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
[譯文] 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著春殘夏初了。
[出典] 北宋 寇準 《踏莎行》
注:
1、《踏莎行》 寇準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裊。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2、注釋:
闌:消失。
紅英:紅花。
屏山:屏風。
杳杳:深遠無邊際。
菱花:鏡子。
銷魂:形容極度傷心。
3、譯文1:
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著春殘夏初了。蒙蒙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著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后裊裊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
遙想當年,我們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年,遠方的他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么。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桿上,心下縱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銜著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譯文2:
百花盛開的春天即將過去,黃鶯的啼叫聲也漸漸澀老。爭奇斗艷的紅花已經落盡,梅樹上結出的青梅果還小。華麗的堂舍內沉寂、寧靜,舍外細雨蒙蒙,畫著山水的屏風半開半掩,香爐里的余香如輕煙裊裊。
昔日里密約山誓海盟,離別后卻未赴約音信杳杳。菱花鏡上落滿了灰塵,是因為自己懶于梳妝。獨自地倚著妝樓默默無語,極度地悲傷愁苦神魂欲銷。萬里長空黯淡無光,不盡的情思連著綿綿芳草。
4、寇準(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下邽(今陜西渭南北)人。太平興國進士,授大理評事,知巴東縣。累遷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公元994年(淳化五年)為參知政事。為官敢直言。宋真宗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反對王欽若等南遷主張,力主抵抗遼軍進攻,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陽)前線親自抗敵,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后為王欽若所譖,罷知陜州。公元1019年(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劉皇后預朝政,準密奏請太子監國,事泄,為丁謂排擠,罷相,封萊國公。后貶道州司馬,再貶雷州司戶參軍。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卒于貶所,謚忠愍。著有《寇萊公集》七卷。《全宋詞》錄其詞四首,《全宋詞補輯》另從《詩淵》輯得一首。
錢惟演任洛陽留守時,有一次宴會時問諸賓客:“你們知道寇準罷相被貶的原因嗎?應該是他晚年生活奢侈、說話不謹慎、追求生活上過度享樂導致的結果。”歐陽修回答說:“娛樂人之常情,最多也只是個人的道德缺陷,還不至于引起大災禍。寇準倒霉的原因,主要在于他老不知退,一把年紀了還占著位子。”(《澠水燕談錄》)
歐陽修看到了娛樂是人的本性,是有眼光的,但對寇準的內心,他還缺乏同情的理解。
5、這首詞應該更象電影中的一個場景,畫面描繪非常到位,既有全方位的場景描寫,又有細致入微的景物刻畫,不但畫面清晰,聲音描摹形象,而且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好一幅仕女倚樓相思圖! 在暮春時節的一個煙雨濛濛的日子里,女主人百無聊賴,滿腹心事找不到人傾訴,獨自倚樓傷懷。無論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在現實中,雨好像都是傷情的誘因,點點 雨滴就如人的眼淚,一顆顆從天而落,總會讓感傷的人更痛心。在這樣一個絲雨細如愁的場景中,女主人眼看著春天就要離自己遠去了,曾經嬌美的朵朵花兒已被雨 打風吹去!春的離去怎不讓人想到紅顏易老?自己曾經如花的容顏也將在這時間的流逝中一天天凋零!“春色將闌”,春將去,春將去!那清脆的鳥啼似乎也隨著春 光的消逝而透出了蒼桑,入耳再也不是良辰美景時的百媚千嬌了。女主人的目光掠過遠方,只見無邊無際的綠已逐盡了芳蹤,心中對春的留戀與傷感越發濃重。收拢 目光,細看樓前的梅樹,早已是紅英落盡,再也看不見春日的滿樹繁花,小小的青梅已從枝葉間探出頭來,似在無言地告訴女主人春已隨落花流水遠去了,任多么傷 情的心也擋不住時間的腳步! 看樓外,春的離去讓女主人傷心欲絕,而樓內呢?卻是“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裊”。本來就幽靜的畫堂,在滿 天煙雨的映襯下,更顯出了無限凄清,而半掩的繡屏遮住了蘭香,只見裊裊香煙縈繞在堂內,讓這安靜的畫堂平添了幾許凄迷與悲涼。想當初男主人沒有離去時,這 精美的畫堂該是何等快樂的地方!兩情繾綣,比翼齊飛,可以一起吟風詠月,一起弄墨調丹。只是此際人去樓空,睹物思人,更讓人愁腸百結。這煙雨濛濛中的畫 堂,這余香裊裊中的屏山,物是人非,情懷難遣,怎不讓女主人悲從中來? 昔人已去,所有說過的話都如石沉海底,正是“密約沉沉”,“海誓山盟言 猶在,奈何卻有別離時”,一切都是人意無法改變的,哪怕再不情愿,哪怕還有太多的理由,時空的阻隔都讓一切變得虛幻!不能牽手,沒有音信,心愛的人現在何 方?如果女主人生活在現代,有了信息高速,兩地分離的戀人還可以憑借現代化通信手段來慰藉相思,而在遙遠的古代,不能相守的兩個人除了用想像來安慰自己, 還能有什么辦法?所以那離別的情更切,恨更深。因為“密約沉沉”,更覺得“離情杳杳”,長久沒有音信,讓曾經的感情都變得渺茫起來。雖說“密約”仍在,但 什么時候才能聚首?這看不見希望的守候怎么不讓女主人終日懨懨,慵于梳妝?都說“女為悅己者容”,愛人早已離去,自己的容顏又有誰能憐惜?對鏡只能傷情, 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鏡中的自己一天天變老,還不如自欺欺人!讓它“菱花塵滿”!對愛人的刻骨思念,深深感情,只在“慵將照”三字中就表露無遺,因為心愛的人 不在,才沒心思梳妝,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讓愛人喜歡,沒有了欣賞自己的愛人,自己所做的還有什么意義?情切切,意真真,“菱花塵滿慵將照”,直讓聞 者落淚。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因為情重,才會思深。女主人倚樓而望,恨春光易逝,容顏易老,而心上人卻音信茫茫,何日是歸 期?花兒謝了可以再開,春天走了可以再來,而人的青春呢,一旦不在了,卻再也不會回來!想到自己遙遙無期的等待,可能真的要等到“鬢發染白霜”,怎么不“ 黯然銷魂”?而這深深的相思、無盡的離愁又能向誰訴說?只能是“倚樓無語欲銷魂”,心中有苦不能言,所有的痛只能默默承受!這愁這恨就如“長空黯淡連芳草 ”一樣,沒有盡頭,真的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芳草連天的畫面,形象地揭示出女主人纏纏綿綿無窮無盡的相思。 整首詞通過暮 春時節,女主人倚樓而望的畫面,表現了一種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詞以情寫景,景皆帶情,情思纏綿,雖只是一個畫面,但極具表現力,讓我們看到了一幅仕女相思 的圖畫,讓我們讀到了一顆為愛而跳動的心。雖然時間早已流逝,這畫面早已讓時間雨打風吹去,但這唯美的感情,卻永駐人間,讓每一個讀者都為之動容,為之感動。 6、人生在世如朝露。最難堪,英雄老去,美人遲暮。古代文人常以美人自喻,寇準感慨美人遲暮,是不是借此感慨自己英雄末路、風光難再呢? 7、時序暮春,美好的春景很快就要殘盡,黃鶯的啼聲日漸老澀,再也不是“鶯初學囀尚羞簧”那么稚嫩清脆、悅耳動聽。先前斗艷爭妍、繽紛爛縵的紅花,紛紛辭謝枝頭,飄零殆盡。綠葉成蔭的梅樹上竟已悄悄結出了小小的青果。這是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寫。“鶯聲”、“紅英”、“青梅”,僅僅三項事物,由于極富春的特征,足以將無邊春色展示具體。“色”與“聲”,“青”與“紅”,“老”與“小”,對照映襯,生動鮮明,煉字工巧,耐人尋味。“將闌”、“漸老”、“落盡”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動感強烈,春事闌珊的衰殘變化,足以驚心動魄。妙在雖不言情而情自見:春光易逝,無可奈何,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一旦有此感觸,自然也應該是“春色惱人眠不得”了。 8、走進春天,寫意絢麗斑斕的陽光,剪裁幻逸飄緲的云朵,共同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春色。春天,是詩意的季節,春天是萌動的時候,也是人們心情萌動的時節,因而我們都在歌頌和書寫春天。情感世界,是所有文字的中心,愛情,是我們永遠書寫不盡的主題,網絡,總讓有說不盡的情愫,遠方的你是否也在聽“草長鶯飛”,人生如若相見,四月是桃花梨花盛開的時節,總有太多的難訴情思.辛稼軒的苦苦挽留情真意切:“匆匆春又歸,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可春天仍舊是“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9、江南已是那"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的梅雨季。蚊子很多,坐在這里,我已經養活了一家的蚊子,還是個大家族,三妻四妾的。 10、我面前擺著一個又肥又胖的檸檬。它在檸檬里面應該算是“美國人”,吃了過多的甜食而發胖。而且,連自知之明都沒有,還不趕快減肥! 這個檸檬兩頭還有些發青,中間黃得沒有一點雜色,好像是春天就要完了,夏天就要開始的樣子。我想起了寇準的《踏莎行》中的一句: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我理解的意思是春天轉眼就要過去了,黃鶯的叫聲漸漸地不再清脆,鮮艷的花瓣已經落盡了,梅樹上結出了小青梅。 檸檬上有許多凹凸不平的小顆粒,特像我們的手在塑膠操場上狠狠地按一會兒后印出的馬蜂窩圖形。將檸檬緊緊地貼在耳朵上,用鋼筆敲擊它,發出的聲音決不亞于科技館的紅外線感應鼓。 11、喜歡你,更喜歡你的婉約含蓄,如古代美女,幾分嬌艷,幾分羞澀,幾分憂傷。 你也不乏慷慨激昂。每每讀你總讓人浮想聯翩,讓人潸然淚下,讓人不忍放下。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裊。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消魂,長空暗淡連芳草。 12、我們跟隨時間一分一秒地大步向前走,漸漸遠離,忘記上一秒的回憶。到后來,白顏蒼蒼時,才留心到往日的憶。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白天的桃花在春日里開放到憔悴,忙碌的人群里誰又會留心到那憔悴之后的面貌。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0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