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要射倒一個人,就應先射他的馬;要擒捉一群強盜,就應先擒住強盜的頭子。
[出典] 杜甫 《前出塞九首》其六
注:
1、 《前出塞》 杜甫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 豈在多殺傷。
2、注釋:
挽:拉。
當:應當。
長:指長箭。
擒:捉拿。
列國:各國。
疆:邊界。
茍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豈:難道。
3、譯文: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后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區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斗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后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里說,這幾句“大經濟語,借戍卒口說出”。
從藝術構思說,作者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后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先行輔筆,后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很有體會地說:“上四(句)如此飛騰,下四(句)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是!如是!”這里說的“飛騰”和“掠轉”,就是指作品中的奔騰氣勢和波瀾;這里說的“兔起鶻落”就是指在奔騰的氣勢中自然地逼出“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深邃題旨。
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6、“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是唐朝詩人杜甫的名句,字義為射擊騎馬作戰的敵人不如選擇其座騎為目標。這樣,一箭中的,敵必馬翻人仰。這是因為敵人的坐騎比較暴露,敵人無法對坐騎完全地遮蔽,故易于命中,即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又達到了打擊敵人的目的。擒捉敵人,不如首先擒拿他們的首領。王者,首領也,將帥也。戰爭中將帥被擒,士卒必然混亂,不堪一擊。“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比喻作戰要先除主要敵人,也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7、“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語出杜甫《前出塞》組詩之六,通常被解釋為“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要抓關鍵之處”。這種解釋是不正確的。主要矛盾、關鍵之處是指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除此就不能解決問題。而射馬顯然不是射人的唯一辦法,不射馬直接射人也能解決問題;擒王也不是擒賊的唯一辦法,不擒王直接擒賊也能解決問題。所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說的不是主要矛盾關鍵之處的問題,而是幾種可行辦法如何選擇的問題;說的不是自古華山一條道的問題,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問題。
射人射馬都可以達到射人的目的,但應該選擇射馬。擒賊擒王都可以達到擒賊的目的,但應該選擇擒王。為什么?
因為更容易殺傷敵人。一箭中馬顯然比一箭中人容易的多,而且馬射倒了也能把馬上的敵人摔個半死。擒殺敵軍首領讓敵軍失去指揮陷于混亂我軍再趁亂追殺無疑比直接對殺更容易殺傷敵人。
因為更容易打退敵人。閱讀杜甫《前出塞》之六全詩:“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寇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我們會發現杜甫所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內涵原來是出于人道主義。強弓長箭的目的不是為了進攻,而是為了防守;射馬不是為了摔死敵人,而是為了打掉敵人的工具讓敵人攻不過來;擒王不是為了趁亂追殺敵人,而是為了讓敵人散伙退走了事;作戰不是為了殺敵,而是為了保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只要能夠制止侵凌,又何必多殺傷呢!所以要用射馬擒王之類遠距離精確打擊手段來減少戰爭傷亡(杜甫的作戰思想比美軍先進一千多年吧)。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種辦法用于殺敵目的可以更容易的殺傷敵人,減少我方傷亡,降低我方成本,因此它是簡易術;用于退敵目的可以用最少代價(包括敵人的代價)打退敵人,以最低成本完成戰略目標,所以它還是簡易術。
8、以往打擊生產假冒商品,形同搔癢。按照舊的法規,除生產危及人身安全的劣質產品可以沒收外,其他假冒偽劣商品及其生產工具、設備,不能沒收;罚款數目與其攫取的暴利相比,簡直九牛一毛,不值一提。而大量生產假冒商品的地方,往往又是官商勾結,坐地分肥。其中有的是“地方保護主義”作怪;有的是官商穿連襠褲,泥摻砂,砂摻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假冒商品之所以泛濫成災,一發不可收拾,其源蓋出于此。因此有些地方,“打假隊”未到,奸商已聞風先遁。冒牌產品早已搬走得七七八八;有的倉庫雖被“打假隊”查封,可是沒過幾天,冒牌貨與生產設備已“物去樓空”。“猛虎不及地頭蛇 ”,你奈他何乎?試想,生產假冒產品的工廠,一般都設在鎮里或村中,車來車往,貨來貨往,地方官員除了聾子、瞎子,豈有不知之理?無非是一來為了增加點財政收入,二來也可以共同漁利,你好我好,皆大歡喜。如何制止這種官商勾結、肆意造假的腐敗現象呢?辦法就是“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除了依法懲治奸商外,重點是要向地方保護主義開刀,向貪官污吏開刀。
9、“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把握住得勝的關鍵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處理危機的關鍵在于破解病因的源頭。在從事任何事情之前,先想一想事情的原委,你可以更加地輕省。
提了粽子的繩頭可以拎起一長串的粽子。
10、海盜集團歷來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一切行動聽頭兒指揮,這是受船老大傳統的影響,時至今日本質上并未改變。目前,索馬里海盜有的是,但海盜王就那么幾個。對海盜集團來說,只要大樹不倒,即便海盜們被打完了,還可以重新招募,如今索馬里有幾百萬難民,哪兒都有大把大把的流民想當海盜,海盜頭兒要想拉隊伍絕非難事。所以,國際海軍縱有幾十艘戰艦,天天打海盜船也耗不過海盜頭兒。所以,還得用鄭和智擒陳祖義的絕招,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把海盜頭兒拿下,就能把形勢穩定下來。
當然,今天要想擒海盜王要比鄭和時代復雜得多。首先,海盜集團已經發生現代化轉型,海盜王演變成海盜領導層,海盜的行動更具組織性。像“索馬里海軍”、“邦特蘭衛隊”、“國家海岸警衛隊”等大型海盜武裝除了最高領導外,還有洗錢、招募、財務、談判、指揮調度、軍事訓練等多個部門,甚至還設有海盜發言人。實際上,這些大海盜集團更像是秘密的大型企業,從事打劫營生如同做項目。賺得一艘船上上下下論功行賞,很少發生火并現象。對這些分工細膩而隱身幕后的海盜高層,要想追蹤到一號人物怕是大海撈針。這就不僅需要靠海軍來打海盜,還要靠國際刑警組織、國際銀行組織、各國情報部門加強協作,利用海盜們轉運贖金的渠道挖出海盜上層的“深喉”,再依靠索馬里政府一舉拿下海盜王,必將打開局面。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0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