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譯文] 暮雨瀟瀟,灑遍江天,千里無際,本已氣肅天清的萬物,加此一番秋雨,更是清至極處。
[出典] 柳永《八聲甘州》
注:
1、《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2、注釋:
1.選自《樂章集》。八聲甘州,詞牌名。
2.一番洗清秋:一番風雨,洗出一個凄清的秋天。
3.霜風凄緊:秋風凄涼緊迫。霜風,秋風。
4.關河:關隘山河。
5.是處紅衰翠減:到處花草凋零。是處,處處。紅,翠,指代花草樹木。
6.苒苒(ran 第二聲)物華休:隨著時間流逝,美好的景物都消歇了。苒苒,同“荏苒”,指光陰流逝。物華,美好的景物。
7.渺邈:遙遠。
8.淹留:久留。
9.颙望:抬頭遠望。
10.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好多次看到遠處有船駛過,便以為是愛人乘舟歸來。
11.爭:怎。
12.正恁(nen 第四聲)凝愁:恁,如此,這樣。凝愁,愁緒凝聚化解不開。
3、譯文1:
面對著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凄涼的霜風逐漸地迫近,關隘、山河冷清蕭條,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樓上。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只有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拢。嘆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么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起心上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抬頭凝望,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著欄桿的時候,正這樣的愁思深重。
譯文2:
暮雨瀟瀟,灑遍大江兩岸,也洗凈了清秋時節的萬里長空。西風漸緊,帶來陣陣寒意,關河冷落,殘陽正照在樓上。四處紅花凋零,綠葉衰謝,漸漸地景物都凋零了。只有長江水,永遠這樣無言無語地向東奔流。
我不忍心再登高望遠,故鄉遙遠似在天邊,思歸的心愿卻難以收斂。感嘆連年奔走,究竟為了什么在異鄉滯留?佳人一定在妝樓苦苦地遙望,有多少次誤認了遠來的歸船。她哪里知道,此時的我正獨倚欄桿,心中結聚著無限哀愁。
4、柳永生平見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整個唐五代時期,詞的體式以小令為主,慢詞總共不過十多首。到了宋初,詞人擅長和習用的仍是小令。與柳永同時而略晚的張先、晏殊和歐陽修,僅分別嘗試寫了17首、3首和13首慢詞,慢詞占其詞作總數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創作了慢詞87首調125首。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使慢詞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齊頭并進。
小令的體制短小,一首多則五六十字,少則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詞的篇幅較大,一調少則八九十字,多則一二百字。柳永最長的慢詞《戚氏》長達212字。慢詞篇幅體制的擴大,相應地擴充了詞的內容涵量,也提高了詞的表現能力。
在兩宋詞壇上,柳永是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他現存213首詞,用了133種詞調。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個詞調中,有一百多調是柳永首創或首次使用。詞至柳永,體制始備。令、引、近、慢、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長調短令,日益豐富。
5、這首傳頌千古的名作,融寫景、抒情為一體,通過描寫羈旅行役之苦,表達了強烈的思歸情緒,語淺而情深。是柳永同類作品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減唐人高處”(蘇東坡語)。王國維更以此與蘇軾《水調歌頭》媲美,認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由此可見它在詞史上的地位。
開頭兩句寫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當時,天色已晚,暮雨瀟瀟,灑遍江天,千里無垠。其中“雨”字,“灑”字,和“洗”字,三個上聲,循聲高誦,定覺素秋清爽,無與倫比。自“漸霜風”句起,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漸”字承上句而言,當此清秋復經雨滌,于是時光景物,遂又生一番變化。這樣詞人用一“漸字”,神態畢備。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凄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游子,有不可禁當之勢。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而“凄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在“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畢休。”詞意由蒼莽悲壯,而轉入細致沉思,由仰觀而轉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紅衰翠減”,乃用玉谿詩人之語,倍覺風流蘊藉。“苒苒”,正與“漸”字相為呼應。一“休”字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寫的是短暫與永恒、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無語”二字乃“無情”之意,此句蘊含百感交集的復雜心理。
“不忍”句點明背景是登高臨遠,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詞以寫景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處在于詞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遠眺,卻偏想故園之閨中人,應也是登樓望遠,佇盼游子歸來。“誤幾回”三字更覺靈動。結句篇末點題。“倚闌干”,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嘆”,與“想”,都相關聯、相輝映。詞中登高遠眺之景,皆為“倚閨”時所見;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發;而“爭知我”三字化實為虛,使思歸之苦,懷人之情表達更為曲折動人。
上片純寫景,寫全景這在慢詞長調中是不多見的。它取樓頭放眼遠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攝取鏡頭,畫面開闊高遠,秋情秋景融為一體,將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謝銷亡之中。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開篇用一去聲字“對”領起,富于氣勢,發腔即已警動聽眾,如彈詞開篇的一聲拍板,戲劇人物出場前的亮嗓,又妙在體現了觀景的角度,暗藏登樓憑欄遠眺之意,為下片作伏筆。“瀟瀟”表現雨勢的急驟。“暮雨”帶有寒意,“灑江天”說明地點是在江頭,暗伏以下“長江水” 句。詞人本是登樓觀景的,要在江天之際游目騁懷,即所謂“登高臨遠”,顯然希望天高氣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彌漫江天,又時值日暮天寒,一股涼意直逼詞人而來,這就為全詞悲秋傷別定下了基調。
“一番洗清秋”是“瀟瀟暮雨灑江天”的結果。秋日傍晚,一陣驟雨,氣候就更加清涼蕭瑟了。而這種景象也正與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虛、寂寞、憂傷、愁苦之情湊泊。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一番”固然是寫觀此番驟雨而雨也還會有“二番”“三番”。一番秋雨一番寒,秋涼也是漸次為“清”了。換句話說,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漸次衰敗消亡了。雨之急,暮之寒,“灑”和“洗”的態勢,都蘊含著寒風。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東坡嘆為不減唐人高處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風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謀職、經商、售藝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溫暖的家園去了,只留下空寂的關山,渡口和樓頭孤懸的殘照。這一切,強烈地激射出詞人流落他鄉的傷楚,孤單和愈益黯淡的情懷。這第二韻不單蘇東坡贊。劉體仁《七煩堂詞譯》又比作《敕勒歌》意為景象壯闊,氣勢雄渾,又極富情感色彩。此際詞人乃覺遍宇宙間悲哉之秋氣,似乎一齊襲來,要他一人禁當!
既然雨過天晴,又有夕照當樓,那四處的殘紅敗綠必然盡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韻。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是處”言處處,反映視野之開闊。“紅衰翠減”表現遠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鮮明。站在樓頭看那紅花衰謝,綠葉凋殘的廣闊地面。在夕陽的映照下,只覺得紅翠兩種鮮嫩的顏色已經淡了許多。這種強烈的視覺與暮雨、霜風、殘照相聯接,必然顯現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殘:“苒苒物華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規律。自然界如此,人世間又豈能例外,那美好的故鄉,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華,無一不苒苒逝去。聯想到此,自然悲從中來。
這首詞章法結構細密,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以鋪敘見長。詞中思鄉懷人之意緒,展衍盡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語言,將這復雜的意緒表達得明白如話。這樣,柳永的《八聲甘州》終成為詞史上的豐碑,得以傳頌千古。
思婦凝眸遠望,情思恍惚;詞人登高憑闌,難抑愁思。相隔千里,兩相對照才可見相思之苦,寫得情思委婉,興味綿長。 寫思鄉、思人以蒼涼的清秋景物襯出,情融于景中,耆卿云:“‘霜風凄緊,關河冷落,照當樓。’此語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
6、四時之雨,也會因時節的不同,季節的變化而各不相同。
春雨當算是最美妙精致了,有如青春少女含羞帶嬌般的吟唱;春雨也最為文人墨客所喜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天街小雨潤如酥”,“杏花春雨江南”等名句,便是對春雨的贊頌。而《雨巷》中那水淋淋的女子,大概就是沐著春雨而來。最熱烈的當是夏雨了,它就像一個壯實的大漢盡情揮灑的熱汗,有著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來勢兇猛,去得也快,干干脆脆,從不拖泥帶水。它不僅澆灌田地,滋潤禾苗,也在炎炎酷暑,為人們帶來絲絲涼爽。其功過是非,人們是了然于胸。
而帶有絲絲涼意的秋雨,則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它凄涼冷清,霏微蕭瑟,說它是青春已逝,韶華不再的怨婦的嘆息,則十分貼切。“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秋雨中,柳永的心情是多么地凄涼無奈。李易安在她的《秋情》中也如是訴說著她的孤獨、悲愁、哀怨,“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其實,人之悲歡、喜怒、哀愁、與雨又有何干?冬雨我未見過,更少有人喜歡。可我卻想象它猶如是一位斷腕不皺眉、一去不復返的壯士灑下的幾滴清淚,有著一種冷峻、剛毅、悲壯和豪邁。讓人不能不由衷地生出幾份敬意來。
人世間的浮華喧囂,得意失寵,需要我們以平常心淡定意待之,對于雨也莫不如此,只有去除浮躁,多幾份平靜安詳,才能體味出它的有趣和詩境,感受到它的精妙和美麗。
雨還依舊在下著,就不由得又心生幾分傷悲感時的情愫來,不知不覺夏走了,無聲無息秋來了。青春的腳步不就是這樣的偷偷地挪移著,年華逝去慢慢變老的嘛,夢想也是如此悄然漸逝而去……
7、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這是撼動古今詩人心扉的名句,把個秋色渲染得更加深透。漸是領字,也有漸漸之意。霜風有不少寒意,凄涼而緊湊,關河都是游子離家、回歸的必經之處,但現在冷清和落寞,凄緊、冷落都具有情感色彩,漸出意境。殘照,云山中透出的夕照,一個殘字,透露出不少凄清,當樓,點出地址,歌者出場了。
8、、“金葉繞樹輕輕落,彩花觸地悄悄行”。“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秋,是別離的奏鳴,將傷感觸動,擴散,表現的淋漓盡致。
原本已“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卻哪來縷縷涼風,拂頸撩發,寒意更濃。思“遠無面晤心切切,去難歸時意綿綿。”縱力忍千行淚,仍泄之如決堤,心痛不已。
“葉葉落盡,草草枯黃,云云層疊,山山共遠。”原是“夕陽無限好”卻襯的這枯葉更黃,橙色更深。象征古帝王無上權利的金黃,竟透出三九隆冬的寒意,這怕是最傷人的嘲諷了吧!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哀者自哀,樂者自樂。”有白居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自有李清照“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唯有與詩人心意相通時,方可品出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意境。
“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面對著“知其處,思其相,卻不見其人”的折磨,能做的除卻按耐,還是按耐,內心除了苦楚,還是苦楚。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秋的收獲是有條件的——不播種如何收割?而種子播下未收,又如何再次播種?沒什么最好,卻有最厭煩的。
“水風輕,頻花漸老,風霜冷,梧葉飄黃。”歲月是無情的風,無法挽留,無法捉摸,若夢般縹緲。黃葉始出,一葉知秋,枯黃散盡,一木告冬。秋去冬來便是如此短暫。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秋的悲,是“秋葉飄飄江南雨”的多姿,是“狂風驚雷點層層”的稠密。是“望君遠去情切切”的凄涼。
9、秋是一年將晚的季節,而晚是一日之遲暮,秋與晚這種季節與時令的結合,本身就禿增了闡發情感和寄托志意的空間和內質。在柳永詞中我們發現,他將悲秋與夜思二者融合在一起,峙器詞境更加開闊深遠,詞情而彌加真淳迂回,從而富有了極其深厚的感染力。前人認為柳永有唐人之高處與妙境者,大多以其《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首中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數句為說4其全景式的取景使得形象鮮活,而且所寫之景物實際上也極為開闊高遠,加之在在開闊高遠的景色中,柳永又以“暮雨”、“霜風”、“殘照”、等字眼,暗示了景色中之瞬息不停的大自然之變化。除此以外,柳永又用“瀟瀟”、“清秋”、“冷落”等疊字與雙聲,從聲音方面給讀者以強有力的感染。正是因為形聲韻等諸方面結合運用,才共同指向一個目標,即那種“大自然之景色中所顯示的,網羅天地無可遁逃的,一日之遲暮與一年之晚的,無常的推移和轉變”。而這種力量正是通過秋這種景象所傳達的,即古人所說的“興象”。 把悲秋懷鄉之情放在悲壯蒼涼的秋色中加以抒發,既有對妻子的表白,也有對羈旅行役的嗟跎,更有對家園的繾綣歸思,想要抽離浪跡天涯的現實。
10、聽著窗外似有似無的雨聲,一絲睡意也沒有,索性披上衣服躲進了書房,去和古人們一起感受這秋雨。我從書架上找出《婉約和豪放詞》,隨手一翻就看到柳永的一首《八聲甘州》,柳三變對秋雨的描寫實在老到:“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想象一下,在那種清秋暮雨之后,站在江邊對著霜風殘照,紅衰翠減,而江水卻悄然無聲,自顧東流。現實是灰蒙蒙的,內心也是灰蒙蒙,游子獨倚樓,愁腸百結穿。情何以堪?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4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