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參,戰國初期魯國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子思是孔子之孫,《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生 ,字子思”;“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跡已難詳考,據說他曾師事曾參,又據《孟子》中記載:子思曾被魯繆公、費惠公尊為賢者,以師禮相待,但終未被起用。
《漢收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漢唐儒者如鄭玄、孔穎達等認為《小戴禮記》中之《中庸》即為子思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這一說法(偶也有懷疑者,如南宋的葉適在其《習學紀言序目》中就表示懷疑),程朱一派對之尤為尊崇,以為“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 (朱熹《四書集注》)。
唐宋開始,傳達有“道統”論興起,學者一般認為,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一篇亦為儒家心性理論的主要淵藪之一。但近世學者對《中庸》是子思所作的傳統說法皮膚有疑問,認為其中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之語,當為秦漢之際儒者的傷口而非子思所撰。因此,子思的實際思想究竟是否就是《中庸》的學說,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論子思、孟軻之學,謂:“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韓非子在其《顯學》篇中論孔子死后“儒分為 八”,“子思之儒”亦為其中一派。他們雖都是從否定的角度來論述子思的,但從中亦可想見子思的學說卓然自成一家一派。
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追封子思為“述圣公”,以后就稱作“述圣”。
網載 2013-09-10 21:24:2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