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譯文]  君子的自我修養就像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還得磨!

  [出典]  春秋 《詩經.衛風.淇奧》

  注:

  1、《淇奧》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2、注釋:

    瞻:遠望。

  

      淇 :淇水。

  奧:水邊彎曲的地方。

  猗猗:美而茂盛的樣子。

  匪:通作“斐”,有文采。

  切:切制。磋:銼平。琢:雕刻。磨:磨光。都是制造玉器、骨器的工藝,常用以比喻人的修養、學問精深。“切”指用刀切開骨頭成器物,“磋”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指把玉加工成器物,“磨”指把石頭加工成器物。

  瑟:儀容莊重,有才華。

  諼:忘記。

  青青:通作“菁菁 ”,茂盛的樣子。

  充耳:貴族冠的左右兩旁以絲懸掛至耳的玉石。

  琇:寶石。

  會弁:帽子縫合處。縫合之處用玉裝飾。

  簀:聚積,形容眾多。

  圭:玉器,長方形,上端尖。

  璧:圓形玉器,正中有小圓孔。

  猗:通作“倚”,依靠。

  重較:車是裝飾有曲鉤供人掛、靠的橫木。

  戲謔:開玩笑。

  虐:刻薄傷人。

 

 

   3、譯文1:

    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高雅先生是君子,學問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態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很威嚴。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見難忘記心田。

  看那淇水彎彎岸,綠竹裊娜連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麗良玉垂耳邊,寶石鑲帽如星閃。神態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更威嚴。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見難忘記心田。

  看那淇水彎彎岸,綠竹蔥蘢連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銅器般見精堅,玉禮器般見莊嚴。寬宏大量真曠達,倚靠車耳馳向前,談吐幽默真風趣,開個玩笑人不怨。

   譯文2:

   遠望彎彎淇河旁,綠竹青翠葉婆娑。文采奕奕那君子,好像細切細磋過,似已精琢細磨。  光彩照人多勇武,德行顯赫美名播。文采奕奕那君子,永不忘卻記在心。

  遠望彎曲淇水岸,綠竹青翠葉婆娑。文采奕奕那君子,美玉充耳光閃爍,帽縫鑲玉如星火。光彩照人多威猛,德業顯赫美名播。文采奕奕那君子,永不忘卻記心窩。

  遠望彎曲淇河岸,綠竹有如柵欄密。 文采奕奕那君子,德行精純如金錫,高貴如同圭和璧。心胸開闊多美好,斜倚重較在車里。善于詼諧來談笑,卻不刻薄把人欺。

 

 

   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詩六篇有目無辭,因此實際為305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詩經》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些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民間樂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對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制作樂歌。經過修改后,這些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易于記誦,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東漢以后,毛詩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放到現在來說,詩經在交際應用方面雖然沒有那么重要了,但對于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卻依然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詩經淇水彎曲幽深之處的綠竹起興,讓人似乎看到的是“君子”挺秀清朗的風姿,而聯想到“君子”內在的“虛心有節”,展示“君子”的品格,才化。主要運用大量的比喻,首章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第三章“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又表現了一種變化,一種過程,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積學修養,磨礪道德。選擇作比的事物,無論是“竹”、“玉”、“金”。都緊扣“有匪君子”的內秀之美,才華橫溢,光彩耀人,這在簡筆描寫的選擇上仍如此:“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5、《詩經》中有許多人物的贊歌,稱贊的對象也很廣泛。其中重要一類被稱頌的對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將。先秦時代,正是中華民族不斷凝聚走向統一的時代,人們希望和平、富裕的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人們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賢相、能臣良將身上。贊美他們,實際上是表達一種生活的向往。《淇奧》便是這樣一首詩。據《毛詩序》說:“《淇奧》,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詩也。”這個武公,是衛國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經担任過周平王(前770—前720年)的卿士。史傳記載,武和晚年九十多歲了,還是謹慎廉潔從政,寬容別人的批評,接受別人的勸諫,因此很受人們的尊敬,人們作了這首《淇奧)來贊美他。

  從詩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贊歌,時間、地點、人物的指涉性不強,因此可以說,詩中形象并非實指,而是周王朝時代一個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蘊。全詩分三章,反覆吟詠。但在內容上,并不按詩章分派,而是融匯贊美內容于三章之中。這是因為詩歌本身比較短小,不能長篇鋪敘,無法按稱頌對象的各個方面一一分述,只能混涵概括,點到為止。同時,三章內容基本一致,就起了反覆歌頌的作用,使聽者印象更加深刻。

  那么,《淇奧》反覆吟頌的是士大夫的哪些方面的優秀之處呢?首先是外貌。這位官員相貌堂堂,儀表莊重,身材高大,衣服也整齊華美。“會弁如星”、“充耳琇瑩”,連冠服上的裝飾品也是精美的。外貌的描寫,對于塑造一個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這是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其次是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章學問很好。實際上,這是贊美這位君子的行政處事的能力。因為卿大夫從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內容。至于“猗重較兮”、“善戲謔兮”,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際能力。春秋時諸侯國很多,能對應諸侯,不失國體,對每個士大夫都是個考驗。看來,詩歌從撰寫文章與交際談吐兩方面,表達了這君子處理內政和處理外事的杰出能力,突出了良臣的形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歌頌了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寬兮綽兮”,意志堅定,忠貞純厚,心胸寬廣,平易近人,的確是一位賢人。正因為他是個賢人,從政就是個良臣,再加上外貌裝飾的莊重華貴,更加使人尊敬了。所以,第一、第二兩章結束兩句,都是直接的歌頌:“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從內心世界到外貌裝飾,從內政公文到外事交涉,這位士大夫都是當時典型的賢人良臣,獲得人們的稱頌,是必然的了。此詩就是這樣從三個方面,從外到內,突出了君子的形象。詩中一些句子,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善戲謔兮,不為虐兮”成為日后人們稱許某種品德或性格的詞語,可見《淇奧》一詩影響之深遠了。

 

 

    6、這是衛風的一首歌兒叫做《淇奧》,在淇水湯湯,曲岸回環的岸邊沙洲,有一片竹林綠得青青翠翠。想必那是一個陽光碎金,微風明麗的傍晚,這淙淙流水邊的竹林啊,修長幽靜,映水和鳴,給人一種說不出的心曠高遠的心思。而這樣悠長的心思啊,又讓人不由自主的聯想起了一個絕世優秀的男子。人的思維感覺真是奇怪,完全不相干的人和風景,竟然會在感動的靈犀間由此及彼,奇妙的聯系起來。就如看這個竹林的猗猗青青,就聯想到了那個男子的優秀其華。這個不相干的聯想啊,是思維里最微妙最幽深的感覺,在詩歌里,這個感覺就叫做“興”。

  詩歌的美,在于感覺上的美。衛風里的《淇奧》,就是在描述一個優秀的男子給人的美好感覺。這個男子,容光絕世,優雅從容,氣度沉穩,深藏如水。每每讀之,心里總是忍不住的驚嘆,心里不盡的想象那高華的風采如玉如枳。男兒若有相貌堂堂,卻并不就此算得好男兒。男兒的好,在于氣度,在于性情,在于其人格的魅力。若是徒只相貌好,那便是流于男色,成了T臺上的走秀。美則美矣,但并不觸動內心,就如那個唐僧,其表雅爾,然說話念經卻真是讓人味同嚼蠟,毫無半點生趣,喜歡他的女妖精,多半都是惦念他的長生不老肉,沒有多少傾慕的成份在里頭。可真真的空有一身好皮相了。

  而《淇奧》里的衛武公,卻是一個豐華絕代的好男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指其性情穩重爾雅,而“如金如錫,如圭如壁”則是指舉止庸容高華。古人治骨曰“切”,治象牙曰“磋”, 治玉曰“琢”, 治石曰“磨”,一個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貴,如玉般光潔,如石般堅定不移。舉手投足之間,豐神俊朗,如金錫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該是如何的灼灼其華,照人眼目?這樣的男兒,既便是遠遠的看見,不曾交得一語半句,也會是照耀得女心女意都亮敞起來了。更何況這個男子氣度竟然如琴瑟的聲音那樣悠遠不凡:“瑟兮僩兮”。威儀棣棣,贊嘆不已:“嚇兮”和“晅兮”。

  古人煉句,直如妙手偶得的天籟,今人無論如何的遏盡文采的翻譯,都是難以企及原句的優美。“如切如磋,如啄如磨” “如金如錫,如圭如壁”這樣的句子,朗郎讀之,只如吞珠嚼玉般,頓覺齒頰生香,美不可言。而詩中對這個絕世男子華貴衣飾的描寫“充耳琇瑩,會弁如星”,更是讓人艷羨那恰到好處的精煉美好,只覺是無可替代的好字。其實,男兒注重衣飾,并非是壞事。男子的衣裝,也需與個性搭配講究。衣冠不整,穿衣看不出風格者,在性情舉止上一定拖泥帶水,甚而邋塌。而華美的衣飾,于優秀的男子,往往是恰到好處的錦上添花。而內涵空洞無物的男子,無論穿得再是如何的個性軒昂,總透著一股子掩不住的脂粉濃墨走秀的嫌疑,要令人忍不住的覺得其面目可憎,避而遠之了。可見得男兒衣飾華美的程度,還要與性情品質相得益彰才是好。如同名劍佩雅士,紅粉只合贈佳人般,衣與人,彼此都要相諧才是美。而這個歌兒里其質如圭如壁的男子啊,耳垂寶玉,帽飾璀燦,“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真是衣與人相互映襯,照耀彼此的容光,如同好水泡好茶,其味更是綿長醇厚,令人回味不已。“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風華絕代的容光是內斂深沉的,如夜色無邊暗暗,而星星月兒都亮了起來,映照在深潭里。這個絕世的男兒,幽默而風趣,如天上的星星一般,一閃一閃的調皮,好玩而喜歡捉弄人。奇怪的是,被捉弄的人卻也心甘情愿,同喜同樂,“不為虐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人格的魅力。

  性格上的幽默是花枝上的晨露,使得花兒更真更艷,也更和人親近。直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性情渲染得生姿搖曳,有萬千道也道不盡風采在里頭。一個好性情好氣度的男子,如果不善“戲謔”,未免呆板無味,與人不親,便不會讓人心生喜悅。甚而有點象大堂之上的華貴擺設,好則好矣,但是冰冷冷的透著一股拒人千里之外的漠然。如此男兒,安意如說是“竹葉壞水色,郎亦壞人心”,要使人戀愛得一塌糊涂。好男兒世本有之,然只有衛風描述得如此直接大膽。春秋時期的衛國之地,是原來商紂的朝歌所在。那衛國雖是地處于一個好地方,但歷代君主卻是大都荒庸腐化,只《淇奧》里的衛武公是那少有的例外,所以就如黑暗里北極星般的閃亮耀眼,要歌以詠之。試想若是代代君主俱是賢明,那滿天的星辰都閃亮起來,反倒顯不出這顆北極星耀眼的華彩了。由此,武公遂成了中國詩歌文化里的第一位奇男子也。而那歌中用于起“興”的青青翠竹,也從此成了中國幾千年文明里君子的象征。

 

 

    7、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切,像磋,像琢,像磨。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本來指把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制成器物。后來引申為學問上的研究、探討。指共同研究學習,互相取長補短。

    本意是形容人的形象氣度之美好,如象牙美玉;到了后來,人們便用來比喻學問之精進,需要切磋琢磨。 

 

 

   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年輕的寧夏理工學院的校訓。正如該院院報所說,校訓不僅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特點,同時還是學生就業創業,融入社會,走向成功的精神財富。

     寧夏理工學院校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學院艱苦創業歷程的真實寫照。寧夏理工學院自1985年在荒涼的戈壁灘上建校,一直到今天,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就是一個切磋琢磨的過程。現在的一草一木不僅凝聚著寧理人的心血,更體現了寧理人艱苦創業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學院飛速發展的原動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體現了學院教書育人的教育理念。寧理老師以學生為關注的中心,重教書更重育人,不斷的切磋、琢磨,獲得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教育技術方法的創新,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用開琢美玉的心境,用愛心和耐心,引導和啟發學生,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和健全的人格,達到正己育人的教學成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體現了學生和教師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學習,欲得真知,必須慎思多想,須反復推敲、去瑕存瑜、切磋和琢磨。要想成大器,必須要有這種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體現了學院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和教師個性和特色發展。代表著學院采取多種教育方法,使每一個如玉石般的老師和學生經過切、磋、琢、磨,變成會散發奪目光彩的美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學生就業創業、融入社會、走向成功的精神財富。“切磋琢磨,乃成寶器”,代表寧理人把這種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踏實進取、艱苦創業、精益求精,定能在社會競爭中獲得成功。

 

 

    9、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一段很值得注意的。以前一直講學問,這一段則是描寫有一天子貢問孔子的故事。有如電視上的一個短劇。

  子貢說,老師!人窮了,倒楣了,還是不諂媚,不拍馬屁,不低頭;發財了,得意了,還能夠對人不驕傲,何如?這個“何如?”若演起戲來,導演一定教演員作得意狀。子貢這個時候,似乎認為自己學問修養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很不錯,很有心得了,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師的欣賞,給一個一百分,至少九十分,所以他這“何如”用白話來說是:“老師!你看看我怎么樣?”那種自肯的味道,完全在這“何如”兩個字上表現出來了。

  我們都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據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連人也不愿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種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體會到孟子講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人做學問,只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無論怎么樣得意也是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到沒有衣服穿,餓肚子仍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達到這步修養太難了。所以子貢講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確是不容易,很難得。可是孔子并沒有給他九十分,只是“可也”而已。下面還有一個“但是”,但是什么?“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你做到窮了,失意了不向人低頭,不拍馬屁,認為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實滿肚子的不夠;或者你覺得某人好,自己差了,這樣還是有一種與人比較的心理,敵視心理,所以修養還是不夠的。同樣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驕,待人以禮,因為你覺得自己有錢有地位,非得以這種態度待人不可,這也不對,仍舊有優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環境中,就是那么平實,那么平凡,才是對的。所以孔子告訴子貢,像你所說的那樣,只是及格而已,還應該進一步,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安貧樂道。安貧就非常難,孔子在下面就有“君子,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話。所以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時常常問起:“你看我這個人怎么樣?”我說:“我個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過有一點茍求清高。”一個人是應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茍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因此孔子告訴子貢,要安貧樂道,要平實,他說僅是做到不驕傲,不算好,還要進一步做到好禮,尊重別人和愛人。

  富而好禮的方面,我們與工商界人士接觸就看得出來,社會上的有錢人,有的非常討厭,不學無術,一開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禮。好禮不一定僅僅講禮貌,而是在學問作人各方面隨時虛心求進。假如一個真正富有的人,能夠不斷追求學問,不斷講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實在了不起。有的人事業成功了以后,往往親朋間脫離了關系,這是遺憾的事。

  講到這里,再看下去,知道子貢是服了老師,孔子是了不起的,所以子貢提出了一句話來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這個詩是古代的詩,誰作的呢?前輩古人作的,當時流傳很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八個字是引用古詩里的原句。這詩是講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蓮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塊石頭,買來以后,先將它剖開,里面也許能有幾百個戒指面,也許只有十個八個也說不定。 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鋸子弄開石頭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銼子把石頭的部分銼去,就是第二步手術叫磋;玉磋出來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雞心型、手鐲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這玉發出美麗奪目的光彩來,就是磨。切、磋、琢、磨,這就是譬喻教育。一個人天生下來,要接受教育,要慢慢從人生的經驗中,體會過來,學問進一步,工夫就越細,越到了后來,學問就越難,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這句話大有推崇孔子的意 思,好像說:“做學問還要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么孔子答復他了,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賜是子貢的名字,孔子說你懂得這個道理,現在可以開始讀書了,也可以開始讀詩了,因為我剛剛提示了你一個道理,你自己就能夠另外推演出別的道理來。這表示了一個人的天分高,拿現在的教育來說,是教了一個原則,其他就可以自己類推了。

 

 

   10、“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切磋、琢磨中原本平面的人物“立”了起來,既有鮮明的個性又有時代特征,既可敬又可親;原本紛繁復雜的文字干凈了,變得平實有味、簡潔有力;新來的年輕人進步了,在“場地”上、機會中得到了歷練。

 

 

   11、詩經有“如切如蹉,如琢如磨”之句,形容人之好,如象牙美玉;到了孔夫子處,便成了學問之好,要切磋琢磨。凡舉世事,都有來龍去脈規律可循,深究細研,融會貫通。

 

 

   12、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學習和思考的還有很多,不管是大方向的把握,還是小問題的處理,都不能刻舟求劍,而要與時俱進。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習,就是從“切”到“磋”,再“精琢”,后“細磨”,這樣一個既艱難又充滿藝術感的過程,經歷這樣過程的人,才能化蛹成蝶。父母謹以這句話和你共勉!

 

 

   13、坐在了可能是當年唐朝詩人常建所描寫的“曲徑通幽處”的真實的地方了,不過這也只念頭稍微動了一下的推測,其實我覺得也沒有考證的必要,事隔一千多年,哪有那么多都能說得清的事。

     再望一眼不遠處的君子泉的方向,心里又想,如果人們想當君子,只要用君子泉的水洗一洗自己的心,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君子了,那該多好啊,忽然就想起詩經里的一首詩,“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照這樣一種說法,若想當君子何其難也,唯寺里的佛和菩薩的那種既莊重謹嚴又氣宇軒昂的氣質和氣度,方可能與“瑟兮僩兮,赫兮喧兮”相對應。我不知道這里的君子泉是什么來頭,但一個人如果要真的成為一個君子,則一定要經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過程則應當是必然的。正如佛家有一句話,人人都具有佛性,卻人生要在扎堆的名利場上經過多少回的歷練,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心靈家園呢。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3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