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譯文]    青山能遮住人們的望眼,但畢竟遮不住江水,它勢不可擋地向東流去——抗金恢復志不移。

      [出典]    南宋 辛棄疾   《菩薩蠻》

      注:

      1、《菩薩蠻》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gū)。

      2、[注釋]
   (1). 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清江:這里指贛江。
    (2). 行人:被金兵騷擾流離失所的人。
   (3). 長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開封市)。這兩句說:抬頭向西北遠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萬千山嶺擋住了。
   (4). 愁余:我正發愁。
   (5). 鷓鴣:鳥名,叫聲悲切,聽時像在說“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復中原之事行不得。

      3、 譯文:

    郁孤臺下滔滔江水中,曾經有過多少的眼淚。朝西北遙望京城,可惜無數山遮擋了視線。

    青山又怎能遮擋,浩浩江水終將會東流。黃昏我正在發愁時,聽見鷓鴣在深山中哀啼。

      4、辛棄疾生平事跡 見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江西茶商賴文政擁兵造反,聲勢浩大,朝廷屢戰屢敗,情急之下,宋孝宗任命辛棄疾為江西提點刑獄。辛棄疾慷慨赴任,充分施展軍事才華,周密部署,圍追堵截,成功地捕獲賴文政,平定了茶商叛亂。辛棄疾還對茶商造反的原因作了調查研究,寫下《論盜賊札子》的折子上奏皇上。在奏折中,辛棄疾說民為國之本,民之為盜,是貪官污吏逼迫的結果,因此皇上應該講求彌盜之術。

      雖然在江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就,但辛棄疾志不在此,他的理想是揮戈北上、重整山河。因此,他的詞遍布愁云憂雨,流淌著悲情孤憤。

       江西造口有座郁孤臺,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江西,殘殺百姓無數,隆裕太后懷抱太子倉皇南逃,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金兵一路追殺掠奪,不知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孤獨、失意的辛棄疾登上郁孤臺,追往事,嘆今昔,寫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寄托了對深受金兵蹂躪的百姓的同情和抗金殺敵、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淡淡的文字,濃濃的情結,浸透著愛國志士的熱淚。群山遮擋著北望故都的視線,投降派阻礙著收復失地的大業。“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是對未來的信心。“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是對現實的失望。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5、“郁孤臺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臺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臺 。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 ,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萬安縣志》云:“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 。”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余里外之郁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

       故又縱筆寫出 :“中間多少行人淚 。”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祐。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傷心淚呵。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呵。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直北望。詞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抬望眼,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為具有封閉式之意味,頓挫極有力。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郁孤臺望闕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卓人月《詞統》云:“忠憤之氣,拂拂指端。”極是。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則似難以指實。若言無寄托,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情色彩。周濟《宋四家詞選》云:“借水怨山。”可謂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闋,清江水既為行人淚之象喻,則東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當喻祖國一方。無數青山,詞人既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指敵人。在詞人潛伏意識中,當并指投降派。東流去三字尤可體味 。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詞情詞境又作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之境界,無異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闋開頭之郁孤臺意象。正愁余,語本《楚辭·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騷哀怨要眇之色調,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圍。更哪堪聞亂山深處鷓鴣聲聲 :“行不得也哥哥”。《禽經》張華注 :“鷓鴣飛必南向,其志懷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鷓鴣》:“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 。”鷓鴣聲聲,其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耶?抑鉤起其志業未就之忠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實難作一指實。但結筆寫出一懷愁苦則可斷言。而此一懷愁苦,實朝廷一味妥協,中原久未光復有以致之,亦可斷言。一結悲涼無已。

       6、 梁啟超云 :“《菩薩蠻 》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藝蘅館詞選》)此詞發抒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縈念,故此一習用已久陶寫兒女柔情之小令,竟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而一并托諸眼前景寫出。顯有寄托,又難以一一指實。但其主要寓托則可體認,其一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幅意境寓寫整個襟抱、運用比興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實之藝術造詣,實為中國美學理想之一體現。全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內轉,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郁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

       7、辛棄疾的這首《菩薩蠻》詞,作于他担任江西提點刑獄時。公元1129年,金兵侵擾江西,殘殺百姓,使這一帶遭受極大破壞。辛棄疾在江西任職期間,曾登過郁孤臺,想起發生在這里的那場歷史悲劇,撫時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題寫了這首詞。

        郁孤臺下,贛江之水滾滾流去。辛棄疾似乎從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憤的淚水和逃難百姓痛苦的淚水。詞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淚”聯系在一起,以水寫淚,表達了幾十年來國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無比憤恨。此時此刻,詞人年華流逝、壯志未酬的悲憤淚水,也流進到浩浩的贛江里,匯入到“行人”的淚水中。詞人禁不住在臺上遠望西北方向的故都,遠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巒擋住了視線。長安,本是唐朝的都城,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望”這一動作,很好地表現了詞人關注國事的愛國情感,表現了他對中原民眾的深切同情,表現了他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批評。

       下半闋就由“無數山”寫到“青山”。“無數山”可以遮住人們眺望故國的視野,但卻不能阻擋日夜東流的江水。這兩句詞,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動,以自然現象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感受和認識,形象生動。含義深厚。首先,抗金斗爭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這是大勢所趨;其次,詞人的抗金意志和決心也是不可改變的,這是他的人生目標;最后,他看到贛江水沖決重山疊嶺的阻礙,向東奔流,而自己正值有為之時,卻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參加抗金戰斗,萬分無奈。而統治者不思進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因此,詞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難以實現,內心充滿了苦悶、哀傷與憤懣。這時詞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鷓鴣富有獨特意味的叫聲進行表達,顯得較為含蓄,也給讀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間。

      8、"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體察細膩,感受深刻,構思新穎,饒有詩意。這兩句說明,青山可以遮斷人們的視線,但卻阻攔不了人們對中原淪陷地區的關懷與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統治集團可以設置重重障礙,把祖國分裂成南北兩半,但卻無法阻撓人民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

        唐圭璋曰:“此首書江西造口壁,不假雕膾,自抒悲憤。小詞而蒼莽悲壯如此,誠不多見。蓋以直情郁勃,而又有氣魄足暢發其情。起從近處寫水,次從遠處寫山。下片,將山水打成成一片,慨嘆不盡。末以愁聞鷓鴣作結,尤覺無限悲憤。”(《唐宋詞簡釋》)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周濟說是“借水怨山”,說得是用比興的手法。這里的江水比喻詞人和廣大愛國志士收復中原的堅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樣,能沖破一切阻礙,堅定不移地實現自己東歸的愿望。

這里的青山比喻壓制愛國者抗金收復中原的反動勢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兩句以下,是登臺所望所感,一波三折,

“西北望長安”兩句,寫心系故園,而故園阻隔,充滿忠憤。“青山遮不住”兩句,寫愛國志士恢復意志堅定,是任何阻礙也阻隔不住的,充滿堅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兩句寫現實中,因主和派的阻礙,恢復大業無法實現的憤慨與愁苦之情。忠憤→自信→悲憤,一波三折。

 

10、詞之言長,是指詞更多注重于在時空的連續性上的描述。在詞中,常常是遵循著一定的時空規則來推進的,已經對于時空的演進路徑、變化規則、推進節奏等都作了規范和限制。當讀者進入這一閱讀程序之后,就會循此而前進,引出更多的聯想和認識。因此,常有言長而意更長之作。王國維所推崇的李后主、辛棄疾等人的作品,即是如此。

 

如辛棄疾《菩薩蠻》: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在江西向西北遙望長安,有無數青山阻隔;而清江之水卻東流入海。空間上的阻隔,和空間反方向的延展,時間的不息流逝,這樣的時空運行格局,使詞中所表現的情緒就是十分低沉和迷茫痛苦的。所以,當在傍晚聽到鷓鴣聲時,就會引起人們無限的惆悵和余想。詞中所給與人的時空運行慣性,正是詞意言長的原因。

 

11、“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可以說是一種胸懷,是對人生的一種清醒認識。人就是要正確看待自己,正確確定位置,順應人生規律,走好人生的旅途。不要不知輕重,不知進退,不知好歹,不知死活。所以說,這是一層天機。執迷不悟的人是參不透的,被權、錢、色迷住心竅的人更加參不透的。

 

12、“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形容有些事不能人為的改變或者不可能隨主觀意識的改變而改變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長河浩浩蕩蕩,沒有什么東西會真正永遠。

 

13、辛棄疾的《菩薩菩》,傾聽了他在動蕩的南宋發出的收復祖國河山憂國憂民的吶喊,也深切體會到他那種把吳釣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沉重嘆息,!這聲吶喊,這一聲嘆息,響徹云霄,響徹我們的心靈,成為蕩氣回腸的千古絕唱。

偉大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其實,具有這種偉大思想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從遠古走來,我們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看到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林則徐,看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到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他們一直以天下為念,執著追求著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們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撐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鼓舞著我們!



 

  • ·宋詞名句
  •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辛棄疾    《摸魚兒》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      《永遇樂》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    《念奴嬌》

    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陸游    《夜游宮》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48

    [新一篇]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舊一篇] 青春都一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