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rn

rnrnrnrnrn
rn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rn

      [譯文]    長恨此身不歸我有,何時能忘卻逐利爭名。

rn

      [出典]    北宋  蘇軾    《臨江仙》

rn

      注:

rn

     1、 《臨江仙》(夜歸臨皋)  蘇軾 

rn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rn
rn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豰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rn

     2、①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九月作于黃州。臨皋,即臨皋亭,乃長江邊的一個水驛官亭,在黃州朝宗門外。作者元豐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 東坡,本為黃州城東的舊營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開荒植樹,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東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為“東坡”,并取以為號。又建雪堂,其時堂未建成,故仍回臨皋止宿。
      ③ 恨,感到缺憾。營營,為名利所紛擾。
      ④ 夜闌,夜深。縠,有皺紋的紗。縠紋,喻指水面上細小的波紋。

rn

     3、 譯文

rn

      東坡在夜間飲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繼續去飲酒,直到大醉酩酊。歸來的時候,時間已到三更。家童酣然睡去,呼嚕聲大得象打雷。怎么敲門也無人答應,只好拄著手仗,走到江邊,靜聽長江奔流的壯闊聲。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沒有自由,什么時候才能忘卻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場面中?夜色漸漸深濃,江風漸漸消停,終于恢復平靜。我將駕著小舟悄然引退,度過余生。

rn

     4、【烏臺詩案】  

rn
rn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后,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李定告發,后在御史臺獄受審。御史臺自漢代以來即別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rn
rn

  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反對新法,并在自己的詩文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由于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任由蘇軾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臺,一關就是4個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典故的出處。

rn
rn

  由于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免于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二年 (1079年),蘇軾移任湖州 (浙江省吳興縣),七月遭御史臺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獄,他們指證蘇軾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做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它詩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法律一類的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以法律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個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結一句話,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

rn
rn

  蘇軾在御史臺內遭到嚴刑拷問,他自認難逃死罪。最后終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賜被判流放黃州(湖北省黃岡縣),蘇軾被拘禁近百日,后獲釋離開御史臺之獄。后人把這樁案件的告訴狀和供述書編纂為一部《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漢書·朱博傳》:“是時,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區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后世便以御史府為烏府,御史臺為烏臺。由于這案的發起者都是御史臺的言官,他們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監察御史里行(御史臺的見習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稱為“烏臺詩案”。

rn

       常言道,“患難見真情”。蘇軾入獄,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頭為他說話。蘇轍也因受牽連而日子難過,但他不僅未有絲毫怨言,還將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頓,并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學漢代“提縈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職為兄贖罪。

rn

      元豐二年(1079年)12月,“烏臺詩案”終于結案,蘇軾死罪赦免,但活罪難逃,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蘇轍也被貶為筠州監酒。《蓼花洲閑錄》記載,蘇軾出獄時,蘇轍來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對這次“口舌之禍”引以為戒。隨后,蘇轍在小客棧里為他餞行。時值隆冬,寒風凜冽,蘇轍拿起筷子,吃了幾口面條,心中凄苦,難以下咽,連連停下。而蘇軾重見天日,早將入獄的悲痛扔到爪哇國去了,狼吞虎咽地吃著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蘇轍臉色一變,一邊向仔細四周查看,一邊急忙暗示蘇軾要“三緘其口”,不要深談。

rn

     5、 "烏臺詩案"對蘇軾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曾欲置之死地,雖然最后宋神宗網開一面,將他謫為黃州團練副使,使他逃過一死,但經此事變,他一面如驚弓之鳥,一面重新參悟生命。他援道、釋以自救,從而發現生命之多維度的意義。

rn

       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rn

     6、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rn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rn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rn

7、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rn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rn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rn

人筆記中傳說,蘇軾作了上詞之后,“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這則傳說,生動地反映了蘇軾求超脫而未能的人生遭際。

rn

9、蘇軾謫居黃州,內心是憤懣而又痛苦的,所以,酒無疑成了詞人消愁解憂之物。這首詞所寫的就是作才與朋友夜飲雪堂,醉歸臨皋的感受。 難能可貴的是,蘇軾并沒有為痛苦所壓倒,本詞不達意上片著意渲染其醉態,下片寫酒醒時的思想活動。這首詞做到了情、景、理的巧妙結合,頗見詞人真性情。“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兩句辭意頓轉,突發憤慨、激切之音:久郁于心恨憤,向奔騰浩蕩之和茳噴發出內心的抗議。

rn

蘇軾謫居黃州,內心是憤懣而又痛苦的,所以,酒無疑成了詞人消愁解憂之物。這首詞所寫的就是作才與朋友夜飲雪堂,醉歸臨皋的感受。難能可貴的是,蘇軾并沒有為痛苦所壓倒,在這首詞中,詞人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一種在精神上對自由和寧靜的向往,一種磊落豁達和襟懷。

rn

10、到了黃州,建了雪堂,自號東坡,生活漸漸安寧,孤獨寂寞逐漸被晴耕雨讀的生活所消融。何必委屈了自己,何必念念不忘,何必歸去風池?比蘇軾晚輩的辛棄疾說過:“卻將萬卷平戎策,換取鄰家種樹書”,說的輕巧,一句話,把多少辛酸無奈一筆帶過。蘇軾現在大約也是這樣的心境吧,收起萬言策論,收起治國平天下,收起十年生死和乘風歸去那些繁復的情感,醉,再醒,醒,再醉,足矣。

rn

    回來的時候已經三更了,只好門外悄然獨立。就是這夜涌大江,明月秋色,讓東坡驀然酒醒,他望了望江水,輕輕嘆了口氣。

rn

   陶潛早就說過,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他們對于人生價值觀思考過再三,這讓他們總對“身、形、心”的矛盾憂心忡忡。恨,何時不恨?營營碌碌,意欲何為?夜闌風靜,波紋不興,他還是嘆了口氣,問江水,更是問自己:何不駕舟以遨游?何不委心任去留?

rn

   這個時候的蘇軾,到了他勾留黃州的第二個階段,不再孤寂了,他幻想出世,幻想離開。并不是真的離開,而是讓心離去和自由。

rn

   11、一個人,和滄海相比,和大自然相比,其實和一粒粟沒有兩樣,實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可是,就是這樣的可以忽略的人,卻總是營營碌碌,為小利鉆營,為浮名鉆營,為錦衣鉆營,為玉食鉆營……至死方休。
   所以恨啊!恨此身非我所有,這軀殼只屬于自然;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物資永恒;恨不能忘卻營營,卻總是齪齪計較,至死方休。

rn

   能感受到蘇軾的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而且大多人都認為自己過的不容易。否則怎么會有廣大的宗教信眾,會有寄寓理想的童話、小說。甚至好萊塢大片里的孤膽英雄,他們懲惡揚善,打抱不平,挽救人類眾生于水火之中,這不也說明了一種向往么?!
       人類自從誕生起就沒有如意過吧,不管是人在自然中搏命,或是社會產生后階層與階層的對壘,或是個人自個內心的彷徨。在這個飛快發展的時代,人被迫卷入滾滾洪流,或浮或沉。當夢想像氣泡破裂時,身體就是行尸走肉,完全失去自我,隨波逐流!這樣的人有多少呢!又有多少人勉強支起內心的期盼,想放棄當前,偷生世外桃園!于是想要:“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這是千古的疑問,這是不了之情。誰也不能置身事外,誰也不能超脫凡塵。也許看穿紅塵那就修仙成佛了!試讀東坡此句,產生共鳴,發覺前人無法忘懷,舉杯醉飲,我一凡夫俗子更不能免俗。于是口呼“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隨波逐流......(wuyujunsky

rn

   12、平靜的心情常常讓我嘆息,“一舟而逝”的長嘯而去亦可。甚至在想哪怕今天有人告訴我得了不治之癥,仿佛也沒什么可惜、可怕的。活著尚且不怕,難道,還能怕死嗎?哪怕明日就是我的終點,想像中,我也能平靜的、平常的、平淡的度過今天的每一時刻。就好像生命的意義無論看破與看不破都仿佛是沒有意義的,一意的執著著破與不破,都是虛妄的。順其自然的、寵辱不驚的、寵辱有驚的等待著無論你如何的想、如何的去做都會到來的明天,才是我們今天活著的意義吧。“死生亦大矣”,古人長嘆若此,是啊!這大到及至的時候,卻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rn
    平靜的心有如明鏡的湖水,然而,深處卻又是如此的暗流涌動。就有如硬幣的兩個面,充滿佛性與智慧的平靜下,深藏著如此的功利與浮躁。一種濟世為懷的急迫、一種功成名就的功利、一種物質享受的虛榮、一種光耀門楣的愚昧、一種兼劑天下,為國為民的責任、一種對天長地久的愛情的渴慕之情、一種問天下“誰有不平事”的豪情,甚至留名青史的壯志,全都在浮躁中涌動著、翻滾著、煎熬著,就如在五味龐雜的鍋里煎熬著我平靜的內心。轉念而逝,卻時時隱現。
rn
 
rn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難道千余年前的蘇學士也是這種感受嗎?看來,千百年來,雖然時代在進步,而人的感受卻還是相同的。就如聽過復旦人文學院院長說過“你所感受過的任何感悟,前人都曾感受過”。你還以為你是獨特的個體、你是高雅不凡的存在、你是舉世無雙的唯一,而大而看之,亦不過是時光的長河里、茫茫恒河中的一粒微、微、微塵,而已。
rn
 
rn
   如此想的時候,我心里又歸于平靜,只是這平靜,仍然帶著一絲激動、一絲感動、一絲敬畏、一絲自豪,為我卑微的存在!(半驢閑人的角落
rn
 
rn
    13、光陰流逝千年之后,人世間的大多數人仍然為名利所驅,在塵世間徘徊沉浮,終生營營。然而,人世間的物質財富是有限的,人對物質財富擁有的欲望卻是永無止境的。世人雖然都知道“知足者常樂”的道理,但是在生活中真正看淡名利的人卻很少。一個人要想生活得幸福瀟灑,放淡自己的欲望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智慧。在人生路上,淡泊名利不僅有助于延年益壽,也能凈化身心,使自己感受到真正的灑脫與逍遙。
rn
 
rn

rn
   14、“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或許是從中能夠找到共鳴,因為我總覺得人這一生營營碌碌,究竟是為了什么?什么時候才能忘卻?不再苦苦追尋?靜靜的看待一切,“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在風輕夜靜的晚上,駕一葉扁舟,五湖四海任意飄蕩去吧。如果人生真的可以如此瀟灑,也就可算是極至了。因為這僅僅是一個想法,即使放浪不羈如東坡者也是始終無法實施這一想法,更何況我呼?
 
rn

 

rn


 

rn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25

[新一篇] 長安水邊多麗人。

[舊一篇] 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