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的社會歷史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直接理論前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這是大家熟知的。但著眼的是其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往往忽視了他的社會歷史觀對唯物史觀形成的重大影響。在黑格爾晦澀思辯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思想發展與世界歷史的發展平行著,按其本意歷史只是思想的驗證。然而,在有著濃厚宿命論色彩的歷史觀中包含著宏偉的歷史感和真理顆粒。恩格斯曾明確指出,黑格爾的”這個劃時代的歷史觀是新的唯物主義觀點的直接的理論前提“。[1]
     一、黑格爾預見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性
  歷史是凝固了的社會,社會是發展著的歷史。在社會歷史這幅宏偉壯觀的畫卷中,有叱咤風云的英雄,也有人民群眾的創世壯舉,充滿著戰爭、奴役、罪惡、善事,或歡騰躍舞,或血流成河。黑格爾以前無古人的視角反思歷史,認為這些千恣百態、千奇百怪的歷史事件不是歷史的真面目,其中深藏著不依賴于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動因與客觀過程,這才是歷史的真實。哲學的職責就要透過歷史上種種表面的偶然事變把握潛藏著的客觀規律。這就是黑格爾歷史的偉大之點,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此之前的歷史觀,包括唯物主義者在內,他們往往停留在歷史的偶然事件的描述上,不再進一步(或者連想也沒有想)追溯隱藏在這些事件后面的是什么動因。
  黑格爾從其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根本觀點出發,認為歷史的內在根據是絕對精神。絕對精神包含著諸多規定性,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遏止地要將自己的本性表現出來。社會歷史是這種表現的一部分,被表現者的根據就在表現者自身。絕對精神從邏輯階段外化為自然階段,又從自然階段外化為精神階段。有了人類,出現了人類的熱情、天才和事件。世界歷史可以說是‘精神’在繼續作出它潛伏在自已本身‘精神’的表現。如象一粒萌芽中已經包含有著樹木的全部性質和果實的滋昧色相,所以‘精神’在最初跡象中已經包含有‘歷史’的全體”。[2]人類歷史就是絕對精神自我發展、自我表現的歷史,人類成了絕對精神自我認識和表現的工具,社會也就成了絕對精神自我表現的舞臺。
  在黑格爾看來,人類只是絕對精神的載體,而非主體,是體現著絕對精神的本性的。什么是絕對精神的本性?是自由。所以,人的本性也就是自由。較之絕對精神的其他載體(如自然界的事物),只有人是唯一能獲得自由的。歷史就是走向自由的歷史。“世界歷史無非是‘自由’意志的進展;這一種進展是我們必然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認識的。”“整個歷史的最后目的,我們都當做是‘精神’方面對于它自己的自由的認識,而事實上,也就是當作那種自由的現實。”[3]把自由當作人的本性,進而推崇到絕對精神的本性即整個宇宙的本性,正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集中表現,是許多資產階級思想家們的共同觀點。
  黑格爾的歷史觀,顯然帶有其哲學所具有的神秘色彩,絕對精神那只“看不見的手”在擺弄它的玩物,一切是預先安排的。但是,他在具體論述歷史事變和歷史過程時,卻明確承認,思想只隸屬于實際存在和給定了的東西,并且以后者為“基礎和指南”。他要求“必須按照它實際上的狀態來處理歷史……,必須從歷史上、經驗上研究歷史”。[4]總體上的先驗方法,在具體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并未擯棄經驗方法,反對歪曲或虛構歷史。人們看到,黑格爾強調要忠實地理解歷史的東西,不要簡單地記錄歷史事件,而要透過歷史表面的偶然多樣性,把握其中起作用的理性實體。他不滿足于對歷史用雜亂無序的陳述。所以,我們在他的歷史觀帶有神秘色彩的論述中,看到某些具有現實內容的,即他要透過表面的偶然現象尋找背后深藏的本質和規律的意向。這一劃時代意義的深刻思想,大大啟迪了正在探尋歷史發展動因和規律性的年青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邏輯的出發點。他們正是沿著這個邏輯方向建立唯物史觀的。
  自由在歷史中是如何表現的呢?黑格爾哲學把絕對精神當作歷史的內在根據,絕對精神的辯證發展表現為一個辯證過程。絕對精神在自然界中只在空間上展示多樣性,進入歷史領域才在時間上有所發展。黑格爾的這種設定,是要為賦于人以自由的本性服務的。人通過認識必然性而獲得自由。歷史表現為人對必然性的認識并在其中進行的。
  如果說,在黑格爾哲學的整體上把人看做是絕對精神的載體,它通過歷史的發展,從人對必然性的認識回到絕對精神自身的話,那么在歷史這個局部領域中,黑格爾又賦于人以歷史主體的地位,肯定人的活動的創造性,給人留下了廣闊的空間。他認定人的創造性活動是一種“真正變化的能力”,“達到更完美的能力”,“達到盡善盡美的沖動”[5]。人是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無數個人共同活動的結果。個人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目的、意向、動機行事。他注意到,雖然人有目的,歷史卻往往違背人的意愿,朝著人不曾想的方向走。人在創造著自己的歷史,然而,歷史卻不是按人的想象創造的。歷史是按其本性經歷著否定之否定過程前進著,形成一條螺旋式發展的曲線,構成許多小圓圈。最初的東西包含著以后發展的萌芽,以后的發展是最初的東西的現實和展開。他在《歷史哲學》中富于想象地描述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從東方到西方,猶如太陽從東方向西方一樣,絕對精神最初體現在中國這個“不含詩意的帝國”,人們缺乏個性和自由,大家都迷信皇帝。這時的歷史處于幼年時期。絕對精神離開中國,經印度、波斯、中亞。(這是歷史的少年時代)后來到希臘,進入溫暖舒適的家。這是歷史的青年時代,顯示了“精神生命青春的新鮮、歡快的狀況”。在這里顯示出個性,每個人有了自由意志。這個王國象花一樣開放,“是真的和善的,是最優美的世界”。進入古羅馬時代就是歷史的壯年時代。而后絕對精神到了歷史階段的日爾曼世界,歷史到了老年時代,理性和個性在日爾曼世里實現了自身的統一。黑格爾在這里流露出濃厚的民族主義情緒,宣稱:“日爾曼‘精神’就是新世界的‘精神’。它的目的是要使絕對的‘真理’實現為‘自由’無限制的自決。”甚至妄稱:“自由精神的原則在日爾曼世界已由路德的宗教改革而成為世界的旌旗”[6]馬克思曾指出:“黑格爾周身都染上了普魯士官場的那種可憐的妄自尊大的惡習”。[7]在黑格爾這些古怪的空談中,可以看到他關于歷史就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的思想。這個過程是曲折的和前進的統一。他還用他那抽象概念表述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市民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反映出一種歷史發展觀。這些,都顯示了他獨具慧眼地對歷史發展的理解。這是極為深刻的。這些合理思想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進而科學地闡明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二、黑格爾從偶然性中揭示歷史的必然性
  歷史總是泡沫在上面,激流在下面,歷史作為人類活動的領域,充滿著偶然性和隨機性。如果說,自然界發展規律是通過偶然性表現為必然性的話,那么,歷史領域中的這種表現形式更具有捉摸不定、難以預測的性質。以往的社會科學習慣于在這個偶然性王國里弛騁遨游,往往在歷史必然性王國門前止步。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按照人們行為的動機來判斷一切,把歷史人物分為君子和小人,并且照例認為君子是受騙者,而小人是得勝者。他們甚至認為,在歷史研究中不可能得到多少有益的東西。德國古典哲學家們稍稍前進一些。康德曾經從人們行為的動機與效果的關系的探試中,感到歷史中存在著某種“自然的隱秘計劃”。謝林從自由和必然的關系中的視角把必然性作為歷史的一種規定,說沒有規律就象沒有自由一樣。
  作為辯證思維家的黑格爾比起康德、謝林來更加前進了一步。他把康德談到的主觀動機和謝林所談的意志自由都看作是建立在歷史必然性和規律性之上的東西,其根基就是絕對精神。在黑格爾看來,絕對精神實現自己所作的堅定不移的努力意向本身就構成了歷史事件中的必然聯系。歷史的偶然性事件背后有著一始終同一的、穩定的“普遍法則”。所以,歷史呈現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
  黑格爾在考察古希臘的歷史時曾猜測,當柏拉圖認識到當時的雅典國家已經難以維持生存時,就擬具了一個完善的國家計劃時,柏拉圖本人是知道歷史的偶然事變受必然性支配的。當黑格爾看到古羅馬最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西塞羅把古羅馬共和國的覆滅歸罪于獨裁者和野心家凱撒時,認為西塞羅不懂歷史必然性的道理。黑格爾認為,羅馬共和國政務混亂,官員腐敗,人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不能自由地從事藝術活動和學術研究來對付現實社會的腐敗惡化,國家與人民之間的矛盾激化,人民喪失愛國心,寄希望于獨裁者的意志以求得安寧。凱撒的上臺絕非偶然。所以,羅馬共和國的滅亡“自有它的必然性”。黑格爾比西塞羅這類歷史學家更高一籌,他從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個別英雄豪杰的個人品德和文韜武功來看待國家的滅亡的。顯然他并沒有找到羅馬帝國代替羅馬共和國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但他力圖從歷史的偶然現象中揭示歷史的必然性,認定偶然性由不起眼到發展壯大起來都是必然性在起作用。他把動蕩多變、風云莫測的歷史事變本身看作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他還以古希臘的衰落和馬其頓的滅亡的歷史說明歷史的必然性“是一種無可挽回的盲目的命運─一種鐵的勢力”,因此要想“治療、補救、挽回是不可能的”。[8]
  黑格爾顯然不曾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真實內容,但他堅信歷史有規律,并千方百計地找出歷史發展中的必然性的意向是非常顯明的。這在人類認識自身、認識歷史的歷史過程中具有巨大意義,不啻為天才發現。人,最關心的是自己,但人認識自己和自己的歷史卻遠遠落后于人對自然界的認識。這中間經歷著漫長而艱苦的探索過程。黑格爾關于從歷史事變的偶然性中肯定存在著必然性,是以往社會歷史觀的顛峰。這里包含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并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直接理論前提。所以,恩格斯說:黑格爾“是第一個想證明歷史中有一種發展、有一種內在聯系的人,盡管他的歷史哲學中的許多東西現在我們看來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輩,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對歷史作總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觀點的宏偉,就是在今天也值得親佩。”[9]
     三、黑格爾接近了歷史發展的動力
  黑格爾漫畫式地勾畫了歷史發展過程的同時,也試圖從人的情欲和利益上揭示歷史發展的動力。
  在歷史這個領域中,黑格爾認為人是歷史的主體,歷史是許多個人活動的產物、社會中的人都懷有目的,充滿著激情而去行動的。沒有人的熱情、欲望、需要和基于此而來的行動,就沒有歷史。欲望、熱情、需要連著利益。每個活生生的人都基于自身的利益和由此產生的目的而處心積慮地參與社會活動。人的熱情、需要、欲望成了歷史的“緯線”,是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積極地從事勞動以取得自身的滿足。人在從事勞動中受到改造和陶冶,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質。社會就這樣向前發展了。列寧說黑格爾描述的是“一幅絕妙的歷史圖畫:個人的情欲、活動等等的總和,到處都是和我們有關系的東西,因而到處激起我們贊成或反對的熱忱。”這些已“接近歷史唯物主義”了。[10]把情欲連著勞動放到歷史發展動力的視野之內,是黑格爾歷史觀的又一突破性的貢獻。
  黑格爾認為,在歷史長河中,人的惡劣的情欲──貪欲和權欲成了歷史發展的杠桿。“惡”相對善而言,是歷史中的否定性因素,代表著未來。“惡”,意味著社會歷史中的人不斷對原有秩序和被當時社會視為天經地義的神圣的東西的褻瀆和侮辱。“惡”代表著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恩格斯對此給予了很高評價。當然,黑格爾不懂階級斗爭,不明白這是階級社會中基于物質利益而產生的階級斗爭,正是這種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然而,黑格爾看到了并且提出了問題。問題的提出就預示著它的解決。單單就提出問題這一點,就是另一個重大貢獻。
  黑格爾的思辯哲學是超現實的。但他關于熱情、欲望、需要、勞動、“惡”等等社會歷史發展動力的思想又是很現實的。當然,他最終又把歷史發展的動力歸究為永恒的、持續推動歷史前進的絕對精神。絕對精神的必然性具有“潛伏的所居的地位”,“世界歷史是專門從事于表現‘精神’怎樣逐漸地達到自覺和‘真理’的欲望;它本身中的黎明來了,它開始發展要點,最后它達到了完全的意識”。[11]人的熱情──黑格爾認為“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一切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12]──等等只是推動一個人或一群人為已的特殊利益去活動的短暫行為,只有絕對精神才是歷史的根基,構成歷史的“經線”。絕對精神的“經線”和情欲的“緯線”,縱橫交錯構成絢麗的世界歷史的畫卷。“經線”是歷史的必然性;“緯線”是表現必然性的偶然性事變。
  黑格爾以晦澀和思辯所表示的所謂歷史“經緯線”,接近了歷史發展動力的真實。恩格斯指出:“黑格爾所代表的歷史哲學,認為歷史人物的表面動機和真實動機都不是歷史事變的最終原因,認為這種動機后面還有應當加以深究的別的動力;但是它不在歷史本身中尋找這種動力,反而從外面,從哲學的意識形態把這種動力輸入歷史”。[13]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受到了啟迪,把目光集中到歷史發展的經濟根源,找到了社會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這一社會發展動力,建立在物質利益沖突之上的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形成了科學的社會發展動力的理論。
     四、黑格爾近乎把人的本質理解為勞動
  在歷史觀中,古往今來貫穿著兩個主題并且形成兩條線索:一是關于社會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問題,二是關于歷史的人及其本質的問題。前者開始較晚,后者則貫穿古今。本文不打算談這一問題。把這兩條線索溶到一起的并且達到相當高水平的是黑格爾。他為馬克思恩格斯鋪好了路。我們認為“人”的問題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形成的理論支撐點[14]馬克思的創始人正是通過對人的研究,由抽象的人到現實的人,形成了把人的本質理解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歷史觀。用恩格斯的話說,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15]這就是唯物史觀。
  黑格爾把英國古典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給予哲學的概括。亞當·斯密從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經濟中的分工和交換入手,確證作為“經濟人”的個人處在“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的社會關系中,因而人異于其他動物。人區別于動物的標志就在于人的勞動分工和協作[16]人處在不同的社會分工中,鑄成了人的不同品格。黑格爾接受了亞當·斯密的觀點,也認為勞動是區別人與動物的分水嶺,因為動物吃掉對象,唯有人才能夠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以滿足生活需要,是用一種人所需要的形式替代對象的原有形式。黑格爾還從亞當·斯密的“經濟人”這一概念出發,認為經濟人就是具有物質需要的人。自然界提共的東西不經加工就能滿足需要的東西越來越少了。所以,勞動成了必然。由可以看到,他抓住了人的能動方面對自然的改造即勞動,來理解人與動物的區別。
  應該說,在17─18世紀英國和法國唯物主義者將人的本質理解為人的自然屬性,忽視人的能動性之后,德國古典唯心主義都強調從能動方面去闡明人的本質。黑格爾不僅將自我意識當作自我認識或意識把握自身的過程,而且同時將它理解為行動和創造的過程。自我意識最初不僅表現為感覺,而且現為欲望。自我意識展現自己時,不是單純的認識過程,更是行動的過程。自我意識就是欲望,改變對象的行動表達著欲望確信要用改變對象達到自身的滿足,通過揚棄對象才能揚棄自身,即達到欲望的滿足。欲望要使存在的對象成為被揚棄的對象,就需要勞動。人的生命即自我意識的本質,必然產生勞動與對象的對立。
  黑格爾進一步闡述了勞動的意義,把勞動看作是自我意識與對象、欲望與滿足的中介。勞動是人的有意識的創造活動,改變著對象,來滿足自身的欲望。意識通過勞動外在化自身,既否定對象又否定自身,最后凝結為產品。目的是欲望的體現,勞動產品中包含著目的的內容,目的在否定對象時又在對象中肯定了自身,產品是目的和技能的實現,又是一個符合目的的結果。勞動是人對自然狀態的否定,又是對人支配自然的能動性的肯定,是人對自然的挑戰。整個過程就是自我意識即人通過自身的外化即勞動以實現自身的過程,勞動就成了自我意識展現自己、實現欲望的一個環節。
  黑格爾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自我意識理解為行動,行動是“以他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在自然的威力”。[17]人的存在決不是由他的生理特征表現出來,而是由他的能力、知識種種內涵通過行動表現出來。這些知識、能力作為意識的內涵最初是潛在的,唯有行動才能成為現實,勞動和勞動的產品使意識的潛在內容變成現實的內容。他說:這種內容“最初只是一種為意識而存在的東西,與一種在意識以外而存在著的現實之間的差別根本已經破除掉了。──單單為了要使自己的潛在性成為現實性,意識就必須行動,或者說,行動正是作為意識的精神的生成過程。”[18]這樣,他就將人的本質理解為勞動或實踐了。馬克思指出:“黑格爾把人的自我創造看作一個過程,……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現實的人理解為自己的勞動的結果”。“他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19]然而,他又是“近乎”了解,這是因為黑格爾把歷史理解為絕對精神通過人的自我意識實現自身的過程,這是一系列由精神勞動去完成的過程。因此,人的本質就只能被理解為自我意識的創造過程或者精神勞動的過程了。
  黑格爾把每個人的目的和行動的作用納入整個歷史過程,世界歷史好比一個建筑物,每個人的熱情和行動“造成了人類社會這一建筑物”。[20]他承認人的歷史作用,也是接近唯物史觀的。恩格斯就曾說過:“人們通過每一個追求他自己的、自覺期望的目的而創造自己的歷史”。[21]
  黑格爾哲學是頭足倒置的,但他的歷史觀卻以宏偉的形式概括了以往哲學的最高成就,不僅辯證法在那里有了以唯心主義外貌表現出的完整理論形態,而且其中的歷史觀也是博大精深。人們在想到它的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時,不應忘了它的歷史觀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前提。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研究最初都集中在社會歷史觀的探討上,當他們成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歷史地位確立下來時,就是唯物史觀形成之時。黑格爾的歷史觀為他們提供了思想資料和邏輯起點,推動他們不斷前進的歷史功績是不應淡忘的。
  注: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21頁,第121頁。
  [2][3][5][8][11][12][20]黑格爾《歷史哲學》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56頁,第57-58頁,第94頁,第322頁,第94頁,第62頁,第66頁。
  [4]《黑格爾全集》,德文,格洛克納本,第11卷,第36頁
  [6]參見黑格爾《歷史哲學》,第216-309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01頁。
  [10]《列寧全集》,第38卷,第394頁。
  [13][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44頁;第237頁。
  [14]參見陳咸瑜:《“人”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形成的理論支撐點》、《江西社會科學》,1993年第11期。中國人民大學資料中心:《哲學原理》1994年第1期全文轉載。
  [16]黑格爾:《邏輯學》,下卷,第438頁。
  [17]參見亞當·斯密:《國民經濟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冊,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3頁。
  [18]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264-265頁。
  [19]《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頁。
  作者:江西師范大學副教授,西方哲學碩士生導師(責任編輯:朱林)
  
  
  
江西社會科學南昌40-45B6外國哲學與哲學史王長里19951995 作者:江西社會科學南昌40-45B6外國哲學與哲學史王長里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0:03

[新一篇] 黃河的社會性論析

[舊一篇] 微軟移動/諾基亞新廣告:革命之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