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譯文]    來的時候,有如一場春夢,不曾長久地停留;離開以后,卻像那早晨飄飛的云霧,不知如何尋找它的去處。

          [出典]   白居易    《花非花》

          注:

           1、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2 、  【注釋】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夢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蛆,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3、譯文:

         這時候的花像花又不像花,霧好像是霧又好像不是霧,夜半來,天明去(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花開的時候(有作為或風光的時候)像春夢一樣能長久? 花謝的時候(失落的時候)像早晨的云一樣消失的塊而在也找不到。

 

          4、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蘇東坡似從這里獲得一絲靈感,寫出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的名句。蘇詞所詠為楊花柳絮,而白詩所詠何物未嘗顯言。

        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里取喻于花與霧,在于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里"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于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云霞雖美卻易幻滅,于是引出一嘆:"去似朝云無覓處"。

       “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云無覓處”則是這些似花非花,似霧非霧,霧里看花,來如春夢,去似朝云等意象的綜合。一副朦朧的意境美,映射著淡淡的哀愁,讓人回味無窮。這是話語蘊藉所帶來的文學魅力。

 

        5、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環緊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詩詞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賀鑄《青玉案》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但這些博喻都不過是詩詞中一個組成部分,象此詩通篇用博喻構成則甚罕見。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牽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噓名復何益";后一例用煙草、風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問閑悉都幾許",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確的。而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

  雖說如此,但此詩詩意卻并不完全隱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編在集中"感傷"之部,同部還有情調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詩中寫道:"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堅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銷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簡簡吟》,詩中寫到:"二月繁霜殺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詩均為悼亡之作,它們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銷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與此詩末二句的比喻幾乎一模一樣,連音情都逼肖的,它們都同樣表現出一種對于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詩在集中緊編在《簡簡吟》之后,更告訴讀者關于此詩歸趣的一個消息。此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一目的所作吧。

  6、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這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極似后來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詩句法為詞調,而以"花非花"為調名。詞對五七言詩在內容上的一大轉關,就在于更傾向于人的內在心境的表現。在這點上,此詩也與詞相近。這種"詩似小詞"的現象,出現在唐代較早從事詞體創作的詩人白居易筆下,原是很自然的。

        白居易是早期文人詞中寫得較多較好的一位,影響較大。其《花非花》奇麗纏綿,《長相思》平易流暢,《憶江南》清新明麗,皆為人傳誦。

 

        7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說它是花么?不是花;說它是霧嗎?又不是霧。夜深之時它到來,天亮之后又去了!花,是這首詩的第一個關鍵意象。自古以來,花是詩人們吟詠不衰的對象。白居易酷愛花,他的詠花詩很多,如:“花房膩似紅蓮朵,艷色鮮如紫牡丹”(木蓮花);“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牡丹花);“春芽細炷千燈焰,夏蕊濃焚百和香”(石楠花);“火樹風來翻絳艷,瓊枝日出曬紅紗”(枇杷花);“風翻火焰欲燒人”(石榴花);“素房含露玉冠鮮”(白蓮花)……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是白詩常用的比喻。如“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當夫人”,可是這首詩中的主角,卻非花又非霧。是什么呢?是“夜半來,天明去”的人。這個人,“來如春夢”,猶如章臺神女,倏忽來去,平添懷想,“去似朝云”,再無蹤影。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來的時候像一場春夢,停留沒有多時。去了以后,如早晨飄散的云彩,無處尋覓。夢,是這首詩的第二個關鍵意象。人生如夢,浮生如夢,是白居易常常感慨詠嘆的。如:“人生同大夢,夢與覺誰分?況是夢中夢,悠哉何足云”;“榮枯事過都是夢,憂喜心亡便是禪”;“是非都付夢,語默不妨禪”;“莫驚寵辱虛驚喜,莫計恩仇浪苦辛。黃帝孔丘無處問,安知不是夢中身”;“鹿疑鄭相終難辨,蝶化莊生詎可知?假使如今不是夢,能長于夢幾多時”;“此生都是夢,前事旋成空”。夢里歡樂,雖然美妙,卻一切歸于虛幻。夢醒之后,未免徒增悲傷。

 

 

        8、白居易的詩向來以淺近直白著稱,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楊慎在《詞品》中評價說:“蓋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雖《髙唐》、《洛神》,奇麗不及也。”是的,這就是一首因情生文的情詩。詩全用比喻,但所喻之事始終未明言,可能是追憶和一個美麗女子邂逅歡會的情景。作者欲言又止,卻又止不住說出真情:春夢無多,回味無窮;朝云遽散,惋惜惆悵。元稹《夢游春七十韻》有句“不辨花貌人,空驚香若霧”,是以花比貌,以霧喻香,白居易則是以霧狀美人之飄逸,頗富仙韻。退一步講,即使難以確指為追憶和一個美麗女子邂逅歡會,詩中所言也必定是雖美好而難久遠的事物。

美好的人、事、物所顯現出的光環往往轉瞬即逝,不能不使人對美僅能存留一點朦朧的感覺。其實,美就在于短暫,在于朦朧,在于無法真正把握,難得長期擁有。這不正如花之早敗,霧之易逝嗎?

       世間萬象本都是虛無的,人生的真諦未必真的存在,即使存在,也無法直接到達,因此,詩人采用了否定和比喻的方式來抒寫這種感悟。

         9、   夾雜于虛幻和現實之間的距離美。距離所產生的美,那是一種凄美。“夜半來”,“天明去”,如此短暫的邂逅,一種情思,一位情人,一種寄托,一種追求和抱負,瞬間的產生而有瞬間的幻滅。這些看似愛情而深入分析為理想與人生的多種不確定的意義而言,讀著邊讓人難以琢磨,回味再三。這是含混所帶來的話語系統豐富的意義生成的潛能。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4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