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一面破碎的鏡子—— 從張懸說起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在張懸事件之后,我突發奇想,在微博上發出這樣一段話︰


“對70歲以上的臺灣人來說,出生就是日本殖民下的臺灣人;對65歲以下的臺灣人來說,出生就是中華民國治下的臺灣人。然后,出生就相信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大陸人,正要求所有的臺灣人改變身分,成為中國(實際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臺灣人。”


在我的觀念里,就連我自己,都是破碎、散落在地面的鏡子碎片,誰說他了解我,我第一個反對,因為我都不能完全了解自己,我都撿拾、拼湊不了這許多碎鏡,旁人僅憑一、兩片碎鏡,如何能了解我?


我是如此,臺灣問題更是如此。從橫切面來看,臺灣問題包含國際政治、兩岸經濟合作、兩岸民意、兩岸政治、中華民族情感等;從縱切面來看,兩岸關系包含對現狀描述、對未來的推論、揣測,以及對未來的夢想等。我擺出的,是一片縱切面的現狀描述碎鏡,藉此,想知道大陸網友從這片碎鏡中映照出如何的臺灣問題圖像。


當然,就像電影蒙太奇,幾個純然靜止的畫面,接續在一起,也可以演繹出一段故事的串連或想象。在這許多臺灣問題、兩岸關系的碎鏡之中,選擇擺出這面碎鏡,我是有私心的。它雖然歸類于對現狀的描述,但卻不是價值中立的,它最少包含以下價值︰


1.臺灣人的悲情。從西班牙人、荷蘭人、明鄭、滿清到日本人,再到國民黨,對臺灣人來說,尤其“二二八事件”之后,包含國民黨在內,都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臺灣人永遠是“眾人騎”、“無人疼”的被統治者。對這點,大陸國臺辦早已經表明,了解臺灣人民當家做主的心愿。國臺辦業已容納了臺灣人的悲情。

 

2.彼此理解。如果不能理解臺灣的歷史,就不能理解臺灣人民期望當家做主的心愿;反之,臺灣人民如果不能理解多數大陸人民從出生、受教育之始,就已經接納的民族主義精神與觀念,就不能理解大陸人民對臺灣不時呈現的逆抗言語。唯有彼此理解,之后才能理性對話。

 

3.教育問題。目前為止,兩岸的教育環境都不是完全的自由化,反映的都是統治者的歷史觀與價值觀,于是,一代一代復制的結果,就是兩個僵化思維的對抗。兩岸關系的長遠發展,應該基于一種開放的教育思維,如此,則當代人不能做到的事,可以期待下一代人做得更好。

 

4.歷史問題。歷史,從某個角度來看,就是政治大環境,它是一股巨流,多少年來,吾人及先祖的生命歷程都受其左右。出生而為日本人的李登輝,并沒有太多的反抗而成為日本人,出生而為中華民國人的當代臺灣人,也理所當然地接受了國民政府退守臺灣之后的歷史命運,出生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子民的大陸人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早期政治動蕩及改革開放之后政治大環境的左右。然后,難道兩岸關系就只能順著這樣對抗性的歷史宿命前行嗎?這是我的質疑,我期望以當代人的智慧,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微博發出之后,收到許多評論,一個在大陸從事媒體工作的臺灣女孩回應說︰“你的粉絲都太太理智了,張懸表示羨慕。”事實上,我也很慶幸,慶幸于一則我比較在乎的微博,可以收到這么多,嗯,不能說完全理性,但相對理性的聲音,經過整理(你知道,需要整理)之后,呈現如下︰
必須先提到一種聲音,有網友說︰“這里面說的都是事實,沒什么好說。”但也有網友對這段說法提出了質疑。第一種質疑是說︰


“你少說一個,8,90歲以上來臺灣的大陸人,認為自己是大陸人,不認同對岸政黨,但是又被迫跟著政府來臺灣。在臺灣結婚生子,不想自己的小孩變成對岸的人,又想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團圓。這些人,在臺灣,叫外省人;在大陸,我不知道叫什么?”


是的,臺灣是存在這樣的人,但逐漸凋零。此外,臺灣歷次民意調查中,都存在一個比例不大的“急統派”,他們對于“成為中國(實際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臺灣人”并沒有太大的反感,甚至努力追求。只不過,因為比例原因,我沒論及他們。


另一個質疑聲音說︰“要求臺灣人承認自己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確對臺灣有些不公平,畢竟中華民國政府還存在著。但是,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和在國民黨統治下的性質是不一樣的。”


這個質疑也言之成理。相對于“急統派”,對臺灣另一個少數的“急獨派”來說,荷蘭、西班牙、國民黨都一樣,都是外來政權,但對多數臺灣民眾來說,民族情感還是存在的。不過,這一質疑,并不妨礙我的初衷。
其次,要特別提到許多“唯實力論者”的評論。摘選如下︰“臺灣人認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國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本事把你的旗子掛在國際場合才行,有本事讓全世界都承認你是國家就對了。”


“所謂的中華文明是什么?臺灣過去是邊陲,在滿清割讓臺灣的50年內,臺灣已塑造了不同于大陸的文明基因。光復后,只剩下失敗者的叫囂。臺灣過去無力代表中國,今天也無能代表中國,更別說未來。”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如果未來解放臺灣的戰爭貴省贏了,自然是‘侵略’;輸,將來的史書上自然寫‘解放’,這還有疑問?”


“對待臺獨勢力,就應該靠海陸空三軍,誰敢提日本和民國,就斬盡殺絕!”

 

(臺灣是一面破碎的鏡子。圖片來自網絡。)


私以為,這種“唯實力論者”是很可怕的思維模式,也是我最反感者。依此等邏輯,在國際社會中,沒實力就當孫子,有實力就當霸主,弱肉則強食,這似乎很多人認可,但同樣的邏輯如果放在國內社會,見到強凌弱、大欺小,只能忍氣吞聲,期待“有為者亦若是”,期待自己有一天成為凌弱的強者。如此一來,社會將永無寧日、永遠斗爭,怎能稱得上“和諧”?


第三,有從“民族情感”著手,對筆者(當時為“博主”)諄諄教導︰


“寶島和大陸如斯之近、文化血脈本就一源,生分了。再說了,大陸人臺灣人怎么說也是中華人;即便我等如是想、如是盼,即便表達不一定如我溫柔,那也不叫‘要求’;進一步說,大陸50余少數民族都一家,寶島怎么可能離開大陸而‘獨立’于世?求同存異、也就是眼下觀念理念尚有差異。”


“很多大陸人說的‘中國人’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非中華民國,而是同文同種有五千年歷史的一個種族的人,否則,那些認為自己也是中國人的臺灣人難道變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了?兩岸的確分治,短期也難解這個問題,所以我認為兩岸不要內耗,合作加油發展,給人民帶來福祉才是最重要的。”


“我本人完全支持民主自由,但是臺灣真要宣布獨立的話,情感上將會非常難以接受,跟洗腦什么的沒關系,也許是傳統士大夫大一統情懷。”


“我支持民主,反對專制腐敗。但是臺灣想獨立,對不起,不可以。為什么?因為那是中國臺灣省。”


“我意思呢,就是感覺大家是有血緣關系的兄弟,但到底是走散的養父母關系也好,離婚再婚的后爹媽也好,你認同大家是一個家族的,我就心安了,上邊父母政府打架歸他們打,意思就是,你別翻臉不認人,至于認完了要打要殺要罵,那是后面的事。”

 

……


當談及民族情感時,多數大陸網民將“中國”指向“中華民族”,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并以此向臺灣民眾伸出友誼之手。這樣的“教導”,可以理解,出自大陸民眾長期以來的民族精神培養,但臺灣民眾難以接納的原因,當“翻臉不認人”、“要打要殺要罵”時,虛擬的“中華民族”是不會也不能出手的,實存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才能,“政府”的權力地位遠遠高于“民族”,于是,在對彼岸“政府”仍難認同的情況下,要求臺灣民眾略過“政府”、擁抱“民族”,可能有所困難。


更重要的,可能是“相互尊重”的問題。大陸民眾有民族主義的堅持,臺灣民眾有“以小事大”的恐懼、有“當家做主”的心愿、有“外來政權”的担憂,兩岸若能相互理解與尊重,交流交往必然和諧許多。對此,許多網友也論及︰


“臺灣加大陸還有香港澳門一起等于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中華民國也簡稱中國,一個國家兩個政權而已。臺灣人少一些優越感和偏見,大陸人不要動不動就喊武力收復臺灣,都多一些尊重,就萬事大吉啦。”
“中華民國不是中國?支持張懸,人往往不會換位思考,站在臺灣人的角度看看吧。”


“對臺灣有了一點了解以后,在這個議題上我不太愿意扯上‘中國’這兩個字,在我眼里你們就是臺灣人,因為同文同宗,所以有一點親切感,但我也知道你們跟我們有太多的不同。我雖然不認同你們的想法,但尊重你們。”
“大陸還沒有走出100年來被欺負的悲情,也在到處炫耀快速崛起的傲氣。臺灣也沒有走出被打壓被孤立的悲情。如果兩岸能真正理解對方了,估計統一也不遠了。”


“我覺得你說的太對了。很多大陸人無法站在臺灣人的立場上理解臺灣人的心態。”

 

……
對兩岸民眾來說都一樣,相互尊重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并包含許多先天、后天的環境,先天無法操控,后天的政府宣傳及教育就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也是我最關切者︰


“我覺得主要是大陸政府的宣傳有問題,從小就教育臺獨分子只是極少數,殊不知臺灣主體意識才是臺灣的主流價值,當他們發現這樣的事時當然會把你定性為極少數。”


“我想大部分大陸都會認為臺灣人應該是中國臺灣人吧,至少我身邊大部分人是這樣的。我覺得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片面的教育和對臺灣和臺灣人不了解。當兩岸交流越來越普及,大陸人越來越自信,思想越來越開放的時候這樣的現象會減少很多的。”


“大陸人不是一出生就相信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是從小到大學校一直這樣教育,腦子被洗了,怪不得他們,大陸的歷史課本的可信度不到10%。”
當然,針對宣傳及教育問題,也有網友批評了臺灣︰

“中國的狹義概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義概念是中華,也就是1949年前中華民國版圖,其實中華民國也可稱為中國。在20年前,臺灣人不也對自己是中國人有高度認同嗎?現在和中國切割,只取它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意思,忽略它代表中華的意思,碰到就百般嫌棄。”


因為對這則微博引發的反應非常感興趣,自己又轉發了一次,期待得到更多的評論,而看了這許多評論之后的感想,其實和自己初始的認識并沒有太大差別,亦即,從這樣一個將事實論述拼湊而成的微博、一片臺灣問題的碎鏡中,映照出大陸網民對臺灣問題的認知,是一小部分唯實力論,絕大多數人訴諸民族情感,一部分人呼吁相互尊重、一部分呼吁從宣傳教育改變人心。


“所以呢?你們怎么辦?”一位網友的簡短評論,我愣了半天。“我也只能繼續吶喊了”,心想。繼續吶喊理性、繼續吶喊相互尊重。

 

(責任編輯:王晶)


朱建陵 2013-11-13 02:21:48

[新一篇] 褒貶無定論 是非有春秋 蔣介石

[舊一篇] 我的維吾爾兄弟,您可知災難來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