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哲學基本問題及其諸形式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一
  哲學改革近二十年來,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值得一提的成果是: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一傳統提法牢固地位受到了動搖,哲學基本問題的可變易性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論者贊同。有趣的是,這一“動搖”和“變易”最初起始于恩格斯論述本身的可二重理解性;當恩格斯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時,這一“全部哲學”可理解為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以后的所有哲學,也可以理解為僅指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的哲學。究竟哪一種理解更合理呢?這取決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的認識;這種認識,就其實質而言,存在著兩個最基本的派別,即傳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派和哲學改革中出現的實踐唯物主義一派。兩派都注重實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作用,但在實踐是否可劃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時,卻發生了嚴重的分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是自然本體論,實踐雖然重要,但在本體問題上,由于實踐晚于自然,因而不可劃歸本體論;實踐唯物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實質上是實踐本體論,自然雖然早于實踐,但若沒有實踐,則自然的意義就無從揭示,因此在本體問題上,由于實踐提示了自然的本質,因而可以劃歸本體論。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本體論出發,強調的必然是自然界的客觀性,由此導致的論述中心必定是對理論認識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爭。在這一思維框架里,無論實踐多么重要,它也要受唯物唯心之爭的制約,即實踐活動要么是唯物主義的,要么是唯心主義的。這樣一來,實踐就被限制在認識論之內,實踐的主要功能是對理論之唯物唯心的檢驗。從實踐唯物主義出發,強調的必然是實踐的能動性,由此導致的論述中心必定是對自然界的主動改造和被動適應之爭。在這一思維框架里,即使自然界具有無可懷疑的先在性和客觀性,但此時已成為人們如何實際作用的對象,即對自然界,是持主動作用的實踐態度,還是持被動適應的直觀態度。這樣一來,實踐就突破了認識論的領域限制,并因為作為本體論之基本成份的自然界已被置于作用改造的對象的地位而成為本體論的重要成份。
  更進一步地看,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本體論出發,由于強調的是自然界的客觀性,因而必然堅持自然界是第一性的,與自然界相對應的意識是第二性的。這樣一來,順理成章地,哲學基本問題就必定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本問題是如此,而且此后的一切哲學都是如此。從實踐唯物主義的實踐本體論出發,由于強調的是(人的)實踐的能動性,而能動的實踐必定應有一個實際作用的對象,由此就事先確認了自然界的客觀性,因而不再著意堅持自然界的第一性;同時,與自然界相對峙的意識也回歸于人自身,成為人腦的屬性,以人為載體而發揮其能動性功能。這樣一來,同樣順理成章地,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就不再是哲學基本問題,至少它不再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基本問題。
  由此可見,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實踐唯物主義的提出,才使得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之辯證唯物主義的確定所堅持的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一貫提法受到質疑。如果確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那么,世界哲學史發展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階段,傳統的哲學基本問題或哲學基本問題的傳統內容已發生改變。由此可以更進一步地說,如果說哲學史并不僅僅停留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階段,而是在未來的時期還要向前發展,那么,哲學基本問題或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還將發生變化。這也就是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僅是哲學史發展的某一階段的哲學基本問題;在永無終止的哲學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可以有不同的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哲學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的。
      二
  確定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是哲學基本問題的一般形式,并不意味著哲學基本問題沒有自身的一般內容。如果說任何問題都是一個矛盾,那么哲學基本問題所要解決的就是哲學中最基本的矛盾;而任何矛盾都由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組成,為此,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到構成哲學中最基本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哲學是研究人的思想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而人的思想和活動實際上是人對周圍現實世界的思想和活動。如果說人的基本目的是通過認識和利用現實世界的規律性而使現實世界的變化符合人的愿望,那么,現實世界的當前狀況就顯示出人對現實世界認識和利用的現有水平,同時也反映出人對自身的認識和自身存在狀況所達到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就哲學研究人的思想和活動而言,由于人和世界須臾不可分離,人和世界就構成了哲學中最基本的矛盾關系,因而,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也就成為哲學基本問題。但是,宗教和藝術也是研究人和世界的關系的,也是以解決人應怎樣處理與現實世界的關系問題為研究中心的。這樣一來,哲學、宗教和藝術同把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當作自身研究的基本問題,哲學研究不就喪失了自身的特色了嗎?
  情況并非如此。雖然哲學、宗教和藝術都在解決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但是解決的方式大不相同。概括地說,這種不同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三者對問題反映的方式不同。哲學是以概念、理論的方式來反映和解決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的,因而它是理性的。宗教則是以神靈、神秘的方式來反映和解決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的。宗教是一種神啟訓誡,因而它是神(秘)性的。藝術的反映形式則是感性、形象的。其次,三者所獲取的直接對象不同。由理論結論組成的理性哲學直接獲取的對象是規律;由神啟訓誡組成的神(秘)性宗教直接獲取的對象是信仰;由生動形象組成的感性藝術直接獲取的對象是美感;最后,三者所追求的最終目的不同。哲學的追求也許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其最終目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正如人的存在狀況取決于人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作用的水平一樣,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現也取決于人與周圍世界各個方面的相互作用或相互的對象化活動。首先,人要認識周圍的世界,這就是求真的活動;其次,人在社會的自由活動不能妨害他人,這就是遵善的活動;再次,人要以藝術的方式美化人的生活,這就是審美的活動。由此可見,哲學所最終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可以說是真、善、美的統一。宗教追求的最終目的是勸人行善,讓人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因此宗教的追求可以歸結為善。藝術追求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讓人從美感中領悟人生,因此藝術的追求可以歸結為美。
  通過以上的對比,不難發現,雖然說哲學、宗教和藝術同把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當作自身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但是唯有理性的哲學對此問題的解決以真、善、美的統一為己任。這就是說,哲學對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的解決,是最全面最普遍最具徹底性的解決,宗教和藝術只解決了此問題的一部分。由此即可得出這一結論: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只能成為能夠全面解決它的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就是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
      三
  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基本問題,表達的是哲學基本問題的一般形式。由于人和世界的相互關系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因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所持的方式和態度也就有所不同,反映到哲學中來,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也就呈現為各種不同的具體形式。
  就哲學的發展及未來的可能性來看,哲學基本問題之人和世界的關系可呈為三種表現形式。
  馬克思主義之前的哲學主要探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以及人們能否認識這個世界,因而這一階段的哲學可稱為認識論哲學。認識論哲學階段的哲學基本問題,就是恩格斯恰當概括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此時由于解決的是能否認識世界的問題,而認識是由人的意識、思維來進行的,因而人和世界的關系轉換為思維和存在(即世界)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探討如何通過實踐改變世界并使人在這一活動中達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由于通過實踐改變世界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前提和途徑,因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可稱為實踐論哲學。實踐論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實踐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此時哲學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人對周圍世界的能動改造,人要改造世界,必須擁有主動性,而人的主動性只能通過擁有此種屬性的意識才能獲得,因此認識論哲學中脫離人身而與存在相對立的意識就在實踐論哲學中回歸人身,成為實踐的人的屬性,并成為實踐的人所擁有的主動性的源泉,此時之實踐和存在的關系其實是實踐的人和存在的關系。如果比照恩格斯的做法,實踐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其第一方面說的是實踐和存在誰是世界的本質,因而也是本體論問題。此一問題的提出,是源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認識論哲學中形成的早于人外于人并且遠離人的自然界是世界的本體的看法的不滿,而認為自然界的本質在于其是人作用和改造的對象;正是在人的作用和改造即實踐活動中,自然界的意識才顯露出來,因而(人的)實踐才是世界的本體。其第二方面說的是實踐活動對人自身有何意義,因而是價值論問題。此一問題的提出是出于對近代哲學主客二分所導致的人對自然的改造、利用、征服的意義判斷,人的實踐活動究竟僅僅是為了攫取物質財富還是為了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對本體論問題的不同回答,區分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能動改造自然的實踐派別和舊唯物主義的被動適應自然的直觀派別。對價值論問題的不同回答,區分開人之改造自然的全面發展觀和盲目物欲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終結者和現代哲學的開啟者。在近代形成的主客二分和主征服客的觀念模式基本上涵蓋了這三種哲學。雖然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實踐改造之人的自由發展說的價值觀,但由于社會的階級分裂和意識形態分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一重要觀念未能得以充分張揚和重視,因而現代以來,實踐改造學說竟演變為工具理性主義,危及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面對新的現實,哲學應當如何解決人和世界的關系這一基本問題?如果對關注這一問題的后現代哲學眾多流派作出深入分析,似可發現,人和世界的關系這一哲學基本問題則表現為生活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亦即人以一種有益于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生活態度來對待周圍的現實世界,因而此時的哲學也可稱為生活論哲學。如果比照恩格斯的做法,生活和存在的關系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其第一方面說的是生活和存在誰是世界的根本,因而依然是本體論問題。此時所說的存在是實踐論哲學階段已由人作用和改變了的存在,它有著人類征服自然的巨大成就,也有著危及人類生存的重大危機。在盲目物欲觀的影響下,人的實踐改造活動危及了人的正常生活,為了克服這一不良傾向,在人的生活和實踐行為之間,必須確立以人的生活為本的生活本體論。其第二方面說的是為了確保人的正常生活,人應以合理的態度來對待周圍世界,因而是道德論問題。如果說人的周圍世界可分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部分,那么,人對自然界的合理態度就是生態自然觀,即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人的活動以不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為限,而人對社會的合理態度就是人際和諧論,即人與人之間以寬容的心態、通過對話克服封閉和對抗、達到溝通和理解,實現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和諧狀態。對本體論問題的不同回答,出現了人之生活世界觀和物欲世界觀之爭。對道德論問題的不同回答,在自然觀方面,出現了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價值主義之爭;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出現了文明融合論和文明沖突論之爭。
  由是觀之,哲學基本問題的一般形式及它不同的具體形式很好地表達了哲學基本問題之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關系,同時也充分地展示了哲學基本問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由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具體表現形式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那就提示著人類:隨著哲學基本問題表現形式的改變,人類就要努力去解決與現實世界所形成的新矛盾。
      四
  通過對哲學基本問題之人和世界的關系表現形式演變的分析,可以發現以下幾個值得認真留意的現象。
  首先,在人和世界的關系之哲學基本問題的三種表現形式的演變中,本體論的變化是其演變的關鍵。本體論的變化顯示了本體論的存在,而三種形態的哲學中本體論的存在,證明了本體論對哲學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反過來也就是說,任何哲學都有自己的本體論。現代哲學伊始,來勢很猛的邏輯實證主義打著“拒斥形而上學”的旗幟,反對哲學中本體論的存在,但是后來的勢力更強的科學哲學和分析哲學卻作出了“本體論承諾”,回過頭來承認哲學中不可沒有本體論。我國哲學改革以來,亦有部分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征在于其實踐的思維方式,不研究也不需要甚至反對本體論問題,但是實踐本體論的提出,其強有力的根據卻使反對者無法“消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哲學本體論不但是存在的,更重要的它還變化著,正是本體論的變化才引起了哲學基本問題的變化;甚至可以這樣說,有了什么樣的本體論,才有了人所要解決的什么樣的問題,由此才形成什么樣的人與世界的關系,并確定下人對周圍世界所持的什么樣的態度。本體論的變化決定著哲學基本問題的變化,從哲學基本問題的變化中,可以窺見人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作用之適應性、能動性和自覺性的前進性序列發展。
  其次,在人和世界的關系之哲學基本問題的三種表現形式的演變中,每種形式的哲學基本問題所研究的成果都成為下一種表現形式的哲學基本問題研究的自然前提,它雖然在下一種表現形式的哲學中繼續發生作用,但已不是下一種哲學所要研究和解決的主要問題。在認識論哲學階段,其最后的成果是確定了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性和(人的)思維的主觀能動性,認識之所以發生,就在于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的)思維去作用于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而正確的認識結論的獲得,則必須從實際出發,客觀地反映自然界自身存在的性質。到了實踐論哲學階段,認識論哲學的這些成果就成為實踐論哲學的前提,在實踐論哲學階段,其最后的成果是確定了實踐是人的本質或人的存在方式,人們通過實踐改變世界,不但讓世界按人的愿望發生變化,而且人也在實踐活動中趨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到了生活論哲學階段,實踐論哲學的這些成果就成為生活論哲學的前提,生活論哲學研究的是以人的合理生活為座標去調節人的實踐行為,糾正在物欲觀影響下人的實踐所造成的負面效果。
  最后,在人和世界的關系之哲學基本問題的三種表現形式的演變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特殊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它一方面結束了以黑格爾的思辨認知為代表的認識論哲學階段,另一方面又克服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直觀被動性,開啟了哲學研究的新的實踐論哲學階段,完成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實踐唯物主義不但注重實踐的人對周圍世界的能動改造,而且還揭示了人之實踐活動的價值趨向性,即人的實踐活動并不僅僅為的是滿足人的物質需要,重要的是在這一活動中實現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要實現這一價值目標,就要求人的實踐活動或實踐結果不能有礙于這一目標,也就是說,人的實踐活動內在地含有維護生態平衡和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底蘊。由此可以看出,實踐唯物主義的價值論思想已延伸到生活論哲學階段,甚至是生活論哲學的內在深層的基線。在當前世界哲學從實踐論向生活論的轉向過程中,我們的任務就是深入地研究、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觀思想,以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哲學接起軌來,發揮其調整人類生活的積極的影響力。
現代哲學廣州21~25B1哲學原理朱寶信19991999朱寶信 作者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地區衛生學校 作者:現代哲學廣州21~25B1哲學原理朱寶信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21:25

[新一篇] 論哲學基本問題

[舊一篇] 論哲學基本問題的歷史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