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譯文]   工匠要把活兒干得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合用。

       [出典]   《論語憲問》

       注:

      1、【出自】:【原文】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示之仁者。”(衛靈公篇第十四)


     2、【解釋】: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3、【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4、孔子告訴子貢,一個做手工或工藝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應該先把工具準備好。那么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這個國家,想對這個國家有所貢獻,必須結交上流社會,乃至政壇上的大員,政府的中堅;和這個國家社會上各種賢達的人,都要交成朋友。換句話說,就是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內情,有了良好的關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貢獻的機會,完成仁的目的。

    5、現在由這句話看起來,好像孔子很厲害,他曉得利用關系。他說,要到某一國家去,達到某一個目的,先要和這個國家的上流社會,政府首長的關系,都搞得非常好,同時把社會關系搞好,然后才可以有所作為,達到仁的境界。孔子這些地方,看起來是教人使用手段,多厲害!事實上任何人,任何時代,都是如此。但最重要的一點,這里是為仁,目的是做到仁,在救人。

    6、  這里孔子是因為子貢問為仁,他才這樣告訴子貢,如果是別人問為仁,孔子就不會這樣講了。我們從歷史上看到,子貢的確做了很多事情,夠得上是一個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大經濟家和工商業巨子,所以他這樣告訴子貢。換句話說,孔子本身周游列國,見七十二位國君,也是這樣做的,像衛國的蘧伯玉等等都是他的朋友,但是他的運氣不好,始終上不了臺,大家怕他。他如果不擇手段,則可以很輕易拿到政權,但是他講仁,始終守著最高的道德原則。他告訴子貢的,也是這樣。

     7、真要懂天下事,要“事其大夫之賢者”。美國到處出了錢,幫助人家,又在到處挨罵,就因美國的議員們,都不是秀才,又不出門去懂天下事,不到東方來看,當然不懂天下事。有的來臺灣看過,回去就不同了。這些秀才要出門才懂天下事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幾句書我們引而伸之,擴而充之,大家一生受用無窮,就是任何一件事,不能孤陋寡聞,多交游,多了解,處處都是學問。

      8、文化的精神,老一輩的人應該留意后輩青年,培養他們,提拔出來,等他們有了功業、學問和表現,自己坐在一邊,好像在欣賞自己灌溉出來的花,心滿意足,該多高興。這種情形,歷史上非常多,也充分表露自古以來老一輩文人的風范。這些史實都說明了孔子這里告訴子質的話,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如此。

      9、現實生活中經常有這種情況,相似的年齡、相同的智商,學習效果卻因人而異。有的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成績突出,事半功倍;有的學生則學得十分吃力,成績平平,事倍功半。學習是否得法往往是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正確、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就如同獲取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

     10、做一件事時,必須先做好準備工作。這也就告訴我們,凡事必須有一個周全的計劃,做好準備工作,才能取得成功。對于這句話,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事先計劃,合理的規劃有助于我們解決問題,特別是突發的緊急事情。健全有效的計劃是優秀管理的特征之一。不僅可以預測將會出現的問題,也不會在問題突然出現時,束手無策。

        二,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也是說,雖然,事先的準備工作會花一些時間,但是,它并不耽誤事情的實施,并且,準備工作好了,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無論在做任何事的時候,不能操之過急,做好了準備工作,打好了基礎,對于之后工作的具體實施是有很打幫助的。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34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