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譯文] 狂喜的心情翻騰到了頂點,反而落下眼淚,灑滿了衣襟。
[出典] 杜甫 《喜達行在所》其二
注:
1、 《喜達行在所》杜甫
愁思胡笳夕, 凄涼漢苑春。
生還今日事, 間道暫時人。
司隸章初睹, 南陽氣已新。
喜心翻倒極, 嗚咽淚沾巾。
2、注釋:
行在所,指朝廷臨時政府所在地。公元757年(至德二載)舊歷二月,唐肅宗由彭原遷鳳翔,為臨時政府所在地。
愁思胡笳夕,凄涼漢苑春:這兩句追憶陷安史叛軍時苦況。入夜則愁聞胡笳,當春則傷心漢苑(如《哀江頭》所云)。漢苑是以漢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此二句是倒敘。活著回來,這只是今天的事情,因為昨天還在逃命,隨時有作鬼的可能,“間”讀去聲。間道,猶小道,指由僻路逃竄。暫時人,謂生死懸于俄頃,見得十分危險。
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這兩句是上三下二句法,寫所見朝廷新氣象。借古喻今,以漢光武比唐肅宗。《后漢書·光武紀》:“更始(劉玄)以光武(劉秀)行司隸校尉,于是置僚屬,作文移,一如舊章。三輔吏士見司隸僚屬,皆歡喜不自勝。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宮威儀。”又:“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春陵郭,唶曰:氣佳哉,郁郁蔥蔥然。”光武南陽人。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中興有望,故“喜極而悲”。當歌而哭,當喜而悲,似乎反常,故曰翻倒極。黃生云:“七八真情實語,亦寫得出,說得透。從五六讀下,則知其悲其喜,不在一己之死生,而關宗社(國家)之大計。”按謝朓《始出尚書省》詩;“還睹司隸章,復見東都禮”,亦用漢光武事,但兩句一意,未免合掌。于此可見杜詩用事之精密。
3、譯文:
回想起胡笳悲鳴的春日黃昏,宮苑中一片凄涼景象。在荒路逃命中差點成為鬼魂,僥幸我生還了,還能看到今天的事情。新皇的規章雖是初見,但南陽的氣象已是一片嶄新。狂喜的心情翻騰到了頂點,反而落下眼淚,灑滿了衣襟。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這首詩表達的是一種極致的感情。757年(至德二年)四月,杜甫乘隙逃出被安史叛軍占據的長安,投奔在鳳翔的唐肅宗。歷經千辛萬苦,他終于到達了朝廷臨時所在地(“行在所”),并被授予左拾遺的官職。他剛剛脫離了叛軍的淫威,一下子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生活中這種巨大的轉折在心底激起的波濤,使詩人不能自已。
冒死來歸,“喜達行在所”,是應該高興的時候了,可是詩人仿佛驚魂未定,舊日在長安近似俘虜的生活如歷目前:“愁思胡笳夕,凄涼漢苑春”,“凄涼”、“愁思”,那是一種度日如年的生活。倏而,詩人的思緒又回到了“今日”:“生還今日事。”眼前值得慶幸;可是“生還”也是只有到此刻才敢想的事。逃亡時在山間小路上逃命的情形就在詩人眼前,那時性命就如懸在頃刻之間,他不會想到會有“今日”。“間道暫時人”,詩人正回味著不久前的艱險,忽而又轉向眼前“中興”氣象的描寫:“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這兩句用的是漢光武帝劉秀重建漢室的典故,南陽,是劉秀的故鄉。劉秀把漢王朝從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復過來,正如眼前鳳翔的景象中興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極。然而詩人卻“嗚咽淚沾巾”,哭起來了。這啼哭正是極致感情的體現,是激動和喜悅的淚水。從表面上看,這首詩的結構,東一句,西一句,似乎零亂而不完整,其實,藝術來源于生活,運用這種手法倒是比較適合表現生活實際的。詩人九死一生之后喜達行在所,感情是不平常的。非常的事件,引起的是非常的感情,表現形式上也就不同一般。在杜詩其他篇章中亦有這種情況。如《羌村三首》,詩人寫戰亂與家人離散,生死未卜,突然的會見,使詩人驚喜萬狀:“妻拏怪我在,驚定還拭淚。”本來應該說“喜我在”,生應當喜,卻反倒成了“怪我在”。說“怪”,說“驚”,說流淚,正是出乎意外,喜極而悲的情狀。這首詩也是如此。所以宋人范溫《潛溪詩眼》說:“語或似無倫次,而意若貫珠。”詩人真實地表達了悲喜交集,喜極而悲的激動心情。看起來參差不齊,實際上錯落有致,散中見整。詩人從變化中求和諧,而有理殊趣合之妙。
6、唐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八月,杜甫只身離家前往靈武,投奔肅宗,不幸中途被叛軍捉住,押赴淪陷后的長安。由于他官職較小,看管不嚴,到第二年(公元757年)四月,他抓住機會逃出長安,投奔在風翔的肅宗。肅宗授他左拾遺官職。詩是在鳳翔寫的,共三首,這里選的是第二首。“行在所”:朝廷在外臨時駐留之地。
首聯“愁思胡笳夕,凄涼漢苑春”,回憶被困長安時的苦況。晚上,當叛軍吹起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的時候,我的心中就涌起愁情;昔日的宮殿“群胡”在那里尋歡作樂,可我感到那里一片凄涼。“漢苑”,指唐宮。都城被叛軍占領,這是何等令人心痛的事。“愁思”與“凄涼”相對,說明思想痛苦,環境極其險惡。
次聯“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今天我能活著回來,可昨天在逃亡的小路上,危機四伏,命懸一線,根本不敢想能活下來。“間(去聲)道”,小路。“暫時人”,形容自己生死就在頃刻間。
三聯“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這兩句用漢光武劉秀的典故,《后漢書·光武帝紀》:更始帝劉玄“將北都洛陽,以光武行司隸校尉,使前整修宮府,于是置僚屬,作文移,從事司察,一如舊章……”。我來到這里看到(初睹)一切工作井井有條地進行著,鳳翔一片新氣象,中興大有希望。“南陽”,劉秀的故鄉,這里代指鳳翔。
尾聯“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寫自己的心情。喜到極處,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反而哭起來了。“翻倒”,猶翻轉,形容在狂喜或驚懼中,不能自持。
此詩結構,前截四句寫昨日,后截四句寫今日。昨日在敵營,精神壓抑,思想苦悶,逃出敵營,歷盡艱險,九死一生,才留得一條活命。今日見鳳翔一派新氣象,中興有望,又承恩受職。兩段內容“今日”、“昨日”對照鮮明,中間一個“喜”字貫穿,緊密相連。前喜生還,后喜中興。“生還”與“中興”是杜甫生命中的兩件大事,他一生愛國,能到肅宗朝,為平叛出力,能不情懷激蕩,淚滿衣襟?
《潛溪詩眼》說它:“語或似無倫次,而意若貫珠。”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意若貫珠”,那是因為有個“喜”字貫穿詩中,至于語無倫次,卻是不對的。
詩中用典,精妙有力。后漢光武帝劉秀,把王莽篡政奪去的政權,奪了回來,恢復漢室。這事不正像肅宗今日在鳳翔重振朝綱,平定安史之亂,要從逆境中中興起來嗎?這個典故的運用,大大鼓舞了士氣,同時,也表現了人民的希望。
7、“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見唐·杜甫《喜達行在所三首》其二。喜心翻倒極:言喜到極點反而倒過來變成悲。這兩句大意是:喜悅的心情達到板處反而倒轉為悲痛,嗚嗚咽咽哭得淚水沾濕了手巾。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被安史叛軍盤據的首都長安,歷盡千辛萬苦,到達了朝廷臨時所在地鳳翔,見到了肅宗,井被任命為左抬遺。這兩句形象地表達了他剛剛脫離叛軍虎口,又得朝廷任用時的混合著欣喜、興奮、慶幸、感戴的極為復雜的感情,與“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有異曲同工之妙。可用于表現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由壞到好的巨大轉折時從心底激起的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感情。
8、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即是開始了他“在路上”艱難困苦的旅程。他在時間的流逝里慢慢枯槁 ,在空間的變換中慢慢憔悴,最后死在路上,回歸虛無。某種意義上,“在路上”就是一個人一生命定的生存狀態。他的肉身也許會有一段時間的安頓,但是他的靈魂會一刻不息地奔行“在路上”,直到呼出生命的最后一口氣息。應該說,每個人都是在路上完成他自己的。有的人完成得不是那么圓滿,他自己或者別人都會覺得遺憾;有的人完成得很輝煌,他自己也許不覺得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旁人或者后人都會把敬仰不吝惜地獻給他。在路上的狀態決定了每個人的生存質量,也判定了每個人最終的道德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回望幾千年蒼茫的來時路,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或疲憊或輕松的身影。我們看到了“行吟澤畔,形容枯槁”的屈原在路上“雖九死其猶末悔”的身影。“路漫漫其修遠兮”,他上下求索,為的是給楚國找一條正路,然而有心報國,無力回天,屈原最終只能以身殉國,自沉汩羅,在路上完成了一個悲壯的自我。他的道德力量和人格模式從此成為一座路標,豎立在千千萬萬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之路上,校正他們的路向,喚起他們的良知。從此以后,踏著屈原的腳印,賈誼走過來了,司馬遷也走過來了。從此以后,這條路上,在公元八世紀,又出現了一個風塵仆仆然而偉大的身影,他就是唐朝的杜甫,我們的詩圣。
我常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把屈原驅趕到流浪的路上,驅趕到“澤畔”?到底是誰讓詩圣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為什么屈原在湖南汩羅江自沉,而詩圣亦病逝于湘江的一葉破舟,這是天意嗎?為什么他們都死在路上,都死在“不到**豈有詩”的蒼茫洞庭?為什么詩圣傾心景慕、“出師末捷身先死”的諸葛孔明也死在路上?是不是象他們這樣的知識分子注定了死“在路上”的宿命?很多很多的疑問,我無法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也或者,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讓人心靈平靜的答案?又或者,根本不需要庸人自擾地去尋找答案?
應該說詩圣從二十歲起就開始了他“在路上”的生存狀態,此后一直到他湘江病逝,他沉重的肉身和他痛苦的靈魂就再也沒有擺脫過長路飄零的命運。只不過最初十年的行走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詩人杜甫并沒有完成自己從一個官僚家庭的子弟向放眼民間的寫作者的轉變。這十年的“壯游”只是“詩圣”的準備。青年時代特有的豪情和與高適、李白等人在漫游時結下的友誼填塞了這十年的光陰。但這樣的行走并非虛度,并非毫無意義的浪蕩,他在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實際上埋下了他一生悲劇的種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在這十年開闊心胸、舒張耳目的漫游中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價值范式,而一旦這樣的目標與范式得到確立,在實現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現實的擠壓和與主體人格的沖突。詩人杜甫就這樣一步步走向了詩圣杜甫。
杜甫真正面向民間的寫作是從困守長安的十年開始的。這時候杜甫已人到中年。科舉考試的失敗和對自己才能的自負,使他和李白一樣,不屑于再走科舉之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雖然“恥事干謁”,但為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也不得不一次次貶低自己的人格而“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然而世事惟艱,他的理想主義在銅墻鐵壁的黑暗現實面前只能得到個頭破血流的結果。他逐漸認清了自己和現實,他感到了惶惑,并曾一度想“瀟灑送日月”,退回到陶淵明的狀態。但杜甫畢竟是杜甫,他并沒有撤退到自己的內心中去,從此過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是一種舍棄不掉的對天下蒼生的悲憫情懷,一種拯救家國的神圣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撐起了他,使他超越了個人的窮達而達到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道德理想主義的最高境界,凸顯了一個知識分子最迷人的人格魅力。而這樣的信仰一旦確立,一旦把它付諸實踐,“詩圣”的悲苦命運也就無法挽回了。
詩圣是在路上書寫他的詩史的。安祿山叛亂前夕,杜甫在由長安往奉先縣去探望妻子的路上,發出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深沉慨嘆。這實際上標志著詩人杜甫向詩圣杜甫的過渡,標志著他由一個關注個人窮通的小文人向面朝大眾發言的大詩人的轉變。從此以后,即使是在“幼子餓已卒”的極端境地下,詩圣想到的也還是民間的弱小者:“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戌卒”;此后被安史亂軍擄走,又冒險逃跑。路上聞說中興有望,竟“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全然沒有顧念到自己狼狽不堪的窘況。一個人可以承受多少苦難和傷痛?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自身?路上的詩圣給我們提供了答案。實際上,“在路上”這種生存狀態對人的最大考驗,還在于它其中所包含的若干不確定因素,因了這些不確定的、偶然性的因素,一個人會遭遇更多的折磨與惶惑,更難把握自己的命運,也更難超越自身,因之也更能看出一個人的操守。無數的人在路上倒下了,向后轉了,另有一些人卻堅定地走了下去,并越走越穩健。路上的詩圣就是這樣一個越走越穩健的人,他以一介血肉之軀,克服了并且超越了冷酷現實強加給他的種種不確定性和偶然性,硬是在荊棘遍布的路上走出了一條坦途,即使弄得“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他也毫不在意,因為他超越了渺小的個體,自然就不會在乎個體的一切了。
路上的詩圣一旦認定了內心不易的信念,他對個人的貧窮困苦也就處之泰然了。安史之亂后杜甫輾轉于成都、梓州、閬州、夔州、湖北、湖南等地,身心沒有一刻的安寧,但個人貧苦尷尬的生活并沒有弱化或者磨鈍他對民間疾苦的關注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他呼吁“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征賦”?一片赤誠,至老不衰。而大唐王朝國勢日衰,還有誰能聽見一個“五十白頭翁”的懇切之言呢?高居廟堂的人是看不見路上輾轉掙扎的靈魂的,他們也不會、不愿去聆聽這些痛苦的靈魂的呼號。詩圣在路上的吶喊,于他們只是過耳的秋風。甚至連秋風都不是。
詩圣并沒有因為無人傾聽他的聲音就沉默了他的吶喊,他為民間表達的欲望、“為大國憂”的熱忱從來就不曾消歇。顛簸在路上的詩圣困窮了一生,實際上也吶喊了一生,“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臨終絕筆里,詩圣還在憂慮著一個王朝的未來。他的激情是一以貫之的,貫穿了他一生的漫漫長途。在路上他看清了權貴們的嘴臉,體味了民間的深重疾苦。
他帶著良心上路,把他的憂慮、痛苦、同情、悲憤灑滿一路。在路上他完成了他個人的也是中國的詩史,從此我們因為中國的歷史里有了這樣的文字而感喟,因為中國的路上有過這么一個人而自豪。他以堅強的意志超越了自身,完成了自身,成為一種精神的代表。詩圣走在路上,也就是走在民間,也就是走在民間的路上,這一點非常重要。他在路上完成了自己,也是在民間完成了自己,完成了自己作為一個面向民間寫作的詩人的身份確認。如果他不是在路上行走一生,如果他沒有把目光投向民間,那么我們今天知道的杜甫也許就只是一個優游卒歲、花里胡哨的大唐御用文人了。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把他看作是一個真正的民間詩人:走在民間,為民間而寫作。我們對他個體的悲慘遭遇表示同情,可是對他超越一己悲歡,面朝大眾的圣潔人格表示我們最衷心的敬意。我們恍惚覺得,一千多年了,詩圣的路并未走完,詩圣他其實一直走在路上,喊在路上……
9、說“笑”: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眸: 眼珠。回眸: 回過頭來,轉動眼珠,投送秋波,粉黛: 原指婦女化妝用的顏料,這里指女子。這兩詩句寫楊貴妃轉盼多姿,百媚俱生,六宮的嬪妃們與楊貴妃的美貌相比,都相形見絀了。極言楊貴妃貌美無比。然而,這大美人畢竟距我們年代久遠了,怎恁就能憑空臆想出她是如何地"百媚生"而"回眸一笑"迷倒唐明皇的啊!好在現時有很多影視作品,如: <楊貴妃秘傳>等彌補了人們對大美人景仰的認識缺陷。殊不知,大美人是天生尤物,可遇不可求呀。不客氣地說,這扮演者真的有"閉花羞月"之貌美,何不狗尾續貂評她個"第五大美人"呢?見笑了,咱可是情愿埋頭古籍去尋尋覓覓"顏如玉",她遠比這些現炒現賣的人物生動傳神。
歷史人物中的男人之淚也很多。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死了,孔子哭得捶胸頓足,泣曰“噫!天喪予也!天喪予也!”孔子之淚,師生之情,無以復加。申包胥哭秦延,水漿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直到秦哀王感動了,才派兵救楚,這真是曠世之哭也。《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得天下后,擊筑高歌,“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悲喜交集,慷慨悲歌,高祖之淚,是悲壯之淚。《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兵敗垓下,也“悲歌慷慨”,“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項羽之淚,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余憤,實在悲愴。《三國志》中載孫權三哭周瑜,聞道周瑜死訊,孫權放聲大哭;見了周郎絕筆,再哭不止;接了靈柩又哭祭于前,此哭令人希噓不已。清末海軍杰出愛國將領鄧世昌,在黃海與日寇海戰中為國捐軀。鄧世昌犧牲后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光緒皇帝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他在位長久卻傀儡一生;不甘沉淪卻難有作為,但他仍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此淚悲痛而不失男人之氣。毛澤東聞毛岸英已長眠于朝鮮戰場后,強忍悲痛,淚往心里流,這似流非流的淚痛失愛子的父親之淚,是國家之淚,是深沉、崇高而悲切之淚。體育比賽從來就是榮譽和淚水相伴的,也是男人之淚最能直接而暢快地表達的時候。歷史上貝利,貝肯鮑爾,萊因克爾,這樣正直而有正義的球員都會世界杯哭泣;而馬拉多納,加斯科因和羅馬里奧這樣富有爭議的球員也會世界杯流下熱淚,可見世界杯魅力和魔力之大。上屆足球世界杯上朝鮮鄭大世那淚流滿面的情景至今還讓人難以忘懷。體育最能釋放男人的身心,男人的激情之淚、勝利之淚、痛苦之淚、快樂之淚都能流淌得酣暢淋漓,無拘無束,而又不失男人尊嚴和風度。
如今,男人流淚似乎已能與女人平分秋色了,只是這淚有時過于輕率、淺平、偽善、單薄而無力。法庭上,貪官幾乎沒有不流淚的,與其說是后悔之淚,還不如說是蒼白之淚,最不男人的淚。發布會上,有關官員通報重大責任事故時通常也會流淚以示歉意,只是這淚實在太廉價。影視歌星在粉絲或媒體面前也常常會流淚失態,賺取的不僅是更多的眼淚,還有更多的money。醉酒駕車者被抓后也會流淚,可在駕車前的飯桌上他肯定是最活躍最癲狂也是最會吹牛的一個。名人吸毒被抓后也肯定會策劃一個發布會,也肯定會在公眾面前坦然流淚,身價肯定也會提高,這也算是另一種吸金大法,或者就叫“苦肉計”吧。競爭對手落難,他也會貓哭耗子般擠出鱷魚的眼淚。嗜賭成性者,也會流淚甚至用剁手指來表示要痛改前非。長輩剛逝,眼淚尚未擦干,就加入爭奪遺產的鏖戰中去。
男兒有淚不輕彈,要彈也得彈出男人味。
11、錢鐘書《石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頁記陳衍語:
鶴亭天資敏慧,而早年便專心并力作名士,未能向學用功。前日為《胡展堂詩集》求序,作書與余,力稱胡詩之佳,有云:“公讀其詩,當喜心翻倒也。”夫“喜心翻倒”出杜詩“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乃喜極悲來之意,鶴亭誤認為“喜極拜倒”,豈老夫膝如此易屈邪?
下有錢鐘書按語:“《小倉山房尺牘·答相國、與書巢》二札皆有此語,是隨園已誤用矣。”
原來誤用至少在百多年前就已開始,那么金庸也算是“淵源有自”了。《鹿鼎記》第551頁寫康熙乍聞父皇尚在人世,“雖仍不免將信將疑,卻已然喜心翻倒”,正可看做袁、冒流風。不過時代畢竟不同,且有前賢墊底,倒不忍苛責于金庸先生了。不問出處,單看字面,“喜心翻倒”這四個字也太易讓人會錯意了!漢語之妙,可見一斑。
12、命運對善良的人是寬厚的。80年代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舒爾茨教授途經北京,到北京大學作學術報告。校方讓林毅夫為他當翻譯。短暫的相處,舒爾茨對這位年輕人的學識、人品贊賞備至,回國后即讓美國芝加哥大學來函,希望林毅夫能成為他的最后一位博士研究生。林毅夫很快就辦好手續,兼程奔赴芝加哥大學求學。踏上美利堅國土后,他立即通知在臺灣的妻子來美國相見。陳云英接到信后,真是“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她本已通過了兩個托福考試,準備赴美讀碩士,這下真是“即從藍天穿云去,便赴異國會林郎”了。(來源:《家庭》 作者:邢五一)
13、見證了王家嶺煤礦事故驚天地、泣鬼神的救援奇跡,見證了礦工們堅忍不拔的求生意志,見證了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戮力同心、心手相牽的偉大精神,相信很多人“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這是生命的奇跡,這是救援的奇跡,必將永遠寫入中國礦難救援史,必將長久感動和溫暖著國人的心靈。
14、何謂深?
曰:少陵之“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暨“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情之深也。
“不為困窮寧有此,緣恐懼轉須親”,意之深也。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味之深也。
又情之深者,白樂天之“銀臺金闕夕沉沉,獨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渚宮東面煙波冷,浴殿西頭鐘漏深。猶恐清光不同見,江陵卑濕足秋陰”《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是也。
意之深者,杜子美之“瞿唐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秋興》是也。
吵之深者,李義山之“井絡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設劍為峰。陣圖東聚夔江石,邊柝西懸雪嶺松。堪嘆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龍?將來為報奸雄輩,莫向金牛訪舊蹤”《井絡》是也。
15、紅塵的淚,流不盡的相思,數不完的別離,流出了多少故鄉圓月,流出了破碎河山……多少愁絲縈緒,心卻未變。淚又現,眼瞼痕珠連線,線未斷,人已變。詩人的淚,情無限!
床前月光慘淡,似秋霜,映現思鄉憂念。抬頭望月,它圓,人未圓。歸心似箭,親人仍在床畔,太白喚,淚點點。何時,又聽見:“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空房淚如雨。”詩仙太白,瀟灑一生的奇才,也難逃這親情的呼喚。只因人有情,長相思,摧心肝。
少陵野老吞聲哭,只為國破,心系百姓苦。感時花濺淚,淚濺家書,不知何時寄出,只因烽火不斷,卻斷平民路。杜甫一生悲苦,為國而憂。“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喜淚,因九州歸一。但“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悲哉,一生盼統一,但盼了一生,最后含恨離去。但其一顆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必將永不熄滅。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易安舉杯,兩盞淡酒。形單影只,淚伴入口。雁過也,正傷心,他走,她卻留。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怎奈何,獨揀黃花淚滿流,又見西風,簾卷,魂銷人瘦。
李清照一生,曲折悲奇,久嘗別苦愁。婉婉而來的詞,宣照了她了心境。憂而清麗,正如其心聲。后人愁時,觀其詞于詞藻間,與之同凝眸,淚痕滋憂!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0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