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和苦難 尼伯恩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悲劇和苦難早晚都會與你見面,你根本無法避開。它們會在一定的時間,以一定的方式出現。


當他們將臨時,你會被打倒在地,動彈不得。你可能會覺得已經走投無路。如果你是這種人,你會覺得你所遭受的苦難是他人所不知的。如果你屬于另一種人,你就覺得這點磨難與他人所經歷的風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只是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而已。


不要被這兩者中的任何一個極端所蒙蔽,一個被一根火柴燒死的人所承受的痛苦并不少于被大火燒死的人。你的悲傷和痛苦因為自己的感知而更為真切。你必須接受它們,并認識到它們也是生活賜予的禮物,因為它們讓你暫時脫離自己,成為經歷過失去、悲傷和痛苦的人們中的一員。


痛苦帶給我們的最大教訓就是:它遠遠超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禁錮。當我們的生活一帆風順時,我們的世界是非常狹小的,被那些日常所需填滿。逛商場、寫論文、換汽車輪胎,猜想昨天向我微笑的那個女孩子是否喜歡我——這就是我們的日常所想。


當悲劇和苦難突然襲來時,我們小小的藩籬被打破,我們的世界也被打亂了。我們一時間好像生活在尖銳刺耳的驚叫聲中,沒有出路,只有回聲。那些昨天我們還念念不忘的“大事”突然變得毫無意義,我們日常所想也變得微不足道。


當我們最終從中走出來時,已經有了許多改變。我們一度陷入混亂,手足無措。我們希望生活還像從前一樣,希望自己有機會從頭再來。


但我們不能。我們已經改變,再也會不到從前——我們再也不會是從前的那個自己了。我們被苦難帶到了一個新的王國,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也有責任把這種認識帶回現實生活。這是我們重新考慮生活的機會。


對待悲劇和苦難的態度是衡量我們力量的標準。


我認識一個人,他小時候纏綿病榻,還總是受到欺侮。如今他一個人蟄居斗室,每天將皮鞋擦得锃亮,將每件物品都擺放的整整齊齊。他沒有朋友,只有自己的秩序。這也只是他對同年混亂生活的回擊罷了。


我還認識一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那時他還是個孩子,親眼目睹了父母被害。他如今只想賺錢,過上他理想中的“好日子”。“我受盡了苦,有權得到幸福。”他說。


我還認識一位婦女,她18歲時被人蒙上雙眼,帶到遠方的一個城市。在一間骯臟的旅館房間里,被人實施了血淋淋的流產手術。她一生致力于為癌癥患者服務,可能是因為她認識到了什么是罪惡而要進行彌補,也可能因為她知道深層意義上的痛苦是什么。


我不能對這些人做出任何評判。他們每個人都比你我感受過生活中更深刻的痛苦,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作為對所經歷痛苦的回答,他們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有些人——比如我那位將鞋擦得锃亮的熟人和那位一心賺錢的朋友——他們對待苦難的方式是將自己進一步與他人隔絕。也許他們別無選擇,也許是傷痕太深,使他們無法承受類似的打擊。


但又如何看待那位工作在癌癥病房的朋友呢?她不否認自己的痛苦,但也沒有逃避。她接受苦難,泰然對待,并意識到這份工作使她成為深知苦難為何物的人們中的一員。因為她感受過死亡的臨近,她選擇與那些也在內心感受到死亡的人們在一起,為他們分憂解難。


我們應該把這些黑暗的時刻看作成長的時刻。那些對苦難避之猶恐不及的人們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會:他們沒能夠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成長,認識到生命中更為可貴的東西,從而增加人生的體驗。


也許你的痛苦是因為你剛剛和女友分手,或你的寶貝寵物不幸去世,或遭受了失去親人或意外事件的打擊。不論發生了什么,你都要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它的意義。你都要把它看成一種恩賜,讓你重新認識生命的重要性。


記住,雖然起初痛苦可能讓你無法接受,不知所措,但時間會將它治愈。人都有一個奇妙的樂觀肌體,我們都趨向健康而不是疾病。你的心靈與肉體將會努力復原。


你要問自己的問題不是你能否復原,而是如何復原。悲傷與痛苦有自己的期限,不過當它們漸漸離去時,你要小心的重塑自身。它們曾使我們的生活陷入混亂,但也給我們機會重新認識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所以不要害怕悲傷與痛苦,它們會帶給你超乎尋常的創造力。沒人會去追求他們,但也沒人能夠躲閃。悲傷與痛苦就像愛情一樣,使你更好地融入人類大家庭。要認清它們的真實面目,然后善加利用。


苦難是煉金之火,使你更加純凈。


來源:《給兒子的信》(美)尼伯恩 著 于倩 于宇 譯




楚塵文化 2015-08-23 08:38:39

[新一篇] 幽徑悲劇 季羨林

[舊一篇] 論痛苦與意志的煎熬 叔本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