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震東先生的德育思想及其借鑒意義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高震東先生是臺灣省忠信高級工商學校的創始人,與夫人共同辦校28年,深刻鉆研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結合臺灣德育實踐的需要,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辦學思想。本文擬就其德育思想作一簡要介紹,并結合自己的看法,談談對我們德育實踐的啟示。
      一、高先生德育思想概述
  1.德育的定位。高先生認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任何一育都離不開德育。他說:“智育沒有德育作基礎,就會成為犯罪的幫兇;美育沒有德育作基礎,就會成為社會腐化的催化劑;體育沒有德育作基礎,就會成為暴力的前衛;群育沒有德育作基礎,就會成為社會動亂的根源。”(他把教育分為德、智、體、美、群五育)。他認為,學校教育要特別重視德育,因為教育要培養的不是為他人服務的工具,而是具有主體性、有思想的人。他為自己學校定的教育方針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其教育方針可以看出,他的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心”,即思想。
  2.德育的內容。高先生把他的德育內容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民族思想、民族文化教育;一是愛國教育;一是倫理教育,包括禮儀、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具體如下:(1)孝敬父母。 這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源;(2)忠黨愛國, 即忠于自己的組織(特別是政治組織),同時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當二者發生沖突時,應以祖國的利益為重,顧全大局;(3)天下興亡,我的責任, 即要培養學生強烈的主人翁意識,不能把責任推給他人,勇于承担歷史的使命;(4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正確區分善惡;(5)吃中國飯,說中國話,過中國節,振興中國文化。 要有堅定的民族氣節,維護自己的民族尊嚴。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壯民族魂;(6)讀書是國家的需要,而不是為了自己,從職業技術的角度出發,學習是為他人服務。
  3.德育的途徑。高先生強調,德育要處處進行,時時進行,事事進行。為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首先要注意學校環境建設,“入之蒼則蒼,入之黃則黃”,只有使學生置身于高雅清潔的環境中,才有利于高尚品質的形成,防止學生沾染惡習;其次是抓住特殊的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開學典禮上,通過拜師的禮儀,對學生進行尊師重道的教育;逢年過節,通過“我為父母獻愛心”,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第三種途徑是群育。群育課是高先生的特色課,在群育課上,學生們一起生活,一起學習,訓練基本的生活技能,特別是日常的行為習慣,如禮貌待人、文明行為,以及學生一切動作的規范,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環節。群育課上,還通過各種活動,磨煉學生的意志,錘煉學生的品質,陶冶學生的情操。群育課在群育周進行。第一天,學生不允許吃飯,只給水喝,旨在使學生憶苦思甜;第二天,給學生吃醬油拌飯;第三天給學生吃豬油、辣椒、鹽拌飯;第四天,給學生吃餅干,不給水喝;第五天,給學生吃罐頭,但不給打開的工具;第六天,正常吃飯;第七天,要求學生寫心得體會。在群育周,讓學生體會各種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并鼓勵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鍛煉學生頑強的生命力和不怕困難的精神;第四種途徑是德育實踐。高先生的學校設有德育實踐年,即學生三年的學習結束,并不發給畢業證書,在第一年的工作中,發現有道德上的問題及時送回學校進行再教育,一年后,合格者才能拿到畢業證書。
  4.德育的測量。高先生對學生的道德評價,既不是以書面考試的形式,也不是教師的操作評定,大多是以學生的行為作結。他的學校的學生都有一本叫做“忠信之旅”的影集,每天每班都有一個學生負責拍照,將班級的主要活動記錄下來,而且要求學生假期將自己的主要活動記錄下來:給父母過節,給父母問好行禮,幫父母做家務等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資料袋,將包括“忠信之旅”等的記實性資料保存起來,作為自己的成績。在德育實踐年,實際也就是對學生的德育考核年。并且,忠信學校永遠對學生負責,即使學生拿到了畢業證書,只要是犯了道德上的錯誤,忠信就負責對學生進行再教育。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高先生的德育,沒有總結性評價,只有形成性評價。
      二、啟示與借鑒意義
  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文化系兩岸同根,只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半個世紀以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文化交流受到阻礙,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就高先生的德育思想來看,有一些不足,也包含了我們所缺少的優點。對照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德育實踐,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簡析如下:
  1.正確處理品德養成與理想、價值觀教育的關系。高先生的德育思想繼承了我國古代的倫理教育思想,兼顧了品德養成和政治思想教育兩個維度,并且把前者作為后者的前提和基礎,把后者作為前者的最終目的,在同一個教育階段(高中)密切注意了兩者間的聯系,使道德教育有了自己的方向,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自己的基礎,避免了空洞的說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德育實踐中,普遍存在著理論化、成人化的傾向。我們在小學進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在中學進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到了大學又不得不回過頭來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問題就在于我們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的安排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應該在小學、中學進行的品德養成教育沒有貫徹落實,造成大學生缺少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而在小學、中學進行的抽象理論灌輸也由于難以理解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高先生的德育實踐又一次證明,品德養成是德育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沒有它作基礎,奢談理想和價值觀的培養只能是空談。現在,我們的許多德育理論工作者業已認識到這一點,呼吁德育目標的系列化,批評小學、中學德育的理論化、成人化傾向,但是,目前看來,這一呼吁仍未能在德育實踐中體現出來,擺正品德養成與理想、價值觀教育的位置,依然是我們德育實踐亟待解決的問題。
  2.學校德育的“育后服務”。高先生的德育思想發展了我國古代的德育思想,孕含了德育終身化的新思想,提出“學校永遠為學生負責”,強調學校德育的育后服務。在我們的德育實踐中,無一例外地只是對學生在校階段的行為表現負責,甚至只是負責學生在校時間的行為表現,至于學生在校外、在家庭、在社會上的行為表現,仿佛與學校無關,而應該由家庭和學校負責。誠然,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是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必要途徑,但是,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并不意味著要把德育以空間概念為界,將責任包產到戶,互不干預,而是應以學校為中心,家庭和社會協助學校德育,共同完成這一任務。高先生的“學校永遠為學生負責”,就是從學校本身出發,主動承担起自己應有的責任,鞏固自己的教育成果。筆者認為,目前我們的德育失效,并非失在校內,主要是失在校外(當然也有德育方法不當的原因,然而與校外比,要好得多),在于學校沒能有效地鞏固自己的教育成果,而被各種不良誘因和錯誤導向蠶食而致。目前德育的失效更主要的表現在學生離開學校后,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與在學校中所受教育嚴重脫節。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生離校后,約束其行為的是道德和法律,而道德的約束是無形的,年輕的學生(特別是初中、高中生)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我們的學校此時已不再對其負責,學生失去了有效的監督者,往往是越陷越深,最終觸犯法律,走向犯罪。而高先生的“學校永遠為學生負責”的思想不失為解決此問題的新思路。當然,我們是仿效高先生的做法,做好“育后服務”,還是另想良策,鞏固自己的陣地,尚有待探索,但是,這個問題的解決,卻是該提上日程了。
  3.高先生的德育測量思想獨創新意。高先生的德育測量將生活和學習結合起來,行為與認知結合起來,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在校與離校相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我們的德育測量常常是考試,要求學生在書面上對德育要求做出判斷,以此評價德育效果及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水平。這樣做的后果便是現在學生認知和行為的嚴重脫節,政治課的百分與平時行為表現極差、較差的現狀并存,學生往往是“口頭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因為學生的行為絲毫不影響學生的升學。更有一些學生是學校里的“優秀”,家庭里的“皇帝”,社會生活中的“霸主”,造成學生的雙重甚至多重人格。評價是具有導向作用的,利用德育評價的導向作用,建立起多維度、多側面的立體評價網絡,使學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是我們今后德育測量的努力方向。高先生的德育測量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地研究和思考。
  但是,高先生的德育思想也有一些明顯的保守傾向。首先,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深受傳統的價值觀念的影響,過于強調上尊下孝,師道尊嚴,對于倫理觀念的理解,如忠、孝、仁、義、禮、信等,缺乏新時代下的新理解;其次,在一些具體做法上,有過于機械沿襲傳統之嫌,如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的絕對服從,學生見到教師要行七步禮,不能與教師并行,不能與教師同坐,過節跪拜父母,都與我們現時代民主、平等的精神不相適合,這是我們應注意避免的。
  
  
  
社會科學探索長春56~58G1教育學孫彩平19981998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作者:社會科學探索長春56~58G1教育學孫彩平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22:28

[新一篇] 馬布里啟蒙思想與法國大革命

[舊一篇] 魏晉六朝:古典文藝美學的歷史轉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