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譯文]  往往歡喜到極點的時候,悲傷的感情就多起來;少壯的年華為時不久,人無法抗拒漸漸衰老。

  [出典]  西漢  劉徹  《秋風辭》

  注:

  1、  《秋風辭》 劉徹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2、注釋:

     蘭、菊:比擬佳人。

     秀:草本植物開花叫“秀”。

     芳:花的香氣。芳:香氣。“蘭有秀”與“菊有芳”,是互文見義,蘭有秀也有芳,菊有芳也有秀。

     汎:浮。泛樓船,即“乘樓船”的意思。

     樓船:上面建造樓的大船。

     汾河:源出山西寧武縣管涔山,西南流縱貫全省,至萬榮縣西北入黃河。

     揚素波:激起白色波浪。

     棹:船槳。這里代指船。

     棹(zhào照)歌:劃船時唱的歌。 

     極:盡。


   3、譯文1:

     秋風又至啊白云飄飛,草木枯黃啊大雁飛往南方。蘭花多么秀麗啊菊花多么芬芳,想念逝去的佳人啊永不能忘。乘坐樓船啊暢游汾河,橫越中流啊激起白色波浪。吹蕭擊鼓啊唱著船歌,歡樂到了極限啊傷心事也就越多。任你再身強體壯榮華富貴啊又怎抵擋老的到來。

    譯文2:   

    秋風蕭瑟而起啊,朵朵白云飛揚,    草木搖落黃葉滿地啊,南回的雁在空中翱翔。

   蘭草透著秀麗啊,金菊放著芳香,    懷想心中的佳人啊,我日夜思念難忘。

   駕駛樓船溯流而上啊,再東渡汾河,  又沖過中流啊,激起白色而美麗的浪波。

   蕭鼓一齊奏響啊,引領船夫們用劃船號子唱和,那歡樂達到了極點啊,會萌生出哀情許多。

   少壯之年能有多少時候啊,老年將到,那時真會是無可奈何!


   4、 "功莫大于秦皇漢武",漢武帝劉徹生于公元前156年8月10日(農歷漢文帝后七年七月初七),公元前141年3月21日登基。劉徹的母親王娡進宮前曾嫁作金家婦,生有一女。劉徹的外祖母聽了算命的話,將她從金家帶走,進與皇太子劉啟,也就是后來的漢景帝。劉徹小名劉彘。劉徹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于公元前87年3月29日(后元二年二月丁卯日(十四))。

  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那一時期亦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

  其在位期間,曾用年號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謚“孝武”,葬于茂陵。

  《漢書》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今天我們看他的歷史,不能否定他是一個杰出而特殊的人物。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后來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登基之初,漢武帝繼續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于中央。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當然,漢武帝時期,漢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采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儒為主以法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

  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與民生政策之后,西漢王朝的國力已蒸蒸日上。漢武帝在承襲這些政策同時,積極準備軍事力量的發展。

  繼位后,先平定南方閔越國的動亂。后開始著手以軍事手段代替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陰山甚至更遠。

  在對匈奴的戰爭同時,采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喪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區后,匈奴王庭遠遷漠北,從此一蹶不振,這就基本解決自西漢初期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為后來把西域并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而始。

  春節始于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   

    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獲得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專管鹽鐵、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后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并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理想以及價值標準。

    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設計制訂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并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從16歲即位之初,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屏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而投向了廣闊的南海與西域。

    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后而又開天辟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爭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鑒人之明。

    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才藝。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后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爾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漢武帝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里,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侖等馳騁于疆場的將帥暗然失色。

    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圣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盡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么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象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蕩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于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于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后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范圍,由咸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支那,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準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圣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何新)


    5、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兩千年前的一個秋天,漢武帝行幸河東祠,遠望帝都,覺得“欣然中流”,于是和臣子們飲酒作樂,開心之際便作了這首《秋風辭》。面對著那蕭蕭秋風,簌簌黃葉,蘭秀菊芳,看著那群臣宴飲,橫流游船的歡樂,在那紛繁的喧嘩之后,他的心中最終落到了“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即便貴為君王,有著橫掃千軍萬馬的豪氣,也難免發出這樣的哀思。時光流逝最是無情,誰也難以抗拒。不論貴族還是普天之主,主宰得了別人的命運,卻一樣難以抗拒自己的衰老,撇不開這樣的愁怨。這個時候,劉徹和后來宋代那些春愁秋恨詞人一樣悵惘無限,一樣悲哀無力。
 
    這首詩其實開篇景象闊大,言語卻也是尋常的。然而每每讀來,還是為這份樸素之中的纏綿清麗而感慨,每到秋天(尤其登山之時)還是喜歡吟哦“秋風起兮白云飛”這幾句,覺得比之后來的王維的《山居秋暝》、范仲淹的《蘇幕遮》等等都要妙上許多的。文字并不華彩,景色也甚平常,可就是在這尋常的風景之中,那樣闊大那樣尋常的哀思,卻動了心扉。就像《詩經》面對后來詩歌的摸樣,就算最初的不夠絢爛,然而單純得總是讓人牽腸的。
   
    文字向來最難掩飾一個人的真情實感,我在這里看到了一個柔情尋常的劉徹。兮字有著特別的作用,使得每一句都延宕起來,使得一句話產生了奇妙的頓隔,仿佛輾轉,吟哦之時因了它總是意無窮。像是歌曲,因了音樂的作用竟牽惹出許多情愫萬般感慨來。在這幾句中,我似乎真的看到了劉徹在掃蕩祁連山的決心,通西域的興奮,似乎看到了他對李夫人那傾城傾國的情動,看到了他下令擊殺戾太子的焦慮……
   
    這首詩中失卻了君王的豪情,多了一份常人的悲歡離情,在歲歲年年的花開花落葉綠葉飛中,一樣的表達出來。只不過它的開始還是豪情萬丈,像極了他的先祖劉邦:“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彼時,項羽早已烏江自刎,劉邦剛剛剿滅英布的叛亂,英布逃跑,劉邦命令將令追趕,而他自己,而劉邦過沛縣,便召集鄉親父老,置酒作樂。可是宴飲酣暢淋漓后,卻是“高祖擊筑,自為歌詩”,就是這首《大風歌》。歌后,劉邦“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風起云飛,一樣的豪情,最后依然是感慨萬千,面對天下,雖已是天下之主,依然掩飾不住背后的焦慮。個人的渺小與無奈,就在那起舞歌詩中愈發淋漓而不可掩。

    6、公元前100年,那是一個秋天,西漢皇帝劉徹離開長安,巡幸河東,率領眾臣乘一只大木船橫渡黃河,到汾陰后土祠祭祀。大漢天子立在船頭,只見晚風蕭瑟,北雁南飛,一派深秋景色。

漢武帝一生五次親到后土祠祭祀。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是他最后一次來到后土祠,泛舟黃河,飲宴中流,面對眼前景物,漢武帝感慨萬千,即席作千古絕調《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香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這是一首悲歌,寫的是秋日風景,懷念的是如蘭似菊的佳人,情真意切。漢武帝最后一次來后土祠,最后一次登上這秋風樓,遠望黃河,黃水奔流,落日镕金,不禁潸燃淚下。此時的漢武帝已不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極盛的一國之君,而是一個慷慨悲歌的詩人。日暮天窮,黃河如帶,此時漢武帝年已56歲,貴為天子,擁有三千佳麗九州方圓的他自然比尋常百姓更難拋舍,然而老之將至,莫可奈何。韶華易逝,人生短促的傷感令他擊節喟嘆。無論帝王還是子民,都無法阻擋時光的流逝,人生的衰老,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于是在這首辭中的漢武帝以一個血肉豐滿的形象站立在秋風樓上,遠眺黃河,草木黃落,秋風凄凄,不禁悲從中來,兩行清淚落在了臉上,無奈人生的漢武帝以一首《秋風辭》完成了一生的黃河之行,也使秋風樓永遠的鐫刻在了歷史的記憶之中。
  兩千多年過去了,后土祠和秋風樓屹立在黃河邊,秋風瑟瑟,流水湯湯,在天地之間,日落時分,秋風樓如同一位老人,盛滿歷史的記憶,靜靜的候著。

   “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雖然老了,然心有所系,越發懷念曾經的歡樂,不忘心中的佳人,哀情焉能不多? 因為,皇帝老兒他也是人。


    7、開篇寫道:“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陣陣秋風卸白云而飛,岸邊的樹木已不復蔥郁,然而紛紛飄墜的金色的落葉,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斕的背景。大雁蒼鳴,緩緩掠過檣桅……短短兩句,清遠流麗。

     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秋風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雖有幽蘭含芳,秋菊斗艷,然凋零的草木,歸雁聲聲,勾起漢武帝對“佳人”不盡的思念之情:“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寫的纏綿流麗乃一詩之精華,正如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三:“此辭有感秋搖落系念仙意。懷佳人句,一篇之骨……”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三句,竭力描寫漢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歡宴景致。當樓船在汾河中流疾駛,潺緩的碧水,頓時揚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熱之際,不禁隨著棹櫓之聲叩舷而歌。

     緊接著卻出現了“歡樂極兮哀情多”。君臨天下,當藐視一世,俯視天地之間,應慨然得意忘形爾。何來如此幽情哀音?王堯衢《古詩合解》卷一一語道破:“樂極悲來,乃人情之常也。愁樂事可復而盛年難在。武帝求長生而慕神仙,正為此一段苦處難譴耳。念及此而歌嘯中流,頓覺興盡,然自是絕妙好辭”原來,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貴榮華終有盡時,人生老之將至,所有一切也會隨著死亡不復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為“少壯幾時兮奈老何”而憂傷呢?

    全詩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層: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為第一層,點出季節時令特點,秋高氣清,天上飄飛著幾團白云,那一行行的大雁鳴叫著向南歸去,大地上樹葉凋落,草木枯黃,是深秋的時候了。這兩句狀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動感,念來自然平易,而句式結構又十分緊促干練,起、飛、落、歸這幾個動詞的組合,直給人以物換星移的緊迫感。此后曹“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和唐詩“秋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等諸如此類的佳句,無不受到《秋風辭》的啟示,而兀出一定的繼承、借鑒關系。

     三、四句“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為第二層,是作者的因景聯想和中心情思,蘭草的秀麗,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蘭秋菊自有盛時,作者觀賞的情趣和心態可以相見。接著作者由對花木的觀賞,引發起對佳人的懷念,這種由物到人的移情,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離騷》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句子。“懷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僅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對事業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潔一樣。難怪沈德潛讀后要批出“《離騷》遺響”的四個字來。

    五、六、七句“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為第三層,是泛舟中流的生動描繪。漢武帝與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著樓船渡過汾河,但見河中心翻滾起白色的鱗鱗水波,這時樓船上宴飲正酣,簫鼓齊鳴,樂工歌伎們唱著舞著,與那艄公劃船的聲音上下相應和,不絕于耳。這一層每句均包含兩個動詞,依次泛、濟、橫、揚、鳴、發的排列開來,將“忻然中流”的熱烈場面彩繪得聲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為第四層,是作者本次行幸河東,樂極哀來的深沉感慨。過分的歡樂之后,又帶給人哀怨的心緒,青春難再,老之將至,因而不得不及時行樂了。這一描狀自然景物后的思想歸結,仍沒有擺脫了古代騷人墨客的低沉情調。正象漢武帝本人一樣,既有平南越、斥匈奴、興太學、崇儒術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請方士,因橫征暴斂至使“流民愈多,盜賊分行”的過錯(見《漢書》卷四十六《石慶傳》),所以這首《秋風辭》既有不少自然流暢,使人成誦難忘的秀句,又有嘆息人生短暫的虛無色彩。


    8、樂不可極,哀樂向來是相伴而生的,無哀則何來樂?在一片美好中,我們也時常會感到一些淡淡的惆悵,這就是所謂的哀情吧。

  詩的最后一句,極有沾染力,少壯幾時奈老何!是對時間消失的感嘆,表達了極端的無奈之情。

  正如古語所云,往事不堪回想,我們只有不停的向前,向前再向前

  很多時候,很多的事物,都是不能夠再回頭重來的,錯過的永遠不會再回來的。

  我們的年華,也是一去不再回的

  少年時代,離我們似乎已經很遠了,至今我仍不敢信任,我的少年時代就這么走過來了。

  然而,逝者已矣,對于過往,我們是無法懊悔的,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邁向明天!。

  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時間急忙走,留給我們的,永遠是一個帶著淡淡悵惘的美好回想!


    9、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世事紛擾,人生長恨。從這首《短歌行》中可以看出,想當年橫槊賦詩,席卷萬里,旌旗蔽空,主天下沉浮的一世豪雄——曹操。尚且一再地發出“憂思難忘”、“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的感嘆,何況你我寄微軀于天地,僅滄海之一粟,屈身守份,奔波生計,憂愁更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然而,人生苦短,如白駒過隙,又怎能讓一個“憂”字主宰你我的寶貴時光?何以解憂呢?曹孟德提出了一個解決的途徑:惟有杜康。
  
  我們來看看,對于愛酒之人來說,“杜康”是否可以解他們的“憂”呢?
  
  李白雖然曾欲借美酒來“與爾同銷萬古愁”,但是又不得不承認:“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豪放疏狂的蘇東坡也難免“酒賤常愁客少”、“把盞凄然北望”的無奈。陸游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讓多少人為之心碎。李清照在“三杯兩盞淡酒”之后,嘆到:“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里,有哪個不是外表放浪形骸,內心苦悶困惑呢?可見,飲者并不是無憂之人。

  財富和權力可以解憂嗎?威加海內的漢武大帝劉徹,在泛舟汾河的時候,作歌道:“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拿破侖貴為法蘭西皇帝,曾一度擁有的,豈止是法國的江山。但是他說過這么一句話:“我一生中真正快樂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一星期。”唉,真龍天子憂郁如此,別人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又怎么能對抗綿綿不絕的煩惱?

  有人說讀書可以忘憂,這種說法的可信度,就不必讓我們費神討論了。何況以上所舉,哪一個不是出類拔萃的讀書人呢?

事物的存在都是對立的統一,黑白、上下、正反、好壞、美丑、善惡、是非、曲直互為依存,體現著辯證法。對于人生亦然,有歡樂就有痛苦,有順利就有坎坷,有得志就有失意,有健康就有疾病。不僅對于人的群體、社會而言如此,對于每個個體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如果能夠認識到這種世界存在的必然,那么人也就不會在生活中得意忘形或痛不欲生,正確地對待人生的變化和問題,坦然而行,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怨天尤人,而將所面臨的一切都視作生活的賜與和考驗,衷心地說:“活著真好,我要珍惜生活!”于是,一種充實感、幸福感永遠伴隨著他,無論季節怎么變化、世態多么炎涼、人生如何滄桑。

由此可見心態對人生影響之巨大,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其實就是一種心態,“境由心造”也并不完全是唯心主義。要想生活幸福,先必須樹立一種良好的心態,我想,這也算是一條人生的哲理吧。

  斂神靜思,千古興亡,天地悠悠,古來萬事東流水。人世間的功名利祿,包括一切讓我們在乎的物質利益,都只是過眼云煙。最重要的是把握眼前的美好,珍惜擁有的一切。古語說:“境由心造。”快樂與不快樂都取決于你的思維方式,最終決定你的心情的,不是外界事物,而是你的心。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心靈才是真正的世界,從一朵花中看世界,世界是一朵花;從一粒沙中看世界,世界是一粒沙。世界上本沒有陰影,如果有的話,是你自己遮住了太陽。

“境由心造”這句話不敢說是絕對的真理,也是頗有道理,由于心態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境遇,在不同的人心中也會造成不同的心境,并產生不同的影響,導致不同的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其實就是一種心態,“境由心造”也并不完全是唯心主義。要想生活幸福,先必須樹立一種良好的心態,我想,這也算是一條人生的哲理吧。

很多時候真想回到生命的原始狀態,既不心動,也不作答,就這樣靜靜地漂浮著,癡癡地遐想著。自問何以朝霞滿天而月落卻要歸去?問為何人類生生不息,死又何去?問生是我,來生我是誰?如果注定青春會逃逸,脆弱的生命會消失,那么我們明天又該做些什么?

想到此處不禁啞然一笑,佛語曰:“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我們在因果輪回中不斷地尋找答案,就像追尋幸福的腳步,從不屑于每天早餐溫熱的牛奶,傍晚歸家時廊前的燈光,衣柜里整潔如新的衣服。只是辛苦地找驚世駭俗的幸福之路,心不斷的迷茫其中而不得自拔。

其實人生就是一片光陰,一段回憶,時而歡愉時而憂郁,也許它平淡如水,也許它痛徹心扉,但努力堅持我們都能聽到來自內心花開的聲音。

既然境由心造,那么我們何不努力,為自己建造一處玫瑰飄香的幸福花園,于己賞心悅目,送人手留余香。
  
  人生苦短,好好去享受每一種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吧!記住!境由心造,要擁有一個什么樣的生命,完全操之在“己”。


 

10、漢武帝曾有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看看漢武帝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是借景抒情,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恐怕才是漢武帝當時的所思所想------老男人想到了過去的女人,所以傷感,慘叫一聲----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男人之用情,總是到了生死相許的時候,才顯得格外真切。漢武帝是意識到人老了,才懷念起年輕時候懷抱過的美人。項羽呢,“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是到了窮途末路,抱著虞姬,泣如雨下。

    唐明皇對楊貴妃痛下殺手,“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時候,為保老命,還顧不得怎樣傷心,等到“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時候,人也老了,才傷感“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大發思美之幽情了。


11、唐朝韓愈自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可見他在三十多歲已老態畢露了。雖然韓愈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但盡管一千多年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要使人不老、不死卻似乎仍無能為力。記得我聽到以前的老同學、老同事幾乎人人都抱怨視力減退、老眼昏花,不少人都早已戴上了老花眼鏡,我還暗暗沾沾自喜,覺得我大約還有幾年青春可享呢!誰知之后不過兩、三年功夫,我也覺得視力漸退了。這正如漢朝劉徹《秋風賦》中所說的:“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生老病死是不能隨個人意愿改變的。


12、漢武帝劉徹,一生功業卓著,威風八面,不可一世,但是,他的楚詞體的《秋風辭》就表現了高處不勝寒時的真實心境。故事選擇在這樣一個清秋時節,劉徹巡幸到了汾陽,立了后土祠來祭祠大地,天朗氣清,境界開闊,定然有好心情,然而,總有外物要刺激這位年高的天子。“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中,明顯可以看出高祖劉邦“大風起兮云飛揚”和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的影子——劉邦的志氣,劉邦的慷慨悲涼;宋玉的溫情,宋玉的凄苦痛楚,又加入了一個后人常用的意象“雁”。秋風颯颯,白云淡淡,草木凋零,雁陣驚寒,讓人頓感肅殺之氣降臨。這個感情基調,不同于一般文人作品。“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化用了屈原的“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不敢言”的詩句,沿用美人香草意象,賦予了新的含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蘭菊芬芳嫵媚,卻已值深秋;美人嬌美可人,卻化作一簾幽夢。位極天下,自己擁有了一切空間形式的財富,卻控制不了時間,任春花秋月逝去,任絕代佳人凋殞,任豐功偉業化為昨日夢痕,占有了天下,卻沒有真正的幸福,甚至沒有一個有感情的正常的家。人到晚年,真成了一位孤家寡人!你看,“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樓船高大威猛,即使浮海北征朝鮮,沿江南討閩越,也完全勝任,區區汾河,又何足掛齒;禮儀儀仗熱鬧非凡,簫鼓追隨,棹歌高揚,可使人暫忘愁苦和孤獨,但樂極生悲是人之常情啊!對人生的戒懼怵惕之感又油然而生:“少壯幾時兮奈老何!”人最難駕馭的就是人生,準確地說就是人生的時間。人生不就是在渡那一條河嗎?但別忘了兩位哲人的隱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赫拉克利特:兩腳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


13、秋天最先讓人感覺到的是秋風,說到秋風,不能不提到漢武帝劉徹著名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本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寫出了典型的秋色,也寫出了多少樂極生悲,人生無常的感傷,一個帝王尚能如此,何況我們。

 窗外,秋天的樹在風中正飄落著它枯黃的葉子,仿佛在預示著什么,又是在悲悼著什么。秋天的樹和落葉總能帶給人許多落寞的傷感。如果說:“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是氣象磅礴的佳句;那么“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中,黃葉一片片隨風飄落,又仿佛“枯藤老樹昏鴉”一挨晚境,同樣讓人生出一番慨嘆。

秋天的風是肅殺的。

秋天是一個憂傷的季節,正如秋風吹發知霜斑,秋鬢不勝秋華疏。秋水不渡秋深處,秋草寥落別左都。秋江風卷葦凌亂,秋旅秋陌白…… 


14、人生天地間,長說八、九十秋,短說倏忽一瞬,比之于日月山川,人類感到了自己生命的短促。“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無奈的同時,產生了對生命的傷感。故佛學講人生無常,正是說生命時時處于變遷運化之中,剎那不停,如電光火花,如奔騰而下的瀑水,如燃燒而欲熄的火焰。

人生雖短促,但如何度過仍是大有講究的。日本人認為:人生至高境界是“花則櫻花,人則武士”,即人生的美應如櫻花般開滿枝后,剎那間焉然落盡為至高。“來自大海,一切空蕩,無一片紅葉,無一朵鮮花綻放;只有一線薄冥日光,和那孤獨的秋之氣息,浮蕩在冷寂的原野上。”這首小詩,表明了日本人的這種生命觀。中國文化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則有自己的解釋。孔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道”在生命之上,死的代價是若能“聞道”,即便俯仰之間結束生命亦不足惜。莊子曰:“夏蟲不可以言冰”,是說只活在夏天的蟲子,是無法與他講嚴冬冰川的,因為說了也白說。但這個“言者”是誰呢?相比于生命短促的“夏蟲”,他肯定是已經超越了生死羈絆的翛然者了。老莊哲學成為道教的理論源頭,也就讓人釋然了。

人類對生命的渴求,產生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也正是這種追問,使人類領悟到:人類在走出混沌,征服自然的同時,也將自身與自然相隔離,當人類欣欣然為凌駕于萬物之上、以為能“喝令三山五岳開道”而興高采烈時,也逐漸感到了自己“根”的失落。這使人類又反過來追求那個自然的、溫馨、親切的“家”,并祈望在這個“家”里活得舒適、愜意,憧憬著在有限的生命時光中達到生命質量的極點。用時下的話語來解釋,就是要求活得有滋有味,或象歌里唱的“不白活一回”。

 欲活得有滋有味,這“滋味”二字便大有講頭。按辭書上的解釋:“滋”有美味這一解,故《禮記》上有“喪有疾,食肉飲酒,必有草木之滋焉”;而“味”則有“物質使舌頭得到某種滋味的特性”一說,《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即謂此矣。廣州那生產調味品的百年老號——致美齋有一楹聯,曰“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雖寥寥十字,卻深刻地揭示出了市井百姓對這“滋味”二字的民間解讀。但人生要活得有滋有味,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了。有“別離滋味濃于酒”;亦有“眉尖早識愁滋味”;還有“鬢痕朝鏡覺,書味夜燈知”;更有“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林林總總,見仁見智。

蘇東坡曾在元豐七年冬填過一闋《浣溪紗》,其詞曰:“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懷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無獨有偶,同時人歐陽修也在其《采嗓子·西湖念語》序中云:“曲水臨流,自可一觴而一詠。至歡然而會意,亦旁若于無人。……因翻舊闋之辭,寫以新聲之調。敢陳薄伎,聊佐清歡。”至于其他的如:“閑扶短策,鄰家小聚清歡”;“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等等,皆為此意。清歡,乃人生所求,人間真味。

遍覓古籍,古來文人以清歡自娛者少,以沉郁悲涼者多。儒學教人積極入世,讀書人皆以天下一把手為己任,即便吟首短短的五絕,也要“文以載道”,力圖用區區二十個字,系社稷安危、百姓困苦。篤志難成,又轉向老、莊,浪跡天下,泛舟江湖;更有感嘆時光易逝而及時行樂者,攜妓載酒,倚紅偎翠,以恣肆的揮灑,表露自己并不放達的心態。其實,人之為人生,生命因你的存在而存在,你因生命的存在而是你。人,始于哭泣,又終于哭泣。第一次是自己為自己而哭,但無人知曉你何悲之有?第二次是別人哭你,其中有真情的流露,也不乏有抱著“不為死者為生者”而來獻藝、號給別人看的。夾在兩次哭泣之間的光陰,才是你自己需要把握好、并用心去體察的時光。


15、無論如何,人是要學著做自己的主人了,哪怕只為少些無奈與無助。以目前的現狀,社會的福利怕是指不上了的。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更多的則是要靠自己了。兒女多多的時候,已是這般的不堪,到了我們的時候,力不從心更是難免的。老話講,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至少,這種自掃門前雪的精神,還是要有的,也更加的現實。許多時候,人老是從精神開始的,那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常常伴著抑郁,腦卒中,老年癡呆的陸續光顧,每況愈下,勢不可逆。有時,看著老人整日枯坐的身影,心疼之余,也在猜想,他(她)們的內心里,又會是怎樣的波瀾壯闊,亦或是風平浪靜的呢!誰又能肯定,曾經的風華正茂,意氣風發,隨著歲月飄去的時候,又是怎樣的失落與不甘呢!誰又能否定,那些逝去的美好,不是儲藏他們心底的一隅,化成點滴甘露,潤澤起一份充實的平淡呢!迷一樣的人生,情牽夢系的親人,總是讓人這般的輾轉反側,不得安生!

常常有人自嘲,現在什么都值錢,就是年齡不值錢。其實,我是很羨慕身邊一些精神矍爍的老人的。除了年齡,閱歷,更多的是為著那份健全的心理,健康的體魄。生命本該是立體的,除了長度,深度和厚度顯得尤為重要,沒有了質量的長壽,必定是飽受折磨,度日如年了。或如巴金老人的偉大:“我為人民活著”的,也并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在叫天不靈,叫地不應的時候,人多少是要產生些怨恨的,無法消解時,便形成積怨,即使不相信輪回,無論如何也是算不得善終的。如果把人生大致劃分為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三個階段,都好是最理想的了。倘若必須有所取舍,那也寧可是要先苦后甜的才好。這如同了人的事業,或可以說生命是人的最大的事業吧。若失敗,便早些的好。早失敗,趁年輕,還有銳氣,有精力可以重頭再來。若成功,還是晚成功的好。晚成功,經歷過許多磨難,對于來之不易的收獲,自會加倍珍惜,善始善終。最怕的,是早成功,晚失敗。一些人少年得志,靠著慣性,中年也還可以,卻往往不懂得珍惜,晚節難保,不得善終,實在令人婉惜!“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不如趁著現在,還有時間,有精力的時候,好好修養身心,為將來做些打算,即使是少些無奈,無助,減少些身后的負担,都是好的!

這樣的心境,記起漢武帝的《秋風辭》,也算時宜。“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這更象是一位老者,登秋高而感懷,憶少壯之榮華,嘆時光老去,年華不再,望斷天涯的滄桑情懷。在時間的面前,帝王與百姓,終于打成了平手。如佛家的眾生平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16、有人說老年是生命之秋,而秋色豈止是“秋風秋雨愁煞人”和“古道西風瘦馬”的悲情?秋天分明有豐收的喜悅和無限的風情,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的景致,所以哲人贊她“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夕陽可愛,晚霞珍貴,所以劉禹錫詠出“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的不朽名句,曹孟德留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千古絕唱……古人尚且如此,何況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呢! 

“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歲月如梭,從青春少年到滿頭華發,是人生必然之軌跡。過去人們一談及老年,就會聯想起“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未免讓人覺得傷感和灰暗。世界在變,今非昔比,現代人完全應該以嶄新的目光來重新審視“夕陽”。生活多么精彩,晚景并不凄涼,我們不妨以感恩和欣賞的心情來看待晚年歲月,充分享受晚霞帶來的閑適與溫馨。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35

[新一篇]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舊一篇]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