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嘆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艱難!
[出典] 戰國 屈原 《離騷》
注:
1、 《離騷》第四部分 屈原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攬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尤未悔。
眾女疾余之蛾眉兮, 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 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 競周容以為度。
忳郁邑余挓傺兮,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為此態。
鷙鳥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2、注釋:
鞿羈:馬韁繩和馬籠頭。在此借喻為約束之意。
誶(sui 4):進諫。
替:廢。
蕙纕(xiang 1):裝有蕙草的香囊。
申:加上。
浩蕩:水盛大之意。在此喻楚懷王糊涂的厲害。
眾女:比喻在楚懷王身邊向屈原進讒言的小人。
偭(mian 3):背棄。
錯:同“措”,措置,處分。
繩墨:木工用以取直線的工具。在此指法度。
周容:以茍合取容于人。
忳(tun 4):煩悶。
郁邑:滯結了憂念。
侘傺(chachi 44):抑抑不得志的樣子。
溘(ke 4):忽然。
流亡:順水而逝。
鷙(zhi 4)鳥:一種剛烈而不合群的鳥。為屈原自喻。
方圜:同“圓”。
周:周全配合。
尤:責備。
攘:取。
詬:辱。
伏:同“服”,保持。
死直:因正直而死。
3、譯文1:
深深地嘆息著擦拭眼淚啊,我哀傷自己活得是如此艱難。
我只因為熱愛美德并以之約束自己啊,卻旱晨受到責罵,晚上又被罷官。
這既是因為我以蕙草為佩飾啊,又加上我采了白芷精心編連。
只要是我衷心喜愛的事啊, 縱然為它死上多次也不后悔半點。
恨只恨君王你太放蕩啊, 始終不能體察賤妾的衷腸。
眾女子們嫉妒我的美麗的風姿啊,造謠誣蔑我善於淫亂。
世俗的人本會投機取巧啊,違背了規矩把措施改變。
背棄正道而追求邪曲啊,爭著茍合求容反以為符合常規。
煩悶苦惱,我深深地惆悵啊,獨有我在此時遭受窮困命運多舛。
寧肯即刻死亡魂離魄散啊,我也不能把小人的丑態來現!
雄鷹猛雕不與燕雀為伍啊,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方和圓怎能包容在一起啊, 哪有志趣各異的人能彼此相安?
心靈受屈精神壓抑啊,強忍指責把侮辱承担。
堅守清白為直道而死啊, 這本為前代的圣賢稱贊嘉許。
譯文2:
我揩拭著辛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人生的航道充滿了艱辛。我只不過是潔身自好卻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進諫,到傍晚就遭毀棄!既因為我用香蕙作佩帶而貶黜我啊,又因為我采集白芷而給我加上罪名。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叫我死九次我也絕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你是這般無思無慮,始終是不能明察我的用心。你周圍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謠言,說我妖艷狐媚!那些貪圖利祿的小人本來就善于投機取巧,方圓和規矩他們可以全部拋棄。追隨著邪惡,背棄了法度,競相以茍合求容作為處世準則。我憂郁煩悶,悵然失意,我困頓潦倒在這人妖顛倒的時期!我寧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絕不和他們同流合污,沆瀣一氣。哦,那鳳鳥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來本就這樣涇渭分明。哪有圓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異路人能攜手同行!我委屈著自己的心志,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忍痛把譴責和恥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貞之節,這本為歷代圣賢所贊稱!
譯文3:
我哀憐著人民的生涯多么艱苦, 我長太息地禁不住要灑雪眼淚。 我雖然是愛好修潔而自制花環, 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毀。不怕他就毀壞了我秋蕙的花環, 我又要繼續著用白芷花來替代。 說到頭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 縱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我怨恨你王長者呵真是荒唐, 你始終是不肯洞鑒我的心腸。 你周圍的侍女嫉妒我的豐姿, 造出謠言來說我是本來淫蕩。 固然是胡涂的人們善于取巧, 不守一定的規矩而任意胡鬧。 拋棄了一定的準繩只圖遷就, 競爭著在依阿取悅以為常套。我憂郁,我不安,我感受著孤獨,我孤獨地遭受著今世的困窮。 我即使奄然死去而魂離魄散, 也決不肯同乎流俗,屈節卑躬。鷹和隼不能夠和凡鳥同群, 原本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哪有方和圓能夠互相通融? 哪有曲和直能夠一概相量?我委屈著情懷,抑制著意氣, 我忍受著譴責,排遣著羞恥, 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貞之節, 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稱許。
譯文4:
我揩拭著辛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人生的航道充滿了艱辛。我只不過是潔身自好卻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進諫,到傍晚就遭毀棄!他們毀壞了我蕙草做的佩帶,我又拿芬芳的白芷花來代替。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叫我死九次我也絕不改悔!
我只怨君主啊真是荒唐,你始終是不肯洞察我的胸臆。你周圍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謠言,說我妖艷狐媚!那些貪圖利祿的小人本來就善于投機取巧,方圓和規矩他們可以全部拋棄。追隨著邪曲,違背了法度,卻厚著臉皮自吹符合先王的道義。我憂愁,我煩悶,我承受著無邊的罪戾,我困頓潦倒在這人妖顛倒的時期!我寧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絕不和他們同流合污,沆瀣一氣。
哦,那鳳鳥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來本就這樣涇渭分明。哪有圓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異路人能攜手同行!我委屈著自己的心志,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忍痛把譴責和恥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貞之節,這本為歷代圣賢所贊稱!
4、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由文人自覺創作、獨立完成的抒情詩,《離騷》在思想和藝術兩方面都為后世文學樹立了光輝的典范。《離騷》的主題是多重的,它既充分表達了詩人“存君興國”的“美政理想”和深沉執著的愛國情感,同時又展現了“獨立不遷”的峻潔人格和放言無憚的批判精神。其中愛國和忠君兩個主題尤為突出。司馬遷說:屈原“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離騷》在藝術上的造詣也極高,在形象塑造、創作方法、表現形式、語言表達諸方面都有突破性發展。作者不僅以自身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還在創作方法上繼承發展了《詩經》、神話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為基調,浪漫主義為特色,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為后世的抒情文學在創作方法上樹立了不朽的典范;它不僅繼承并發揚了《詩經》賦、比、興手法的藝術成果,采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而為一,通過“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其彌章”之類的描寫,創造出一系列富于象征意味的藝術形象,而且還在吸收民間文學和先秦散文語言營養的基礎上,打破《詩經》的四言格式,“自鑄偉辭”(《文心雕龍?辯騷》),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韻散結合的新形式——騷體。總之,其藝術成就之輝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
《離騷》不僅在藝術上影響著后世一代又一代詩人的創作,其高風峻節的超凡人格體現以及崇高的愛國情懷也無不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這種影響持久而深刻,溫總理對《離騷》詩句的多次引用,便是最好的明證。
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這句話可翻譯為:“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嘆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艱難!”
顯然,我們可從這里發現,雖然屈原是楚國貴族,是個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間對勞動人民的深入接觸,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處境,所以,在他的詩歌里常有憂國憂民的詩句。這句話就表現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6、楚國忠臣及詩人屈原的《離騷》中的一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被總理在中歐會談答記者問的時候妙用了。可能外國記者未必能聽的懂,如果要翻譯其意,恐怕要翻上一陣子。總理的意思是哀嘆百姓生活的艱難。 一位總理把人民之艱難時時放在嘴邊、記在心頭確實不容易的。
國民怨聲載道不是他們素質低下,而是為官沒有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吧。國泰乃民安,自古以來就是這個道理。看過豫劇九品芝麻官就有一句名言: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買白薯!”屈原是個官,海瑞是個官,包拯是個官,是個官,為官者為民應是當然。大多數愛民的官員都是奉公廉潔。近來很熱門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里面,一位是貪官和砷,一位是清官紀曉嵐,從他們的各自的政治背景中就可以看出各自的為民之道。我總有點嘆息,不是國中無好官,而是為官一時除了應該的工作外,心里在想點什么呢?能“長太息以掩涕兮”地想著人民之困苦艱難嗎?如果有這樣的愛民情感,百姓何來憂愁?官大而不近于民,爵小而離于民。爾等也感到總理有為難之處,一個國家不比自己小家,艱難人群恐怕也有數億民眾,就是有三頭六臂也難面面俱到,也只能“長太息以掩涕兮”。能有此性情中人,倍感欣慰。
國之民生最要緊的就是人能安居,腹有果實,孩童有書讀,疾患能醫治。民實無太高要求,生存是根本。而我們能做到這起碼的要求嗎?我也感嘆流淚過,只是一顆未泯善良之心,并不能改變點什么。九月九日是毛澤東逝世三十周年,人民還是沒有忘記他。想過這是什么原因嗎?官員的前任是與人民同甘苦的領袖,這在歷史上的統治者里是沒有的吧。記得毛澤東在三年自然災害中知道人民在挨餓,他表示三年不吃肉,與人民同甘共苦。也記得領袖的工資也就是當時的四百多元,也就是相當于一級教授的薪水吧。按現在物價水平算起來可能只有五千元左右,能算高嗎?我上山下鄉時接觸過一些高干子女,六級干部也就是300元,子女多的生活也不富裕。不是要用現在來比過去,但是國中官員的腐敗原因是心里哪有百姓。據說某地鐵黨委書記的年薪就是80萬,嗚呼哀哉!難以理解!高薪能養廉潔嗎?曾經有人提出過,說是為什么官員喜貪呢?主要是薪水太低了。真是奇談怪論!貪心乃為貪與心的組合,貪是意念,心為本質。貪心的人必不會“長太息以掩涕兮”的!隨著反貪在深入,不斷有貪心之人浮上水面。管理著上海老百姓保命錢的社保局,陷入了上海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腐敗案中。隨著上海社保局局長祝均一日前被隔離審查,包括上海寶山區區長秦裕在內的一些涉案人員在接受調查或被雙規。根據上海社保局下屬年金中心提交的起訴書,年金中心先后將34.5億元的資金,通過委托資金運營的方式,拆借給一家民營投資公司,用于收購高速公路等資產。膽大妄為啊!這些人心中何有百姓的安危冷暖?為官一任不拿白不拿!與“長太息以掩涕兮”而為民分担憂愁的情感有著天壤之別。據報道,在秦裕當選為區長的“施政綱領”講話中,他表示將在區長崗位上做到“三個始終堅持”:“始終堅持革命工作的激情和沖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始終堅持把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衡量政府工作的惟一標準……;始終自覺接受人大代表及區人大的監督,勤政廉政、嚴格自律。”說得如此好,真能惑眾啊!溫總理的“長太息以掩涕兮”一句的引用是否還有自己的手下如此為政府臉上抹黑之感慨呢?
莫要怪百姓怨聲載道,只是要怪這些官員沒有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史為鑒,為官體恤民眾,社會必然和諧。唐太宗、宋太祖、康熙與乾隆體恤民情,廢苛減賦都換來了歷史上的盛世。我們的人民公仆都能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窩,而不是僅僅掛在嘴皮上,“長太息以掩涕兮”的情感鏈條必然能聯系萬眾之心。國需同心同德,官需同心同德,民需同心同德,中華何有憂愁?
“長太息以掩涕兮”的古話今用實在是感慨萬分,不知這樣的表率能否帶動一批官員?只能拭目以待。
我也和總理一起默念現代詩人艾青的詩句“為何我常噙滿淚水﹐因為我深愛這片土地”。文 / 咖啡茶1234
7、從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楚國那個居廟堂之高的三閭大夫、位萬人之上的左徒追尋理想而不得,在國破家亡之際滿懷憂憤懷沙沉江的那一刻起,一個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節日就因一位偉大的詩人而誕生,一種中華民族悠久傳統的文化就因一位偉大的詩人而被賦予了更為豐富多采的內涵。 人民如何不紀念他?這位寫出《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人民如何不敬仰他?這位舉世皆濁而伊獨清、眾人皆醉而伊獨醒的高潔之士;人民如何不尊崇他?這位“茍予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的志士仁人。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和燦爛文化因屈原而拓展、而璀璨、而愈加輝煌奪目。 離騷,即遭遇憂患的意思。屈原的一生,憂國憂民,執著追求理想信念,對黑暗勢力毫不妥協堅決斗爭,其人格魅力和他的文學創作一樣,對后世影響深遠,世代受人尊崇。讀《離騷》者,誰能不被“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所感動?誰能不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所激勵?誰能不為“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而唏噓?掩卷長思……
8、歷覽前賢國與家,無論是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還是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共同之處都在于,他們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連在一起。“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對這句話我現在的理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翁,對國家和民族要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還要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行為。
所以,不要過多地抱怨別人怎么樣,不要過多地抱怨環境怎么樣。要知道,重要的是自己做得怎么樣。有了問題便去解決問題,有了困難便去克服困難,如果我們年青人堅持理想、矢志不渝,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天下沒有我們做不了的事情。
宋朝大儒張載青年時期就立下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世易時移,年青的朋友們,生活在我們這樣的一個年代,回望90年前那場轟轟烈烈、震撼中華大地的愛國運動,你又有什么理想呢?
9、歷史在一遍一遍的重演,而每一段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
屈原在離騷里說:“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其悲天憫人之心令人崇敬。時到如今,民生依然多艱。全國的CPI已經超過3%,西安的CPI已經超過5%。意味著嚴重通貨膨脹的來臨。10000元定期存款一年虧200元,活期存款一年虧424元。人民幣的購買力越來越低。奇怪的是匯率越來越高。拿100元逛超市已經買不到什么了。物價一路飄升,樂了誰?苦了誰?
“昨日到城廓,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窗下擲梭女,手織身無衣。”
10、魯迅用筆和黑暗作斗爭,用文章來解放人們的思想,魯迅堪稱中國精神領域界的教父。魯迅在文章中設計了一個麻木的祥林嫂,當她在面對別人的嬉笑時,眼睛呆呆地望著前方。這也表達了魯迅面對愚弱的國人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
屈原曾經反復這樣吟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魯迅在文章中表達的也是這樣的一種無奈。這種無奈是矛盾的,深深地折磨著他的靈魂。
有人說,魯迅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不應這樣認為,因為僅僅從《祝福》上面說來,魯迅還是離我們很近的。離我們遠的只是那封建社會和那些愚昧的人們。
11、本著“文化傳承、過節溯源”的精神,我們在紀念愛國志士屈原的同時,更應該以敬仰和膜拜的姿態挖掘屈原精神的時代價值。
屈原有著崇高的人格:“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積極求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是積極求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是積極求美;“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是他將自己當做還不夠完善的人,潔身自好,積極靠拢真善美,以接近完善和完美境地。所以,紀念屈原,就要多挖掘真善美的人格價值。
時下,假惡丑的身影時有晃蕩。我們的物質現代化了,而有些人的精神發展卻呈現漏洞和黑洞狀態,行為粗鄙,生存原則市儈惡俗,連古人的精神風度都不及。我們隆重過端午節,就應該翻出塵封的《離騷》,讓清新雅致的古韻沉淀到精神中,用清明坦蕩的悠遠精神敲打麻木的神經,用理想人性之光驅除浮躁心態,努力成為一個高雅謙遜、通情達理的精神君子,而不要成為“庸俗的賺錢機器和齒輪”。
同時,要多挖掘屈原“士志于道”的社會價值。“落魄”后的屈原完全可以選擇迎合,逃避現實,可他沒有,而是繼續扯起正直凜然的精神旗幟,向著腐朽集團進行不懈沖鋒和斗爭。“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嫉惡如仇,拒絕同流合污。有評論道:“作為一位‘直臣’,屈原從不考慮個人得失,而以國家利益和民生大計為重。他流浪沅湘20余年,過著痛不欲生的悲慘生活。有人勸他不要 ‘博謇好修’,應隨俗以保身。但他坦言道:‘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屈原睥睨塵俗,傲骨錚錚。其高潔的人格氣節,正是他‘士志于道’精神追求的重要內容。”為求真理,舍生忘死,這是傳統知識分子的“社會良心”和“精神信仰”。古往今來,多少志士達到了這種拋生死棄功名的境界,而屈原就是其中的精神楷模。
想到了當下不少知識分子的“士志于利”“士志于名”,時常站在特殊利益集團和既得利益的立場建言獻策,站在經濟利益的高度考慮問題,知識分子應有的正直秉性和敢于直言、直言不諱的社會性格大大萎縮。更有甚者,為了得到某種名號,有的專家不惜剽竊、造假,不惜出賣學術靈魂,不惜將學術無德、失德當做謀求榮譽的手段,成為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追隨者:趨炎附勢、蠅營狗茍、不擇手段、助紂為虐。背離了社會之“道”、學術之“道”和信仰之“道”,而成了“名利應聲蟲”“物欲代言人”和“啞巴學者”,對照屈原的超然高潔,這種庸俗作為應感到羞愧和無地自容。
我們還應該多挖掘屈原體恤民眾、民生的施政價值。“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一個官員時刻將民間疾苦放到如此重要位置,為群眾命運呼號,這種慷慨的責任和憂患意識直到今天仍然光耀燦爛。所以,我們的領導階層更應該多學學屈原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官員,多為群眾担當,多為民生操勞,以使我們的各項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以我們的行動紀念屈原。
12、從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注意詩教,注意文化的熏陶,因為,通過詩詞教化可以改變人的精神狀態,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詩詞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人的生命質量。
詩詞何以讓人心靈不死?是因為詩詞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說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文化。中國詩詞源遠流長,可以說中國詩詞就是中華文化發展的一部歷史,中國詩詞凝結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審美心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經苦難,飽經滄桑,但中華文化特別是詩歌文化所傳載的自強不息、超然物外、先憂后樂、進退有度等生活態度,使得多少仁人壯士憂患而又有尊嚴的生存。
從屈原到陶淵明,從李白杜甫到蘇軾辛棄疾,他們是用生命來恣肆地書寫著汪洋詩情,或“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問難蒼天;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性情追求;或“前不風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宇宙胸懷;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岸狷介;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悲天憫世;以及“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生達觀。這些詩句生發于情感,凈化于審美,升華于哲理。使得一生酷愛中華古詩詞的葉嘉瑩先生雖生活坎坷多難,但卻能“一世多艱,寸心如水……歷盡冰霜偏未死。”心靈不死,其實質是中華文化的支撐!
還有什么比“人心的蘇醒”更重要的呢?但我們丟失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我們許多人的心靈早已經死了。為了心靈不死,為了在物欲橫流的當今世界保持一些我們本來應該保持的文化傳統,我們需要讀一點中華詩詞。不為別的,只為了“人心的蘇醒”。
13、時寒冰以他的純粹、獨立的知識分子精神,和本書的傾情奉獻,其系統的理論體系和縝密、精深且震爍中外的觀點,以及“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情懷,為當代中國的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優秀典范。
14、“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幾行清淚,一聲長嘆,縱身一躍的身影見證了一個憂國憂民卻又滿腹愁苦的偉大靈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曲悲歌,滿目絕望,轉身離去的決然見證了一個滿心悲壯英雄的凄冷絕望的苦難靈魂……
歷史的車輪又一次碾過滾滾黃塵,那“吱呀”后的車轍見證著一次次的悲壯,聆聽著一曲曲悲歌。
夜晚,躺在濕濕的草地上,在心里大聲吶喊:難道只有偉大才需見證,平凡就不會被見證?只能消失在滾滾時間長河中,留不下一絲見證的痕跡?
“不,不是的,”恍忽間,一顆耀眼的星劃過天際,落下,化作一滴晶瑩的露,掛在了我的眼角,它悄悄地滑落,流入耳中,告訴我:平凡也值得見證!
“熹微晨光中,一個佝僂的身影獨自徘徊在長長的街道,伴著久久不肯逝去的‘唰唰’聲,忙碌著,似乎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一個平凡,甚至有些低卑的清潔工,他似乎永遠生活在影子里,忙碌在陰暗里,沒有誰注意過他的存在,見證過他的工作,因為他太平凡了。”
“不,不是的。清晨,你不是看到了那干凈整潔的街道了嗎?那曾灑滿他汗水街道的一塵不染,不就見證了他的付出嗎?”
“可那見證只是瞬間,又有多少人注意呢?待秋風起,黃葉再飄落,那見證不就遺失殆盡了嗎?”
“不,可你還記得那成萬次矚目的奧運會場,那令人驚嘆的干凈整潔的環境嗎?那不是由許多平凡的努力匯聚而成,不正是由平凡才見證了那一刻歷史的輝煌嗎?”
是啊,也許你只是平凡的一員,可你的努力也能見證你的存在與付出;也許因為平凡,你的見證只是瞬間,可千萬平凡相連見證的總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努力吧,讓我們共同拼搏,不再因平凡面退縮,勇敢地向前,用平凡的自己去創造一個不平凡的偉大,來見證平凡的不平凡!
平凡也會見證!
15、如何拒腐敗,永不沾,歷史同樣是一面鏡子。首先是防微杜漸,恪守情操,珍惜名譽。如春秋時宰相公休儀嗜卻拒魚,是因為他也明白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道理;為相二十載“無尺寸增于家”的諸葛亮也為青少年樹立了清正廉潔的榜樣。其次是樹立鴻鵠之志,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歷史上,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有心懷社稷,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天下太平,必須不要錢不惜死”,無私無畏,鞠躬盡瘁的湯顯祖。最后,在善自珍重的同時,自覺與腐敗行為做斗爭。關漢卿所創作的《竇娥冤》揭露了封建官吏的貪贓枉法,歌頌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精神;宋代的包拯更是因其鐵面無私令貪官污吏為之色變,被世人稱為“包青天”……從中,學生們一定能感受到古人的那份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以及他們所展現出來的廉潔自律、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操和胸懷。
16、在一個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開始了歷史中的漫游。穿過世事浮華,走過凄涼無奈,跨過滄海桑田,來到了一望無邊的汨羅江畔。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好奇地回過頭,見一個身材高大卻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風的老人,手里端著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還有顆顆的淚滴。
昨日不可留,一個王朝的背景在你朦朧的醉酒中逝去。一個逗號慢慢地縮成了一個句號,但是,我們擁有一個傳誦千古的名字——屈原!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2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