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譯文] 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應該成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情、血緣之親呢?
[出典] 晉 陶淵明 《雜詩》其一
注:
1、 《雜詩》其一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2、注釋:
蒂(dì帝):蒂的異體字,瓜當、果鼻、花與枝莖相連處都叫蒂。
陌:東西的路,這里泛指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
落地:剛生下來。這句和下句是說,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意思是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
斗:酒器。比鄰:近鄰。這句和上句是說 盛年:壯年。
及時:趁盛年之時。這句和下句是說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并不等待人。
3、譯文:
人生在世,原本就是無根無蒂;到處漂泊流浪,猶如路上的灰塵。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應該成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情、血緣之親呢?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風華正茂的歲月不會重來,猶如一天里頭不會有兩個早晨。年紀輕的時候,要勉勵自己及時努力;否則,歲月一去不回,它是不會停下來等待人的。
4、陶淵明生平見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5、 這首詩是陶淵明晚年的作品,全詩短短六十個字,語言樸實無華,但內蘊卻極為豐富,體現了陶淵明作為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的田園派詩人對人生、對哲學、對友誼等方面的思想。
一、在感嘆人生無常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他那種超然悠然的心境。陶淵明認為人生無常,就好比陌上的塵埃,隨風飄轉分散,是沒有根蒂的。也就是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沒有什么是固定不變的,沒有什么是永恒的,有歡有悲,有喜有哀,有聚有散,人生中有太多的不確定了。《莊子》里云:“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也許陶淵明是在這一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才得出的結論吧?盡管人生無根,可陶淵明卻沒有絲毫的悲凄之情。他將人比為陌上的塵埃,那么人的命運也與之相似,落地就是親。人一旦有機會聚在一起,那么就是兄弟,可以在一起歡樂,一起喝酒。“何必骨肉親”這一句讓我想起了“英雄不問出處”一語,確實是這樣的,人與人之間其實并不難溝通,難的是要有一種陶淵明式的超然悠然的心境,這也許就是陶淵明作“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這兩句詩的用意吧。
二、感喟生命之短暫,同時也表現出陶淵明的生死觀。記得很久以前讀袁行霈先生的《陶淵明研究》時,看到了這么一個觀點,那就是陶淵明思考的“順化”問題。“順化”問題包括了三個方面:第一,宇宙間事物變化遷徙的過程;第二,不可抗拒的萬物自身變化的規律;第三,人自身從幼至壯至老至故的變化過程。這三方面在《雜詩。其一》中得到了較為完整的體現。“分散隨風轉”,這是人如陌上塵埃一樣不可改變的規律,“此已非常身”則體現了人身及宇宙間萬物的變化過程。正是因為有這些不可更改的規律及過程的存在,陶淵明才悟出了“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也才明白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吧?這些都是陶淵明對人生的深層次的思考。另外,陶淵明的生死觀也是明確的,他認為“死雖不可知,但生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以自然的態度對待生,以泰然的態度對待死”。正因為如此,使得陶淵明知道生命的短暫,“歲月不待人”,他的這一哲學思考是值得我們后人好好學習的,生的時候就要好好把握時間,珍惜時光,不可以認為歲月會等待你。
三、除了對人生的思考外,也體現了陶淵明對朋友的深摯的感情。陶淵明的朋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和他一樣志趣相投的朋友,可以和他探討詩文探討人生的人,如龐參軍等;二是他歸隱山林后的鄰居們,和他一起勞作在田間地頭的農民朋友。《雜詩。其一》中的“斗酒聚比鄰”則是體現了他對他的農民朋友的情,大家在勞作之后,尚且可以“聚比鄰”喝點小酒,聊聊田間地頭的事,談談農作物的收成,其情非同一般。另外,“落地為兄弟”體現了陶淵明對友誼的態度,人人皆可以成為朋友,這是不受出身、地位的影響的。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是相當豐富的。記得初識這首詩不是因為詩的后四句,對人生的深刻、對后人的勉勵,而是因為“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這兩句,我覺得這對我們當代人有著一定的警示意義。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著競爭和壓力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因為有了電話、網絡看似近了,其實距離是越來越遠了,朋友同事之間不見有關懷親密之情,倒是多了幾分戒備,更有甚者是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更別說是和陌生人。看看陶淵明,他在他生活的那個等級制度、門閥制度嚴格的封建社會里尚且能做到“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再看看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努力積極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主義國家里,我們是怎么做的?有多少人依舊用“謝謝、對不起、不客氣、沒關系”等禮貌用語呢?尤其是將它們用在服務與社會基層的人們呢?想一想我們能不為自己的做法汗顏嗎?
6、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呢。
這一層意思出自《論語》:“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也是陶淵明在戰亂年代對和平、泛愛的一種理想渴求。人生在世,猶如無根浮萍,四處漂泊,就像瓜落地,又似風中之塵,輾轉再輾轉,滄海桑田,這個人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人身難得今已得,既得之,何不善用之?所以,不必有血親關系,所有的人,從他瓜瓜落地開始,就是算一家人了。美好光陰一去不返,一天一天過去,及時做一些事吧,歲月從不等人。
7、左手和右手奔忙的日子。某天,你看見自己的雙手開始起繭了。摩擦,經歷,讓我們不再敏感,在想,心會因為種種的遭遇而繭痕四起嗎?會遲鈍到感知不出痛與悲嗎?
不想在經歷中虛假自己的感情,不會戲弄自己的感情,而停頓的太久,一切都將可能。靜靜的小憩,凝思,我把自己,那個原本獨來獨往的自己搜索出來。我們一起玩吧,輸的起錢財,輸不起自己。是久違的安寧嗎?我只知道,現在需要安靜,就你獨自。聞見花香,聽著蛐蛐的鳴唱,炎熱的夏天終于過去,立秋了。
某日的某時,突然會想起了你,這個時間,他們都在做著習慣的事情嗎?該是夜班了吧,他們又在群里嬉皮笑臉了,還在斗地主嗎,還有人灌水嗎,有人還記得吃早餐嗎,有人一定邊喝可樂邊上網,有人還在夢游嗎。很長一段時間,你無法忘記,他們是兄弟,走過一條路,灌過一條江的兄弟。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朝夕心對心,何懼天涯離。
我是如此幸運,有幸認識你,是你的鼓勵,你的寬容,你的愛,讓我一路走一路唱。我不再怕黑了,每當唱起歌的時候,再遠的距離,我也知道,你是我永遠的聽眾。而分別后的日子,我歌唱的沖動,或許就是為你。因你而歌,因你而燦爛別后的日子。
修改了所有的資料,卻不曾離開。熄滅了那盞燈,我在天空尋找,尋找你的城市,尋找那顆屬于你的星星。網絡花開花落,行色匆匆,無法阻擋,你不知道,今夜,陌生的城市,我在想你,何必骨肉親的兄弟……
8、 花落才有花開,有散才有聚。若沒了那一份無奈,又怎懂得珍惜。人們總是不遺余力地追求那一個天長地久,總是千方百計去留住那一個結果,卻不知天有老時地有荒,這世界哪有不變的情?卻不知如果曾經擁有過美,便不需去強求什么結果。這世界許多東西沒 有永恒,這世界許多事情沒有結果,而美麗依舊美麗,輝煌照樣輝煌,又何必斤斤計較時間的長短,又何必兜兜轉轉尋求因與果。離 別時,如果我們可以執手相互道珍重,又何必一定要留在一起重復那許多瑣碎的歲月!分手時,如果我們可以輕輕松松揮揮手,又何 必無所謂地去翻找昔日的海誓山盟,花兒落了,明日還會開,流星雖逝,美好的愿望依舊在心底。于是所有的日子都輕松,于是所有 的負重都甜美,于是不會再后悔,于是不會遺憾未了又遺憾,于是過去了的成為回憶,于是今天擁有的不會再無奈。擁有過的,永遠不會失去,沒有得到的,亦無須苦苦追求,是你的,遲早都是你的,不是你的,永遠都不會屬于你。只要你不為天長地久而苦惱。不必為失去的而遺憾,不必留戀昨天。只在乎曾經擁有。于是乎人間愛情、親情、人情均可以“朋友”二字概之,這是因為:朋友是一種偶遇。大千世界,滾滾紅塵茫茫人海,蕓蕓眾生之中,朋友能夠彼此相遇,能夠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認識,相互了 解,相互走近,實在是一份緣。在人來人往,聚散分離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上,在不同經歷的心海中,能夠彼此相 遇、相聚、相逢,可以說是一種幸運,但緣份卻不是時刻都會有的,人啊!應該珍惜得來不易的緣。朋友是一種和弦。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網上,人人都會有朋友。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友情 是一種最純潔、高尚、樸素、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動人、誠實、永恒的情感。人人都離不開友情。你可以沒有愛情,但是你絕不能沒有友情;一旦沒有了友情,生活就不會有悅耳的樂章,就是死水一潭;友情無處不在而伴隨你左右,縈繞在你身邊同奏人間和弦。
常言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這是一點也不假的。 有人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但我卻要說“若為友情故,兩者皆可拋”。其實,友情的價值并不比生命的價值低。那么生命短暫,需要珍惜,友情不也一樣嗎? 朋友是一個可以給你依靠著嚎哭的肩膀;是一口你放心把內心痛苦往里面傾注的井;是一排令你熱情高漲的巨浪;是一雙把你從黑暗 和絕望中拉出來的手。朋友,使你看到未來的希望。朋友有難,你會袖手旁觀,還是挺身而出呢?我的回答是:朋友有難,我于心不 忍,不會見死不救。因為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值得珍惜的友情。 同學之情深,則為友情。記得白居易曾說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啊,“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更何況 ,地球上的人本來就是一家人。能夠萍水相逢,成為同學、朋友也是不容易的。既然是來之不易,我們豈能忽視? 同學之友情,給了我許許多多的快樂,使我不再封閉,不再少言寡語。瞬間,我發覺生活原來是那么美妙的,值得我們去關注、珍惜 。
9、我們希望朋友遍天下的情深意濃,我們欣賞陶淵明“落地皆兄弟,何必骨肉親”的友善豁達,我們渴望儒雅高潔的君子氣風行天下。事實呢?敵人永遠存在,對手不可或缺,小人匿身于側。害人之心不可有,沒問題,可防人之心我總無啊,奈何?
曠達的蘇東坡一貶再貶,孤高的柳宗元客死南荒;屈子守節自沉汨羅,司馬幽憤盡傾筆端。“且去淺斟低唱”的柳三變自號“奉旨填詞”,到了不過似紅顏薄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太白,得意時也就是給貴妃賞花湊些應景詩篇而已。
直面敵人,尊重對手,提防小人。牽手朋友,偕行伙伴,心懷君子。敵人如何?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對手安在?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小人何懼?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通迂闊之論貽笑方家,窗外陰雨如故,心間的陰郁卻一掃而空。嘻嘻,不亦樂乎?
10、大陸和臺灣是“兄弟”的關系,這是天經地義,誰也無法推翻的事實。“兄弟”是中國傳統“五倫”中的一倫,中華文明最高尚的思想認識之一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在廣泛的人際關系中“稱兄道弟”來鑄造和諧社會。我們要進一步落實海峽兩岸關系中的“兄弟情誼”,應該包括三大方面:(一)“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兄弟之間和好、翻臉是人之常情,分久必合也很自然;(二)“鴻雁飛南北,關河隔弟兄”,按照中國的家庭傳統,在大家庭中兄弟是手足關系,分了家仍然是手足關系;(三)“兄弟鬩於墻,外御其務(侮)”,兄弟失和而家道中衰、甚至家破人亡是人生的最大悲劇之一。這三大方面都應該成爲今後發展兩岸關系的出發點。(譚中)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1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