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譯文] 渡口的邊上,還能看到西下的落日;村落里,已經升起了第一縷炊煙。

  [出典]  王維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注:

   1、《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寒山轉蒼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     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     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

   2、注釋:

      輞川:王維在終南山下的別墅。

      裴秀才迪:王維好友,同代詩人。

     潺湲:水流聲。

     墟里:村里。

     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陸通字接輿,曾狂歌譏笑孔子。此指裴迪。

     五柳:晉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王維自比。

 

   3、譯文:

      寒山轉變得格外郁郁蒼蒼,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迎風細聽著那暮蟬的吟唱。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煙一縷縷飄。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   

   4、王維生平見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5、這是一首詩、畫、音樂完美結合的五律。

    首聯和頸聯寫景,描繪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深秋暮色;頷聯和尾聯寫人,刻畫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抒寫詩人的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首聯寫山中秋景。時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間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響;隨著天色向晚,山色也變得更加蒼翠。不待頷聯說出“暮”字,已給人以時近黃昏的印象。“轉”和“日”用得巧妙。轉蒼翠,表示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著一“轉”字,便憑借顏色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喧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卻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頸聯寫原野暮色。夕陽欲落,炊煙初升,這是田野黃昏的典型景象。渡頭在水,墟里在陸;落日屬自然,炊煙屬人事:景物的選取是很見匠心的。

    “墟里上孤煙”,顯系從陶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田園居之一》)點化而來。但陶句是擬人化的表現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縈繞、不忍離去的情味,王句卻是用白描手法表現黃昏第一縷炊煙裊裊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這一聯是王維修辭的名句,歷來被人稱道。“渡頭余落日”,精確地剪取落日行將與水面相切的一瞬間,富有包孕地顯示了落日的動態和趨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為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煙”,寫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僅寫出炊煙悠然上升的動態,而且顯示已經升到相當的高度。

 

    6、天寶元年(742),王維離開終南山,出為左補闕。由此年至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除一度丁母憂離職外,一直在長安為官,職位也從七品上的左補闕升遷到正五品上的給事中。然而,天寶時代,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專權,朝政日趨腐敗,詩人的進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漸消減殆盡。

    約在天寶三年(744),王維在陜西藍田輞川購得原屬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墅,從此經常在公余游息其中,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寫的與輞川有關的詩歌皆作于此期間。

    首、頸兩聯,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征的景物,構成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但這風景并非單純的孤立的客觀存在,而是畫在人眼里,人在畫圖中,一景一物都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而帶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詩人的形象是怎樣的呢?請看頷聯:“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這就是詩人的形象。柴門,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表現年事已高和意態安閑。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鳴蟬、寒山泉水,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那安逸的神態,瀟灑的閑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辭》)的陶淵明不是有幾分相似嗎?事實上,王維對那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這首詩中,不僅仿效了陶的詩句,而且在尾聯引用了陶的典故:“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傳》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實則,這位先生正是陶潛的自我寫照;而王維自稱五柳,就是以陶潛自況的。接輿,是春秋時代“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詩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與楚狂接輿相比,乃是對這位年輕朋友的贊許。陶潛與接輿——王維與裴迪,個性雖大不一樣,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跡卻是相近相親的。所以,“復值接輿醉”的復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見裴迪,而是表示詩人情感的加倍和進層:既賞佳景,更遇良朋,輞川閑居之樂,至于此極啊!末聯生動地刻畫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詩人對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歡迎,詩題中的贈字,也便有了著落。

     頷聯和尾聯,對兩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也不是孤立進行,而是和景物描寫密切結合的。柴門、暮蟬、晚風、五柳,有形無形,有聲無聲,都是寫景。五柳,雖是典故,但對王維說來,模仿陶淵明筆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門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嗎?

 

   7、“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上句寫渡頭落日,下句寫村落晚景,勾畫出水邊村野黃昏時的典型風光。一個將落而未落的“余”字和一個裊裊升騰的“上”字,使靜的畫面呈現出動感,動靜結合,相映成趣。難怪《紅樓夢》四十八回中,香菱大發感嘆道:“‘~’,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么想來!”

 

   8、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寫的是原野暮色。夕陽欲落,炊煙初升,這是田野黃昏的典型景象。渡頭在水,墟里在陸;落日屬自然,炊煙屬人事:景物的選取是很見匠心的。“墟里上孤煙”,顯系從陶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田園居之一》)點化而來。但陶句是擬人化的表現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縈繞、不忍離去的情味,王句卻是用白描手法表現黃昏第一縷炊煙裊裊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這一聯是王維修辭的名句,歷來被人稱道。“渡頭余落日”,精確地剪取落日行將與水面相切的一瞬間,富有包孕地顯示了落日的動態和趨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為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煙”,寫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僅寫出炊煙悠然上升的動態,而且顯示已經升到相當的高度。

   9、古渡、流水、小舟,形成一幅舊時水鄉萬江的美妙風景畫。“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是許多老萬江人對渡頭的印象。

 

   10、一千多年前詩人隱居輞川時,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蟬鳴、寒山泉水,看渡頭落日、墟里炊煙,那安逸的神態,瀟灑的閑情,狂歌的陶醉,我已經很難體會了。然而,兒時水鄉那落日黃昏后展現出來的獨特風貌,遠村孤煙里散發著的蓬勃生機,依然是“一個永恒在稚嫩的心靈中散發著鄉韻的小曲兒”,耳邊不時會響起鄧麗君水晶般純凈的歌聲:“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籠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里,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

    《使至塞上》和《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兩首詩中渡頭、墟里、落日、孤煙和大漠、長河、落日、孤煙,兩組四種景物的構圖,是多個時空鏡頭畫面的疊化合成,還是一個時空長鏡頭畫面的剪輯,對于今天古詩詞的讀者來說,不必拘泥于感官的直覺,應有更多理性的認知。就像現代電影制作過程中運用蒙太奇手法進行再創作一樣,幾種不同時空的鏡頭一接,就產生了新的內涵、新的意境,大大豐富了藝術創作的表現力,增強了藝術創作的感染力。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說過這樣的話:“上—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在于各個鏡頭里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便象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也許,這就是許多優秀的古詩詞可以超越歷史的時空,為我們今天的讀者所喜歡的原因吧。
 
 
 
   11、喜歡王維的“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殘照夕暉的渡口,空寂無人,遠處的小城里只一縷炊煙裊裊而升,黃昏里的恬靜如眼前的圖片再版。

  常常回問自己,在這樣的夕陽里是否徒留著幾許淡淡的期待,朦朧的意思里似有若無的遮掩了每一個明朗的心境。就像我背著丟失的承諾空著行囊起程,途徑每一個十字路口都要回首張望一翻,說不定那個承諾會在不遠的前方等我。

  我在自己灰色的心境里閱讀了秋色夕陽,然后在素燈之下將異樣的秋色異樣的夕陽用文字翻印在我的銀屏之上,看不見隨風擺動的鮮花野草,看不見海邊西下的余暉里相偕而過的兩行足印,有的只是我背對夕陽而走的倒影里輕輕的嘆息……

 

   12、記得多少有關落日的舊句啊!“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鴉背上的落日、劍鋒上的落日……在漢語中,落日已經成為某種雄渾蒼涼的象征。

    落日,越來越像是古代的一個舊詞,這是什么意思?恐怕得放一部關于落日的紀錄片。但落日依舊在世界的外面存在著,它是人們無能為力的事物之一,它落下,在世界的欣欣向榮中,在世界的沒落中。我們在路上走著,忽然間,它就落下來,大街上襲過一陣陰影,事物瞬間失去了光芒,猶如死亡的預兆。誰來到了我們中間,宴會最后一次開門進來的陌生人,它是遲到者,世界卻因為它而暗淡,喪失魅力。

   落日在遠處,在一棟棟堅不可摧者的后面,但它依然摧毀了些什么,把一個古老的信息傳遞給我,把我和古代的充滿唐詩和宋詞的心靈聯系起來。我在黑暗中,像是從樂游原上歸來的長安人那樣,安閑,感受著光撤退時的紛亂腳步或者躡手躡腳。我的眼睛逐漸適應夜色,落日停在我心靈的平原上,時間也不能使它落下。黑暗中,大街傳來汽車和餐館里人們碰杯的聲音。(于堅)

 

   13、與晨暉朝霞有些不同,夕陽晚霞本來是一幅燦爛的美景,夕陽晚霞之下的江山也是一段絢麗的錦繡。“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大地一片金赤之色,那是何等一種壯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這既是兩段絕佳的綢緞,也是一幅恢弘的圖畫,望之蕩人胸懷。而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勾畫的那田園晚景,又讓人享受了鄉村的清閑:“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但是,這樣的美景需要一種輕松悠閑的心情來品嘗,對于那些在生活里苦苦追尋、在人世里艱難掙扎的人們來說,再醉人的風景也只是平添幾多煩惱與悲涼。

  日月輪替,人生苦短,那東升西墜的太陽,似乎在向人們昭示一個千古不變的哲理,最美好的一切也最容易失去。 

 

   14、滿頭白發的擺渡人遠去了,細細碎碎的水紋凝滯了渴望與憂傷,那些渡河而去又渡河歸來的喜怒哀樂,沉淀,澄清,然后安靜的撫慰我腳下的渡頭,帶去它一整日的沉重……

     清水無塵,落日在遠處朦朧著,散發出的自由與溫暖的淡淡氣息,在空氣中飄散,凝結,然后帶著細碎的叮當聲灑落在水天之間—— 就如青春一樣,消逝著。當血肉之軀被時光之鐮輕易割取,天地間會否留下我呼吸歌哭的痕跡?也許我不該想這么多,生命本是豐盛而華美,瀟灑的活過才是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收獲和意義。

    來吧,斜陽西下,落葉飄零,讓我們把美酒滿斟!  村落中升起的孤煙帶著執著,那里是否還有苦讀的青年準備用十年孤注一擲,金榜題名?不要這樣,年輕人,你還不了解生命的遺憾,

    請放棄那些悲哀的追求,尋找汝心所愛,那才是你應有的生活,才是你生死以之的一切。笑了笑,搖搖頭,呼吸秋天的味道,這個溫暖與寒冷交織的戀愛的季節啊,它的香氣啊,讓人忘記一切。
  
    日已落,酒已盡,吾詩已成。“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15、中國美學的廣泛性、綜合性還特別體現在注重審美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中國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營造一種美的氛圍。中國古代很多有名的詩句,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王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都是描繪日常生活的詩意的氛圍。這種詩意的氛圍,往往沁入人的心靈的最深處。
 
 
 
   16、寫字需要安靜的環境,其實,這外在的環境還是小事,關鍵是內心的安靜。心界空靈了,你就不會覺得周圍是喧鬧的。靜與閑不同,心界太忙,即使有大把大把的時間揮霍,也是一事無成;心空靈了,即使身在鬧市,也會悠然遐想,驀然一道靈光,無窮妙悟源源而來。

    因此,人需要習靜。忙里偶然偷閑,鬧中偶然覓靜。擁有安靜的心境,就擁有了美妙的人生。因為你會以超越常人的感受力,發現生活中平凡的神奇,簡單中的絕美。比如一個傍晚鄉村,常人看來,無非是農田歸來的勞碌,一天又過去的蒼涼,做飯的辛苦和麻煩而已。換成你,也許會吟誦這樣一首古詩:“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蟬是風景,煙是風景,落日也是風景。

    所有的風景都會拒絕一部分人,偏愛一部分人,偶然偷得一片靜,你永遠會屬于不同的風景。

17、禪佛的佳境是空、靜、幽、寂、深,王維把這種境界寫成詩句,詩情與禪意融為一體,人類的智慧與靈感,在這里達到極致,使人在寧靜平常的心靈狀態中,閑適恬淡地品味遠離世俗的世界,忘卻塵世繁華,萬念皆寂,流連于澄明幽深之境,如夢如幻,如霧如煙,展示出超然物外、清新自然的人生風采。詩人在《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這樣寫道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秋日,寒山山色越來越深,日日慢慢流淌的秋水,使人感到自然始終如一的守恒。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蟬鳴、寒山泉水,看渡口落日、墟里孤煙,那安逸的神態,瀟灑的閑情,無拘無束的沉醉狂歌,不正是禪佛真正追求的境界嗎?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4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