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譯文]  層層山巒疊嶂,糾結在一起,似乎沒有了去路,猛然間,只見無數帆船,忽隱忽現地從遠處駛過來。

  [出典]  北宋 王安石 《江上》

  注:

   1、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曉云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 忽見千帆隱映來。

   2、注釋:

    秋陰:秋天的陰云。

  曉云:一作“晚云”。

  低徊:一作“低回”。

  繚繞:因為重重青山回旋盤結,致使江流曲折彎繞,回環旋轉。

    隱映:時隱時現。

 

   3、譯文1:

     江北陰沉的秋空開朗了一半,但含著雨意的暮云仍在低處徘徊。層層山巒疊嶂,糾結在一起,似乎沒有了去路,猛然間,只見無數帆船,忽隱忽現地從遠處駛過來。

    譯文2:

    一個秋天的早晨,詩人站在江的南岸向北岸望去,只見天色陰沉沉的,剛剛透出一半亮色。壓低的云層含著雨意,徘徊不定。 詩人的目光移向對岸的青山,發現山勢曲折纏繞,江流迂回蜿蜒,心頭不禁涌起一陣困惑:路在何方?忽然看到無數面白帆在山林的掩映下,正隱隱約約向近處駛來。

  譯文3:

   秋天的早晨,江的北岸天色-陰-沉沉的,低低的烏云含著雨意,在天空徘徊著,-陰-晴不定。既不愿望對岸的青山,山勢曲折纏繞,江流迂回婉轉,心頭不禁涌起一陣困惑,路究竟在何方?忽然間,無數面白帆在山林的掩映之處隱約駛來。

 

   4、王安石生平見 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和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5、王安石晚年辭官閑居于江寧府(南京)城東門與鐘山之間的“半山園”,飽覽山光水色,寫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絕句。連黃庭堅也稱贊:“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

  詩的頭兩句寫天,后兩句寫地,可見詩人眼界開闊而幽深。寫天的同時既交待了地點(江北)、季節(秋)和時辰(曉),又寫出了陰晴莫定的天氣變化。“江北秋陰一半開”,似乎有了由陰轉晴的趨勢,誰料想都秋天了,氣候還如此變化無常,逆轉為“曉云含雨卻低徊”。陰——半晴——濃陰,不僅是天氣變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調的變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還有一個低首徘徊的詩人。然而從詩的后兩句可以明確看出另一層深意,詩人不甘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追求光明。詩人放眼遠望,視野被“青山繚繞”的阻斷,陷入了“山重水復疑無路”境地,仿佛前程一片渺茫。就在這時,詩人筆鋒一轉,在“青山繚繞”之中,忽然遠遠地看見“千帆”山林的掩映下,正隱隱約約向近處駛來。

  視野一下子就變得豁然開朗,眼前開闊了,暢通了。詩人在字里行間巧妙地暗含著對時事與某種人生哲理的深刻體驗。這種思理與抗爭是積極的,向上的,與婉約派詞人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消極頹廢的人生態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比。

  此詩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獲得精神啟悟而作。

  但是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

  詩人放眼遠望,視野雖然遇到“青山繚繞疑無路”的阻塞,卻又在 “忽見千帆隱映來”中,視野變得豁然暢通了。詩人對光色體察甚細, 遠處的千帆時顯時隱,是對應著天氣的半晴又陰對江面能見度的影響的。

  反抗陰暗,便能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這就是詩人借山光水色的 變化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學、或政治哲學。因此,此詩是以富有辨證法的思理取勝。

  這種思理是積極的,人們讀到南宋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會聯想到它。

 

    6、此詩表達了蕭散恬淡的心緒。詩寫泛舟江上所見景物。寫了秋陰,寫了云、雨,寫了青山和遠處映影影綽綽的風帆,都是很開闊、很宏大的物像,然而,整首詩造成的藝術境界卻不是雄健豪邁,而是空明幽淡,其關鍵便在一個“遠”字。詩人攝取了各種遠景構成他的畫面。

    首句令人想見雨過天晴,陰云半開,一抹藍天已帶上了晚霞的輝光,給人一種悠遠的感受。次句則將黃昏時的云霧寫活了。“低徊”本指人的徘徊沉思,這里卻用來表現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緩慢地移動,情趣橫生,靜中有動。詩人在這兩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圖。景物的描寫,低徊容與,悠然靜穆,所以幽遠淡雅便成了這幅畫的基調。

    三、四句從云轉到江邊的青山,寫出了江行的特殊感受,不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蘊深邃的哲理于尋常景物之中,啟人遐思,耐人尋味。這里青山的回環曲折,帆景的時隱時現,也都構成了淡遠的畫面,與上面兩句渾然一體,融匯無間

 

   7、 其實未來是美好的,就看我們有怎樣的冷靜、耐心和毅力等到柳暗花明的到來。

  吟誦著王安石的“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這兩句詩時,不單是欣賞這難以言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而是從中領悟到它所蘊含的哲理思想的啟示——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冷靜的等待中積極進取,那么,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8、時代終歸在發展。現代人在面對東、西、南、北時不會再有方向的輕易迷失,也不會在尋求出路和探尋思路時僅僅是黯然神傷。時至今日,多出的是一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心,多出的是"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的恍然大悟。這些改變,并不是現代人為了標榜自我意識和物質堆砌的結果,恰恰相反,這是歷史覺悟與自然風物的幻化與積淀。

 

   9、“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如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這兩句詩句都在說明一種危機中蘊含的機遇,去年對我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一年,這不平凡的一年濃縮了我們通常情況下十數年間才能體驗到人生的閱歷。美國實體經濟中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引發次貸危機,次貸危機再演變成金融危機。并向實體經濟蔓延。在這種人人為之恐慌的危機下,怎樣做個智者去勇于面對危機尋找機遇,而是不去做一個去抱怨命運的不公的愚人

    沒有黑夜,就不會有黎明!危機中蘊藏機遇,因為機遇知垂青有準備頭腦的人,當機遇來臨,智者能發現它,利用它走向成功,愚人往往錯過它卻抱怨命運不公。可惜的是,危機也是機遇這個道理很多人懂得,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呢?所以危機中發現機遇,這也是一種機遇。

 

   10、“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以低碳為標志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正在興起。

人類的發展實踐表明,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方式。在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的背景下,由“高碳”向“低碳”轉型,正在成為世界各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國家理念,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的愿景,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城市是經濟以低碳產業為主導、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會為建設藍圖的城市。低碳不僅是時代的命題,更是時代的要求。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繼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經濟革命浪潮,必將推動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轉變

 

     11、歲月荏苒,風云變換,日升日落,江河送往,朝興朝衰,歷史銘記。中國人越出了苦海,走上了自由、和平、幸福的道路。前進的道路上總是有風雨。一場人們不愿意看到的文革風暴,遮住了人們的雙眼,阻住了祖國母親前進的道路。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改革的大潮給中國帶來了希望,也迎來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黃金發展時期。盡管前進的道路上也曾有“摸著石頭過河”的問題,但也讓我們偉大的母親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在趨向肥沃的改革試驗田里,科學播種,科學經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12、彎道是豎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一扇紙糊的門,只要你勇于捅破,你就會發現,前方的路天寬地闊,一馬平川;彎道是蹲在成功門前的看家狗,怯弱的人望而生畏,逃之越急,它便追你越緊……

  世上沒有不彎的路,人間沒有不謝的花。彎道本來就是人生旅途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不過彎道,不敢向彎道挑戰,你就享受不到前方的美麗景色。“云開巫峽千峰出,路轉巴江一字流”,一個“轉”字,道出了“彎道”的妙趣;“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一個“忽”字,寫出了“超越彎道”的喜悅。

  人生何嘗不如此,高山、沼澤、激流像彎道一樣呈現在你面前,你要想走過彎道,一帆風順只是夢想,摔倒了,躺在地上呻吟,只會使自己成為“一堆枯骨”,咬咬牙,爬起來,接著向前走,才能把高山踩于腳下,將沼澤夷為平地,化激流為前進航道,視彎路為挑戰機遇。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早在中年時就兩耳失聰,人生步入了彎道險區,可是他沒有被彎道擊倒,迎接命運的挑戰,克服常人難以經歷和想象的困難,堅持創作,終于越過險灘,轉過彎道,《第九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偉大作品相繼誕生,步入了人生輝煌的康莊大道。

  也許,所有艱難險阻都是通向人生驛站的鋪路石;也許,每一陣雷電霹靂都是響于青春歲月的美妙音樂;也許,每一個彎道都是向我們召喚的振臂呼聲!司馬遷忍辱負重創史記,曹雪芹滿腔辛酸成紅樓,諾貝爾動天炸響震世界。他們都在彎道前挑戰自我,挑戰人生,勇于超越,彎道之于他們,實在是一筆豐富迷人的財富。

  生命,總是在彎道中茁壯,
  理想,總是在彎道中成熟。
  意志,總是在彎道中堅強。
  人生,總是在彎道中成長。(2009年高考作文)

 

    13、從窘境到通途,從大悲到大喜,這樣的際遇可遇不可求,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比較容易修煉的境界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試想,隨意而行到流水盡頭,前方似乎無路可走,何不索性席地而坐,抬頭看看云卷云舒,感受一下風起風落。這樣的通達閑適、飄逸蕭散、灑脫恬淡,何嘗不是一種別樣的情趣?

  古詩中這樣的景象和意境很多,比如“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雖然王維、王安石、陸游這些詩人所處的時代和各自的人生境遇不同,但是,他們都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在郁悶時看到了美好。

  晉代武陵捕魚人在“忘路之遠近”時“忽逢桃花林”。名士劉子驥聽說乘興前往,卻沒有找到桃花源,不久郁悶病死。人生有太多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于是就更應該關照生命中哪怕微乎其微的美好。

  生活不僅是抱怨,抱怨也并不會減少郁悶。何不通透一些,恬淡一些,到抱怨的另一面去尋找欣悅?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48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