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百年清華更當記取大學之大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大學在權力與資本的強大引力之下,保持獨立存在,才是理所應當

差不多6年前,清華大學校長在主持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來清華演講時,在近百家中外媒體聚焦下,上演了“清華校長不識字”的一幕。然而,相比近日引發熱議的清華百年校慶特刊封面一事,6年前的尷尬無論如何都不值一提。
在為百年校慶制作特刊封面時,清華校刊《新清華》用“知名校友”照片拼成了著名的清華“二校門”造型。在這個造型下,從清華畢業的政要們占據了封面最突出、顯赫的位置。更難得的是,特刊編輯們還根據他們的職務、行政級別、在職、退休和候任等項標準,硬是排出了個上下、先后次序,把一件政治難度很大的政要排序工作,做得幾乎天衣無縫。而那些在中國現代史上聲名彪炳的各行各業杰出校友們,則一律靠下靠邊。
如此版面語言,難怪民間解讀為“萬般皆下品,唯有權位高”,并由此開始了有關大學品格以及中國高等教育要塑造怎樣的人的大討論。
因不認字而導致進退失據,于“校長”之職或失體面,卻不能說明這個校長就不合格。大學校長,只要謹守大學之品格,為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源遠流長提供制度保障,為科學與人文研究提供蔭庇,幾個字不認識,可說無足輕重。但要謹守大學品格,則必要“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積淀與氣魄,認識到大學不僅要培養政治家,更要培養能在科學與人文上做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思想家與藝術家,以從知識和實踐方面貢獻于社會。
偉大的大學,多半皆有偉大的傳統。百年校慶,當慶。以清華大學在國內大學的翹楚地位,盤點百年精英更有激蕩心靈、引領社會的功效。但怎樣的“杰出”方能成就大學品格?標準可能至少有兩條:你是否為人類知識的增長做出了貢獻;你在社會實踐中是否促進了國家、民族和社會的進步。凡是符合這兩條標準的,不論職業、職務,都可稱得上“杰出”。擁有這樣的杰出校友,相比大學自身也會是胸有天地氣自華的。
按照這個標準,變法維新之先驅梁啟超校友、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痛殲日軍,并在反法西斯陣營中獲得廣泛國際聲譽的抗日英雄孫立人校友、在艱苦的環境下研制出“兩彈一星”,繼而改變了現代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世界格局的功臣校友們等等,無疑應該獲得比現在更多的尊重。
政治、思想、科技等領域,都非常重要,很難強行分個高低。此次清華百年校慶特刊“知名校友”順序,本來很容易處理———按照畢業和來校工作的先后時間排序,誰都沒話說。現在的這個特刊封面透露的權柄之氣實在太濃了一點。還知識分子以傳道、授業、解惑的本來面目,使大學在權力與資本的強大引力之下,保持獨立存在,才是理所應當。多點學術氣,書生氣,甚至追求理想的烏托邦氣,才是大學應有的氣度。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大學院系調整后,國家在相當長時間里對清華大學的定位非常清楚,即:一所工科大學,為新中國培養科學家、工程師。回溯這一歷史性定位,人們就有理由問:不算“文革”十年,清華大學在建國后出了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杰出校友”?為國家培養了多少世界級的科學家“杰出校友”?清華又有多少研究成果讓中國可以在世界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比而言,在清華大學舉辦的“2011大學校長全球峰會暨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第15屆校長年會”上,新華社記者現場做了一個“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最缺什么”的調查報道,結論是:缺少對科研、教學的卓越追求;缺少全球化視野;缺少寬松環境與平和心態。恰恰指出了中國大學之短,也算是給中國的大學提了個醒。
說了這么多,我們更希望,這個特刊的版式設計只是幾個編輯的無心之失。不過媒體不妨借機喊一嗓子:大學,醒醒;清華,醒醒。


南方周末 2011-07-13 21:07:25

[新一篇] 南方周末:中共正修改的歷史評價

[舊一篇] 城市里的陌生人——黑道鄉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