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譯文]  在白帝城中,遮天烏云涌出了城門,在白帝城下,瓢潑大雨象打翻了的水盆。

  [出典]  杜甫  《白帝》

  注:

  1、          《白帝》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翠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2、注釋:

     白帝:即白帝城。這里的白帝城,是實指夔州東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

    翻盆:即傾盆。形容雨極大。

    戎馬:指戰馬,比喻戰爭。

    歸馬:從事耕種的馬。出自《尚書武成》“歸馬放牛”,比喻戰爭結束。

    誅求:強制征收、剝奪。

    慟哭:失聲痛哭。

    秋原:秋天原野。

 

 

  3、譯文:

     在白帝城中,遮天烏云涌出了城門,在白帝城下,瓢潑大雨象打翻了的水盆。峽江急流的吼聲象雷霆在轟擊,翠樹蒼藤籠罩的煙霧使日月為之發昏。戰馬不如歸耕的牧馬閑逸,戰亂使原有千戶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最為哀痛的是因戰亂失去丈夫的婦女們還被賦斂盤剝得精光凈盡,聽罷,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聲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這首詩,大歷元年(766)秋作于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位于夔州東五里的白帝山上,漢末公孫述據蜀稱帝時建造,下臨大江,地勢險要。

  首聯,使用民歌復踏句法,描寫白帝城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的奇景。白帝高踞于山頭,登城望,只見云霧翻滾,從城內傾瀉而出。低頭俯瞰,城下暴雨急驟,有如翻盆傾瀉。這兩句表面寫云雨,實際在突顯白帝城之高。因為白帝高聳云端,云霧繚繞,暴雨到來時,才能出現人在云霧中,雨從雙足落的奇觀。

  頷聯緊承前景具體描述。“高江急峽”,不僅說明白帝一帶地勢高危,江水由此向東,懸流直下,而且兩岸高山,江流狹窄,奔騰呼嘯,加上急風驟雨,江水陡漲,水位加高,江流湍急,爭相奔涌,白浪滔天,有雷霆萬鈞之勢,萬馬奔騰之狀。一個“斗”字,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大雨傾注,水流迅疾,泄洪之聲驚天動地的壯觀情景。在覆盆暴雨之下,星月無光、陰霾蔽日:“翠木蒼藤”失去了昔日的光澤,高峽兩側,顯得一派昏暗。

  以上兩聯,寫云雨變幻,暗示了時代動亂、陰霾蔽日的現實,為下文表現破敗凋敝、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作鋪墊。

  頸聯,筆鋒一轉,境界陡變,與急驟猛烈的風雨景色形成鮮明對照。詩人俯視雨后的蜀郡大地,“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眼前是荒蕪空曠的土地,一匹疲憊懶散的歸馬,在荒原上閑蹓。山村之內比荒原更顯清冷,人煙寥寥,從前的千戶中如今只剩下百戶,這情景怎不叫人觸目驚心。

  景象如此凄涼悲慘,鄉村如此荒蕪凋敝,人民生活可想而知。這自然地使詩人注意到了“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的社會現實。“誅求”,就是橫征暴斂。多少在戰亂中失去了丈夫的寡婦,本來就已是孤苦無依,僅有的一點維持生計的糧食、什物,遭到官府橫征暴斂,被搜刮凈盡,秋收季節,村里卻傳來陣陣哭聲,哭聲悲慟欲絕,哀號遍布原野。“何處村”,是說明哭聲來自哪里,并不清楚,但可知處處有人慟哭,哀鴻遍野,悲愴凄涼。

  這首詩在意境上的變化參差錯落,大開大闔,在暴風驟雨之后,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凄涼蕭索,滿目瘡痍的秋原荒村圖,這圖景正是安史之亂后唐代社會的縮影。詩以白帝的急風暴雨,喻唐代社會的戰亂動蕩;以荒村的蕭條凄涼,喻安史亂后國家的瘡痍滿目。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動蕩,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沉郁的憂愁與哀思。

 

 

    6、《白帝》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寫景者,白帝城之景,這是三峽特有之景。“云出門”,寫云景,即云氣之景,云霧之景,因白帝城高在白帝山上,遠遠望去,從山里冒出的蒸騰的云霧之氣,象是從城門涌出,突出云氣之大,之濃,是雨來之兆。“雨翻盆”,寫雨景,即山雨之景,峽江雨景,因白帝城高,夔門峽深,云遮霧蓋,山雨來得快,來得大,來得急,來得陡,象雨水從盆子里翻將出來,突出雨勢猛烈,不可阻擋。“雷霆斗,”寫雷霆之景,突出峽江急流發出的洶涌澎湃的吼聲和山雨欲來爆發的雷霆格斗轟擊之聲,震耳欲聾,震天動地。“日月昏”,寫日月之景,由于夔峽兩岸,崖高崖陡,崖壁上的古樹蒼藤遮天蔽日煙霧彌漫,使得驟雨襲來的峽江更加昏暗,以上四句詩,把三峽雨來時的風聲、雨聲、雷聲和急流水聲混成一片的特點表現得極準確又極傳神。詩人用蒼勁的筆觸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幅陰森慘淡而又氣勢雄渾的三峽驟雨圖。寫得細膩幽深,驚心動魄。后四句抒情。寫雨后感受。詩人借著白帝城一天陰森慘淡的雷雨景象,有力地反映了在橫征暴斂、兵禍連結的戰亂時代人民的那種悲傷苦痛的生活情緒,而且充滿著郁憤不平之氣。詩人寫景,于景中見情,他寫的是三峽之景,抒發的是憂國憂民之情,這就是杜甫山水詩的難能可貴之處。

 

 

   7、黛玉一笑:“詩么,講究的是意境,不可以詞害意,更不可以為了平仄,對仗而失了韻味。當年老杜的‘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兩句中有三個字重復,但是仔細咀嚼起來,如果換了別的字,還真的沒有這份氣魄了。……”(《紅樓夢》)

 

 

    8、李白和杜甫相約故地重游,行至奉節,李白懷疑自己走錯了地方:夔門已不險,白帝城安在?吾已醉乎?杜甫也滿臉驚愕: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夔州乎?迷路哉?

  詩仙并沒醉酒,詩圣亦未迷路。只是白帝已唱新曲,夔州才換新顏。千年滄桑,奉節巨變。詩仙頓生好奇心,詩圣驀然懷憂情。既如此,何不前往一一探訪? 

  白帝城變孤島

  瞿塘峽成平湖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唐)李白《朝發白帝城》(摘選)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唐)杜甫《夔州歌十絕句》(摘選)

  看,白帝城!奉節縣詩城博物館館長趙貴林,充當了兩位大詩人的導游。

  順著趙貴林的手勢望去,李白和杜甫凝視良久,都不約而同地搖了搖頭。

  “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詩圣脫口念出曾寫下的詩句。昔日的白帝城巍峨雄偉,城在云端,雨在城下。可眼前的白帝城呢,只是一座四面環水的孤島,數百級的石梯也不見蹤影,宛若初露水面的小山包。

  帶著疑惑,穿過新修的風雨廊橋,登上白帝城,詩人再次驚呆了。杜甫站在同樣的位置,遙望瞿塘峽江景,完全截然相反的兩種景象——曾經,那里是“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奔騰;如今,呈現的是“高峽出平湖”的靜謐。

  “以前的峽谷風大浪高,經常有客船、游人葬身江底;如今三峽工程建成后,江面平靜如湖,坐在船上,可以安心欣賞兩峽的迤邐風光,聆聽峽谷的猿鳥鳴啼,何樂而不為?”白帝城下的老居民劉向強的心聲,觸動了李白、杜甫的心弦。

  詩仙感嘆,與高峽平湖相伴的白帝城,仿佛褪盡鉛華的佳人,更加令人神往和遐想。

 

 

    8、詩圣杜甫,曾在奉節的青山綠水間居住達一年零八個月之久,寫詩達437首之多,僅吟詠白帝城的,即有10多首。雖然歲月的江河,已經流淌了1200多年,但杜甫所描寫的奉節山川風貌、田園景色,仍“風景依稀似舊年”,甚至他幾次搬遷過的住處,經奉節研究杜甫的專家胡煥章先生考證,都可一一指認。杜甫在奉節留下的詩篇,不乏杜詩中的珍品、中國詩史上的瑰寶。如《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以及《上白帝城》、《夔州歌十絕句》、《古柏行》、《觀公孫大娘第子舞劍器行并序》等。當然,杜甫是在國事日非、社會動亂、烽火連綿的苦難歲月里,來到夔州的。心系天下蒼生的詩人,常常憂心如焚。“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斗,翠木蒼藤日月昏。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白帝》)這樣辛酸的詩句,真使人不堪卒讀。歷史艱難、沉重地翻過了一頁又一頁,今天的晴空萬里、草木華滋,是多么來之不易!

 

 

    9、“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云雨聚高地,杜甫的詩句正說明了白帝城的地勢。對于他來說,時稱夔州的夔門一帶是再熟悉不過的。杜甫獨鐘這里,雖然只居住了兩年,卻完成了一生中三分之一的詩作,也許正是這里不凡的風景和氣勢給了他和古今諸多文人源源不斷的靈感,他們在這里留下的大量詩句,使白帝城成為名副其實的“詩城”。

    位于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的白帝山三面環水,站在白帝城上東望,夔門的景色盡收眼底。北岸風化形成的土紅色赤甲山,仿佛被血水染紅的將軍甲胄,南岸青灰色的白鹽山,是歷代文人揮灑文采的天然粉壁墻。湍急的江水沖過夔門,如同脫韁的野馬在迂回曲折的峽谷中奔騰激蕩。酈道元所記述的“連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是這段峽谷的寫照。

     “西控巴蜀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扼守夔門要道的白帝城,最初的建立便是作為據蜀的要地,西漢末年的公孫述守著城中如龍般白氣升騰的一口井,自號白帝,割據蜀地。三國時,劉備在這里托孤于諸葛亮,為白帝城平添了一份英雄末路的悲楚。亂世的疆場在盛世又變成了商業集散地,出川的蜀錦和鹽巴曾經一度在白帝城轉運,但洪水期的斷航和枯水期的礁石始終是商船和漁家的噩夢。

 

 

   10、游覽了“詩城”白帝城,一個從小就出現在我的腦海里與憧憬中的地方。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劉禹錫的“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杜甫的“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無不讓我對白帝城充滿了期待。

    登上白帝城,感受到的是無數文人墨客留下的歲月無法消融的濃郁又厚重的文化氣息,我們不禁學著古人,對著雄偉險峻的夔門搖頭晃腦朗誦起杜詩來,雖然是附庸風雅,但身處完美交融了“詩情與戰火,豪邁與沉郁”的詩城,迎著使人“憶襄王”的風,遠眺“險過百牢關”的瞿塘峽,也的確別有一番情致。

 

 

   11、一直以為,依山傍水的白帝城總是那么巍峨挺拔,居高臨下佇守著同樣雄偉險峻的夔門。相別數年之后,故地重游才驀然發現,所謂白帝,鉛華褪盡換了新裝,所謂白帝,風姿猶然宛在水中央。

  不曾走近白帝城,已被那水陸相連的廊橋吸引。遠遠看去,大江之濱,一座廊橋,兩岸相連。三峽庫區三期蓄水后,白帝城山腳下水位疾漲,滔滔江水徐徐環圍,白帝城赫然成了名符其實的孤島。于是,專門修建了這座廊橋,使孤島上的白帝城和陸地連為一體;而這廊橋又以其古色古香的建筑格調更增添了白帝城的風韻。
  
  杜甫詩曰:“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再訪白帝,正是雨天,深秋的寒風撲面而來,然而游興不減,帶著新鮮雀躍的心情行走在長長的廊橋上。天空陰霾,細雨纏綿。霧失樓臺的白帝城,鎖在巍巍夔門之外,屹于漫漫江水之上。腳下的長江水平緩流淌,眼前的白帝城云遮霧繞。拾級而上,果然古木蒼藤,果然日月昏暗。遙想那西漢的公孫述因一井白霧而自命白帝,雖終沒能爭得天下,卻也留下了這座千年古都。而今“坐鎮”白帝城的早已是當年名揚天下的蜀王劉備,那“白帝托孤”的故事便成了白帝城真正象征意義。

    風霜雨雪襲來,多少煙波迷霧散去,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軸三國畫卷已隨歷史長河流逝,白帝城依然是白帝城,那紅磚綠瓦雖重染了新色卻難掩歲月的滄桑。

  春去秋來,江山年年依舊,只有山中的古樹親歷了風雨晴暑,所以高適感懷吟唱:青楓江上秋色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而歲歲江水奔流不息,天高云淡處總會響起白居易的那聲憂傷感嘆: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閑鳥一時啼。

  一一細看過寺內陳列的碑林石刻,青銅陶俑,出得城門,眼前豁然開朗,天下雄關夔門峽峙江而立,一泓碧水天邊而來,浪濤陣陣拍打著城墻腳下淹沒在水中的雜木叢根。潮水般的人們來了又走,去了又來,欄桿拍遍,天涯望斷,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揮手作別白帝時,又從那廊橋走過,這才看到“風雨廊橋”四字。叨念感懷,與其說是喜歡這廊橋,不如說偏愛這橋名。人生一世,豈無風雨?走在歷史和現實的廊橋上,不管前方等待的是什么,卻總是期待著云霧散去風雨過后的彩虹!

 

 

    12、長江是一首首詩。

    浩瀚的長江哺育瑰麗的中國文學、中華文化。“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樣的曠達讓我們折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樣的思辨讓我們靜默;“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樣的豪邁讓我們傾倒;“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樣的瑰麗讓我們沉醉;“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樣的情思讓我們懷想……幾千年,中華民族因長江生,為長江歌唱。

    但我們面前畫一般的長江,卻不總是溫順如斯。我們的先民,更多的時候,面對失卻溫柔的長江只能一吟三嘆。“地籟風聲急,天津云色愁。悠然萬頃滿,俄爾百川浮。”“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也因長江洪澇苦,為長江哭。

    長江更是一道道題。

    人與江河相生相克,國人與自然之間的博弈,推進了文明的進程。

 

 

    13、 雨,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名字。

   有雨中賞花的歡樂,也有雨中送別的憂愁;有雨中思念愛人的牽掛,也有雨中憂國憂民的傷心……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雨在孟浩然這個山水田園派大詩人的筆下,顯得分外纏綿、細膩。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的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通過聽覺形象,詩人描繪了大自然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而其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也躍然紙上。

   如果說《春曉》中的雨是江南美景中的一湖靜水,那么杜甫《白帝》中的雨便是“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滔滔黃河了。“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這里運用了民歌復沓句法來寫峽江云雨翻騰的奇險景象,“雨翻盆”寫出了雨勢的急驟,同時也暗寫了當時社會的動亂,似乎是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控訴,也體現了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3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