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就舍棄生命而取正義。

      [出典]    《孟子》

     注:

     1、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2、 注釋

  1.欲:想要的。2. 熊掌:熊的掌,熊掌比魚更珍貴、味道更美。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

  3.兼:同時。 4.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指的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5.患:禍患,災難。 6. 辟:通“避”,躲避。

  7.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8.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在這里指代辦法。

  9.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0.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11. 非獨:不單,不僅。 12. 勿喪:不丟掉。

  13.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14. 豆:古代一種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5. 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爾,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個饑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舍,后來餓死了。

  16. 蹴cù:踐踏。  17.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8.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官員們不辨別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高官厚祿)。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鐘,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為一鐘。則,連詞,這里表示假設,翻譯成如果。辯,同“辨”,辨別。

  19. 何加:有什么好處。  20.奉:侍奉。

  21.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歟,語氣助詞。讀"魚"

  22.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的事情。向,從前。

  23. 已:放棄,停止。  24. 本心:本性。  25.是故:這樣的事。

  26.能:能夠。  27.舍生而取義者也:而,表并列

  28.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厲害。

      3、翻譯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著給別人吃,乞丐因輕視而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4、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托人挽留孟子,條件是準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并送給孟子萬鐘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見《公孫丑下》)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的,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本篇中對舍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后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義”奉為行為的準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范,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現代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都是與“舍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本來,這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乞丐”,“行道之人”與“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5、隨著歷史的發展,“義”字已不再代表“忠義”,而有了新的含義。

  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林覺民率敢死隊沖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喻培倫胸前掛滿一筐炸彈,沖鋒在前,彈盡力竭,后被俘,英勇犧牲。

  解放前,由于國民黨腐敗無能,經濟趨于崩潰,洋貨充斥市場。著名作家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買美國救濟粉,被稱為“表現我們民族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

  如今,我們生活在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時代里,我們不會像古人那樣去“盡忠”,也不會像烈士在腥風血雨中獻身。那么,舍生取義于我們又是何意呢?

  有人會說,如今這“義”字,既非“忠義”,又非“正義”,而是“義氣”。說起義氣,自然會聯想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他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關羽死后,張飛難以抑制悲痛,借酒消愁,鞭撻士卒,命其連夜趕制孝服,結果招來殺身之禍。劉備發誓要踏平江東,不顧諸葛亮等人勸阻,率舉國之兵討伐東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也命喪白帝城。劉備和張飛為義氣而喪失理智,給自己和國家帶來災難。

  在今天和平環境中,我們雖不致犧牲生命,但“舍生取義”并非離我們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棄生命,也包括與生命同等重要的個人利益。“取義”也已不限于正義,而是包括正義在內的一切公益。這種意義上的舍生取義,雖不像先前的義士、烈士那般氣壯山河,但卻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時肯為公益放棄個人利益,在關鍵時刻才會毫不猶豫地獻出生命。

  時代呼喚這種精神。只有這種精神在每個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我們的民族才能崛起。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梅嶺三章》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夏完淳《別云間》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視死如歸。——司馬遷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可惜不真?)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6、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們無數次面對這樣的抉擇:愛與恨、悲與喜、苦與樂、得與失……我們猶豫、躊躇、舉棋不定、左右為難。其實,此時我們只需靜下心來,傾聽心靈的鐘聲,作出正確的抉擇。   
       
        古代學者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取義者也,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又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簡單兩句話,便概括出古代男兒舍身取義報國的壯志雄心,勾勒出中華兒女赤膽忠心,這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1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