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譯文]  在滿是古木的森林里,那條小徑已經好久沒有人走過了!可是深山響起的鐘聲,又是從何處傳來的呢?

  [出典]  王維  《過香積寺》

   注:

   1、《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2、注釋:

     香積寺:今名風穴寺,又名千峰寺,位于汝州市 區東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風穴山中。風穴山口,兩山夾道,萬木蔥蘢,流水潺潺。迤儷北行3華里,方能發現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處”的詩情畫意。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鐘:寺廟的鐘鳴聲。

  咽:嗚咽。

  危:高的,陡的。“危石”意為高聳的崖石。

  冷青松:為青松所冷。

  薄暮:黃昏。

  曲:水邊。

  安禪:指身心安然進入清寂寧靜的境界。

  毒龍: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見《涅磐經》:“但我住處有一毒龍,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3、譯文1:

     不知香積寺在此山中,行來數里身入云峰。

  無人的石徑旁叢生古樹,深山里是何處響起鐘聲。

  流泉聲咽,穿過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著濃蔭的青松。

  暮色降臨空潭側畔,入定的禪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譯文2:

   不知道香積寺坐落在哪里,步行數里進入白云纏繞的山間。古木參天沒有人行的小路,深山何處傳來古剎的鐘聲?泉水流過高山響聲軟綿無力,黃昏的余暉照在幽深的松林里顯得冷峻。傍晚深潭格外地寂靜,正是安禪入定的時候。

    譯文3:

    不知道香積寺的準確位置,步行幾里路走進云霧繚繞的山峰。古木參天,小徑之上沒有人行;我正在惶惑之時,從山深之處傳來了鐘聲。泉水流淌在高高的巖石之下,發出滯澀幽咽之音;日光照在蒼松之上,顯得更加冷清。薄暮降臨,在潭水彎曲的地方,空寂幽靜,一位僧人正在坐禪,他將要入定,控制了欲望這條毒龍。

 

 

   4、王維生平見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5、詩題《過香積寺》的“過”,意謂“訪問”、“探望”。既是去訪香積寺,卻又從“不知”說起;“不知”而又要去訪,見出詩人的灑脫不羈。因為“不知”,詩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行不數里就進入白云繚繞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寫人入云峰,實際映襯香積寺之深藏幽邃。還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霧罩,香積寺之幽遠可想而知矣。

  接著四句,是寫詩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見和耳聞。先看三四兩句。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跡;忽然又飄來一陣隱隱的鐘聲,在深山空谷中回響,使得本來就很寂靜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層迷惘、神秘的情調,顯得越發安謐。“何處”二字,看似尋常,實則絕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覺鐘聲從何而來,只有“嗡嗡”的聲音在四周繚繞;這與上句的“無人”相應,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徑而無人行,聽鐘鳴而不知何處,再襯以周遭參天的古樹和層巒疊嶂的群山。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靜的境界。

  五六兩句,仍然意在表現環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寫聲寫色,逼真如畫,堪稱名句。詩人以倒裝句,突出了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咽”字在這里下得極為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巖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粗看極謬,然而仔細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不能不“冷”。詩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時才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什么也沒有”。王維詩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見人”、“空山新雨后”、“夜靜春山空”之類,都含有寧靜的意思。暮色降臨,面對空闊幽靜的水潭,看著澄清透徹的潭水,再聯系到寺內修行學佛的僧人,詩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龍藏身,累累害人。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佛法可以制毒龍,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禪”為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里指佛家思想。“毒龍”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維晚年詩筆常帶有一種恬淡寧靜的氣氛。這首詩,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學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國維謂“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首詩的前六句純乎寫景,然無一處不透露詩人的心情,可以說,王維是把“晚年惟好靜”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寫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禪制毒龍”,便是詩人心跡的自然流露。 詩采用由遠到近、由景入情的寫法,從“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積寺,最后則吐露“安禪制毒龍”的情思。這中間過渡毫無痕跡,渾然天成。詩人描繪幽靜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從寂靜無聲上用力,反而著意寫了隱隱的鐘聲和嗚咽的泉聲,這鐘聲和泉聲非但沒有沖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深山叢林的僻靜之感。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鳥鳴山更幽”的境界。

 

 

   6、王維,盛唐時代著名的詩人和畫家,字摩詰,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王維是中國文學史上受佛學影響很深的大詩人,因其詩歌中多有禪宗意象,故后人將其和“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并稱為“詩佛”。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王維的詩善以鐘聲,尤其是暮鐘、晚鐘寫禪理。這首《過香積寺》是其中之一。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這二句,寫詩人無心訪寺而深入云峰,云霧繚繞之處,忽聞鐘聲而始知有寺。這飄忽的鐘聲,顯得山更清幽、寂靜,似乎蘊涵了某種神奇的暗示。所以才會有了“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思緒。

    悠揚平緩的鐘聲,使詩人將禪思化為詩情,而悠遠的禪思,似乎又在這裊裊不絕的鐘聲余音中回蕩。在這寂靜中響起,又在寂靜中消失的鐘聲,傳達出來的是永恒的靜。同時,又似禪家欲向世人敲響警鐘:世間萬物皆是虛幻,必將歸于空無。從而把讀者引入“空無合一”境界。所以,在詩人看來,禪是有制服內心妄念功用的利器,因而有“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的結論之語。

    從詩人的禪詩中,我們體味到:人最難控制的,不是事業與權利,而是人心。而控制自我的本心,又難過控制他人之心。多數的煩惱和虛妄,其實都來自自己心中。如果能克服內心妄念,自然會得到安寧祥和。

 

 

   7、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鐘
   現在我到哪里去找  古木  哪里又有無徑之地
   鐘聲之處 人聲鼎沸 香火繚繞 哪里又是深山
   看到這樣的詩 只能憑添感傷。

 

 

   8、“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鐘”的大意是:眼前是一片古木參天的森林,沒有人行走的路徑,深山之中是什么地方竟然傳出寺院的鐘聲?

    詩人從眼之所見與耳之所聞兩方面著筆,故意用驚訝的語氣進行反問,表現香積寺深藏于幽邃的山林之中;那深山老林中傳出的鐘聲,更反襯出山間的幽靜,表達效果很好。可用來形容人跡罕至的山林。

 

 

   9、“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乃王維之《過香積寺》內兩句,全詩所描述的空寂境界,正是詩人向往遠離塵囂的淡泊心境的體現。

     王維是把香積寺當作他心中的桃花源來寫的。晉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直接展示了桃花源內的風光景象,王維則只是用寺周圍的景色進行渲染烘托,其用意是相同的。這種境界,以及行至無人徑處,恰逢鐘聲起時,窮盡復通,生滅不已,都是禪意入詩造成的富有哲理的境界。王維又隱居,又精禪理,是否就超脫塵世心如止水了?其實不然。對于歸隱,王維說:“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溪守故籬。”(《早秋山中作》)對于奉佛,王維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發》)他又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酬張少府》)這些詩句都透露了不得已而為之的胸中塊壘,并沒有完全忘懷世事。詩中寫了幾響鐘聲、一抹陽光以及幽咽的泉鳴,人們會說這是以動寫靜,其實,反觀之,便是靜中有動,甚至連那不安于禪寂的妄心欲念,都暗示著靜謐背后的奮爭,蘊涵著勃勃生機,這正是盛唐精神的流露。王維有著一顆活躍的心靈,不能單純作為釋教徒與高隱看待。

  王維是一位典型的北方人,才華已眾所周知,為官清廉;但任何一個時期,包括現在,有清者,則必有渾者共存,大至治理國家,小至家庭、朋友之間均存勾心斗角之耗;但作為真正的君子,又有曠世之才,理當報效國家,造福百姓;但世間之大,魚目混雜,道不同者甚多;因此,王維這首《過香積寺》正是其當時心境的寫照,用現代一個詞來形容則可由“無奈”來解釋。

 

 

   10、早有八水饒長安之說,如今只留下涇河和渭河了,成語“涇渭分明”的典故就是來自這兩條河流。有了這些地理上的優勢自然成為歷代王朝建立都城的首選。從西周的鎬京,秦都咸陽,到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首次用長安作國都名。“欲其子孫長安,都于此也。”后經文景之治,到唐朝建都長安又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現存的四方古城僅是當年唐長安皇城的大小,是皇帝寢室和辦公室,相當于北京的紫禁城。但是面積卻比北京紫禁城要大的多。長安由此鼎盛,也從此衰退,主要原因應該有幾方面:一是資源的破壞,從王維的《過香積寺》里“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的詩句就可以推斷當時的長安周邊的森林資源是如何的豐富。更有八水饒長安的巨大水資源儲備,隨著人口的增加,任意的采伐,自然資源被逐漸的破壞,其次是政治上的原因,隨著中國疆域的變化,政治中心由西北移向了中原、江南和華北,再次,數次戰爭的破壞也讓西安飽經風霜,不說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傳說,僅唐后就有安史之亂、赤眉、綠林、黃巢等農民起義。明李自成起義,清太平軍、西捻軍入陜、陜西回民起義等。多年的戰爭使西安從政治、文化的中心成為軍事的重鎮。

 

 

   11、這是一首寫游覽的詩,主要在于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側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代被譽為煉字典范。

 

 

   12、我的前身會是只雀兒吧?要不怎么會如此癡迷于山林的寧靜,癡迷于南朝詩人王籍筆下“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寧靜;癡迷于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筆下“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的清靜;癡迷于“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僻靜;癡迷于“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寂靜;癡迷于“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靜;癡迷于“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恬靜;更癡迷于“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的肅靜。正如史鐵生先生所說,在沉靜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那正是我想要的,就像野草荒藤一樣,在沉靜的光芒中,會愈加茂盛得自在坦蕩。而這個夏天,習慣了喧囂的我,始終不渝地想念著我的雀兒,我的山林,我的寧靜。

 

 

   13、曾在彰化買過五個磬,由大到小一路排下去,現在也拿來放在書架上,每次累了,我就依次去敲一下,一時竟有點“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的錯覺。
該文章轉自[中學生讀書]:http://www.fox2008.cn/Article/2011/20110829090159_65593.html

 

 

   14、我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我向往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的閑適,我喜歡墻角數枝梅,臨寒獨自開的清純,我心儀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的靜謐……但在這世俗的紛擾中,何處才是我夢中的桃花源。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0

[新一篇]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舊一篇] 古來萬事東流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