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

  [譯文]  衣裳寄到玉門關,該有迢迢上萬里,可是夫婿守邊的地點,還在遙遠的玉門關以西!

  [出典]  北宋  賀鑄 《搗練子·砧面瑩》

  注:

  1、《搗練子·砧面瑩》 賀鑄

    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

  2、注釋:

   瑩:光潔貌。

   杵:搗衣的木槌。

   淚墨題:用和著淚水的墨水題寫。

   玉關:玉門關,在甘肅敦煌縣西,古代是西北邊陲的交通要道。

   戍人:防守邊疆的軍人。

 

  3、譯文:

   搗衣石砧亮晶晶,搗衣木槌聲很整齊。征衣搗過打好包裹,淚水研墨把親人名字題。衣裳寄到玉門關,該有迢迢上萬里,可是夫婿守邊的地點,還在遙遠的玉門關以西!

 

  4、賀鑄生平見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的詞頗得楚騷遺韻,在北宋自成一家。他心性曠達,詞風多變,既長于高曠之作,又擅寫哀婉之思。他的豪放詞,境界格調頗近蘇軾;他的婉約詞,與秦觀、晏幾道相近。張耒對賀詞大加贊賞:“賀鑄東山樂府,妙絕一世,盛麗如游金張之堂,妖冶如攬西施之袂。幽索如屈、宋,悲壯如蘇、李。”,陳廷焯也說:“方回詞,兒女,英雄兼而有之”。 

 

    5、外有征夫,內有怨女,這是封建兵役制度下的社會問題。這首詞就是從怨女的角度來寫這樣的人生悲劇。即寫閨中思婦思念遠戍征人,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思想。

  詞一開始兩句“砧面瑩,杵聲齊”。先從搗衣石和杵聲寫起。“砧”就是搗衣石,這是思婦為征人搗制寒衣經常用的,由于年深日久,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晶瑩。“杵”,捶衣布的木槌。“齊”字,指用木槌均勻地有節奏地逐次捶擊布帛。這兩句表面上寫的是搗衣石和杵聲,其實字里行間自有搗衣人在其中。從一個“瑩”字上面,分明可以想見,作為征人妻子的思婦,是如何的辛勤勞動,經常地搗布帛,做征衣,年復一年,以至于那塊搗衣石也被磨得精光油滑了。從一個“齊”字上面,可以想見思婦捶衣搗練的技巧,與人合作的協調。在熟練有節奏的杵聲中,傾注了她多少血汗勞動啊!傳達出她憶念遠人的多少深情啊!

    接著第三句“搗就征衣淚墨題”,寫她怎樣封寄征衣的情況。“搗就”,就是“搗成”。這句說思婦把搗成的征衣打好包裹,然后和淚水研墨,再把親人的姓名,題寫在搗成的征衣的封套上。這樣,就把一個和淚題字,千種愁思,萬種感慨的思婦形象塑造出來了。

    詞末兩句“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進一步寫思婦的心理活動。“玉關”即玉門關。“戍人”即戍邊的征人。這兩句是說將征衣寄到玉門關,怕該有迢迢萬里路吧,然而征人戍守的地方還在玉門關以西更為遙遠的地方呢,自己寄出的征衣何時才能收到呢?如果“胡天八月即飛雪”的玉門關外,不能及時收到征衣,那豈不凍壞了征人嗎?表現了思婦對遠征丈夫的關懷、惦念、體貼入微的心情。歐陽修名句“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頗為人稱道,此詞結尾句式與之很相似,因之,與歐詞確有異曲同工之妙。(董冰竹)

 

   6、思婦關心遠在邊塞丈夫的起居冷暖,搗征衣、做征衣、寄征衣,就寄托了她們一腔的熱情和滿腹的思戀。邊疆戰事頻繁,多家征人遠戍他鄉,以至一片搗衣聲整齊響起。戰爭帶來的妻離子散,不僅給閨婦以無窮的痛苦,也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北宋中后期,與西北的西夏及羌人接二連三地發生戰爭沖突,北宋部隊戰斗力太弱,只得以軍隊的數量取勝,這便造成了眾多家庭的分離。賀鑄的思邊詞就接觸到這個社會問題。長期分離所帶來的痛苦,折磨得思婦時時以淚洗面,這淚水都是相思之情的傾訴。更令思婦難堪的是她們甚至根本不知道遠戍邊塞的征人究竟身在何方,搗就征衣以后也不知道該寄到何處。一肚子的關懷思念之情無由訴說、無處表達,當然更不知道征人的生死存亡,還有什么事情比這更令人牽腸掛肚的呢?

 

   7、關于古代的征衣,李白的詩《子夜吳歌》這樣寫道: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賀鑄的詞《搗練子》這樣寫道: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姚燧的元曲《越調·憑欄人·寄征衣》是: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這些關于征衣或莊重或婉約或通俗的表述,到了對聯這里,就成了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結構相似、平仄相對的兩句話:塞北寒凝萬古雪,江南衣寄一抔心。

 

   8、  寒衣,是古代相思詩中最溫暖的意象了,那寒衣不僅抵御了寒風,而且還帶來了另一個人的溫度。“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

 

   9、有一首詩,從我小時候就給我一種凄美的感受,那就是賀鑄的《搗練子》:“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征衣在服裝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這里寄托著家人對遠在邊疆的親人的思念,述說著服裝的物化功能與情感寄寓。有時候,關乎服裝的舉動就是一種世俗生活的寫照,由此也牽動著人們的心情。如賀鑄另一首《鷓鴣天》,詩人悼念亡妻,“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一幅舊時婦女的最尋常不過的補衣情景,使詩人眼前出現昔日的畫面。《紅樓夢》中僅一節“勇晴雯病補孔雀裘”,就把晴雯這一特定人物的性格生動地刻畫出來。岳飛的《滿江紅》中第一句是“怒發沖冠”,這里既沒寫帽子的式樣,也無花紋色彩,只一個“沖”字,就以夸張的手法表現出詩人難以遏制的憤怒和強烈無比的愛國之心。

 

   10、 唐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有“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石上拂還來”,沈期的《古意呈補闕喬知之》中有“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那“寒砧”便是搗衣的用具,借代以指搗衣。李白的《子夜吳歌》中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杜甫的《秋興》中有“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暮歸》一詩中有“客子入門夜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之句,其中,“暮砧”、“搗練”說的就是搗衣之事。唐人呂溫《聞砧有感》說:“千門儼云端,此地富羅紈。秋月三五夜,砧聲滿長安。幽人感中懷,靜聽淚瀾。所恨搗衣者,不知天下寒。”讀這些詩句,心中有無限感慨。去年秋天我到古都西安住了半個多月,那“長安一片月”倒是見到了,但月夜下別說聽到“萬戶搗衣聲”,連搗衣的一聲半響也聽不到了,家家都有洗衣機,何處去聽搗衣聲呢?

    唐朝以后,宋人陸游的《秋思》中有“砧杵敲殘深巷月,井梧搖落故園秋”。元人高明的《琵琶記·伯喈牛小姐賞月》中有“愁聽,吹笛關山,敲砧門巷,月中都是斷腸聲。”

    唐詩發展到頂峰便出現了長短句的“詞”,詞作中反映搗衣的作品更多。《敦煌曲子詞·失詞調·良人去住邊庭》中有“萬家砧杵搗衣聲,坐寒更,添玉淚,懶頻聽。”在眾多寫及搗衣的詞中,南唐后主李煜的《搗練子令》最著名:“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這大概是最早的以詠搗洗做衣用的“練”為題材的小令,所以后來將此詞的詞牌稱為《搗練子》,因詞中首句有“深院”二字,所以詞牌又稱《深院月》。宋人賀鑄曾寫下六首《搗練子》,常為人稱道,其中一首是:“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

 

   11、“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賀鑄的一首《杵聲齊》道出了兩地相思的百轉柔腸,用淚水合墨做就的家書寄到萬里之外的玉關之西的丈夫手中,傾訴著思念之情。沾染著斑斑淚跡。“轉眼北風寒,雁群漢關飛。白發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不稍虧。”蘇武牧羊的凄涼和堅定竟在這里得到了共鳴,夢中的相思凝結著血淚的傾訴。“前朝把酒醉西風,夜夢香箋盼飛鴻。何時共剪西窗燭,此去江南萬里重。”這一刻,安詳與激昂強烈的碰撞,強勁的音符在天地間回蕩,為我們的英魂護航!我不知道這一切能不能換來史官的半行墨跡,能不能得到歷史的一絲眷顧?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5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