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譯文]  刑天失敗仍揮舞盾斧,剛毅的精神始終存在。

  [出典]    晉  陶淵明  《讀山海經十三首》之十

  注:

  1、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2、注釋:

    《讀山海經》共十三首,成一組,本詩是第十首。《山海經》共十八卷,內容多是記述古代海內外山川異物和神話傳說。 

    精衛:古代神話中鳥名。據《山海經·北山經》及《述異記》卷上記載,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媧,因游東海淹死,靈魂化為鳥,經常銜木石去填東海。銜:用嘴含。微木:細木。 

    刑天:神話人物,因和天帝爭權,失敗后被砍去了頭,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兩乳為目,以肚臍當嘴,仍然揮舞著盾牌和板斧。(《山海經·海外西經》) 

    同物:女媧既然淹死而化為鳥,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過從鳥化為另一種物,所以沒有什么憂慮。 

    化去:刑天已被殺死,化為異物,但他對以往和天帝爭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過去的壯志雄心。 

    良辰:實現壯志的好日子。詎:豈。這兩句是說精衛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實現他們理想的好日子豈是能等待得到!

 

   3、譯文:

     精衛口含小小的木塊,將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敗仍揮舞盾斧,剛毅的精神始終存在。 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并無悔改。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刻怎可期待!

   4、陶淵明生平見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5、 陶淵明一生酷愛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詩重要的主題,這首詩贊嘆神話形象精衛、刑天,即是此精神的體現。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起筆二句,概括了精衛的神話故事,極為簡練、傳神。《山海經·北山經》云:“發鳩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精衛為復溺死之仇,竟口銜微木,要填平東海。精衛之形,不過為一小鳥,精衛之志則大矣。“精衛銜微木”之“銜”字、“微”字,可以細心體會。“銜”字為《山海經》原文所有,“微”字則出諸詩人之想象,兩字皆傳神之筆,“微木”又與下句“滄海”對舉。精衛口中所銜的細微之木,與那莽蒼之東海,形成強烈對照。越凸出精衛復仇之艱難、不易,便越凸出其決心之大,直蓋過滄海。從下字用心之深,足見詩人所受感動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話故事,亦極為簡練、傳神。《山海經·海外西經》云:“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為復斷首之仇,揮舞斧盾,誓與天帝血戰到底,尤可貴者,其勇猛凌厲之志,本是始終存在而不可磨滅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傳神之筆。淵明《詠荊軻》“凌厲越萬里”之“凌厲”二字,正是“猛”字之極好詮釋。體會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實一筆挽合精衛、刑天而言,是對精衛、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語,淵明頗愛用之,亦最能表現淵明個性之一面。《雜詩 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壯之志。此詩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說是借托精衛、刑天,自道晚年懷抱。下面二句,乃申發此句之意蘊。“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同物”,言同為有生命之物,指精衛、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衛、刑天死而化為異物。“既無慮”實與“不復悔”對舉。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時,下句言其死后,精衛、刑天生前既無所懼,死后亦無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發揮。淵明詩意綿密如此。“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結筆二句,嘆惋精衛、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復仇雪恨之時機,終未能等待得到。詩情之波瀾,至此由豪情萬丈轉為悲慨深沉,引人深長思之。猛志之常在,雖使人感佩;而時機之不遇,亦復使人悲惜。這其實是一種深刻的悲劇精神。

  淵明此詩稱嘆精衛、刑天之事,取其雖死無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揚,這并不是無所寄托的。《讀山海經》十三首為一組聯章詩,第一首詠隱居耕讀之樂,第二首至第十二首詠《山海經》、《穆天子傳》所記神異事物,末首則詠齊桓公不聽管仲遺言,任用佞臣,貽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組詩當系作于劉裕篡晉之后。故詩中“常在”的“猛志”,當然可以包括淵明少壯時代之濟世懷抱,但首先應包括著對劉裕篡晉之痛憤,與復仇雪恨之悲愿。淵明《詠荊軻》等寫復仇之事的詩皆可與此首并讀而參玩。

  即使在《山海經》的神話世界里,精衛、刑天的復仇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償。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卻并非是無價值的,這種精神,其實是中國先民勇敢堅韌的品格之體現。淵明在詩中高揚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種精神之不可磨滅;“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則將此精神悲劇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壯,這就使淵明此詩,獲得了深切的悲劇美特質。

 

   6、 詩人通過贊頌精衛和刑天身死而戰斗不止的百折不撓、頑強斗爭的精神,表現自己對強權和暴政的激烈反抗意識,以及對實現抗暴愿望的期待。《讀山海經》詩共十三首,這里僅選此一首。

  本篇通過《山海經》中有關精衛和刑天的神話故事,以“金剛怒目”式的特有風格,表現自己誓死抗爭的決心,有異于他的大多數作品。

  你看,女娃雖溺死東海,但化為精衛鳥,銜木石以填海;刑天因為和天帝爭神位,雖然被砍去頭顱,仍然以乳為目,以臍為口,舞起盾牌和大斧堅持斗爭,死不停息,這種以弱對強、永不停息的復仇精神,自始至終顯示了劍拔弩張的斗爭風格。

  本篇在寫作上,語言凝練,形象挺拔。文中在描繪精衛和刑天時,用了其中的“銜微木”、“填滄海”和“舞干戚”這些短語,集中反映了他們死而不息的抗爭精神,說明精衛和刑天形弱而實強的力量,如果都能持這種精神,就會使統治者懼而生畏。接著,在末句用了“良辰詎可待”,幾乎是直言不諱地召喚人們奮起抗爭,這種鼓動性的號召直白無隱,對社會底層具有一定的號召力。

 

   7、 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出自《山海經•海外西經》。《山海經.校注》云:“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而舞。”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刑天是炎帝的戰將,武藝高強,勇猛善戰。在炎黃帝戰爭中貢獻非常。炎帝在阪泉戰敗,退居于南方,刑天不甘心,他聯合蚩尤部落對抗黃帝。蚩尤兵敗被殺,刑天也被黃帝斬下頭顱。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乃出于東周的《山海經.海外西經》。話說刑天與天帝(黃帝)爭奪神位寶座。二者相斗, 帝終斷刑天首級,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滅,竟以乳為目、臍為口,手執干戈漫舞。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有云:“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有的版本是“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原文】

  刑天與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長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翻譯】

  刑天與天帝(黃帝)爭奪神位寶座。二者相斗, 帝砍斷刑天首級,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滅,竟把乳頭當做眼睛、肚臍當做嘴巴,手執干戈漫舞。 

    【刑天故事新解】  柳樹得名于柳樹的特殊功用。木材至今仍是人們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簡陋,伐取粗大樹干非常困難,而用伐取一把多粗的樹枝則比較簡單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大部分是一把多粗的枝干。在長期使用中,人們會發現,柳樹伐過枝干后,茬口處能夠萌生新枝條,而且新枝條通直,更利于使用。在我國鄉土樹種中,柳樹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對柳樹的頭木作業法,在一定高度截去樹冠,促進新枝萌生,每隔幾年伐取枝條利用。頭木作業的結果是保留樹干,以便持續利用枝條。這就柳樹得名的所在。“柳”字與“留”字讀音相同,“柳樹”就是“留樹”,表示保留樹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類樹。

  《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這則故事中的刑天氏歷來被學者認為為古人虛構的神話人物,但筆者見到頭木作業不久的柳樹萌生新枝迎風搖曳的場景時,總是不由得聯想起這個不屈不撓的刑天形象。因此,筆者認為,刑天的原形就是被頭木作業的柳樹,特別是樹齡幾十年、樹干粗壯被砍去樹冠的柳樹,與斷頭后依然挺立的人尸非常相似,有時樹干還會形成一些傷疤,更是一付“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的形象。刑天故事暗示,對柳樹的頭木作業法由來已久。 

 

    8、每當看到下肢殘疾,只能坐在輪椅上投籃、坐在地板上扣球、用雙手操作競速輪椅的運動員時,每當看到沒有雙臂,只能用頭與肩膀夾住勝利鮮花的游泳運動員、只能用嘴巴叼著韁繩控制駿馬的馬術運動員時,每當看到雙目失明,只能憑聽力進行門球比賽的盲人運動員時,每當看到連手都不能動,只能靠頭部通過滑道來操縱硬地滾球的腦癱運動員時,我就忍不住想起一個人:刑天。

    刑天是神話《山海經》里的一位無頭巨人,他與黃帝爭斗,被黃帝砍掉了腦袋。但失去頭顱的刑天并沒有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并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做眼睛,把肚臍當做嘴巴;他一只手拿著盾牌,一只手舉起大斧,向著天空亂劈亂舞,繼續和眼前看不見的敵人進行拼死搏斗。刑天雖然失敗了,但他那種不屈不撓、絕不服輸的戰斗精神卻烙印在后世人民的心中。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寫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象征著一種永不妥協的精神,而參加殘奧會的運動員們,也以他們不向殘障屈服、堅強面對人生挫折、勇于展現自我、積極融入社會的精神,贏得了人們的尊敬。相對于奧運會來說,殘奧會更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更能體現人文情懷的體育盛會。

 

   9、雖然陶淵明嘴上說著“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但他的心里也曾經懷有小小的志向的,所以讀《山海經》的時候,亦是感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也因此魯迅先生說他固然有“悠然見南山”的飄逸,卻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剛怒目”,“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而當夢想碰到現實,高傲的不愿在人間的俗事里徜徉的陶淵明終于想到了要逃走,于是“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他收起志向默默地回到自己家中,過起了“躬耕自資”的生活。

 

   10、那是一個英氣逼人地男子。雖然閉著雙目。但是舍我其誰、氣吞山河的英偉氣概一覽無余。絕對那種掌控天地。惟我獨尊的絕代人物。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這便是九州的戰神!一個在上古年間不敬天不禮地、足以與臨近祖神境界的軒轅大帝爭鋒的蓋世人杰。

    億萬星光凝聚出無盡光華。為他重組肉軀。一個偉岸的男子慢慢顯化而出。那緊閉的雙眸緩緩睜開。兩道讓星月失色的眸光綻放開來。

    英姿勃發的刑天。肉體保留在最巔峰地青年狀態。但是眸子卻顯得深邃無比。露出了睿智的光芒。

 

    11、生命是一個過程,但又絕不僅僅只是一個過程。每一段旅程都會交接著不同的風景,而沿途需要我們用心去感悟,用雙手去創造。心情,心境,是一個心態問題,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直面人生的態勢。不同的心境下會有不同的選擇,而每一種選擇不僅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更會主導著我們人生的方向。
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用一種最為直觀的方式表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做人做事的準則與要求。
  生活里,有決心才有信心,有信心才有恒心,有恒心才有不斷進取之心。
  人心是一個恒定的茶杯,需要不斷更新茶杯里面的茶水,但茶杯的意義不在于裝茶的多少,而在于所裝茶水的質量。達觀開朗,達觀才能開朗。很多時候,不同的事物,轉換一個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思維,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正是生命的精彩,也是生活所給予的最大疑難。的確,弱柳扶風,聞花落淚是一種美,但它只是也只能是生活中的一種感悟,一種對生命熨帖的體味,而決不可成為生命里一種持久的狀態。
  生活不是一部簡簡單單的話劇,她需要我們用真心與真情去感受,用靈魂中最為細膩的雙手去觸摸。生命是一個過程,生活是一種狀態,而以一種怎樣的心境去面對是每個人必須做出的選擇。
  寒角數枝梅,臨寒獨自開。生活里的得失與成敗,需要我們總結,但無需過多的計較,無論過去的,正在經歷的,還是將要面臨的,絕不應也不可成為我們前行的負担與牽絆,而更多的應是一種激勵,一種希冀,一種向往。
  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不是一種消極,而是一種通透,一種面對生活的靜心追求。
  人生難得幾回搏,青春年華是生命的恩賜,是一切美好向往的支點,只有敢于追求,勇于追求,才能領略到生活的真諦,生命的意義。
  金色的獎牌,熱血鑄就,只有懂得追求,勇于追求的人才能體味鷹擊長空的高遠,才能在生活的激流里浪遏飛舟。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煙花彈指,青春壯志,留下一份美麗,留下一份激情。
  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刺秦是生命最為壯美的弧線,懂得要做什么,明白要做什么,對生活而言就是最為絢麗的成功。
  破釜沉舟不是一種沖動,更不是一種盲動,而是一種超越夢想,走向現實的悸動。破釜沉舟永遠比猶豫不決來的真實,也更為體貼生活。
  青年、少年、壯年,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的心境會不同,所面臨的責任與承担更絕然不同。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心越來越“安穩”,并且習慣將曾經的夢想與追逐稱之為“青澀”與“懵懂”。然而敢于追求才是生命最為本真的狀態。生活中我們會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決不可失去生命的銳氣與執著。
  玉無雜質為純,米無雜質為粹。懂得追求的人是幸福的;懂得追求什么的人是富有的;而懂得以破釜沉舟的心態來實踐自己追求的人是最為純粹的。
  盡管追尋的道路往往不易,但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旅程,也許行進的途中布滿荊棘,會有疲憊與蒼涼,但通向成功的路只有一條,就是我們用什么動力,什么方式去面對。昨天已經過去,今天和明天依然在自己腳下,不要無謂的彷徨與胄嘆,有夢就要勇敢去追逐,相信這個世界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只要去努力,就沒有過不去的河。
  生命,在追逐中開花;生命,只在追逐中開花。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1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