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0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63(2002)4-0007-18
阿爾都塞,對于中國學界并不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字。(注: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 er 1918-1990):阿爾都塞1918年10月16日出生于阿爾及爾近郊的比曼德利小鎮。其父 是一個銀行經理。阿爾都塞從小信奉天主教。1924—1930年,他在阿爾及爾讀小學。19 30—1936年在法國馬塞讀完中學。1937年曾參加天主教青年運動。1939年考入法國巴黎 高等師范學校文學院。同年,因戰爭中斷學業應征入伍。1940年6月被俘,囚禁于德國 戰俘集中營內直到戰爭結束。1945—1948年重入高師讀哲學,師從巴什拉教授。1848年 以《黑格爾哲學中的內容的觀念》獲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80年11月16日,因精神病 發作,誤殺其妻。1990年去世。主要著作:《孟德鳩斯:政治與歷史》(1959年),《保 衛馬克思》(1956年),《讀資本論》(1965年),《列寧與哲學》(1968年),《自我批評 材料》(1974年),《立場》(1978年)。)無論在國內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還是 在文學評論、電影理論或美學理論的討論里,他的所謂“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可能 都會耳熟能詳。可是,在今天阿爾都塞越來越光亮于后現代語境中的時候,我們卻對他 的學說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巨大的當代輻射力感到茫然。疑問只有一個,我們是否誤讀了 阿爾都塞?我的回答是,可能。
阿爾都塞是一位應運而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學哲學家。比之于燥熱不安的西方馬克 思主義人本學派,他似乎是冷靜而理性的。在他的著作中,并沒有從內容上提出什么簇 新的觀點,形成獨特而系統的框架體系,如果我們用一句話去概括他的理論,無非是他 借用了巴什拉、拉康、福科等人的后結構主義話語告示人們應該如何科學地理解馬克思 主義。(注:阿爾都塞的思想語境是1960—1970年的巴黎學界。巴什拉、拉康與福科的 思想是阿爾都塞復雜語境的理論支撐。說到阿爾都塞與福科的關系,有學者評論說:“ 他們似乎都共同關注人的主體活動必須具備的無意識結構,人的話語所采取的難以理解 的復雜形式”,以區別于人本主義的主體哲學。他們之間關系是一種互相影響的關系( 柯林尼可斯:《阿爾都塞的馬克思主義》,遠流出版公司(臺灣)1990年版,第11頁注3) 。在一定的意義上,阿爾都塞與福科的70年代的思想更為接近,只是后來后者的觀念又 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前者則是原地踏步的多。)阿爾都塞的哲學邏輯有極大的針對性, 他公開提出要保衛馬克思,反對從青年盧卡奇到弗羅姆、列斐伏爾的人本主義哲學傾向 ,阿爾都塞哲學的出現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內部的一種重要的歷史性理論反撥。時代 給理論的歷史痕跡是自然的。
我認為,不能簡單地把阿爾都塞的思想稱之為“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而加以貶斥 。因為從阿爾都塞的整個思想發展來看,他還是一個堅定的共產黨人,固然他的理論表 述方法中存在著種種未必合法的理論挪用,他對馬克思的解讀尚有大量的武斷臆想,但 阿爾都塞的學術立場無疑是馬克思主義的(注:在這一點上,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前蘇東 理論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科學主義思潮是非常寬容的。1978年前蘇聯理論界出版了 第一本全面批判“新馬克思主義”的論著,書名《在“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的反馬克 思主義》,這是一本囿于嚴重教條主義觀念的著作。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幾乎所 有人本學派均靶上有名,可偏偏沒有科學主義傾向的學者(別索諾夫:《在“新馬克思 主義”旗幟下的反馬克思主義》,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而無獨有 偶,1984年由前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著的《當代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一書中,卻 給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學主義者們較大的介紹篇幅。其中,固然也批評了阿爾都塞、德 拉—沃爾佩等人的某些觀點,但總體上,這些理論家及其思想還是被歸屬在馬克思主義 哲學陣營中的(《當代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中譯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年版) 。當然我不得不說,作為嚴肅的學術討論,屬于那個年代的這些書,其思想邏輯和理論 分析是極其簡單和膚淺的。)。可是,不同于前蘇東學界的觀點,我們又要說阿爾都塞 并沒有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另類邏輯中掙脫出來,因為他在正確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某些 特征時往往又走上了與人本主義相反的另一個科學主義的極端,而且時刻企圖從某種意 義上誤讀馬克思。
其實,阿爾都塞的致命弱點倒不是他的哲學所沾染的所謂“結構主義”式的玄秘理論 色彩,而是他僅僅在進行理論研究和斗爭,從而使它的理論“戰斗”與西方馬克思主義 的人本主義學派同樣根本脫離著社會發展的現實,特別是工人運動的實踐發展。在這一 點上,作為極具實踐色彩的“新左派”旗手安德森對他的批評是正確的。安德森說:“ 在整整一個歷史時期里,理論已成為一種奧秘的學科,它所使用的艱深術語,適足以說 明其遠遠脫離政治”。(注:安德森:《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70頁。)這實際上也是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無奈的強大資本主義現實中生長出來 的理論傾向。在一定的意義上,阿爾都塞甚至還不如他批評的青年盧卡奇和葛蘭西。不 過,在當時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思潮占統治地位,特別是這股思潮借反戰情緒 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某些曲折造成的巨大陰影,把為數眾多的西方共產黨人和左派 人士搞得暈頭轉向時,阿爾都塞的哲學思想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也由此,阿爾都塞的 哲學理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國內以往對阿爾都塞的引介(我個人的觀點,目前國內對阿爾都塞的理論關照 還談不上認真深入的科學研究)中,人們過多地關注了阿爾都塞在一定邏輯框架支配下 生成的具體理論結果,這可能主要是對馬克思思想史的重讀,以及作為這種重讀結果的 馬克思哲學史的“斷裂說”、“理論上拒斥人本主義”和“歷史是一個無主體過程”等 。在這種評介中,我們恰恰忽略了產生這種結果的建構方式本身。這就肯定造成了一個 可怕的詮釋學盲點:真正的阿爾都塞被遮蔽了。用阿爾都塞自己的話來說,我們是在“ 閱讀方式I”的一種弱視的光線下看到了柵欄中能看到的東西。這個柵欄還是傳統哲學 解釋框架。為什么?因為阿爾都塞的理論運作是典型的“方法論帝國主義”(阿多諾語) ,在他那里,方法是本位邏輯,結果僅僅是一種具象式的制成品。對他來說,僅僅看到 一種理論對象化的結果,而不知其作為理論生產方式的問題式,等于沒有真正內居其中 。
所以,相對于過去的誤讀,我們不得不首先面對阿爾都塞的這種方法論框架。也因此 ,我們這里的對阿爾都塞的解讀,主要以《保衛馬克思》、《讀資本論》和《意識形態 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為核心文本。其中,1965年出版的《保衛馬克思》共八篇文章, 分別是他從1960年2月至1965年3月寫作的理論文本。同年出版的《讀<資本論>》,除去 巴里巴爾等人的文章,主要是阿爾都塞的兩篇長文,即“導言”與“馬克思《資本論》 的對象”。這是他在1965年“頭幾個月”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資本論》研討會上所作 的專題講座演講錄。(注:1965年《讀<資本論>》第一版中,除去巴里巴爾的論文,還 有朗古埃爾、馬舍萊和埃斯塔布雷的論文。而1968年此書再版時,只保留了巴里巴爾的 論文。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的中譯本選擇了1968年的版本。)這兩個文本可以視為196 5年十篇文章的文本總體。我以為,這是阿爾都塞學術生涯中惟一一個理論高峰。阿爾 都塞的主要學術建構基本內含在這一文本群中。此外,《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一文寫于1969年1—4月。這是一個獨立的“新的論點”發揮。我認為,阿爾都塞的其 它文本大多不值得認真對待。我反對西方一些學者對阿爾都塞早期受天主教影響時期文 本的過分偏愛,也不認為阿爾都塞晚年的學術自傳(1992年出版的《現實將持續》和《 事實》)會形成什么重要的思想質變點。
在具體討論中,我們首先集中討論了阿爾都塞的方法論構架,這主要是認識論范式轉 換中的問題與癥候閱讀法,然后是阿爾都塞在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意識形態理論。阿爾都 塞十分坦率地說,這并不是他的理論原創,而是通過雙重借用來實現這一點的:一是從 馬丁那里借用的問題式的概念,這個概念的要旨是指認一定的理論構形的特殊統一性, 通俗一些說,即一個思想家用以向世界提問并建構自己的獨特理論視域的特定思想史位 置。以馬克思為例,即他以歷史唯物主義問題式在人類思想史中的無法抹去的里程碑。 二是從巴什拉那里借用的認識論斷裂的概念,阿爾都塞想由此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 的問題式的深層格式塔總體變革。阿爾都塞專門說,這兩個概念并不是“武斷的或從外 面強加給馬克思的”,他辯稱“可以證明它們在馬克思的科學思想中都存在著和活動著 ”。如果,這里還有一個重要的新范疇,就是阿爾都塞獨立命意的意識形態概念。這不 是簡單的理論借用,而是對一個流行話語的重解。問題式、認識論斷裂和意識形態這三 個核心概念,再加上后來阿爾都塞提出的癥候閱讀法就構成了我們這里主要討論的對象 。最后,我們還介紹了一些阿爾都塞研究方面的最新資料。
南京社會科學7~24B6外國哲學張一兵20022002南京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導 南京 210093 作者:南京社會科學7~24B6外國哲學張一兵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