣,洗禮之后茁壯挺拔!更持久的美不正出自抗擊打的能力與足夠的涵養嗎?否則,只能像桃李開盡,讓人惋惜,即便收獲一掊同情之淚,又有何益!
6、此詩和《西樓》風格迥異。本詩亦寫雨,但它清雋淳樸,富有陰柔之美。《西樓》主要寫雨前景,此詩則寫雨中景和雨后景,各盡其妙。
三、四句雨后兩幅小景是:昔日絢麗似錦的桃李經受不住暴雨襲擊的考驗,已經零落殆盡,結束了一年一度的短暫青春;而惟有一片青草,不僅未被摧毀,反而翠綠欲滴,并且長得齊齊整整,毫無零亂倒伏之狀。這暗示一條哲理:桃李雖艷麗,生命力卻弱;青草雖樸素,生命力卻甚強。本詩以暴雨并通過與“桃李花開盡”對比,烘托出青草的難以摧毀的精神。
此詩能注意選取日常習見但又有典型意義的景物作為描寫對象,含理趣而又不失詩意,因此既深刻又自然,耐人玩味。
7、曾鞏,以散文著名,列在“唐宋八大家”里,其七言絕句頗有王安石風致。
8、從他的山水畫中,讀到了“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的平實,回憶起“一溪綠水皆春雨,兩岸青山半夕陽”的瑰麗;勾想起“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的清幽;更愛那“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的坦蕩……
9、我們中國向來有樂生的傳統,相信“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總能在“山重水復”的時候開辟“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請看唐·王駕的《雨晴》,詩的前三句本是寫了一個急雨摧新花,蜂蝶過墻去的暮春傷逝之景,末句筆鋒一轉:“卻疑春色在人家”,一下子又振起了人心。蜂蝶無語,卻追著春的腳步走,永遠無悔。我們也應滿懷希望……
近日讀宋詩,也頗有幾首回陰轉晴之作。如曾鞏的《城南》:“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爛雨過后,水漫橫塘,山路泥濘,桃李花盡……一片衰敗的暮春之景。然詩人筆鋒陡轉:“惟有青青草色齊”,一片青綠的草色改變了全景的基調,使人眼前一亮:那鮮亮碧綠的草葉上也話正淌著水滴呢。林花落盡天地綠,大自然欣欣向榮,生生不息……
10、“草”代表著春天、自然、生命、希望。草雖細物,卻有令人敬仰之處。唐代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榮秋枯是草難以逾越的生死規律,野火燎原、電灼雷擊是它常常遭遇的現實挫折,難得的是它既不頹喪,又不浮躁,更不張揚痛苦,而是默默地將根須深藏地底,一旦春風化雨,便又復蘇蔓延。足見其旺盛的生命力。曾鞏《城南》詩云:“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風吹雨打之后依然挺立的是草,生命與希望的綠意依然在昭示。
11、“一番桃李花開盡”,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一切的一切,在離開了春天這富有詩意的境地便黯然失了色,這也正契合了春天的一個美學意義——短暫(暫且不論),因為春天的短暫,達觀者可以懷揣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想象,對來年充滿期待;失落者則嘆息佳句已為崔尚書妙手偶得,唐宋詩人詞人們面對綠茵翠坪,不自禁當嘆息“年年歲歲草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美好的東西便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崔尚書面對的桃花終于悟出“沒有人會在原處等你”的道理,詩人們面對著青草也同樣發出了這樣的感慨。讀這首詩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這個“齊”字,“草色齊”的一絲其實包含兩個方面,其一為花兒們已經凋謝,只剩下長得齊整的青草留待時間的摧殘了;另一方面,“齊”這個字自身就有一種完成的意義,比如我們說“孩子的牙齒長齊了”,就是變相承認它已經可以告別一個時代——哺乳期,同樣的道理,“草色齊”并不是說青草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發生改變,“草色”“齊”了,也就意味著告別初春時候那初見草色的興奮與激動,告別濃濃春意中讓人蓬勃向上的希望,甚至,告別一切陽光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指向,“齊”讓人感覺到了時間的推移是動態的、發生的,是一種自然結果,非人為能夠逃避,這也就意味著這樣的告別是宿命式的,所以“沒有人會在原地等待”是美學詞匯“等待”的演繹過程,就像每個人都知道死亡而偏偏要好好活著,這并不矛盾。在多愁善感的詩人筆下,這樣的宿命便演繹出了不可逃避的生命之思,因為,時間永遠是不可逃避的。
12、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有急風暴雨,也有雨過天晴。正如宋代詩人曾鞏所描述的“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在我心目中,永遠保留著那一片永不倒伏的青草地。那齊齊整整,平凡茂盛的青青草,就是老農民樸實無華的對知青關愛的感情。(晚霞當年)
13、暮春時節,芳菲已盡。不知道用什么詞語來形容此時的春色,忽然想到“綠”,綠的草、綠的樹、綠的山,綠的水,“綠”給大自然帶來了勃勃的生機;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正是因為這綠讓這個世界充滿了生命、使人類得以繁衍生息;是這個綠支撐著我們這個人類生存的世界;這個“綠”也讓人生出無限的渴望。
眼前,原先那滿樹的繁華已經退去,留下的是滿眼的翠綠,最先開滿粉紅花朵的杏樹、桃樹都已結出了豐厚的果實,一串串的果實掩映在一片綠色中。也許這“綠”沒有那粉紅的鮮艷,但是它代表了永恒,正如詩人曾鞏寫的“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我們沒有必要為失去春天而空虛,它換來的是永恒的綠色之美,沒有那一種顏色能夠代替這永恒的綠。
14、 直到時間不覺逝去,天地昏暗。城南又向我們鋪開另一張水墨畫卷,極淡的墨色,房屋在淡淡的墨色中勾勒深深淺淺的輪廓,行人匆匆,游于畫中,仿佛千年一瞬而過。青磚尚存一隅,小瓦還留數片。馬頭墻漸頹,回廊不再,然而此刻城南,依舊鮮活,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15、是的,“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時光是過去了,青春也如同小鳥一樣飛走了,但心中能夠長久留下來的東西,還是綠葉扶疏的韻味。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4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