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rn

     [譯文]   誰說人生只會變老,不能再次變得年輕?你看門前清澈的溪水,東流還能轉為西行。

rn

     [出典]   蘇軾   《浣溪沙》

rn

      注:

rn

      1、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②。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③。

rn

      2、① 元豐五年(1082)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
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
② 蕭蕭,同瀟瀟,雨聲。子規,杜鵑的別名。
③ 休將,不要。白發,指老年。

rn

    3、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rn

    4、上片寫暮春游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么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游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游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

rn

     5、詞的上闋描寫了蘭芽浸溪沙路無泥暮雨規啼三幅畫面。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rn

     6、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

rn

     7、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rn

     8、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rn

    9、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凈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于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rn

    10、與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rn

   11、人總是由青年走向老年,這是自然規律,正像中國的大江大河都是從西向東流一樣;作者用門前溪水向西流比喻樂觀開朗、積極進取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仍能煥發出青春的活力,返老還童。形象地說明了對歲月流逝要抱樂觀態度。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45

[新一篇]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舊一篇]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