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譯文] 春天的嬌花即將開放,嫩柳也漸漸染綠。寒食節即將臨近,又到了令人煩惱的時日。
[出典] 李清照 《念奴嬌·蕭條庭院》
注:
1、 《念奴嬌》 李清照
清明是從柳枝上轉身的。忽的一陣風,你就看見楊柳依依的景致,呈現出一種清新的氣息。那嫩綠的細枝,一條條垂下,絲絲縷縷,纏纏綿綿。這份隨風飄拂在清明中的美麗,讓人想起一種人生態度——明凈,簡潔。
一年好景清明日,正是踏青賞柳時。柳是春天的使者,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情。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寫的是勃勃生機;周邦彥的“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漂綿送行色”,說的是離別之意;李清照的“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訴的是哀怨之情。
萬物清明,這是天和地的最佳組合,是清明節的第一種境界。
清明文化是崇拜祖先的文化。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對祖先的敬仰與追思,承載著中華民族子孫綿延、尊祖敬宗的文化情懷。所有清明節由來的傳說和民俗文化行為,無一例外地浸透著中國人特有的“感恩”情結:感謝皇天后土,感謝列祖列宗,感謝宇宙萬物。
清明節是中國人的感恩節。
人文關愛,是清明節的第二種境界。
祭掃祖先的陵墓,人們獲得的是心靈的凈化。
哲學家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關乎生命的節日,它讓人從紛擾的空間之維回到時間之維。每一次掃墓,都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它不僅掃去逝者碑上的塵埃,更掃去活人心里的塵埃,讓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歸內心世界的寧凈。
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面對亡故的先人,表達敬意與傷懷,它對每一個人的心靈的陶冶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古希臘美學家說,悲劇使人獲得的,是一次情感體驗上的凈化與升華,那么,清明祭掃呢,使人們獲得情感的凈化與升華。
心靈的凈化,是清明節的第三種境界。
9、回到宋朝,就幻化成一株柳吧,搖曳在宋詞的婉約與纏綿里,淺唱低吟。
宋人多喜柳。在宋詞中,涉及柳的詞三十多種,如:楊柳、垂柳、綠楊、煙柳、楊花、暗柳、古柳、宮柳、官柳、雪柳、殘柳、高柳、困柳、懸柳、衰柳、寵柳、岸柳、垂楊等等。
宋詞多用柳寫景。如宋祁的《玉樓春》中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描述一個春風輕揚,楊柳如絲,輕煙淡霧,仿佛透出一點兒輕寒,杏花滿樹,爭艷斗芳,好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春光。蘇軾的《蝶戀花》中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更是渲染出詩人對春光無限留戀和感慨。仲殊的《南歌子》中的“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晚霞。綠楊堤畔鬧荷花。”反映了詞人走在沒有歸宿的路上,不覺來到一處綠楊堤岸的荷花池旁,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風韻喚起了他的美好記憶,表明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也表明他對往事一直沒能忘情。
宋人不僅用楊柳寫景,而且更多的是用楊柳來描寫春天,可以說楊柳是春的象征,是春的使者,是春的代名詞。有柳便是春,是春便有柳.如趙令疇的《浣溪沙》中的“日正長時春夢短,燕交飛處柳煙低。”是說煙柳低垂,雙燕交飛,春夢苦短。蘇軾的《望江南》“春未老,風細柳斜斜。”李清照的《永遇樂》中的“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是說在這濃煙染柳的初春時節,吹起《梅花落》,笛聲雖然悠揚,但怎么知道其間有多少春意啊。
宋人用楊柳來反映秋天和夏天雖很少見,但卻凄美。如柳永《夜半樂》的“敗荷零落,哀楊掩映。”張之干《賀新郎》的“涼生岸柳摧殘暑”等等。
宋人還非常善于用楊柳來抒情,他們往往以物寫景,以景抒情。如吳文英的《風入松》中“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是說這樓前分手的路上柳蔭密布,柳長一絲,別情也增長一寸。他的《唐多令》中的“垂柳不縈裙帶位,漫長是,系行舟。”意思是,垂柳不是纏住戀人的裙帶使她留下,而是系住客舟不放歸去,很有意境。李清照在她的《念奴嬌》中說:“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意思是,每當綠柳花紅的日子里,她的親人卻不在身邊,一邊是柳綠花紅,一邊是思念的心情,讓讀者從中感受到詞人無限閑悶的心情。
也許古人多情善感吧,他們善于用楊柳寫景寫春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因而一個“春”字,竟被古人寓于出許多。如“探春、迎春、惜春、戀春、夢春、怨春、愁春、傷春、留春、懷春等等。古人筆下的春光、春風、春夢、春愁等都對讀者有很強的感染力。
古人還常常用楊柳來表達思友、思戀、思情、思親等情結。真是楊柳為詞添色!詞為楊柳抒情!
宋人為什么那么喜歡楊柳,我想與北宋當時期民富國強,社會安逸,朝廷重文輕武有關聯吧。當時的北宋江繼承了唐朝的各項成果,物資豐富,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也就給詩人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和物資條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行武出身,他靠手中的武力竊取了后周政權(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為了避免自己的政權也重韜后周的覆轍,所以他特別重文輕武,因此社會崇尚文化,宋朝文人認識到在詩上無法突破唐人的成就,只好另辟蹊徑,認認真真搞起了詞的創作,以至宋詞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10、這個春天,也許是年年歲歲花相似的春天,對于大自然來說,也許,與它年的春天相比,并沒有根本的改變,依然是該生長的事物都在生長,該變化的事物都在變化。但李清照的生命里,卻仍然充滿纏綿凄婉的愁思,“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春天,快要被幾點催花的雨打落了吧。這個春天,她看不到趙明成在何處,只看到了連天衰草,和望不斷的天涯路……
但是,常被離愁別恨伴隨的清照,置身于春天,還是多了幾分清氣、生氣和靈氣。無心面對紅梅又怕梅花過早凋謝的清照,內心里,要去把握那些難以把握的美好事物。你看,清照在《玉樓春》里,還是在探詢著梅花是否開放了。“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她以勸人的口吻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她在告訴人們,今天不來看花,明朝風一起,就會被吹落的。此時,我也理解了清照的《念奴嬌》里,在“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的早春,那“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的情懷了。但李清照到底是李清照,憂郁愁苦并沒有完全淹沒所有生命的感覺和渴望,錦被冷香已銷,從夢里剛醒來的時刻,面對春天的自然風物,內心又蘇醒了與外面的世界相融合的心念:“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她很想到更廣大的春天和世界里去啊。于是,她在《小重山》一詞里,對春花、光陰和美好事物的眷戀,就表達得淋漓盡致了。我好像聽到清照喜悅又有些興奮地自言自語:春草綠到長門,紅梅的花苞有些破了,但還未開勻。把綠色的茶團放在器皿中碾碎,本想留住曉夢,卻驚破一甌春,屋子里都蕩滿了春光。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多么好的黃昏。過去的日子,虛度了多少光陰,春天回來了,要著意過今春啊。你看,李清照擁有的這個春天,是多么美好。
可惜的是,這樣的春光,李清照在后來的歲月里,經歷得愈來愈少了。
我想,女人的清美心靈,尤其是女詩人的清美的心靈,只有永遠安置在美好的春天,只有永遠安置在春天般美好的天地里,才會很好地保持的。就像享受人類和平的福祉,吸吮生活滋生的安樂。就像依畏著蒼天厚土般的愛情……
11、季節參差,綠浪滿眼,憑欄而立。我絲毫感覺不到閱盡人間無數春翠秋荒的輪回,把日漸變暖的細節,依照熟悉無比的方式,一點點地延續。
一個微微濕潤的清晨,殘冬的余寒沿著陰冷的記憶襲來,我循著大樓的樓梯拾階而上。一樓、二樓、三樓,右轉,我在最后一扇深藍色的門前停下。清寒四伏,灰暗陰冷的天氣,錯愕間,我似乎聽到一些聲音,在我漠然轉身之后,一切歸于沉寂。
窗外,陰云密布,風涌云動,長廊寂寂。晨云,暮靄一般沉郁。我于窗前,心在目光流轉處失去光澤。
“啾啾!”
季節踟躇、猶疑的走來,如幾聲鳥鳴交錯,沒有任何平實古典或浪漫狂想的意外。但那幾聲歡鳴,一若清風拂過水面,并不婉轉,卻清脆鮮嫩。這是一些可以溫婉成詩的聲音嗎,而在這一刻,全然被我忽視。
時光點染,歡躍向前,舉目處早已是清風拂翠,楊柳依依。
這樣的清晨應該是美麗的,但天氣陰沉,心情追溯《牡丹亭》中“原來姹紫嫣紅花開遍”的景象且為時尚早,恰如清照《念奴嬌》云:“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惱人天氣!
“啾啾!啾啾!”
像一首歌兒清越的前奏,云影一般,須臾掠過。當我側耳傾聽的剎那,又如一個極淺的笑容,倉促閃現,隨即泯滅。
深深地靜默!
我的心輕輕躍動了一下,歸于空蕪。
“啾啾!啾啾!啁啁啾啾!”
片刻之后,一聲,又一聲的錚然斷響,以舒緩的音程,跌宕起伏的音準,切入了空闊的天空、自由的空氣和我的胸臆。鳥音時徐時疾,紛然落地,掠過真相的邊緣,抵達胸臆的瞬間,竟是水一般的溫潤了。我凝神靜聽。橫向的視野,縱向的視線,其間跳躍如音符的吟唱被悅耳地凸現出來。天地之間這并不高亢的歌唱,卻將驕傲與簡約以極強的穿透力刺破陰沉的天宇。
光彩四射。
一種觸動與牽引,幽微模糊,然而,令我難以自禁。強烈地主觀感受,在聲音婉轉的隨筆里,平淡無奇而又興趣盎然地指引,于是,我來到窗外,憑欄尋覓。
臨風凝望,四下里嘉木比肩,綠云一樣的秀樹枝茂葉繁。天氣寒涼,天空,卻似乎陰潤柔和了些許。云翳緩緩淡去,天空下昂然的濃綠中,一苑青翠,是如此蓬勃,如此歡暢,如此嫻靜,又是如此地充滿生機。
靜!
涌動狂喜的碧樹,由青轉綠的草坪,幾條幽雅的小徑交互溝通。它們時而掩映在青枝之中,時而又跡滅難尋。換去冗沉的冬裝,身著各色衣裳或裙子的人們從小徑上走進走出,像各色花朵,在重重的綠里,羞澀地閃爍、探頭探腦地打開。或輕或重的腳步聲、笑語聲、大家在這個清晨彼此問好的聲音等等,一齊演奏出的這首歡快的晨曲,都被淹沒在鳥兒的歌聲里了。
鳥兒,你在哪里?
我沉靜地凝視、仔細地尋覓,尋覓著它高歌的所在。
將青綠郁郁蔥蔥地印在心底,草木的淡淡清香隨風飄溢,襟袖盈懷,氣爽神清。我的眼目之下,是一株棕櫚,樹上一片葉子向東南鋪展,葉上一大一小兩只鳥兒安臥葉心。
我看見了!
我第一次看見這樣熟悉的鳥兒,以如此可愛無比的姿態在歌唱。
葉子隨風蕩漾,兩只鳥兒一前一后、同向西南。碧葉之上的它們,仿佛是清風扶搖里誰和盤托出的禮物。這使我驚奇。我驚奇的,不是這兩只土褐色的鳥兒,也不是鳥兒銳意動聽的鳴啼;讓我驚奇的,是它們安臥的姿態是如此的可愛、高貴和迷人。
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站得比鳥兒更高的地方,同時,我像欣賞一幅珍藏的花鳥名畫那樣,第一次專心致志地看鳥。在一派凝練的清風之上,在它們碧波漣漣的天堂樂園,高度為我插上翅膀,如同植物伸長向蒼穹的熱愛。
風雨晴晦未定,我,有了飛翔的愿望,像燕子一樣飛翔。
周邊鳥雀低飛,舊時歲月,象一個落花的午后,我們憑幾而坐,看廳外庭院依舊,粉墻黛瓦,經年的修竹,盤曲的盆景,看濕潤的臺階一一被青苔繡遍,象歲月風塵仆仆地走過。看百橋千街,走馬觀花的塵世游人尋尋覓覓的情懷,你我相視一笑,笑迎涼風,俯仰青天,敘詩劍情懷,探千古真味。這個早晨并沒有暖起來,我想,那樣的午后,你應該是一盞清茶握在指間,我必是迎著涼風,披上那條紫花的披肩,清涼之中的人生三味,是否會更加的清爽甘冽?!
群鳥啼鳴,聲調百囀。
兩只鳥兒撲棱棱飛來,在我身邊盤旋了幾圈,繞著樓檐飛去了。我不知道,它們是不是我剛才看到的那兩只鳥。不久,有四只鳥兒飛來,貼在樓檐邊,用滾圓的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了我數秒,也一同飛遠了。影如鳥織,歡躍的鳴唱繼續擴大,景象斑斕,一樹鳥鳴、樹樹鳥鳴里。一只挺著雪白胸脯的大鳥昂首挺立,為那棵女貞樹惟一高標出樹冠枝條增加了高度,從而改寫了一棵樹與天空的距離。風吹枝動,它悠然靜穆地仰望,朝著更加向往的高度飛去。這一切,和我一直以來,在樹下看鳥,是完全不同的。
沒有任何的花兒綻放。太久太久也沒有悉心聆聽過一只鳥的歡唱了。錯過鳥鳴繽紛,也許就錯過了這個嶄新的季節。這樣的季節,應以黛綠作背景,設一場奢華的鳥鳴盛宴,與你相約,讓我們從高處欣賞一只或幾只鳥。變換一個觀賞角度,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盡管,鳥兒的歌聲會被即將到來的夏蟲的淺唱所代替,縱然歲月的完美終會被打碎,而割傷人心。我,曾經擁有的這一刻,是多么的與眾不同。
天空,或許晴朗。
或許,陰晦。
什么,都無法左右我愉悅無比的心情。
14、讀到“寵柳嬌花寒食近”,心中不僅一動,明日該為寒食節了吧?寒食將近,種種惱人天氣,不知古人為何也這樣認為呢?總是“多少事,欲說還休?”。
多少游春意,在“黃昏疏雨”的落寞中消彌于無形。梨花榆火何必催,一番風雨又寒食。斗草的習俗早已在歲月的塵埃中湮滅,渺無蹤跡,只有在“酒趁哀弦,燈照離席”之際,“閑尋舊蹤跡”了。
想起二千六百多年前的那個日子。不知抱樹而死的介之推在生命彌留之際是否真地有“魂魄山河氣”的壯烈?不求利祿——不求利祿,何必著于痕跡呢?這樣想有點唐突古人了,呵呵,只是后輩小子常常會想:修祠立廟,禁火寒食,這一切于曾經的生命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5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