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山果落, 燈下草蟲鳴。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雨中山果落, 燈下草蟲鳴。

     [譯文] 山中下著雨,樹上的果子一顆顆地落在地上。屋里點著燈,草里的秋蟲不停地在唧唧鳴叫。

    [出典]  王維  《秋夜獨坐》

   注:

   1、《秋夜獨坐》 王維  

      獨坐悲雙鬢,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燈下草蟲鳴。

  白發終難變, 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學無生。

   2、注釋:

     無生: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謂“無生”。

 

 

   3、譯文1:

     一個秋天雨夜,詩人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長生;此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消逝,無法挽留。他從雨聲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見它們正被秋雨摧落;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鳴蟲也躲進堂屋來叫了。萬物有生必有滅, 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煉丹服藥祈求長生是虛妄,只有信奉佛教,清除七情六欲 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

    譯文2:

   獨自坐著悲傷雙鬢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將近二更。
   山間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蟲子到燈下來低鳴。
   頭上白發始終難以變黑,煉丹中仙藥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樣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學佛修成不滅不生。

   譯文3:

   秋夜獨坐,坐者是誰?回看白發垂鬢,少年老成。呵,這人生如白駒過隙,回首堪驚。二更將至,空堂無人,大地靜謐,心念澄寂空明。世界仿佛消失,感覺不到自我的存在,咦,沒有我,哪里有世界?沒有世界,我,在哪里容身?  
  
  遙遠的地方,風吹動雨,雨吹動山,山吹動樹,樹吹動果子,果子慢慢墜落,碰觸到地上,發出清脆的聲響。這一切的因緣,豈不奇妙?昏暗的燈下,草蟲窸窸窣窣,如泣如訴。他們為了什么事情哀傷?他們為了什么事情悲鳴?難道,這人間的種種苦在他們的世界里,也是命中注定?  
  
  修行人苦苦的追求,永恒,永恒,永恒。但只要生命存在,即有生、老、病、死,無從變更。時間,猶如單行的車道,沒有倒轉的軌跡。白發,終究不能轉黑,長生,也只是縹渺的夢。  
  
  只有無生,才是永恒。無生,即無生、老、病、死;無生,即無苦、樂、禍、福。一切苦,源于自身的存在,若不存在,即無一切苦。難道,這就是無上的圣諦?  
  
  可是,在有生的世界里如何,實現無生?

 

 

   4、王維生平見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5、王維中年奉佛,詩多禪意。這詩題曰“秋夜獨坐”,就象僧徒坐禪。而詩中寫時邁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虛妄,悟佛義根本,是詩人現身說法的禪意哲理之作,情理都無可取,但在藝術表現上較為真切細微,傳神如化,歷來受到贊賞。

  前二聯寫沉思和悲哀。這是一個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禪,然而詩人卻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長生;此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消逝,無法挽留。一個人就是這樣地在歲月無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這冷酷的事實使他自覺無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越發感到孤獨空虛,需要同情勉勵,啟發誘導。然而除了詩人自己,堂上只有燈燭,屋外聽見雨聲。于是他從雨聲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見它們正被秋雨摧落;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鳴蟲也躲進堂屋來叫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到草木昆蟲的生存,雖屬異類,卻獲同情,但更覺得悲哀,發現這無知的草木昆蟲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鳴。詩人由此得到啟發誘導,自以為覺悟了。

  后二聯便是寫覺悟和學佛。詩人覺悟到的真理是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不可改變。詩人從自己嗟老的憂傷,想到了宣揚神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詩人感嘆“黃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術之事,指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的虛妄,而認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謂“無生”。倘使果真如此,當然不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惱也都不再覺得了。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皈依佛門的。

  整首詩寫出一個思想覺悟即禪悟的過程。從情入理,以情證理。詩的前半篇表現詩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動,感受真切,情思細微,藝術上是頗為出色的;而后半篇則純屬說教,歸納推理,枯燥無味,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

 

 

    6、這是憂生的感嘆詩。時境遷,鬢發白,夜愁難堪;山果落,草蟲鳴,倍增凄滄;縱有神仙之說,結果也不過是一場夢幻。詩之寓意在于,要想從生老病死的憂患中擺脫出來,只有學習“無生法”。由悲秋而嘆老,由否定道教到肯定佛教,就是這首詩所展示的心路歷程。

前二聯寫沉思和悲哀。這是一個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禪,然而詩人卻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長生;此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消逝,無法挽留。一個人就是這樣地在歲月無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這冷酷的事實使他自覺無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越發感到孤獨空虛,需要同情勉勵,啟發誘導。然而除了詩人自己,堂上只有燈燭,屋外聽見雨聲。于是他從雨聲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見它們正被秋雨摧落;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鳴蟲也躲進堂屋來叫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到草木昆蟲的生存,雖屬異類,卻獲同情,但更覺得悲哀,發現這無知的草木昆蟲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鳴。詩人由此得到啟發誘導,自以為覺悟了。

后二聯便是寫覺悟和學佛。詩人覺悟到的真理是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不可改變。詩人從自己嗟老的憂傷,想到了宣揚神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詩人感嘆“黃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術之事,指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的虛妄,而認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謂“無生”。倘使果真如此,當然不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惱也都不再覺得了。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皈依佛門的。

整首詩寫出一個思想覺悟即禪悟的過程。從情入理,以情證理。詩的前半篇表現詩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動,感受真切,情思細微,藝術上是頗為出色的;而后半篇則純屬說教,歸納推理,枯燥無味,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

 

 

7、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是唐朝才子王維的名句,今古皆評王詩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認為古人不欺吾也,吾亦有心得。

    先看“雨中山果落”,當為一秋天景,山果自落應是山果熟透的結果,否則有人為之嫌,靜態畫面中亦有動感,一個落字便足以說明,甚至有動靜,仿佛聽到了果落草叢的聲響,一幅自然界原生態的天籟之音。用心聽到的人,自有一份安靜安寧安然。與大自然亦有一份和諧的潮聲,心里自然生出一種不開口會說話的溫柔,順應自然的情事。禪意濃郁,生老病死,日升日落,花開花謝,水流高山,人們常見常發生而又熟視無睹,既有感情又有禪趣。

    而“燈下草蟲鳴”,當為一夏景,秋冬蟲子多蟄伏了,夏天卻是蟲子活躍期,幻想詩人燈下托腮覓佳句,許是在享受寂寞,鳴在寂靜的夜里有一種特別的聲響。

    兩幅畫既相互映襯又相互相通,畫面都是靜極而又含無數的動感,動感之中又有不盡的寂靜,山果許青澀草蟲尚不知人之思,人已自醉于自己寫意的意境中,果落應沉悶,物件稍大,鳴也許在耳旁,時大時小,時斷時續,時遠時近,極宏大而又極細小,像野馬在奔馳,像松濤在陣陣,像山泉在嗚咽,像桑蠶在咀嚼桑葉,用佛教用語說,相由心生,亦真亦幻。

    吾愛極,吾愛傻。

 

 

    8、這首《秋夜獨坐》,是詩人現身說法的哲理之作。“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一二句寫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空堂上,陷入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一天天老去;此時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流逝,無法挽留。

  這時,詩人從雨聲中想到山中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見它們被秋雨催落;他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鳴蟲也躲到堂屋里來鳴唱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到草木昆蟲的生存,雖屬異類,卻獲同情,發現這無知的草木昆蟲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中流逝。

  頸聯尾聯是作者的覺悟和學佛。使人覺悟到萬物有生必有滅,自然永存,人生苦短。他感嘆“黃金不可成”,是否定神仙方術。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痛苦。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謂“無生”。詩人就學了這“無生”。

 

 

    9、屋檐上的匯集的雨水,不住地流淌下來,嘩啦的聲響改為了滴答滴答的聲響,許是雨小了吧!窗下的野草不住地在河岸旁飄搖,風雨中的樹葉隨風飄蕩,點綴著窗下的空地。校園里的夜,沒有秋色中的窗下梧桐,也沒有雨中挺立的檐前鐵馬,更沒有那一池的殘荷,有的只是葉自飄零水泗流。江風入戶,憑添了幾重涼意,似乎有幾只秋蟲的哀鳴傳到耳旁,瑣碎而又憂傷,這樣的秋夜,對于秋蟲是難捱的夜。我這些天對王摩詰的詩文卻情有獨鐘,喜歡上了他的山水畫,山水詩,更喜歡上了他這個人,或許是名字叫起來一樣的原因吧。靜靜地品讀映入眼簾的一行字——“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心兒不由得一陣歡喜,這一佳句分明是我現在心境的寫照。

 

 

   10、想到王維的輞川詩,與自然瞬息萬變的對話,對于生命的哲理與思考。“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這是生命不可逆轉的過程,自然生生不息的靈動,留意生活中感動的美好細節,平淡中的小幸福只有自己知道。仰望不僅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提醒我們時刻保有一顆謙卑的心。回憶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它的不可復制,只能懷想。

 

 

   11、王維的山水詩寧靜,自然,固然是吸收了禪家滌清煩擾、自悟清空的理念,但也是因他理想破滅、知音難逢,對俗世聲色犬馬的唾棄、冷落與摒棄,最終轉向空境的自然流露。因而詩人的精神性格大多如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般靜穆,不求賞識而恬然自適。他發現了幽靜之境與他所共有的精神,在這種幽靜與空曠中他的靈魂得以安頓,心智得以舒展。王維的“輞川”世界,常有這樣的詩境。如“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主人獨坐,撫琴嘯歌,只有明月相親。這“明月”正象征一種“清”、“凈”的精神。我們讀到“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似乎看到詩人正與情意綿綿的落日、孤煙融為一體了;有時,他索性變成一叢野花,一只幽鳥,一枚落果,一絲蟲鳴,如“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過感化寺懸興上人山院》)、“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

  由上可知,王維的山水詩正是詩歌美感經驗與禪宗詩歌美感經驗的天然融合。其實那些詩歌中所展示的大自然最細微的生命律動,又何嘗不映現著詩人那慧眼禪心呢?大自然以其每一縷陽光,每一片飛花,每一聲鳥鳴,每一絲蟲吟,感應著、涵容著詩人廣闊而深邃的靈魂。當詩人將自己全身心融于山水本性之中時,物我之間便同跳著一個脈搏、共振著一個節奏,兩種生命,在剎那間,互相點頭、默契和微笑。這便是王維山水詩能以有限文字表現無限情趣,以空靈詩境表現奧妙禪心的生命哲學底蘊所在。難怪古人稱贊盛唐詩“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滄浪詩話》)。總之,王維創造出這種不重跡象而重傳神的、主客觀渾融的靜美空靈意境,是與他以禪入詩有關的。

  中國的山水詩到了唐代王維筆下臻于完美,詩人以清靜之心觀照自然,以禪入詩,使他的山水詩洋溢著安然自適的情緒,充滿“空靈”、“閑淡”、“幽靜”、“脫俗”的意境,達到了澄澈之境,造成了盛唐詩風自然的特色。毋庸置疑,這種空靈詩境和自然禪心,成就了王維山水詩在中國詩史上極高的美學地位。

 

 

   12、夜,靜悄悄,屋外是淅淅瀝瀝的雨聲。“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此情此景則完全已是個禪的世界了。

 

 

   13、錢穆說王維的"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可以當得了一部中國哲學史。”王曉明用達摩書院學者的“八句教”恰當地詮釋了這一觀點。下面是從書中摘錄的文字:

    “' 萬化自然’(中國的周易、道家的哲學)雨中的山果,熟透就落下來,正是自然而然。

   ‘人心澄然’(中國的佛家哲學和莊子哲學):秋天的夜里,燈下的心,是最澄靜和空明的。

    ‘處世超然’(道家的人生態度):不因山果的墜落而悲傷,也不因秋天草蟲的鳴叫而哀傷。

    ‘得失淡然’(道家、儒家哲學都把個人看輕,把個人的得失看得很淡):山果也罷,草蟲也罷,對于大自然來說,它并沒有失去什么,也沒有得到什么。

    ‘生活純然’(道家的美學):生活要簡,看重單純的美,一燈一窗就足夠。山果熟了便掉落,蟲子到了時候就叫,其實生活也就這么簡單。生活純然,才有空間,有力量,有超越的源頭活水。

    ‘生死了然’(儒家說死生有命,不必強求):這兩句詩透過山中雨天的果子與蟲子,表現生命的躍動,十分空靈,十分智慧。

    ‘有無或然’ (“有”即現象、現世、現成,與“無”即 未形成、未來相對):有智慧的人,看物是流動的,而不是凝滯靜止的。明年山果有生,秋蟲又化飛。 很難說哪個是好,哪個是不好;很難說哪個是破壞,哪個是生長。

    最后, 是‘一切本然’(佛家的如實現、儒家的盡性知天、道家的歸其根):山果之熟而落,秋蟲之蟄而鳴, 都是大自然生命交替循環的本來樣子。  ”

    詩句中所闡述的精神世界,對我們的生活很有啟迪!

 

 

   14、王維的詩,可能沒有直接寫人,但它背后是有人的,“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看起來沒寫人,但屋外的靜襯出的卻是內心的靜。又如讀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可以察覺在美好的春景中,詩人想到的是被風雨摧折的花朵,他或許覺得,一種美好誕生的背后,有另一種美好在寂滅,人生也是如此。這種心靈轉折,多么微妙、細膩,又多么經典。進入詩歌尤其是古詩世界,我們會遇到許多這樣細膩、高遠的心靈,這些為語言所雕刻出來的精致心靈,一旦為孩子們所理解、欣賞,意義是深遠的。一種心靈教育的完成,必然要以心靈為摹本,也要以心靈與心靈的呼應為路徑,從而達到對人內心世界的塑造。

 

 

   15、寂寞能讓智慧閃光。寂寞,并不只是生存環境的孤獨和凄苦,不是在庭后花前月下孤獨的吟唱著一首悲涼的詞曲。環境的寂寞常常讓心靈更加豐盈。單調能清除意識的雜亂,理清思維方向,目光更加敏銳。“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牛頓聽到了從樹上落下的蘋果,他發現萬有引力;李白與清風明月對飲,灑下一路長歌;曹雪芹聽著西山的蟲唱,數著飄落的紅葉,醞釀出不朽的《紅樓夢》。寂寞是雨后天空中掛著的一道彩虹,是人生路上的美麗風景,甘于寂寞,會讓你變的睿智,變的聰慧,變的成熟。

 

 

   16、讀書有道。此道能讓人生進入一種空明靜謐之境。靜則明,靜則智,靜可以內斂葳蕤,靜可以心懷明澈,而達到善美之境地,亦獲得身心的享受。“晴來喜鵲無窮語,雨后寒花特地香”、“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品味之時,心中自然蕩漾著一種寧靜和感動,而讓人想往那遠山的春花和秋楓了。

    舒卷在手,燈如紅豆,那書中之道就在手中也在心中。于是,那便是一種江上數青峰心隨文華走的意境了,那便是一種守真、養善、藏美的人生了。

 

 

   17、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每當聽著歌,我都會在想:那歌聲固然一如即往的雄壯豪邁,然而唱歌的人老了,聽歌的人也老了,他們的青春為何去而不復返?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當我們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然而,真的每個人都能做的到嗎?天若有情天亦老,為什么會變老呢?因為面對著這片沃土,他們的眼里含著淚水……

    踏上火車的時候,回過頭來,夜幕下已是萬家燈火,空氣濕濕的,雨季要來了么?“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讓人沉醉的清秋,那就再見吧,這個地方,始終再是要再回來的。

    青春,它悄無聲息的劃過了天平架,帶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時光的河,入海流,匯成洶涌……

 

 

    19、寧靜不是一潭毫無生氣的死水。

寧靜是平靜的水面掩蓋看的一種生機和力量,就像平靜的大海中渾然存在著一個生機勃勃的生物世界。

 

寧靜也不是消極避世,而是一種積極的思考和進取,它需要一定的理智和修養,并非每個人都能輕易地品味其深邃的內蘊。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這是貼近自然的寧靜。

“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這種恬淡質樸的寧靜。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是一種志存高遠、不為凡塵所困的寧靜。

 

“寵蜃不驚,看道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這是一種心胸豁達的確寧靜。

 

寧靜并不等同于寂寞。寂寞中隱含著無奈與頹喪的情感因素,而寧靜則是一種進取的心態,表現為一種傾聽、觀察與思考的過程。寧靜過濾了我們所有的浮躁和矯情,沉淀出一種難能可貴的東西,那就是經驗。寧靜看似孤獨,但一顆真正的寧靜的心絕不會孤獨。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寧靜本身是一種無聲的力量,理智的思考是它的源泉,明智的舉措是它的外在表現。

 

世事紛繁復雜,人情變化多端,寧靜的心境會讓你擁有一雙洞察世事的眼睛。

 

寧靜,也像一壺清涼宜人的“功夫茶”,凡塵俗世中的匆匆過客,若有時間靜下心來細致地品嘗它,這可說是一種運氣。若能品味出一世間了的某些真諦,這不失為一種氣。

 

享受寧靜吧,懂得享受寧靜的生命會愈發充實和豐盈。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4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