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傳統美學的價值論研究及未來走向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862 (1999)11—0019—03
  世紀之交,在中國美學的研究領域內,一種系統總結傳統美學的人文智慧,深入思考傳統美學的現代意識,努力發掘傳統美學的當代價值的研究態勢已日益引人注目,“回到中國美學”,似乎已成為許多研究者的共識。因而,有進行新的價值評估,發掘其現代意味的必要。
      一、關于中國傳統美學價值內涵的探討
  以哲學價值論為視角,努力發掘傳統美學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智慧和整體的價值特征,是90年代以來中國傳統美學研究的新特點。
  在對傳統美學人文智慧的探討中,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有豐富的人學思想,由此也形成傳統美學豐富的“人學智慧”。儒家美學強調,美的根據在人,在人的精神和人格,是倫理人格的感性體現。美的本質為理義;美的形態是中和;美的功能在成德。這是儒家美學體系的主體結構,它是始終圍繞社會理性與個體感性的關系來思考審美問題的(作者同時也認為儒家美學有其偏狹的一面)。以境界為美,以體驗為審美,以自然為美的極至,這是道家的美學體系,其實也就是中國古代的美學體系。而魏晉時期所推崇的“神與物游”、“氣韻生動”,唐代所推崇的“離形得似”、“境生于象外”和“心性為本”,明以后所推崇的“發乎情性,由乎自然,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等美學主張,均是傳統美學“人學智慧”的體現。而另一種觀點把中國傳統美學的人文智慧概括為“人生智慧”。它認為,中國古代美學是一種人生美學,它是以人為中心,基于對人的生存意義、人格價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尋和追求,旨在說明人應當有什么樣的精神境界,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精神境界,所以,中國古代美學具有極為鮮明和突出的重視人生并落實于人生的特點。無論是儒、道美學,還是佛教禪宗美學,均在人生境界追求、人生價值取向和理想人格建構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比如儒道美學與佛教禪宗美學,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為最高的審美理想與最高的審美境界。儒家孔子認為,人生境界的追求是由“知天命”到“耳順”,再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過程。道家的老子則把“同于道”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與一種極高的審美境界。而莊子則有對“無所待”而“逍遙游”的理想境界的向往。禪宗則追求超越人世的煩惱,擺脫與功名利祿相干的利害計較來達到絕對自由圓融的人生境界。
  在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獨特性和整體的價值特征的思考中,一種觀點認為,中華美學思想的獨特性表現為早熟性、有機辯證性、居塵出塵性、包容開放性。其富有生命力的價值為,第一,包舉天、地、人三才的大審美觀,實現了審美本體論與審美方法論的辨證統一。第二,身心一元論的審美氣化說與審美頓悟說,融生理、心理和精神的氣化運動為一體。第三,擁抱生命又超越生命的審美思想人格追求。總之,中華美學是一個由其獨特的性質、結構和功能構成的“生生不息”的體系,是一個極富生命力和潛力的精神生態系統,具有極大的開放、包容和創化的機能。也有論者指出,人文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它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與道德追求,同時又具有鮮明的藝術化或情感性成分,是一種重仁講情、崇藝重生、強調和諧的文化。這種突出的人文精神傳統,形成了中國傳統美學乃至傳統的文藝理論的獨特價值,即對藝術生命的高度重視,對高尚人格的極力推崇,對藝道合一的不渝追求。另一種觀點認為,“天人合一”不僅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哲學基礎,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個美學命題。“天人合一”建立在“心性”論的基礎上,它將自然之“天”人情化,又將人情形象化了,二者合而為一,構成審美意象。“天人合一”是生命的模式,它以“生”為本,又以“樂”為最高境界。這種境界理學家通常稱之為“孔顏樂處”,它實是超道德的審美境界,“天人合一”說通向審美的途徑有合一、交感、心性、重生、重樂等方式。“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是真的、善的、又是美的,亦或說它是化真為善,又化善為美的境界。也有論者認為,中國美學生死反思中,顯示出美的智慧之光,并突出體現了重“生”的生命美學智慧。植根于原始生殖崇拜的中國文化與哲學,十分重視人的現世生存,漢字“美”的初形也體現出以生命為美的觀念。在儒家美學中,從孔子對時間性的詩性領悟到《周易》的生命美學,成為后世許多重要美學思想的源頭。莊子美學體現出對于生死的審美超越。魏晉時代在死亡的反思中激發濃烈的藝術精神,促進了人的美與自然美的發現。禪宗美學則體現了禪者勘破生死的精神美與審美解脫。總之,以價值論的視角審視中國傳統美學,其可發掘、可借鑒的思想價值資源與意義是十分豐富的。
      二、對中國傳統美學當代意義的思考
  在梳理和總結中國傳統美學人文智慧和價值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發掘古典美學的當代意義,也是近年來中國傳統美學研究的一大熱點。其特征之一是,以當代文化困境為參照,發掘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意義。有學者指出,西方知識界很多人都為他們面臨的人類生存的困境、藝術的困境和人的價值危機感到焦慮,他們不知道,充滿著東方智慧的中國傳統美學對于他們擺脫面臨的藝術困境和精神危機,卻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極為寶貴的啟示。比如儒家美學對當代的啟示就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從當今世界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衡看,儒家美學對我們的啟示是,應非常重視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有人把儒家文化的特點概括為重視人文精神、重視人文教養的傳統,而這種人文教養的目標,則是高尚人格的塑造,是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儒家美學正是以詩、禮、樂的方式來塑造一種高尚的人格,其本質就在于能夠超越物質的、功利的需求,而突出一種高尚的精神需求,即“仁”的需求。儒家哲學和美學的這種特點與傳統至少在德國哲學家沃爾夫、黑格爾和伽達默爾那里得到呼應;其二,從當今世界人的內心生活的失衡看,儒家美學對我們的啟示是:現實的入世精神與保持一種歡快、和諧、悅樂的心理狀態應當是和諧統一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在儒家那里,審美世界和功利世界,閑心(審美之心)和競爭心、功利心,在同一個人的身上是可以統一起來的,這種思想對于當代人也是很有啟發的;其三,從當今世界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失衡看,儒家美學對我們的啟示是:人與萬物是同類、同伴,是平等的,應該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在儒家美學看來,“人與天地一物也”,“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如果萬物都能按照它們的自然本性獲得生存,那么作為和萬物同類的人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真正的美感。儒家“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大樂與天地同和”的精神是值得大大發揚的。也有學者認為,由于當代文化以流行、形象和消費為結構要素的功能性轉移,作為當代個性生活的總體情態,當代文化表現了個體心理的結構性失衡。面對當代文化的困境,有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和美學的必要。其深層原因在于,中國文化作為現實的人倫文化,正是通常美學,或以美學的形式,完成了它的最高境界的創造。比如在天地之間立其心,作為中國美學的獨特精神。它確定了中國美學處理有限與無限、有我與無我、形象與意義關系的特殊路線,并體現了特殊的旨趣,即中國美學有一種包涵著人間意味的超越意識。這種人文意向在當代社會是自有其深意的。另外,中國美學精神的最高理想是超審美的,是以天地之心為內含的生命意識及其實踐。樂生則是這種生命意識的核心。以天地為心,審美而又超審美,中國美學以其現實而又超越的關懷,為個性生存提供了一種安身立命的境界——樂生。在現實的人生中,以天地為心,重塑樂生的文化心理,這是傳統中國美學對當代文化的意義所在。
  對中國傳統美學當代意義的探索,其特征之二是系統總結傳統美學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作用。有論者指出,中國傳統美學在其理論意義上,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寶藏的一個豐富、珍貴的重要方面,呈現出不同于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獨特的思想意義與價值。同時,對于當代世界經濟趨向一體化,世界政治格局步入后冷戰時代的后現代文化背景下,在西方美學話語占有主導地位,中國美學處于邊緣性話語地位,甚至有“失語”之憂的現代語境下,如何重構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美學理論體系與現代美學話語,都具有不容否認的重要理論意義。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同時也體現于對于當代審美與文化、社會與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實踐意義。即在發展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如何保持發展高度的精神文明,解決中國人自身在現代文化境況中的精神矛盾、困惑與危機方面,中國傳統美學當有其發揮效能之處。中國傳統美的人文資源,在經創造性現代轉化后,當對現代中國人的精神文明建設與精神世界的構筑起到應有的作用。
      三、關于中國傳統美學研究的未來走向
  對于傳統美學的未來走向有學者指出:在世紀末,西方當代文化正在尋找漢語文化傳統的智慧,以矯正自己邏格斯中心主義的弊端,21世紀可能是中學西漸的高潮,如果我們能走出單純的西學東漸的心理慣性,重建傳統意識,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給以現代的解讀,就可以使世界文化分享我們的民族智慧。是人,不是科技,將成為21世紀文化建設的焦點;是心靈的建設,不是工具的改進最緊迫的關系到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延續與弘揚。傳統美學研究的未來走向應面向21世紀的文化建設和人的現代性。也有學者在總結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這一理論熱點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綜合創造論與我國文化與美學及文論的未來走向問題”。作者認為“綜合創造”論就是要處理好立足本土和面向世界的關系,使繼承歷史傳統和體現時代精神很好地結合起來。按時代的和民族的需要,進行科學的綜合再創造。美學及文學藝術理論是文化領域的特殊部門或學科,它們是被包含在一定的文化或文化體系之內的,因而,也應以“綜合創造”論的原則去解決傳統與當代的問題。從科學的對待傳統文論和美學思想而言,至少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 傳統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精華與糟粕并列雜陳,我們的鑒別、篩選既應堅持科學的原則,也要謹慎、細心。2、 對一些具有普遍意義并且至今仍然不失其時效的理論原則,需要在繼續深入研究、發掘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發展。3、本身就包含著非常有價值的思想和經驗,只是由于以往我們不肯認識到它們的意義,討論不夠,對這些美學資源,需要用科學的觀點和新的方法,并打破它們各自的界限發現它們的意義的價值。總之,以綜合創造論的原則,重新發現中國傳統美學的人文智慧與當代價值,這將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傳統美學研究的基本走向。
哲學動態京19~21,36B7美學李西建20002000李西建:陜西師大中文系 陜西西安 710062 作者:哲學動態京19~21,36B7美學李西建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19:00

[新一篇] 關于“月亮問題”的哲學思考

[舊一篇] 關于中國美學史研究的對象與方法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