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半夜響起了悠悠的鐘聲,一直傳到我小小的客船上。

      [出典]   張繼《楓橋夜泊》

      注:

      1、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2、【注釋】

  ①.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一作《夜泊楓橋》。

  ②.江楓:江邊的楓樹。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③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詩而將當地一山名為"愁眠"。

  ④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夜半鐘聲: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鐘聲音。

 3、【詩文解釋】

   月已落下,烏鴉仍然在啼叫著,幕色朦朧漫天霜色。 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譯文:

      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彌漫著滿天的霜華,面對巖上隱約的楓樹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使我難以入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鐘聲,悠悠然飄蕩到了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4、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游覽勝地。

      5、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后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后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并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后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于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于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里,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里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我們從那個仿佛很客觀的“對”字當中,似乎可以感覺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后,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鐘,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借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

 

       6、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里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全詩以一愁字統起。

 

      7、《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境界。

 

      8、 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千古絕唱,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名揚海外,在中華詩壇上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但如何正確理解該詩的獨特內涵,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以至發展到近幾年連中學教材甚至歌壇也參與了這方面的探討和爭鳴。現在,對這首詩的認識通常有著以下兩種不同解釋:一種是將此詩形容為一首景物詩,如權威的《唐詩鑒賞辭典》及教科書就認為該詩描繪了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詩人臥聽疏鐘時的感受;另一種是把這首詩理解成一首禪詩,指出該詩以世間筆法,營造了出世間的意境,是籍助于“鐘聲”用禪心來解除眾生煩惱的一首七絕。

 

     9、帶走一盞漁火,讓他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后才發覺,又回到你面前;

  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久違的你,一定保存著那張笑臉,許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有部分詞我們可以感覺到是借鑒了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

  江楓漁火對愁眠。------(讓它停泊在楓橋邊)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留戀的鐘聲)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4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