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美學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聯合主辦的“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02年10月18-20日在北京舉行。來自英國、美國、德國、意大利、日本、韓國、加拿大、印度、荷蘭、芬蘭、希臘、土耳其、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澳大利亞和中國(包括臺灣和香港)的近百名美學家參加了這次中外美學交流的盛會。與會代表對許多重要論題展開了深入的對話與討論,述要如下:
1.走向跨文化的美學 東京大學教授佐佐木健一通過希魯斯的戲劇《壩上鼓手》闡明“放眼人類史詩”這一觀念。他提出從長遠角度看待人類歷史與文明,放眼縱觀歷史就像看一部史詩。因為這部具有史詩風格的法國原創戲劇采用日本牽線木偶的形式關注了現代文明的命運。意大利學者馬其阿諾集中討論亞洲美學原理在當代世界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她闡釋了東方概念的地理意義與隱喻意義,以及如何在跨學科和跨文化條件下看宇宙與人的活動,最終提出一份新世界美學大綱。漢城國立大學的金明煥教授,用韓國面具舞劇作為一個文化上自我確證的實例,彰顯了韓國美學的民族特色,但其內在意味的可傳達性或可溝通性則會超越文化的邊界。德國學者卜松山在論及中國詩歌的翻譯問題時,重點指陳了語言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與不可譯性的互動關系。有的中國學者認為,當代西方的一些哲學家表現出了一種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這與傳統中國的哲學具有共同之處。反映在藝術哲學或美學領域也是如此。在分析東西方美學相通的同時,有些學者強調指出,中國與西方哲學的相通并不等于一種觀點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楊義研究員將中國詩歌的基本特性歸納為三種,即生命詩學、文化詩學和感悟詩學,其中對“感悟”的解釋和翻譯引起了中外學者的爭論。
2.東西方美學的比較 美國學者理查德·舒斯特曼認為,實用主義美學的基本特點在于通過“生活藝術”和“身體美學”(somaesthetics)等概念,堅持藝術對于改善人類生活所起的積極作用。藝術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強健人的體魄,提高整個群體的生活質量。因此,從倫理學和政治學的角度來看,美學與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德國學者沃爾夫岡·韋爾施發現,近200年來的現代西方思想和藝術表現手法,具有一種強烈的人類中心主義特征,自然界的其他生靈與物種只是人類的陪襯而已。與此相反,亞洲的藝術則常常表現出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態勢,隱含一種由所有生物組成一個共同體的意識。這種東方式的獨特意識,會啟發人們產生新的智慧,打造一種能夠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美國學者大衛·布魯貝克在闡述梅洛-龐蒂與東亞美學的關系時,特別指出梅氏美學思想與老子哲學中的相通之處。加拿大雷維德拉·辛格教授在談到叔本華哲學的生成因素時,深入地揭示了叔氏與印度美學的關系。還有的西方學者明確指出,東方美學是當代藝術教育理論的淵源,認為與西方教育傳統相比,亞洲傳統的藝術哲學處在一個主張天人合一的環境之中,中國的藝術哲學尤為如此。
3.東方傳統美學的現代意義 就中國美學而言,北京大學的葉朗教授特意介紹了近年來中國美學史研究方面的發展與主要成果。來自香港的文潔華博士著意探討了儒家思想中有關人體表現的有關論述。來自山東大學的周來祥教授與國內的一批中青年學者主要對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和諧等進行了深入而具體的理論闡述和文本分析。美國學者杰克·斯佩克特用詳盡而有說服力的例證和圖片資料,形象地描述和展示了中國書法對20世紀早期的法國與英國現代主義詩歌和繪畫的影響。另外,部分中外學者在討論自然和生態美學與東方美學的關系時,特別強調了這一課題在后現代語境中的理論意義,及其對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中國所具有的現實意義。
4.藝術的當代境遇 斯蒂方·阿特尼分析了中國的書道,闡釋了書法的“虛無之境”。在當代西方藝術哲學界,藝術終結論是熱點話題之一。阿瑟·丹托關于藝術終結的著作最近被譯成中文,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關注。柯提斯·卡特分析觀念藝術時指出,觀念藝術代表了從客體到觀念或概念的轉變。觀念藝術實際上已成了全球性的事業,在歐洲和北美乃至亞非拉均有重要的進展,因此,有必要將觀念藝術看成是在各自背景下藝術全球化的表現。克羅地亞學者艾爾雅維奇探討了藝術終結的問題。博丹·迪米多克則分析了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與藝術觀念。所有這些論點,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表明了全球化語境中的藝術哲學的問題。
5.中國美學的現狀 本次國際美學會還向國際美學界介紹了現代中國美學的發展歷程。會議秘書處專門組織和編選了一本英文小冊子,介紹現代中國美學與中華美學學會的情況。會議期間組織了現代中國美學圓桌,中國學者分別介紹了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蔡儀和李澤厚等人的美學思想。除此之外,許多國內學者還專門就中國美學的某個方面與一些重要范疇,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釋。
哲學研究京92~94B7美學楊平20032003 作者:哲學研究京92~94B7美學楊平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