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譯文]  在發髻上插花之后,用兩面鏡子前后照看,使花的鮮和人面的艷交相輝映。

  [出典]  唐  溫庭筠  《菩薩蠻》

  注:

  1、《菩薩蠻》 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2、注釋:

    小山: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

  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

  明滅:隱現明滅的樣子。

  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

  度:覆蓋。

  香腮雪:雪白的面頰。

  弄妝:梳妝打扮。

  羅襦:絲綢短襖。

  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3、譯文1:

     眉妝漫染,疊蓋了部分額黃,鬢邊發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穿上的綾羅裙襦,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譯文2:

   小山重重疊疊,晨曦閃閃或明或滅,鬢邊發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前鏡又對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穿上的綾羅裙襦,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譯文3:

    美人頭發重重疊疊中的金背小梳在日光的照射下閃爍不定,像烏云一般的頭發飄拂著雪白的臉龐,嬌慵起身畫細長彎曲的眉毛,緩緩擺弄著妝容,拿前后兩面鏡子照看頭上的飾花,花與容顏交互輝映在鏡子里。將畫好的新貼繡在短襖上,圖案是成雙成對難以分離的金鷓鴣。

   譯文4:

   清晨旭日光輝映照在金色畫屏上,有明有暗,金光閃爍。閨中人還沒起床,一抹烏黑蓬松的秀發披散在雪白的香腮上。終于懶懶起床了,慢騰騰地梳洗妝扮,描畫蛾眉。

    雙鬢簪了鮮花,對著妝臺上的座鏡從正面照,又拿著帶柄的手鏡從背后照,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美艷絕倫。妝扮完畢,便開始在絲織短襖上,帖繡成雙成對的金鷓鴣。

 

 

    4、 溫庭筠生平見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中國歷代詩歌各篇賞析》:在這首詞里,作者將許多可以調和的顏色和物件放在一起,使它們自己組織配合,形成一個意境,一個畫面,讓讀者去領略其中的情意,這正是作者在創造詞的意境上,表現了他的獨特的手法

 

    5、飛卿為晚唐詩人,而《菩薩蠻》十四首乃詞史上一段豐碑,雍容綺繡,罕見同儔,影響后來,至為深遠,蓋曲子詞本是民間俗唱與樂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過花間酒畔,信手消閑,不以正宗文學視之。至飛卿此等精撰,始有意與刻意為之,詞之為體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詞,詞與詩篇分庭抗禮,爭華并秀。

  此篇通體一氣。精整無只字雜言,所寫只是一件事,若為之擬一韙增入,便是“梳妝”二字。領會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妝者,以眉為始;梳者,以鬢為主;故首句即寫眉,次句寫鬢。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國“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時時見于當時記號中,如五代蜀秘書監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語),小山妝。”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亦正寫晨妝對鏡畫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謂淡掃蛾眉,實與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1)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與下無內在聯系;(2)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聲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于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山,再將鬢喻為云,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閨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縷,掩于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構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未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妝”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畫龍點睛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其并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與“懶”相為呼應,近與“弄”字互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臺奩內之座鏡也;其后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于無數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于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絡,回互呼應之妙。

 

   6、 這首詞寫一個女子清晨的睡態和梳洗時的情態:
  清晨,陽光照進臥室,像小山一樣重重疊疊的彩繪屏風在陽光下金星點點,閃閃爍爍。驚擾了深睡中的女人,她一轉頭,像烏云一樣濃黑散亂的頭發從臉上流動過來,快要流過雪白的面頰。寫得非常精致鮮明。第二句“鬢云欲度香腮雪”,寫了蓬松如烏云一樣的頭發、滑落下來掩住雪白香腮,寫出了正在酣睡的深閨女子形象。“小山”、“ 鬢云” 、“香腮雪”,都很于視覺形象感。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等數句,白描一般敘寫女子醒后一系列嬌柔疏懶的動作,“懶起”→“弄妝”→“梳洗遲”,簪花→照鏡→穿新衣,懶懶地畫一畫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悠悠,意遲遲,依次寫來,有條不紊,真像一個個連續的電影鏡頭,清晰地展現出女子梳妝動作的全過程。而“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如同突然放大的特寫鏡頭,將鏡中簪花和人面交相映襯的畫面,更真切地推到人們眼前:她對鏡照了照新插的花朵, 對了前鏡, 又對后鏡, 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前面鏡子中有后面的反射,后面鏡子中也有前面的反射,鏡象交錯,美輪美奐。而剛剛換上的綾羅裙襦, 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深閨中,女人的美麗與寂寞都那么清晰可感。

     葉嘉瑩教授對此講解得精彩之至:你看看“弄妝梳洗遲”,“弄”有欣賞的意思!“云破月來花弄影。” 那花枝的影子在舞弄,在欣賞她自己的影子,所以這個女子就叫“弄妝”!她畫一畫眉,照一照鏡子,敷一敷粉,涂一涂口紅再照一照鏡子!叫弄妝,所以梳洗就遲!梳洗完了還要照花前后鏡!梳洗完了頭上插上花,她要照鏡子,光照前面還不夠,你描眉光照前面就可以了!你插花插在頭上,你光看前面你不知道后面怎么樣,所以照花是前后鏡,照花一前后鏡怎么樣?花面交相映!后面鏡子反映前面鏡子也有花光人面,后面鏡子再反照前面就是一串花光人面!畫面交相映。你要寫美,當然很美啊!她是簪花照鏡就是很美!
  前面“弄妝”是仔細畫!“遲”是精心地、細細地化妝。然后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把這個女子一步步寫到最后花面交相映!情境是如此之美麗。最后穿上她的羅襦(短襖)!羅是絲織品最精美的材料,"繡"是羅上繡有美麗的花紋。"貼"是什么?不管是尉貼也好,不管是貼繡也好,總之是名貴的羅襦。繡的是很精致的花,而且是剛剛燙平的!穿上這樣一個珍貴的衣服,衣服上繡的是什么?雙雙金鷓鳥!一對一對用金線繡的,這鳥跟鴛鴦一樣,是代表愛情的鳥。對愛情的期待。但現在她所愛的人沒有回來。
  這首《菩薩蠻》很象一部類似于《夜宴》那樣的高清電影:遠離了一切喧嘩嘈雜之聲,貴族之家的深閨里,一個幽居的女人,容貌美麗,長發如云,肌膚勝雪,體態嬌慵柔美。她的生活起居卻很是講究,衣飾華貴美艷,梳妝一絲不茍,為了看看自己今天美不美,還反復地前后照鏡子,充滿了唐代仕女生活情趣。
  整個感覺,這個貴族女子形象就象一只懶懶的、雪白的名貴波斯貓。不用操心衣食的著落,不關心國家朝庭的大事,只關心衣服漂不漂亮,妝化得濃淡是否入時,關心頭上的簪花在各個角度好不好看,只想讓自己更漂亮一些,并一度沉迷在自己的美貌之中,也許還有幾分小小的得意。

 

   7、溫詞為《花間集》之首,此詞又為溫詞之首,足見其為典型的花間之作。

    詞中首句寫了室內的曉景:屏風上金光時明時暗,在重重疊疊的山景間浮動。第二句寫閨婦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亂如云的鬢發。在如雪的面龐上飄動。三、四句寫她起床后的行動:懶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著一“懶”字和“遲”字,其惆帳倦怠之情,生動可睹。五、六句承上寫妝扮的具體情形,她簪花時,置放雙鏡,是那么細致、講究,花容與人面交相輝映,更覺人面如花,愈增艷麗。既然前面寫了“懶”和“遲”,而此處又寫她這樣“細致”、“認真”地打扮,這正是她內心矛盾的真實反映,因情人不在而懶起遲妝,但少婦的愛美本能又促使她細致地妝扮。最后兩句寫她更換新衣時,忽見衣上有雙雙鷓鴣,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通篇寫閨怨之情,但又含而不露。本詞采用了仄韻和平韻交錯變換的調式來表現,使曲折細膩的思想感情與語音形式完美的結合起來了。“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兩句,不僅平仄合于律句,且巧妙地安排了五個響亮的去聲字:“照”、“后”、“鏡”、“面”、“映”,置于換頭之處,詠唱時,就更顯得跌宕飛動、頓挫抑揚了。
 
    在詞里沒有明顯的主觀悲喜的流露,本詞是通過對人物的肖像、動作(細節)、著裝的描寫 

    用“綺麗香艷、婉約柔媚”的風格,描繪出女子閨中生活情態,帶給人女性化的審美感受的特征

    對此詞,葉嘉瑩以詩做注:“繡閣朝暉掩映金,當春懶起一沉吟。弄妝仔細勻眉黛,千古佳人寂寞心。”

    這首詞創造的渾融意境顯出兩個字--“寂寞”,這就是此詞的“詞眼”。

    婉約詞易工,所以,大家都喜歡寫一個閨怨詞,少不得,一些憂啊,幽啊,愁啊,恨啊,淚啊,怨啊的,不過,這樣直接出現這些冷色調的傷感的字眼,而詞境刻畫不到,總是給人一種空洞的感覺。而作者則抓住人物的居住的環境,人物的外貌,人物的神態,人物的動作,人物的服飾,巧妙的運用這些平平常常的人景物刻畫出一個寂寞孤獨的閨中情態。以樂寫哀,以明麗的暖色襯出冷幽的哀怨。這是此詞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這首詞的特點:
一、以景興起,對人物的居所、人物的肖像、動作(細節)、著裝的描寫,巧妙的運用這些平平常常的人景物,形成一個美妙的意境。
二、動詞、形容詞的生動運用,如“度”、“懶”、“遲”
三、全篇不帶一個愁字,卻用詞境刻畫出一個女子寂寞的閨中情態
四、暖色調中暗蘊著冷色調。
 

   8、水仙花意象: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其實,讀古典詩詞的真趣在于一個“品”字,如含橄欖,如品清茶,滋味全在深心體悟。有時需要細讀全文,深吟密詠,了解寫作背景和作者情況,繼而調動自己的生活閱歷經驗和想象,來體會詩詞中的意境與內蘊;但有時并不那么復雜,僅僅只是因一時之機緣,因為一句詩詞或某一個意象、一個場景畫面,打動了人心或牽動了某種思緒,你就迅速進入詩詞中的境界。說起來有點象禪家的漸悟與頓悟。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一句,讓有一種時空無限交錯的美感。一本《花間詞》詞句和意象總有重復之處,唯此一句讓人砰然心動、流連幻想不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這兩句詞有如一束被折射的陽光,照亮了整首《菩薩蠻》。它需要我們離開文本一定距離,去體味余音繞梁的美感,去感悟那奇幻而眩目的意境。這也許就是詞這種文體形式的魅力所在吧:多重鏡像隱約布于文字中,猶如眾鏡相照,眾鏡之影,見一鏡中,如是影中復現眾影,一一影中復現眾影,即重重現影,成其無盡復無盡也。
  想想看,小山重疊,金光明滅,鬢云欲度,香腮如雪。唐朝的女子就是這樣,雍容華貴,肌膚勝雪,發髻高聳,披帛飄揚,她們頭上的簪花紅艷欲滴,優雅明麗。陽光下,雙鏡里,女人的容顏和嬌美的花朵交相輝映。花前花后,鏡里乾坤,這是何等景象?!
  劉緩在其《看美人摘薔薇》寫道:“釵邊爛漫插,無處不相宜”,描繪簪花女子“花面交相映”的美好形象。李清照在《減字木蘭花》中寫自己年輕時愛美、愛俏的心情,也是用簪花來體現:“賣花担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呵呵,自戀的女子無罪,與花比美的女子俏皮可愛。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那些深深沉溺于鏡子里的美麗面容,盡可以對著自己微笑、扮鬼臉、拋媚眼……人們無不是用欣賞、愉快的心情,贊嘆簪花照鏡女子的美好形象,那是一份讓人愉悅的美感。
  如果再纏綿旖旎一些,有婉約的江南女子水波泛舟而來:“越女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 鸂鶒灘頭風浪晚。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遠,離愁引著江南岸。(《蝶戀花》*歐陽修)——淡淡的水波光影,那更是一面偌大的鏡子,對鏡自傷,心里隱約的迷離憂傷只是一點女兒家的情懷,笑靨依然如花。但青春之花卻是旋開旋謝的。哦,“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花開當折無人折,悠悠此懷,向誰訴說……

 

   9、“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這兩句讓人驚艷的詞句還曾經被一位民國才子寫進了書里,用來稱許他愛過的一位奇女子。
  這位民國才子就是那位頗有爭議的胡蘭成。那位奇女子就是張愛玲。
  在胡蘭成的筆下,張愛玲是個一見鐘情的女人,說“見到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胡蘭成說張愛玲的文章“惻惻輕怨、脈脈情思、靜靜淚痕”,說她人卻“晴天落白雨、臨水照花人”,說張愛玲的美是“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應”。看到沒有,這兩句詞用在張愛玲身上,直讓人驚艷到花開荼靡,覺有暗香來襲。胡蘭成給張愛玲的婚書上寫道“愿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只是胡蘭成后來政治蹉跌、波折重重,哪里給張愛玲“歲月靜好”?彼及后來四處的拈花惹草又怎能給張愛玲“現世安穩”呢?
  我只是在想,后來重新陷入寂寞的張愛玲,再取鏡照影時可有人生蒼涼之感?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而臨水之湄,顧影自照,花容人面,于滾滾紅塵外遺世而獨立。曾經的美麗與哀愁,當歲月流轉之際已是物是人非。
  “我將只是要萎謝了”,傷情無奈中的張愛玲又是何等的決絕和哀怨!
  夜半人靜、萬籟具寂時,在一抹淡黃色的燈光下讀著花間詞,讀著溫庭筠的這首《菩薩蠻》,不由得內心忽然就會有一絲溫暖的感動。幻覺中,梳妝臺前坐著一個美麗的旗袍女子,淡妝粉黛、唇紅齒白,眉似遠山,目如秋水。身后有一個清癯的男子,青衫一襲,篤定地站在她的身后,兩人顧盼之際,會心一笑。那女子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男子盯著她看,竟似乎有些癡了。
  或許,那是名媛張愛玲的綽約風姿,或許竟不是,而只不過是那花間詞中的唐朝簪花女子而已。清晨的陽光穿戶而入,小山重疊,碎金明滅,讓那女子從夢中驚醒,鬢云欲度香腮雪,……

 

   10、愛照鏡子、對鏡簪花弄妝是女人的天性,尤其是那些愛美的年輕女性。
  李商隱有詩《無題》云:“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這是李商隱寫的一個愛美的少女。這個女孩子八歲就知道愛美了,開始偷偷照鏡子,開始畫眉,開始照花前后鏡。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這個女孩子十歲就愛在春日游春踏青,她裙衩上都是美好的芙蓉花。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用自己的指甲彈,指甲都斷了,就套上一個銀的指甲來彈。她套上這個指甲以后,她整天都不摘下來,學琴很認真呢!
  這個女孩子不僅容貌美好,而且才能也美好。所以用“銀甲”相喻。十四藏六親,懸如猶未嫁。中國古代的女子不能夠隨便談愛情的!所以十四歲的女子就不可以見六親了,連表哥表弟都不可以隨便見的。可是這個美麗的女孩子還沒有嫁出去。那個時代,此家有女初長成,外面的三姑六姨八大嬸就來打聽,那家女孩子有主嗎?定親了嗎?說還沒呢!懸知猶未嫁!于是,接下來就會有“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在那個時代的中國說女子這一輩子的目的就是嫁人,生子,傳宗接代,這是一輩子的責任,一輩子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十五歲女子應該出嫁了,還沒嫁出去,所以這個女孩子打秋千的時候,背過臉去眼淚就流下來了!
  這就是家中有女初長成的故事,而女性自我意識的萌動就是從照鏡子開始的。就象那時男子專注讀書一樣,對女人來說,鏡中的另一個“我”這本書怎么也讀不夠、讀不完:“寶釵好耀首,明鏡可鑒形。”(秦嘉《留郡贈婦》)、“手中青銅鏡,照我少年時。”(李益《罷鏡》)“鏡前飄落粉,琴上響馀聲” (何遜《詠春風》)“羅敷妝粉能佳麗。鏡前新梳倭墮髻。”(徐伯陽《羅敷行》)。而南朝蕭綱的《愁閨照鏡》寫得別有意趣:“別來憔悴久,他人怪容色。只有匣中鏡,還持自相識。”因傷別而憔悴,因憔悴而容衰,別人看了都驚異不已,只有拿起鏡子來,看看自己還是否認識自己。蕭綱是梁武帝的第三子,做過兩年掛名皇帝,他的宮體詩雖被指為“浮靡輕艷”,但這代婦人作的詠鏡小詩卻不失為佳作。
  而溫庭筠的“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無疑是描繪紅顏女性簪花照鏡中最生動、最出色的句子。

 

    11、雖然好讀書不求甚解,但深深感謝古人留下了無數白描篇章,使冥頑如我者,也一看就懂,不必拈花,也能微笑。初讀溫飛卿《菩薩蠻》時,就有這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動。少艾女子簪花照鏡的優雅明艷,與良人不歸,芳華虛度的強烈對比。不著一字,哀怨盡吐。其中,“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兩句,尤其留給我極深的印象。每逢花開花謝,就不免把自然的榮枯對照與之相比。花前花后,猶如鏡里乾坤。今昔之間,相去幾希?為做對照記。

 

   12、小令的風格典雅含蓄,小令中的女子, 是“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般的嫵媚,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般的裊娜,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般的悵惘。

 

   13、春季宜聽鄧麗君,鄧麗君的聲音有催蘇喚生的功能,親切、平和、娓娓道來,軟軟的東洋腔,象那個懶懶的春夜,月光下繁密的櫻花消然飄零,穿著和服的女人撐著浮世繪的傘,花瓣拂了一身還滿。

  也有大朵的芍藥插在鬢邊,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鄧麗君是宋詞中的小令,簡約的、未語先羞的可憐樣,這樣的野花綻放在春天,勝在數量上,鋪天蓋地,更行更遠還生。

  所以鄧麗君的歌是適合唱給初戀的人聽的,象檐下燕子的呢喃,又象花間蝴蝶的繾綣,淺淺的感情,但足以醉死人。

  即使是離別,也只是淺淡的傷感,“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這樣的場面,紅穌手,黃藤酒,多來幾次又何妨?

 

    14、古人喜歡用“觀照”這兩個字,其實,我更以為是心靈的觀照,古詩中有“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也有“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的詩句,在面對自己面對靈魂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如那些“照花前后鏡”的女孩一樣,突然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呢?

   尋找價值最初都是從別人那里開始,而到自己終結。
 
 
   15、大約天下事物,不能孤存。凡事經過交輝相映,即能不再枯寂。李太白“名花傾國”,溫庭筠“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將人面、明鏡、花卉、水色組成一片明麗。許多年前,記得在華府櫻花盛開時,沿湖粉林春滿,樹下花間有人臨風佇立,素衣一襲,投影池水,別有懾人之處。陳年記憶,至今鮮明在目。交輝照映,因緣際會,長存天地,不是時空能使之失色的。

  少年之時,船行川鄂之間,曾于丹江上游的小舟上俯視一溪清淺,鵝卵石五色繽紛,點綴河床,映照青山翠巖,顫人心魄,不可名狀。凡此景色,都是重疊交映,不是單屬片面可以呈現。

  大凡個別單元的相加,不是數量的總和,而是質量的轉化。天光水色相映,可以如是觀;人間相處,兩心契合,莫逆之交,以至愛情友誼,也不妨解釋為交相輝映的效果。人與人之間仰仗交流溝通,始有生活。甚至,欣賞美好事物,例如妙音、名畫,其能成為杰作佳構,也是由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有了共鳴與感應,個別的音符與色調方能轉化為神奇。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5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