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悵東欄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惆悵東欄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譯文]  東邊欄桿有一枝梨花開得雪白,但看得人心中惆悵,人生有幾個清明能如此憑欄賞梨花呢?

   [出典]  北宋 蘇軾  《東欄梨花》

   注:

   1、 《東欄梨花》 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2、注釋:

     雪:指梨花。

 

 

   3、譯文:

    如雪偶般又輕又薄的梨花頃刻間已飄飛滿地。這一剎那的景象使我們頓悟了人生,最美的時刻也就是開始領悟到人生凄然的時刻。清明時節,草熏風暖,梨花如雪,已是暮春繁華過眼即空,但是這一刻仍是一年當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幾度清明?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蘇東坡最為得心應手且作得最好的詩體,自然七言古詩,然而蘇詩另有一絕,在宋朝詩壇堪稱獨步的,那就是七言絕句。比起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七古,這些清新絕俗的小品詩或許更有它令人喜愛的特色。

  蘇東坡的七絕純粹是性靈的流露、天才的橫溢,不假修飾,不用典故,幾乎全是白話的作品,這些全是蘇軾這位偉大的詩人,偉岸的心靈在閑暇時偶發的,對人生明澈觀照。有的如晶瑩渾圓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兒童的嬉笑。總之這些作品是讀者一讀就會喜歡的而且百讀不厭的。《東欄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東欄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寫得出這樣的詩,但古今以來卻只有這一首寫梨花的詩篇,傳誦千古,至今仍膾炙人口。至于原因,要說出個所以然來,實在不容易,只覺得他所描寫的景物很美,又很親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這一對比,景色立刻就鮮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動態描寫:滿城飛舞的柳絮,真是“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春意之濃,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來。

  柳絮飄飛,梨花亦開遍了一城的雪白。這里更加強調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萬紫千紅,花團錦簇,如錦繡般的大地——但是這里單只描寫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襯),更著眼于自己家門口東欄邊的一株梨花——它愈開得熱鬧,愈引人惆悵——到這里,此詩的獲烈特色完全顯現出來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強烈的白色這引起人共鳴的主要關鍵所在,任何人面對如此一幅畫面,也會為之動容:

  東坡此詩似傷春而實未傷春,一點也沒有頹廢衰颯的調子,只是純美的欣賞與人生哲理的透視。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感情,讓人們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6、短短二十八個字,卻成就了千古名篇!究其原因,還是在于作者在下筆之前靈魂已有著深深的觸動,換一種說法,即蘇子之生命與整個大自然之生命不期而遇。

    東欄一株梨花僅僅是大自然中的一個小小個體,蘇子望梨花而有感,也僅僅是一剎的觸動;但這兩者又不僅僅是孤立的個體和表層的、膚淺的一時感覺。“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紛飛”讓人們看到的是一幅春已深的景象,“花滿城”更是一語道出整個大自然的消息。 
     春深意味著春去,極盛意味著衰敗,因此,傳統文人對春有著深深的眷戀和嗟嘆。惜春之吟多矣,不乏佳作,自然也不乏劣作。蘇子惜春,以“人生”與“春深”碰撞,有著深深的生命之體悟——人生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 

     問題是:作者對于生命為什么有這樣的體悟,這種體悟的內涵到底是什么。

     蘇軾詩文的評論者好以“貶謫”(或“外放”),即“官場失意,仕途多舛”來詮釋蘇軾詩文中流露的傷感、惆悵。蘇軾于“烏臺詩案”發生前的外放是否有官場失意之感?筆者認為:回答是肯定的。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有“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句,該句引用漢文帝派馮唐持節到云中重新起用魏尚為云中郡守這個典故寄寓自己希望早日再次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換成大白話,即“朝廷什么時候派使者來宣布對我的再次重用呢?”,在蘇軾身上,官場的失意之感由此可見一斑。《東欄梨花》一詩創作于蘇軾外放徐州期間,正值他離任密州不久,而此時他已年逾不惑,自稱“老夫”,自然對自己的仕途、人生有著隱隱的担憂,從而感嘆時不我待,人生其短。 
     而實際上,僅僅以“官場失意,仕途多舛”來詮釋蘇軾的感傷、惆悵,乃至詮釋他對生命的體悟,那是很危險的,很偏狹、淺薄的——它容易讓人誤以為蘇軾是個一心慕求高位的“祿蠹”。宋神宗朝三位文壇奇才——王安石、司馬光、蘇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于官位不太用心,于功業特別在意”。王安石早年于地方任上政績頗豐,名聲大震,卻多次拒絕上級提拔;司馬光于王安石為相期間自請外放,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編撰《資治通鑒》上;蘇軾和司馬光一樣強烈反對新法,最終也自請外放,先后到過杭、密、徐、湖等州任職。蘇軾在地方任上每到一處都造福一方,不見得有非到中央任職才能實現其抱負的想法。他在杭州興修水利;在密州捕煌抗旱,緝拿群盜;在徐州抗洪救災并未有屈才之怨,消極之舉。可見,蘇軾為官志在功業,不在職位。 

      年逾不惑,而功業未成,自有來自生命價值方面的隱憂,而最直接、最容易挑撥那根生命價值之弦的便是“時光”。 
     蘇子目睹東欄一株梨花,為《東欄梨花》詩一首,該詩卻有那么大的感染力、震撼力,實在是因為蘇子以生命寫詩,一剎那的觸動以整個人生為依托;而梨花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個體,她以整個春天、整個大自然為背景,是整個大背景的顯現
     蘇子目睹東欄一株梨花,猝然與他的生命相遇!

 

    7、 閑暇,翻開《蘇軾作品選*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說是春天梨花、柳葉,一個是淡白,一個是青綠。以色寫春。“柳絮飛時花滿地。”用動態寫出人們出春天的喜悅。蘇軾手筆中的梨樹柳絮,這景我再熟不過了,那是我進廠第一年春天,設備科鉗工班大門口,就種有一棵梨樹,那時那梨樹還小,可花枝滿頭了。就是那三十多年來,鉗工班的師傅們不知換了多少茬,周圍的花草更替多少代,可這樹早以參天,沒人把它拔去,就是留戀她那淡白的梨花,路過她,四、五十米的周圍,便是花瓣滿地。當時我所住的上鋼三樹,更是柳樹成蔭,柳絮滿天,憋得好動的我不敢急奔,不然喘氣急了,盡往鼻腔咽喉里鉆,在樹下久了,回家母親總說,“怎么回家象個雪人兒”。柳絮飛,梨花落,確是夠美的。

     “惆悵東欄一株雪,”何爾見到如此“繁花”便“惆悵”?是起因梨花“淡白”似“雪”,那是的我可全都是沉浸在春天喜悅中呀。不過讀此景,想今日似乎有點。“人生看得幾清明。”蘇軾先生從綠色轉到季節,青、清轉換。好啊。是啊,清明意味著開始,人又該珍惜“人生”幾得的“清明”呢。

 

    8、蘇軾《東欄梨花》詩曰:“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春天是洋溢活力與惆悵的季節,眼前是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繁茂忙碌,內心里則不免生出些許年華易老韶光難再的唏噓感嘆。
  寒冬為何往往不令人感到沮喪,而陽春反而惹人無限傷懷?也可能就是因為祭掃墳墓、追懷古人的儀式放在天朗氣清的清明的原因。生命的倏忽無常總是如此叫人難堪,似乎唯有這大自然的好景難駐才可與之頡頏。所以,只有這樣的解釋才可安慰人的落寞情懷。
  蘇軾這首《東欄梨花》不過是詩人無數傷春之作中的一聲輕嘆而已,但它蘊藏的深沉卻高致獨標,亦獨步古今。全詩只有四句,卻寓情于景、字字情語,經得住再三玩味。首句以梨花與柳葉的色彩對比,宕開一幅暮春時節的明艷畫面。以“深”狀“青”,又在明艷中恍然添出一抹黯色,暗示嬌媚的春光正漸行漸遠。二句遞進一層意思,使首句的明媚瞬間轉為爛漫,黯然也同時成了低徊的惋嘆。
  由此,傷春之意便在一片春意盎然中更加濃烈了。梨花滿城本是精美絕倫的美景,偏偏伴著無處不飛的紛紛柳絮,這使絢爛的春陽成了一種傷感短暫的美麗。以柳絮這個意象寄托傷春之意,在宋詩中并不少見,如劉筠《柳絮》中的“半減依依學轉篷”和王十朋《詠柳》中的“斷送春光絮一亭”等,然而,它們卻太直白也太讓人絕望了。相比之下,蘇軾的“柳青深”“柳絮飛”,集贊春惜春于一身,既襯托出梨花素白晶瑩漫城盛開的情狀,又從側面沉郁地引發出人生幾何的追問,以至于下句的“惆悵”二字似乎已沖到了嘴邊,不吐不快。這就更加見其功力了。
  這“惆悵”不緊不慢,直抒胸臆。而引入了“雪”的意象,看似是在續寫梨花的凈美,實則為頭兩句傷春之意作進一步補充:梨花雖然美麗,然而春盡即夭,恰如春之雪融之速度。作者由此再聯想到人生朝露的千古悲吟,自然而然地引發了“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嘆。而由春景觸發的無限心事,至此也算得到了一個訴說的機會。
  詩人完成這首詩已年屆不惑,翻來覆去也才只看過了40個清明,心中無法揣測還有幾度梨花可看。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歲歲伴著漫天飄揚的柳絮,而如寄的人生則只有一個盛年,誠如作者在另一首詩中所嘆:“夢里青春可得追?”這正是這首梨花詩深藏著的綿綿不盡的情思,它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悟,是他清明人生細膩而真實的寫照。

 

 

   9、梨花淺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東欄梨花》)

  東坡見梨花似雪而觸景生情,感嘆人生在世,又真能看得幾回這么清白可愛的梨花呢?后人引用此句,多有美好時光風景到底能看幾回的感嘆。

  是的,人生看得幾清明?喜逢清明,氣候宜人,恰好出門踏青;春風回暖,正宜放風箏、蕩秋千……各種游戲。而“清明插柳”、“清明戴柳”、“清明前后,點瓜種豆”這些廣為流傳的民諺俗語,更為我們還原了清明的“本來面目”——清明時節,古人為迎接春季進行一系列活動,當代人可借鑒這一習俗,將清明真正過成喻意為“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春之節日,度過這萬物復蘇、青春萌發的季節。

  知清明之文化含量,諳民俗節日之歷史,進而完整而生動地恢復與重構民族節日系統,我們的傳統節日才更加具有積極意義。

  今日又逢春,枝上柳棉與阡陌新綠恐怕都要向人們追問:如何過一個文化清明節,既哀春又惜春,既有春之追思、感懷,又具春之欣然與和然?

 

    10、A 問石石不語,問山山無聲。惆悵東欄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于恍惚之間,一陣鐘聲剪空而來,不落言詮地劃破心中的迷團,好似佛祖從遠處傳來聲音:情是妄念,四大皆空,萬物皆無。

所以,面對三生石,說什么便都是云煙一朵了。

    B 三生石,人世間真的有輪回嗎?一個人真的有前世、今世與后世嗎?兩個有情人之間真的有因緣相牽嗎?如果有,那么又何以總是“天長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呢;如果沒有,那么“世間到底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呀”。

     惆悵東欄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難道真的如佛家所云:“情是妄念,四大皆空,萬物皆無”才是人生的真諦嗎?

 

    C  感傷的太多,眉宇總會透漏太多的離愁,彼岸花畔,宿命早已注定,緣分早已撰寫。在任何相遇的霎那,悲喜交錯的眼神,離別的揮手之淚,悲喜交錯的眼神,隱隱約約的思念,那時才真正的懂得了緣起緣滅,人生如夢的感覺,才懂得了塵世間為何會癡有情、空相守的結局,其實或許用消亡更恰當一些。當一切都成往事的時候,當一切都被抹去的時候,那三生石上還會始終篆刻著彼此相悅的百樂2號生生世世。當花兒枯萎落地的時候,才會吻到大地的臉龐,對人而言,那只是一片破碎的心,等待著死亡,同樣也是失了心的等待,一切皆都會輪回……

  穿越三世的憂傷,求佛數百年的鐘情,流了數千年的眼淚,等待卻成為了相愛的理由,只是憐憫今生修的緣只能相望、相知卻無能相守,只會記得曾經一起度過那美好的,美好的往事。千萬年間,在時間的等待與天涯的撲克牌如何出老千荒野中,承諾會變得黯淡,但卻始終相信“承君諾,必守”。宇宙浩瀚,人只是屬于世間的滄海一粟而已……

  一切都會在記憶中逝去……

  問石石不語,問山山無聲。惆悵東欄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彼岸花前,忘川水畔,三生石上,那是的永恒的記憶,是一切、一切滄桑的見證……

  彼岸花開開彼岸,拋開鐘情中無言的勒彼,何現花葉同放的時日……

  奈何橋前可奈何,垂下塵世間太多的無奈,才會知道奈何的釋然…… 

 

   11、意識到世界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意識到個人的情感、意向的寄托是一種詩意的寄寓而不是實體的占有,意識到人的意向所指并不是單一固定的某個客觀對應物而是有著多種意義生發的空間,人們就會以開放的心胸、通脫的態度來看待個人的得失。

    有了這樣的視野,人們雖然仍會有“惆悵東欄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失意,卻又有“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的釋懷;仍會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焦慮,卻又能化做“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的溫馨記憶。

    這樣,寓意于物之“意”不是人的意志對自然物的征服占有,而是個人情趣朝向客觀對象物的投射,是個人詩意的想象在生活中的某個客觀物上的凝聚;寓意于物之“物”也不是僵死不變的客觀自在之物,而是能夠涵容人的情感生發空間、引發詩意想象的鮮活的生活世界。

    以這樣的視野來看待我們生活的世界,看待自己的欲望與要求,人們就會發現,生活的意義并不在于對具體的外物的占有數量,人生的詩意不在于功利性欲望的滿足,而是將自己的意志要求、情感訴求、欲望的實現投射在廣闊無限的世界中得到詩意的充盈。

 

    12、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大自然才是生命的家園。一個人只有親近大自然,才能感受到生命最初的單純的樂趣。所以才有那些名句:貧窮而聽著風聲也是好的。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法頂禪師也說,大自然是現代文明惟一的解毒劑。這個春天,我多次去山里行走。聽溪水潺潺,聞鳥聲鳴唱,看白云悠然,嗅草木清香。忘不了陽光下那綠得透亮的艾草,蓬勃葳蕤,漫山遍野,隨風而動,自由自在。紫荊花盛開在高處,像一片燦爛的紫云霞,無法靠近,只有遠遠地欣賞。還有許多無名的野花,在寂靜的大山里默默地開著。這份淡淡的靜美,仿佛才是生命的本真。我們的不快樂不滿足,是因為我們太貪婪的心與繁復的無休止的欲望。而在一個禪師的屋里,卻只有一個坐墊,一把掃帚和一個茶碗。

    曾經年少時,覺得世界都是為自己準備的,喜歡一切美好華麗的東西,追求一切光鮮亮麗的東西。譬如富貴功名,玉衣錦食,譬如愛情。為此不惜扔掉大把光陰來換取,犧牲自由,陷入塵世種種泥淖。于是,在得到那些浮華、光環后,煩惱也一日勝似一日。如今年歲漸長,慢慢學會了放棄,學會了取舍,學會了走好自己的路,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學會了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勉強自己,不為難自己,不再爭那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既然每個人都是這個塵世的過客,都只是暫時地寄居在這個地球上,暫時地保管著手里的一些東西,最終都要還給命運,空著兩只手離開,那么,手里的東西越少才會越自在吧。如一次旅行,行李越少,才不為物所累,才能享受到行走的樂趣。所以海子說,我順手摸到的東西越少越好。   

    是的,我的杯子不大,但我用我的杯子喝水。在人生漫漫旅途上,我不會丟棄自己的這只小杯子,也不會借用甚至盜用別人精致、華美的大杯子喝水。走過美麗的春天時,看一片淡白的花,猶如看自己的心。這淡白,已是豐富,久遠。它融入無限而無垠的色彩中,所有的色彩中無它,亦有它。所謂滿則溢,虧則盈。希望人生亦是如此。
    一個人說到底,都是伴著自己的身影孤獨地行走在大地。能走出繁華的包圍,不憂不懼,面對自己真實的人生,面對生命的真相,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圓滿。能淡然而自在地活在當下,愛著這從眼前掠過的構成現在的一個又一個剎那,放手記憶,不再糾結已逝的時光,不再憂明日之愁,醉于今日清風明月,已是幸福。

    就像在梨花淡白柳深青的春天背景下,總是不能愛上這滿園的姹紫嫣紅,愛上這濃郁的芳香,我只好繼續愛著這淡白,這淡到無味的隱匿的香。

    惆悵東欄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總是要在許多光陰散去后,在淡了又淡后,才能品出一絲人生真味。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15

    [新一篇]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舊一篇]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