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譯文]  讀盡萬卷書,那么寫文章時就會才思泉涌,就像有神仙相助一樣。

     [出典]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注:

     1、《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杜甫

       紈绔不餓死,懦冠多誤身1。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2。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4。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5。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6。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7。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8。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9。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10。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11。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12。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頌佳句新13。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14。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15。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16。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17。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18?

     2、【注釋】

  1.紈绔:指富貴子第。不餓死:不學無術卻無饑餓之憂。儒冠多誤身:滿腹經綸的儒生卻窮困潦倒。這句是全詩的綱要。《潛溪詩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2.丈人:對長輩的尊稱。這里指韋濟。賤子:年少位卑者自謂。這里是杜甫自稱。請,意謂請允許我。具陳:細說。

  3.這兩句是指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以鄉貢(由州縣選出)的資格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的事。杜甫當時才二十四歲,就已是"觀國之光"(參觀王都)的國賓了,故白"早充"。"觀國賓"語出《周易·觀卦·象辭》:"觀國之光尚賓也"。

  4.破萬卷:形容書讀得多。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寫作如有神助。

  5.揚雄:字子云,西漢辭賦家。料:差不多。敵:匹敵。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時期著名文學家。看:比擬。親:接近。

  6.李邕:唐代文豪、書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陽時,李邕奇其才,曾主動去結識他。王翰:當時著名詩人,《涼州詞》的作者。

  7.挺出:杰出。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職位。

  8.堯舜:傳說中上古的圣君。這兩句說,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話,可以輔佐皇帝實現超過堯舜的業跡,使已經敗壞的社會風俗再恢復到上古那樣淳樸敦厚。這是當時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9.這兩句說,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負竟然落空。我雖然也寫些詩歌,但卻不是逃避現實的隱士。

  10.騎驢:與乘馬的達官貴人對比。十三載:從開元二十三年杜甫參加進士考試,到天寶六載,恰好十三載。旅食:寄食。京華:京師,指長安。

  11.主上:指唐玄宗。頃:不久前。見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現自己的才能,實現致君堯舜的志愿。

  12.青冥卻垂翅:飛鳥折翅從天空墜落。蹭蹬:行進困難的樣子。無縱鱗:本指魚不能縱身遠游。這鍤撬道硐氬壞檬迪鄭隕纖木淥甘率凳牽禾轂α兀?47),唐玄宗下詔征求有一技之長的人赴京應試,杜甫也參加了。宰相李林甫嫉賢妒能,把全部應試的人都落選,還上表稱賀:"野無遺賢"。這對當時急欲施展抱負的杜甫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13.這兩句說,承蒙您經常在百官面前吟誦我新詩中的佳句,極力加以獎掖推薦。

  14.貢公:西漢人貢禹。他與王吉為友,聞吉顯貴,高興得彈冠相慶,因為知道自己也將出頭。杜甫說自己也曾自比貢禹,并期待韋濟能薦拔自己。難甘:難以甘心忍受。原憲;孔子的學生,以貧窮出名。

  15.走踆踆:且進且退的樣子。

  16.東入海:指避世隱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去秦:離開長安。

  17.報一飯:報答一飯之恩。春秋時靈輒報答趙宣子(見《左傳》宣公二年),漢代韓信報答漂母(見《史記·淮陰侯列傳》),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報恩故事。辭大臣:指辭別韋濟。這兩句說明贈詩之故。

  18.沒浩蕩:投身于浩蕩的煙波之間。誰能馴:誰還能拘束我呢?

     3、譯文

紈袴子弟卻能平地青云,
詩書飽學真是自誤前程。
致書左丞大人您請靜聽我說,
聽卑賤的杜甫述說前因:
杜甫還是少年的時候,
就已周游四方,考察都城。
苦讀詩書不下萬卷,
筆底文章泉涌,胸中如有神靈。
我作的詞賦可與揚雄匹敵,
我寫的詩不讓給曹子建三分。
就是文豪李邕也愿意和我見面,
名詩人王翰也愿間和我為鄰。
自認為是人中驕子挺立于世,
很快應該被任用在重要的部門。
可以輔佐和堯舜一樣賢良的君上,
重新振作國家再使風俗淳。
不想我的理想竟一再破滅,
我用詩歌抒懷,但我并不想歸隱。
從上次我求你引薦已經十三載,
我一直在京華游歷苦等。
早上扣開有錢朋友的家門求三餐熱飯,
晚上追隨豪門的車馬惹一身灰塵。
飲殘杯酒與食冷盞菜看人臉色,
世間處處留下我的悲辛。
玄宗皇帝有意征召民間賢士,
我忽然萌生得到任用的愿望。
想飛翔于青天之上卻沒有雙翅,
行進艱難,就像水中不能快游的魚鯨。
我有愧于大人的厚待,
我也知道大人您是一片真心。
你經常在百官面前夸薦我,
向他們誦讀我的新詩和舊文。
希望也能像貢公一樣出人頭第,
不甘心如原憲那樣一生一世清貧。
怎能夠心情怏怏一蹶不振?
我吸得進也難退也難試探前行。
實在不行我只好效孔子“乘桴浮于海”,
離開西京長安我將去四海逡行。
不過我是真正喜愛京城邊上的終南山啊,
我舍不得這渭河的岸綠水清。
乞丐都知道要回報一飯之施舍,
何況我要告辭的是當今大臣。
我將如白鷗出沒于浩蕩煙波,
翱翔萬里我的傲氣誰人能馴!

    4、在杜甫困守長安十年時期所寫下的求人援引的詩篇中,要數這一首是最好的了。這類社交性的詩,帶有明顯的急功求利的企圖。常人寫來,不是曲意討好對方,就是有意貶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諛奉承、俯首乞憐的寒酸相。杜甫在這首詩中卻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長期郁積下來的對封建統治者壓制人材的悲憤不平。這是他超出常人之處。

  唐玄宗天寶七載(748),韋濟任尚書左丞前后,杜甫曾贈過他兩首詩,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韋濟雖然很賞識杜甫的詩才,卻沒能給以實際的幫助,因此杜甫又寫了這首“二十二韻”,表示如果實在找不到出路,就決心要離開長安,退隱江海。杜甫自二十四歲(735)在洛陽應進士試落選,到寫詩的時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別是到長安尋求功名也已三年,結果卻是處處碰壁,素志難伸。青年時期的豪情,早已化為一腔牢騷憤激,不得已在韋濟面前發泄出來。

     5、詩人是怎樣傾吐他的憤激不平的呢?細品全詩,詩人主要運用了對比和頓挫曲折的表現手法,將胸中郁結的情思,抒寫得如泣如訴,真切動人。這首詩應該說是體現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最早的一篇。

  詩中對比有兩種情況,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對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對比。先說以他人和自己對比。開端的“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把詩人強烈的不平之鳴,象江河決口那樣突然噴發出來,真有劈空而起,銳不可當之勢。在詩人所處的時代,那些紈袴子弟,不學無術,一個個過著腦滿腸肥、趾高氣揚的生活;他們精神空虛,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會餓死。而象杜甫那樣正直的讀書人,卻大多空懷壯志,一直掙扎在餓死的邊緣,眼看誤盡了事業和前程。這兩句詩,開門見山,鮮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賢愚倒置的黑暗現實。

  從全詩描述的重點來看,寫“紈袴”的“不餓死”,主要是為了對比突出“儒冠”的“多誤身”,輕寫別人是為了重寫自己。所以接下去詩人對韋濟坦露胸懷時,便撇開“紈袴”,緊緊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業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樂變化,再一次運用對比,以濃彩重墨抒寫了自己少年得意蒙榮、眼下誤身受辱的無窮感慨。這第二個對比,詩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盡致。從“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風俗淳”十二句,是寫得意蒙榮。詩人用鋪敘追憶的手法,介紹了自己早年出眾的才學和遠大的抱負。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陽一帶見過大世面。他博學精深,下筆有神。作賦自認可與揚雄匹敵,詠詩眼看就與曹植相親。頭角乍露,就博得當代文壇領袖李邕、詩人王翰的賞識。憑著這樣卓越挺秀的才華,他天真地認為求個功名,登上仕途,還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時就可實現夢寐以求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詩人信筆寫來,高視闊步,意氣風發,大有躊躇滿志、睥睨一切的氣概。寫這一些,當然也是為了讓韋濟了解自己的為人,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誤身受辱。從“此意竟蕭條”到“蹭蹬無縱鱗”,又用十二句寫誤身受辱,與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現實是殘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紈袴”占盡,主觀愿望和客觀實際的矛盾無情地嘲弄著詩人。看一下詩人在繁華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來,詩人經常騎著一條瘦驢,奔波顛躓在鬧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門,受盡紈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隨著貴人肥馬揚起的塵土郁郁歸來。成年累月就在權貴們的殘杯冷炙中討生活。不久前詩人又參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試,誰料這場考試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劃的一個忌才的大騙局,在“野無遺賢”的遁辭下,詩人和其他應試的士子全都落選了。這對詩人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就象剛飛向藍天的大鵬又垂下了雙翅,也象遨游于遠洋的鯨鯢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詩人的誤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達到了頂點。

  這一大段的對比描寫,迤邐展開,猶如一個人步步登高,開始確是滿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會從頂峰失足,如高山墜石,一落千丈,從而使后半篇完全籠罩在一片悲憤悵惘的氛圍中。詩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寫得紅火熱鬧,越能襯托出眼前儒冠誤身的悲涼凄慘,這大概是詩人要著力運用對比的苦心所在吧!

  從“甚愧丈人厚”到詩的終篇,寫詩人對韋濟的感激、期望落空、決心離去而又戀戀不舍的矛盾復雜心情。這樣豐富錯雜的思想內容,必然要求詩人另外采用頓挫曲折的筆法來表現,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藝術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詩人再也不能忍受象孔子學生原憲那樣的貧困了。他為韋濟當上了尚書左丞而暗自高興,就象漢代貢禹聽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彈冠相慶。詩人多么希望韋濟能對自己有更實際的幫助呀!但現實已經證明這樣的希望是不可能實現了。詩人只能強制自己不要那樣憤憤不平,快要離去了卻仍不免在那里顧瞻俳徊。辭闕遠游,退隱江海之上,這在詩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對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對曾有“一飯之恩”的韋濟,是那樣戀戀不舍,難以忘懷。但是,又有什么辦法呢?最后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鷗那樣飄飄遠逝在萬里波濤之間。這一段,詩人寫自己由盼轉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頭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盡情,絲絲入扣,和前面動人的對比相結合,充分體現出杜詩“思深意曲,極鳴悲慨”(方東樹《昭昧詹言》)的藝術特色。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從結構安排上看,這個結尾是從百轉千回中逼出來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勢愈壯。它將詩人高潔的情操、寬廣的胸懷、剛強的性格,表現得辭氣噴薄,躍然紙上。正如浦起龍指出的“一結高絕”(見《讀杜心解》)。董養性也說:“篇中……詞氣磊落,傲睨宇宙,可見公雖困躓之中,英鋒俊彩,未嘗少挫也。”(轉引自仇兆鰲《杜詩詳注》)吟詠這樣的曲終高奏,詩人青年時期的英氣豪情,會重新在我們心頭激蕩。我們的詩人,經受著塵世的磨煉,沒有向封建社會嚴酷的不合理現實屈服,顯示出一種碧海展翅的沖擊力,從而把全詩的思想性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全詩不僅成功地運用了對比和頓挫曲折的筆法,而且語言質樸中見錘煉,含蘊深廣。如“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道盡了世態炎涼和詩人精神上的創傷。一個“潛”字,表現悲辛的無所不在,可謂悲沁骨髓,比用一個尋常的“是”或“有”字,不知精細生動到多少倍。句式上的特點是駢散結合,以散為主,因此一氣讀來,既有整齊對襯之美,又有縱橫飛動之妙。所以這一切,都足證詩人功力的深厚,也預示著詩人更趨成熟的長篇巨制,隨著時代的劇變和生活的充實,必將輝耀于中古的詩壇。

      6、“讀書破萬卷”當何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對這兩句詩作過不同的解釋,清代仇兆鰲的《杜詩詳注》,對于“讀書破萬卷”中的“破”字舉有三說,一曰:“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二曰:“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三曰:“識破萬卷之理”。這三說,集中地反映了對“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來就是:突破、磨破、識破。

  所謂:“突破”,即多讀而“胸羅萬卷”,就是說要博覽群書。漢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有杰出成就的學者大學,無一不是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者。王充本人一生讀書近一萬三千卷,“博通眾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寫出《論衡》這部偉大著作。

  所謂“磨破”,即熟讀而致“書破”。孔子晚年讀《周易》,竟使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多次磨斷,即所謂“韋編三絕”。根據實際需要,先出一部分書籍反復閱讀,深入理解,加深記憶,這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蘇東坡有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經驗之談。有書不讀,束之高閣,書無異于廢紙;讀書囫圇吞棗,一覽而過,“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讀得再多又有何益?

  所謂“識破”,即精讀而透徹理解書中之理。精讀,一要抓住重點,寧精勿雜;二要深入鉆研,務求精通。“書富如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所以讀書要善于選擇,取其精華,不可濫讀。先好了重點,確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鉆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為止。宋代哲學家陸九淵說:“學必無所蔽而后可”。意思是說,學習一定要達到沒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如果讀書不注意識理,漫無目的,一味多讀,必然如鄭板橋所說:“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

  不論取“破”字的何種含義,“讀書破萬卷”都是適用于專門搞學術研究的人。對于做學問的人來說,是“萬卷雖多當俱眼”。唐代的書,一卷少則幾千字,多則上萬字,萬卷書不過一億字。相當于現在32開本500頁的書300本的文字量。對于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來說,這個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杜詩中的“萬”字應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讀胸有本”。

      7、“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揭示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

  雖然從邏輯因果上來看,未必讀的越多就寫的越好,但不可否認的是,一般寫作較好的人他的閱讀量一定不會少,而且所涉獵的文章范疇也會比一般讀書人要廣泛。也就是說,閱讀量的大小是寫好文章的必要條件,而寫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閱讀水平的充分條件。一般情況下每個人希望自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我認為不管你是否想成為一個作家還是僅僅想能夠寫一點隨筆,亦或是只是在網絡上開一個博客,抒發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實感,那么你所寫出來的東西做為一種文字載體,必然要經過你的讀者的閱讀,產生情感共鳴,這樣,你的寫作才有意義。但內容空洞的東西并不容易被別人接受,而要想讓自己的作品能夠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那么閱讀必不可少——因為閱讀能夠提升你的文化積淀,擴展你的視野,給你更多的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由于我們從小接受的作文訓練并沒有要求我們去通過大量的閱讀來指導寫作,因而,大多數人的寫作水平停留在一個不高的層面上,所以如果某一天有人讓你寫一點東西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顯得頭皮發麻,不知該從何著手。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同我們平時未養成經常寫作的習慣而導致這種寫作恐懼癥以外,平時閱讀量的缺乏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既然閱讀與寫作有如此重要的關系,那么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那么通過大量的閱讀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一方面能夠為我們的寫作積累素材,另一方面也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加文學修養或者是知識積累。但我們所說的大量閱讀并不是什么書都讀,也不是一本書中什么都讀,應該有所取舍,閱讀的重點也應該有所區分。即使是名著,他里面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就可以不去讀他,要發揚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風格,“他在指導清華大學文學系學生許壽裳的兒子許世瑛讀《抱林子》時就指出:該書“內篇”宣揚神仙方藥、鬼怪迷信,是錯誤的,可以不讀;“外篇”論述人間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確的言論,這就是要讀的重點。”(楊際德《寫作課的真諦在哪里?》——中國教育報)。也就是說,我們讀書要讀文章、書籍中的精華,去其糟粕,因為只有這部分凝聚了作者最大心血的東西對我們最有用。就象一鍋經過文火慢慢熬出的雞湯一樣,精華營養都在湯里了,至于雞肉只是一個形式而已,簡單處理掉就行了。我們將雞湯的營養吸收掉,化為自己的東西,用于增強體質,實際上也就是說將文章中的精華用來作為我們寫作的知識積累,并為寫作添枝加葉,增強文章的內涵和可讀性。

  但是,這里又牽涉到一個讀書的方法論問題,古代文人可以抱著“四書”、“五經”慢慢品讀,甚至可以搖頭晃腦去讀,然后再去參加科舉考試,將平生所讀所思在一張決定命運的白紙上寫出來。但我們處在這樣一個變化多樣的時代,而且知識更新速度又極其快,沒等你把一本書讀完,第二部第三部乃至N多部快速地出來了,導致我們現在很多人出現閱讀疲倦,總感到有讀不完的書,而且很多書的質量也是粗制濫造,不少的書從根本上說就是快餐文化的產物,沒有什么讀的價值,只不過充當暫時娛樂心靈的工具罷了。因此,在現代社會,很多人讀書選擇了快速閱讀,即在很短時間內翻看瀏覽一本書并從中獲得這本書的必要信息。面對厚厚的晨報,他們會快速用眼睛在報紙上將新聞標題“輪”一遍,以取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必花大量的時間去細細看里面的內容,我想這也是信息時代所帶來的一個結果吧。

       8、 閱讀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過程。大量的閱讀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大腦,增長知識,提高自身修養,開拓視野,激發寫作的欲望與興趣,而且閱讀也是作文的素材與情感積累的一個必要過程 ,由此可見大量閱讀,對于作文重要的。經驗告訴我們,語文成績好的學生(或作文能力較強的學生)無不得益于課外閱讀,正是大量的課外閱讀,使他們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產生了濃厚的讀書和寫作的興趣。(《閱讀是寫作之母》)

  閱讀有利于培養感情,陶冶情操。讀就在于感悟。能夠在讀中使自己的情感與作者、文章的所表達的情感達成一致,產生共鳴,這才是真正的讀,才是收有成效的讀。如一些文字兼美的文章能夠讓人陶醉,沉浸在優美的情境當中,從而陶冶讀者的情操。又如一些富有積極意義、具有豐富內涵的文章,讀了以后能夠端正人的思想,培養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寫文章也是如此,要融入真情實感,作者本人就要有豐富的情感。(《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9、我國唐代詩圣杜甫,把讀書與寫作的關系,總結成兩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書,好書反復讀,才能讀出書中滋味。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說:“文章應該怎么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所以,老師真誠地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里和書交朋友,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文學、歷史、自然、科技……古今中外,廣泛地涉獵閱讀,積累豐富的語言,沉淀自己的文化功底。

建議:

   每天讀書一小時,做好好詞好句的積累。

   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

   認真對待每一篇作文練習。

   三人行有吾師,善于學習,善于借鑒,虛心好學。

   有志者事竟成,立下寫好作文的志,然后努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樂觀地對待作文的學習。

   失敗了不氣餒,下次做得更出色。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4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