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譯文]  空有姑蘇臺上的月亮,有如西施用的鏡子那樣的晶瑩圓亮,凄冷地照著空曠無人的古城。

  [出典] 五代  歐陽炯  《江城子》

  注:

  1、 《江城子》 歐陽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

   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2、注釋:

    金陵:今江蘇南京。

    落霞:晚霞。

    六代: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均建都于金陵。

    暗逐逝波聲:默默地隨江水東流的聲音消逝了。

    姑蘇臺: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春秋時吳王闔廬所筑。夫差于臺上立春宵宮,為長夜之飲。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

    江城:指金陵,古屬吳地。

  3、譯文:

    江岸上青草綿延平整,晚霞多么明麗,江水這般無情。六朝都城的繁華景象,暗自隨波聲消逝匆匆。只留下姑蘇臺上一輪明月,就象那美女西施的妝鏡,依舊照著這臨江的古城。

  4、歐陽炯(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后蜀任職為中書舍人。據《宣和畫譜》載,他事孟昶時歷任翰林學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隨孟昶降宋后,授為散騎常侍,工詩文,特別長于詞,又善長笛,是花間派重要作家。

    歐陽炯是花間詞派中的一位重要詞人,他為趙崇柞編撰的《花間詞》而作的一篇《花間詞序》寫得極是有氣勢,千古傳誦。炯甚是追慕溫庭筠,其詞風受飛卿的影響也很深,但是又是有著自家的特點。況周頤在《歷代詞家考略》中言:"炯詞艷而質,質而俞艷,行間句里,卻有清氣往來。"在艷質中有清氣回蕩自又是一番新境,所以有世人讀炯詞,淫卻不傷。

  5、此詞是五代詞中寫懷古題材較早的一首。把金陵的景象與詞人眼見古都興衰而慨然興嘆的悲涼情感,形象地描繪并抒寫出來。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全詞感情色彩極濃,寫景抒情,真切動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自古金陵懷古的句子比比皆是。六朝之都,承載了太多的繁華舊夢。李白有《蘇臺覽古》詩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大約歐陽炯從太白那里借得了幾絲靈感,但炯詞亦非平庸之作。炯詞絕大部分是"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之作,這首詠古詞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所以倍受人喜歡。

  晚日應是有夕陽余暉的時辰,金輝霞映中的金陵古城,定是萬分的肅穆。大江東去,潮平岸闊。暮春三月,江南草長,江堤兩岸春草叢生一片生機勃勃。流水無情,實在是寫歷史的無情,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興衰由天,六朝的繁華隨著流水都付與那洶涌的波濤之聲。王安石有"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碧。"歷史的興衰成敗不由個人的意志而轉移。姑蘇并非金陵之地,而是蘇州城。春秋吳王夫差與越女西施醉生夢死而終亡國之所。西子鏡,照見了吳國滅亡的過程,人如鏡,對于吳人來講,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歐陽炯在這里言西子鏡照江城似乎更有深一層的旨意。大約是在提醒他的后蜀君王孟昶不要重蹈吳王夫差的舊轍。前車之覆,后車實可鑒。但后蜀還是被宋所滅,歷史是無情的,這也是歷史必然的選擇。
 

  6、這是一首懷古的詞章。
    全詞以寫金陵的現實境況為主。開頭三句點出金陵之地,寫出岸草平遠,落霞明滅,水聲不斷,給人凄清之感。“水無情”一句又帶出“六代繁華”二句,詩人有恨,連及流水無情,歷代繁華的金陵,是被逝波暗暗帶走,亡國之痛,夾入其間。最后兩句,由月想及西子鏡,望見姑蘇臺,無限感慨。前面著一“空”字,深含景物依舊,江城雖在,世態已變的滄桑之感。

   7、這是一首金陵懷古詞。憑吊的是六代繁華的消逝,寄寓的則是現實感慨。開頭三句點出憑吊之地金陵和當地物色:“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大處落墨,展現出日暮時分在浩蕩東去的大江,鮮艷明麗的落霞映襯下,金陵古城的全景;“岸草平”顯出江面的空闊,也暗示時節正值江南草長的暮春;“落霞明”襯出天宇的遼闊,也渲染出暮春的絢麗。整個境界,空闊而略帶寂寥,絢麗而略具蒼茫。很容易引動人們今昔興衰之感。所以第三句由眼前滔滔東去的江水興感,直接導入懷古;“水無情”三字,是全篇的樞紐,也是全篇的主句,明寫落日余輝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它不但直啟“繁華暗逐逝波”,而且對上文的“岸草平”、“落霞明”和下文的“姑蘇臺上月”等景物描寫中所暗寓的歷史滄桑之感起著點醒的作用。這里的“水”已在詞人的意念中成為滾滾而去的歷史長河的一種象征。“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三字一頓,句句用韻,顯得感慨深沉,聲情頓挫。接下來“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兩句是“水無情”的具體發揮。詞人慨嘆繁華的消逝,似乎多少領悟到某中不以人的主觀一直轉移的力量在暗暗起作用這樣一個事實。“空有”明寫六朝繁華已去,只剩月亮高掛,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作者特意把姑蘇西子聯系起來,表達更深一層的意蘊。

   8、"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這句話先從高處著眼寫夕陽映照下的金陵全景,"岸草平"突出江面的宏闊,迷漫。此句用"岸草"、"落霞"、"江水"幾個詳細的意象起興,引出下文的抒懷,興到情出,天然而然的引出來古都興衰的悲涼凄愴之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流波",六代是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它們都定都在金陵。接下來又有抒懷轉入寫景,"空有姑蘇臺上月""姑蘇臺",在今江蘇蘇州郊區,相傳為吳王夫差所建,這搭指吳王夫差攜美人西施游玩之地,借指統治者的貪戀酒色生活,從深層次展現六代死亡的原因。"如西子鏡,照江城",1個十分貼切巧妙的比喻,用姑蘇臺上的月亮比喻西子打扮時所用的鏡子。這搭的"江城"指金陵,而1個"照"字更易令人產生更深層次的聯想,難道是簡略的把月光灑滿金陵城嗎?我想應不是這么簡略,應該有"鑒"的意思,這搭是用來講給那一些其時的統治者聽,讓他們以六朝的死亡為鑒,不要重蹈它們的復轍。然而這句話最能令我們贊賞彷佛其實不是此中包羅的借古勸今的深層意義,而是"如西子鏡"這一貼切巧妙的比喻,這很容易就讓我們聯想起厥后蘇軾的那句著名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之句,我們也不能絕對的說蘇軾沒有受到他的些許影響。正如當代著名作家李若冰師長教師所寫的《栩莊隨意的記錄》中所寫的那樣:"此詞妙處在''如西子鏡''一句,如橫空牽入,遂而推陳出新。"所說很有見地。
縱觀全詞,中間不能發現一絲一毫的女人意象,所寫規模更沖破了閨閣天井,舞榭歌臺的狹窄空間,走向了大天然的懷抱,"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空有姑蘇臺上月",氣象絕非花間常調,因今后人把《花間集》中的這類作品稱為"花間別調"。全詞以情、景、情的結構布局,情景交融。王方俊《唐宋詞賞析》中這樣評價這首詞:"本詞寫景與抒懷巧妙地結合在一路,使全詞情景交融,可以說天衣無縫。"

   9、月高掛天邊,遠離塵世,她是孤獨的。孤獨的月如冷靜的觀察者,看塵世花開花落、風云變幻。又如理智的思考者,任云卷云舒,去留無意。

    君不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君不見“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君不見“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風云變幻,物是人非,山河依舊,繁榮不再,不變的是月,永恒的月。月是孤獨的,永恒的孤獨。

   月又是多情的:她永在觀察,恒在思考。所以這種孤獨本身就是多情。她眷顧塵世,滿含溫情,伴人們度過漫漫長夜,羈旅生涯,超越時間,超越生命。但這種多情惟有詩人體會深切,他們用詩的語言傳頌這種多情。我孤單時,月陪著我的孤單,“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朋友分別,我的思念如月追隨著你,“塵隨馬去,月逐舟行”;甚至我的愁心可以寄予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詩人筆下月永是多情。

   為何詩人對月如此情有獨鐘?筆者認為,首先跟月亮這一意象特點有關。他的朦朧、蒼茫、高遠、孤獨、多情。如遠離塵世的仙子,讓人浮想聯翩;如多情的姑娘,久久的凝視大地;如睿智的長者,穿越時空,冷眼相看。詩家仙子李白讀懂了月,其詩每三首就有一首與月有關,最終他也因醉酒撈月而被月“俘獲”,完成了他的詩意一生。從來沒有哪一種意象能像月這樣被詩人如此關注。其次與月出現的時間有關。太陽光芒萬丈,不需人憐愛;星星太渺遠,似不解人風情;惟有月亮,出現于黑夜,接替了太陽的工作,又不似星星“拒人于千里之外”,自然讓人情有獨鐘。有人說,詩人是醒著做夢的人。在燈火通明、人聲鼎沸之處,人的思想似乎就會遁形,所以思考者喜歡月夜,朦朧、安靜,能讓思想散步,讓心靈旅游。試想,醒著做夢的人,見那永“醒”之月,人與自然之間似乎更易達成心靈的契約,更易用詩意的語言表現出來。最后,跟人們的心理契合。古時交通不便,思念家鄉親人時,只能睹物思人。而這個最易隨身攜帶、永不離不棄的物非月莫屬。月如鉤,如船,我在這頭,你在那頭。那么月亮就充當了這樣一個思念的紐帶,自然望月懷遠就成了一個永恒的文化積淀。

   當忙碌的現代人,不經意間抬頭,發現一輪皎潔的月亮高懸半天,把清冷的月光灑向大地時,你可曾知道這“皎皎孤月輪”,寄寓著不盡的“古今情”?你可會把把月光掬在手中,吟出屬于你自己的詩句?

   10、秦淮古鏡:超越物欲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

秦淮是一面古鏡,照出六朝金粉浮動,光影飄搖的往昔。看那鏡中黑白的默片背景又是山河依舊,惟余空城;月臨淮水,獨照女墻。鏡面浮動,可聽那《玉樹后庭花》香艷了南唐,孱瘦了歷史……歷史終在鏡中掩面哭泣!

好一座絕美艷麗的金陵都城;好一段笙歌繚繞,燈影凌亂的舊夢;好一個個靡靡之音中紙醉金迷的王朝……六朝君臣重蹈夫差覆轍,可是“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秦淮從歷史鏡中走來,終于是一片凄迷慘碧,載一鏡浮動血淚,無語地流……

你可讀懂秦淮河,你可從鏡中讀懂歷史啊?

    11、自古金陵懷古的句子比比皆是。六朝之都,承載了太多的繁華舊夢。李白有《蘇臺覽古》詩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大約歐陽炯從太白那里借得了幾絲靈感,但炯詞亦非平庸之作。炯詞絕大部分是"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之作,這首詠古詞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所以倍受人喜歡。

    晚日應是有夕陽余暉的時辰,金輝霞映中的金陵古城,定是萬分的肅穆。大江東去,潮平岸闊。暮春三月,江南草長,江堤兩岸春草叢生一片生機勃勃。流水無情,實在是寫歷史的無情,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興衰由天,六朝的繁華隨著流水都付與那洶涌的波濤之聲。王安石有"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碧。"歷史的興衰成敗不由個人的意志而轉移。姑蘇并非金陵之地,而是蘇州城。春秋吳王夫差與越女西施醉生夢死而終亡國之所。西子鏡,照見了吳國滅亡的過程,人如鏡,對于吳人來講,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歐陽炯在這里言西子鏡照江城似乎更有深一層的旨意。大約是在提醒他的后蜀君王孟昶不要重蹈吳王夫差的舊轍。前車之覆,后車實可鑒。但后蜀還是被宋所滅,歷史是無情的,這也是歷史必然的選擇。

   12、江南,于我是幼年生長的故鄉,成年化作夢里的水墨畫,美好與悵惘都退卻了最初的驚動,變得疏離而安然,只是在與人說起的時候仿佛那仍是一個不舍得丟棄的身份。而蜀中是我成年后的家鄉,甜蜜而溫暖的沉溺,如空氣和水一般交融。看到千年前成都人詠金陵,不覺就留了意,要看那石頭城怎么變成了詞牌中那個最變幻多端,最搖曳多姿的精靈。

   13、1、“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

  3、“晚日金陵異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歐陽炯《江城子》。4“恨春去,不與人期。弄夜色、空余滿地梨花雪。”(周邦彥《浪淘沙慢》)。

  這些深情綿邈的詩人,對自己在塵世的感悟,不可謂之不透徹。然而當我們反復吟誦品讀之后,就會發現,他們對于人生痛苦的體驗,在精神實質上都有不謀而合之處,其中最明顯的是有求皆苦。劉禹錫的滄桑變故,秦觀的舊事回首,歐陽炯的懷古傷今,周邦彥的傷春余恨,全都在“空“字中讓人了悟。

   佛法常說空及不空兩方面,與古詩詞中的人性感悟有許多相似之處。空者是無我,獨善自身,不空者是濟世,常多痛苦。在無我的境界下,努力濟世,是空而不空。今天我寫這篇文章,除了對古詩詞有所小悟外,實際上也在探索一定的生活方式。佳人,美景,隕落于無常,除非將時光截流,才能避免無常的慘象。反過來,花開有花開的風情,花殘有花殘的韻致,只有熱愛美幻想美的人,才有閑情寫這些帶有“空“字的香韻裊裊的詩歌。悲劇性的東西,常能深化人生的內涵,才能升華詩的意境。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06

[新一篇]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舊一篇] 空自倚,清香未減,風流不在人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