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照古今,風骨不群傲世林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他身無長物,他才高八斗,他傲立建安群秀,他光芒直照古今,這就是曹植。他是性情中人,終其一生,為才所困,為情所累。才情、性情、親情、友情、愛情,既給他帶來了巨大榮譽和安慰,也給他招來了無盡的災難和迫害。他是曹家第一個名士,他的風骨卓然引領世林。
  
一、“粲溢古今,卓而不群”的才情
  
  曹植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恃才傲物的謝靈運有一句廣泛流傳的名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一次,著名文人邯鄲淳從荊州來投奔曹操,曹操讓他去見曹植,曹植十分興奮,沐浴之后,披發袒胸地舞了幾個回合,又背誦小說千言不止,接著他整頓衣冠,與邯鄲淳縱橫古今,侃侃而談,談罷宴飲,席上又是一番風流。邯鄲淳出來就對人說,曹植真是一個神人!所以當時人們盛傳曹植是“繡虎”,意思是說他文采斑瀾,獨領風騷,雄如虎王。

  定居鄴城以后,曹植有機會和眾多著名的文人學士切磋交流,眼界和文筆有了大的突破。一次,曹操檢閱曹植的文章,發現立論識見及筆墨功夫都十分神異,不能相信它竟會出自一個少年之手,就問:“不是請人代作的吧?”因為這個狂傲的魏王少子身邊,聚集了不少知識分子,請人代筆是有條件的。曹植見父親懷疑,急忙跪在地下回答說:“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意思是說不信可以當面驗試,干什么要請人代筆。恰好銅雀臺剛剛建成,于是曹操就招集諸子和文人學士們到臺上當場作賦,每人一篇。曹植拿起筆來一蹴而就,做得最快,也做得最好,曹操十分驚異。以后曹操每抓住機會出難題給曹植,曹植都能夠不帶猶豫,隨口應答,深得曹操的寵愛。
  
  文學上,曹植可謂多面手。詩、賦、散文樣樣精通。在詩歌方面,四言、五言、六言、雜言廣泛涉足。對于曹植的詩歌成就,鐘嶸在《詩品》中給予了高度評價:“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古今,卓而不群。”對其散文,《詩品》中說:“陳思之于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連大詩人杜甫也由衷地贊道:“子建文章壯”(《別李義》),“文章曹植波瀾闊”(《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親》)。
  
  曹子建的才情,在他生前和死后,都給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在三曹當中,曹子建熠熠生輝,和乃父并駕齊驅,光芒完全蓋住了其兄曹丕,盡管曹丕的才情也不低。正因為如此,引起了父親的贊賞,甚至一度有立其為太子的念頭,也同時引起了哥哥曹丕內心的巨大恐慌、嫉妒以至震怒。他們的兄弟關系因此罩上了一層無法消除的陰影。
  
二、“任性而行,不自雕勵”的性情
  
  登銅雀臺,曹植一篇《銅雀臺賦》名躁建安文人之林,曹操大為高興而封其為平原侯,并勉勵說:“吾昔為頓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當時所行,無愧于今。今汝已長成,可不勉哉!”寄望之殷切,溢于言表,以當時的情形而論,大有立曹植為繼承人之勢。曹操曾有立他為太子的打算,對他曾經寄以很高的希望。建安十六年,封他為平原侯,十七年,徙封為臨侯。曹操出征孫權,命他留守于鄴,曾經告誡他說:“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二矣,可不勉歟!”曹操這一番話是很不尋常的,其中似有讓他益加自勉,以便將來繼承王位的意思。雖然對于曹植來說未必以為然,但是卻急壞了身為兄長的曹丕。
  
  在性情上,丕、植二人也大異其趣。曹丕是一個工于城府、善用心計之人。而曹植是一個率性而行、心胸坦蕩之人。性情的不同,決定了二人境界的高下,也決定了二人不同的命運。曹丕在才氣上比不過曹植,于是“御之以術,矯情自飾”。比如,每當曹操外出,百官及諸子都要到城外送行。這種場合,曹植憑借他過人的文思和口才,常常即席發表一通對父親的華美頌辭,曹丕雖然文學功底也很高,但才思不及曹植,為了扭轉不利局面,曹丕往往回避口才上的較量,干脆伏地痛哭。讓曹操覺得曹丕雖然才思遜于弟弟,其誠心又略勝一籌。
  
  而曹植的率性而行,往往誤事。早在年輕氣盛之時,他就“口吐狂言”,立志要“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勛績,辭賦為君子哉”。意思是說,他不愿做個平平庸庸的文人,要在政治上建功立業,有所作為。雖然后來他沒有一以貫之地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卻在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使曹丕多了一份戒心,多了一份嫉恨。
  
  曹植由于才氣太多,有時難免侍才傲物,缺乏自制力。《魏志》中說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建安二十一、二年間,曹操有事外出,留在鄴城的曹植不僅喝醉了酒,影響了政事,而且私自坐著王室的馬車,打開了王宮的正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本人在舉行典禮時才行走的“馳道”上縱情馳騁游樂了一番,一直走到金門。曹操震怒之下,不僅處死了公車令,而且對曹植甚為失望:“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者”,自此以后,“異目視此兒矣”。
  
  曹丕、曹植從同一個起點出發,卻走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遭遇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從他們身上,我發現,重感情的人和重權謀的人相較,往往吃虧;率性而行的人和工于心計的人相較,往往吃虧;侍才傲物的人和平庸圓滑的人相較,往往吃虧。難怪人們稱曹子建為“繡虎”。“繡虎”者,有虎之能而無虎之威也。他是一只唯美主義的老虎。而追求唯美主義,在現實生活中是難免要碰壁的。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親情
  
  在曹丕做太子之前、做太子之后和做魏王之后,對其兄弟們一直處于高度戒備狀態。沒有做太子之前,他除了年齡優勢外,其它乏善可陳。而年齡條件,在思想解放、唯才是舉的曹操看來,根本算不了什么。為了登上太子寶座,曹丕對兄弟們時時提防。做了魏王以后,又怕眾兄弟威脅自己的位子,更是無所不用其極。他毒死曹彰,打擊曹植,到后來,干脆把眾兄弟趕出京城,在各自的領地不得擅離,并派遣監國使者分駐各地,監視眾兄弟的一舉一動。到了這個份上,兄弟之情已經蕩然無存了。
  
  和曹丕相比,曹植則是兄弟當中的溫和派。因而也是人緣較好的一個。曹彰為人爽直,剛毅威猛,是曹操的得意“黃須兒”。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他不僅自己不攪和進去,而且堅決支持曹植,甚至不惜為此引來殺身之禍。可見曹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反之,曹植對眾兄弟也是非常關心的。《贈白馬王彪》是寫給弟弟曹彪的。詩中寫道,曹植、曹彪兄弟二人從京城出來,回歸各自的封地。曹彪依依不舍,曹植對同遭冷遇的兄弟關心備至,攬轡不能再躑躅,只能嚶嚶叮嚀,相互到珍重:“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臨別之時,更是諄諄告誡:“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 這些語句,讓后來的眾詩家惺惺相惜而推崇為千古的名篇。這樣的詩,戳到了曹丕的痛處,他也許恨死了這種讓他陷入無情無義的詩篇。
  
  書卷氣過重的曹子建,到死都不明白,為什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殊不知,兄弟相煎之事,有重耳和公子小白仇殺于前,有唐太宗兄弟火并于后。歷史的經驗告訴人們:在很多情況下,感情和權位是勢不兩立的東西,選擇了感情,就遠離了權勢,選擇了權勢,就必須犧牲感情。只是曹子建沉湎于親情之中,無暇細考。這一點,曹丕比他清醒得多。所以在他看來,煮豆燃豆薺,是再平常不過的了。一次,曹丕命曹植以“兄弟”為題,七步成詩。曹植不假思索,脫口吟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了,竟也有些不好意思。
  
  曹丕死后不久,兒子曹奔次唬純鏨隕院米牟苤布次諦值苷桃逯囪裕苛業刂賦獠茇Ф宰約閡約捌淥詈鍆跛┘擁鬧種紙疲運撬摹盎殞挪煌ǎ值芄躍孜嗜斕踔穹希骷橢ィ跤諑啡耍艉抑歟庥諍健鋇納釕釵購蓿M背煩廡┫拗啤K淙恍Ч患眩刺逑至瞬苤駁男值苤欏2奔次緩螅苤捕哉馕恢蹲右卜淺9匭模岢雋瞬簧僦喂潰笪葉嘧齙愎畢祝灰蠆輩錄芍墓囟靼鍘5湫鬧希杉話摺
  
四、“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的愛情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中國古代的繪畫名作,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并與洛神無奈離去的情景。畫中洛神已經在慢慢地離去,她回過頭來,凝神幽思地望著曹植,是那么地萬般無奈,帶有深重的哀怨的嘆息;而曹植則靜靜地坐在那里,他的侍從也都默默地站著,連同周圍的草木也一動不動,似乎曹植是無動于衷,然而透過他那平視的眼神,分明表現出一種“相見爭如不見,多情還似無情”的落寞來,周圍的靜更烘托出他的孤獨,他的無奈。畫中這兩人是“憑君莫語傷心事,盡在含睛不語中。”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畫的,曹植的《洛神賦》原名就是《感甄賦》。文中曹植這樣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容耀秋菊,華茂春松,若輕云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面輔承權,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于語言。”從抽象到具體,從神韻、風儀、情態、姿貌,到明眸、朱唇、細腰、滑膚,描繪得淋漓盡致,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形。 此外曹植還寫下面的詞句描繪甄妃的動態美:“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坐。轉盼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靜態的美加上動態的美,怎不使人意亂情迷呢? 還有在形容甄妃服飾美方面曹植寫道:“披羅衣之璀燦,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手飾,綴明珠以耀軀。”
  
  據《文昭甄皇后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生于光和五年十二月了酉日。其母張氏常夢見一仙人,手執玉如意,立于其側;臨產之時,只見仙人入房,玉衣蓋體,遂生甄氏。甄氏三歲喪父。曾有相士劉良看了她的相之后說:“此女之貴,乃不可言。”甄氏自小至大,并不好戲弄。八歲時,門外有立騎馬戲看,家中人及諸姊都上閣觀之,甄氏獨不行。姊姊覺得奇怪,問她:“門外走馬為戲,老幼競觀,汝獨不觀,何也?”甄氏回答:“豈女子之所觀耶?”年九歲,常讀書寫字,借諸兄筆硯使用。兄說:“汝當習女工,何用讀書寫字。欲作女博士耶?”甄氏回答:“古之賢者,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試。不知書,何由見之?”后來天下兵亂,加上饑饉,百姓皆賣金銀珠玉寶物。那時甄氏家巨富,盡收買藏之。甄氏就對她母親說:“今世亂,何多買寶物?此取禍亂之端也。匹夫無罪,懷壁其罪。又兼左右皆饑乏,不如以谷賑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舉家皆稱其賢。十四歲時,二哥死去,甄妃悲哀過制。甄氏事嫂極盡其勞,撫養兄子,慈愛篤甚。”

   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可以想像的是當時的甄逸女在袁家作媳婦時,生活過得并不快樂,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憐香惜玉”因此她才有閨怨一類的作品傳揚出來。《古詩源》中收錄了她所作的《塘上行》詩,工力絕不稍遜于建安七子的水平。詩是這樣的:浦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果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品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賢豪故,捐棄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捐棄蔥與薤;莫以麻?賤,捐棄菅與蒯;出亦復愁苦,人亦更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蓊蓊;從軍致獨樂,延年壽千秋。這首詩有濃烈的悒郁及愁苦,代表著女性多愁善感的心靈狀態,也說明她作為袁家媳婦時期的不滿情緒,以及尋求突破的“叛逆”心理。

   東漢獻帝七年,擁有冀、并、幽、青四州而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得慘敗的袁紹病死。曹操乘機出兵,身為幽州刺史的袁熙帶著殘兵敗將逃往遼西,大約根本就不想攜帶甄逸女一同出逃;或者甄逸女寧愿留下等待不可知的命運,而不愿隨夫逃出危城。甄逸女成了曹軍的俘虜,成為曹丕的妻子。
  
  當甄逸女以戰俘身份,接觸到蓋世梟雄曹操虎視耽耽的目光時,內心迅即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悸動與震撼;而比她少五歲的大男生曹丕對她流露出傾心相愛的眼神時,她靈魂深處有著莫名的欣喜和幻想;當幾乎與她小一半的曹植以稚嫩的童心,掬捧出天真無邪的情意時,不知不覺中使甄逸女陶醉在虛無飄涉的快意之中,于是毫無顧忌地施展出母性的光輝與姐姐般的愛意,這是十分自然的感情流露。一般人認為年齡懸殊,怎會發生情感,其實都是欠缺對人性及心理學認知的理論。曹丕援有官職,忙于政事,只有曹植可以好整以暇地陪著這位多情而又美艷的少婦,消磨許多風晨雨夕與花前月下的辰光;耳鬢廝磨,了無嫌猜,當父兄折沖樽俎地為天下大事奔忙時,曹植與甄妃的濃如蜜糖的情意,已經快速升高到難舍難分的地步。

   曹丕嗣位為魏王,曹操死后,在漢獻帝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29年,以天下眾望所歸,終于登上帝位,是為魏文帝,定都洛陽,三國時代的魏國建立。魏文帝即位之后積極營建洛陽宮殿。畢竟曹丕,也就是魏文帝對于甄妃和曹植錯綜復雜的關系難以釋懷,因此僅封她為妃,所以甄逸女始終未能得到母儀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時已經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歲的鼎盛年紀,后宮佳麗眾多,甄妃逐漸色衰而失寵,在曹丕當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曹丕即帝位后的第二年,曹植由封地甄城入京陛見,曹丕大概對這位小兄弟有一些歉意,竟將甄妃經常使用的一個盤金鑲玉枕頭賜給了他作為紀念;這是一項十分奇特的賜贈,簡直有些不倫不類,但是曹植卻如獲至寶,歡天喜地的接受了賞賜,大感皇恩浩蕩。
  
  雖然兄弟至親,但卻義屬君臣,金鑾殿上威儀無比的皇帝,居然以閨房之中的枕頭相贈,在禮儀上是很難說得通的。一個是溫語有加,一個則睹物思人,不管怎么說,贈枕一幕是十分尷尬而荒唐!曹植抱著甄妃的盤金鑲玉枕,滿懷凄楚而又充實的情債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并說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語,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便就著蓬窗微弱的燈光,寫出了一篇傳頌不衰,即我們前面提到的《感甄妃》。
  
  這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一般人欣賞其文字的優美,到處傳抄,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他的兒子曹睿繼位為魏明帝時,反而臉上有些掛不住了,遂下令改《感甄妃》為《洛神賦》,欲借溺死于洛水的寵妃,以轉移讀者的思路,然而這一切都不重要了。
  
五、“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的友情
  
  曹植不僅對眾兄弟有情有份,對朋友也是有情有義。
  
  當初,楊修和丁儀兄弟策劃立曹植為魏太子,曹丕對此很担憂,把朝歌長吳質藏在舊竹箱中,用車接進府中,請他幫自己出謀劃策。楊修將此事告訴曹操。曹丕感到恐懼,告訴了吳質。吳質說:“沒有關系。”第二天,又用竹箱載絹進入曹丕的宅邸。楊修又報告了曹操。曹操派人進行檢查,里面卻沒有人。曹操因此對楊修等人產生懷疑。后來曹植因為驕縱而被曹操疏遠,但曹植卻不停地主動和楊修聯系,楊修也不敢和他斷絕往來。每當到曹植那里,楊修都揣度曹操的心事,預先為曹植草擬了十幾條答辭,告訴曹植手下的人:“魏王的訓誨來時,根據他的問話,作出相應的回答。”因此,魏操的訓誨剛剛送來,曹植的答辭就已送去。曹操對這樣迅速的回答覺得很奇怪,經過追問,真相才暴露出來,便公布了楊修多次泄漏魏王訓誨,交結諸侯的罪狀,把他抓起來殺了。
  
  曹植對楊修之死十分痛心,少了一個天才朋友的溝通,心情無比落寞。誰知道,立嫡之爭還讓他另兩個很要好的朋友,也是曹操故人之子,丁儀、丁翼兄弟陷入了滿門抄斬的災禍。丁儀、丁翼兄弟二人頗受曹操重視,他們是曹植的有力支持者,多次在曹操面前力陳立曹植為太子。曹丕懷恨在心,終于找個機會把丁氏兄弟全家男口全部殺害。曹丕這樣做,不僅鏟除了異己,而且給重感情的曹植以很大的打擊。眼見朋友遭難而無力相救,心中萬分凄苦,產生強烈的負罪感:“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同時,幻想自已能夠救朋友于水火:“拔劍削羅網,黃鶴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曹丕鏟除了異己,也給重情重義的曹植以人生最大的打擊。他愛這兩個朋友,喜愛到常常不吝筆墨而留詩相贈。魏以前常見到,那些詩人為帝王寫詩,少見以詩情贈友,而從曹植開始,一首又一首指名道姓地送給朋友的詩。
  
  《三國演義》將這段來龍去脈講得驚心動魄。
  
  臨淄的使者向曹丕告密說:“臨淄侯日與丁儀、丁M兄弟二人酣飲,悖慢無禮,聞使命至,臨淄侯端坐不動;丁儀罵曰:‘昔者先王本欲立吾主為世子,被讒臣所阻;今王喪未遠,便問罪于骨肉,何也?’丁M又曰:‘據吾主聰明冠世,自當承嗣大位,今反不得立。汝那廟堂之臣,何不識人才若此!’臨淄侯因怒,叱武士將臣亂棒打出。
  
  曹丕聞之,大怒,即令許褚領虎衛軍三千,火速至臨淄擒曹植等一干人來。許褚奉命,引軍至臨淄城。守將攔阻,許褚立斬之,直入城中,無一人敢當鋒銳,徑到府堂。只見曹植與丁儀、丁M等盡皆醉倒。許褚皆縛之,載于車上,并將府下大小屬官,盡行拿解鄴郡,聽候曹丕發落。曹丕下令,先將丁儀、丁M等盡行誅戳。丁儀、丁M,沛郡人,乃一時文士;及其被殺,人多惜之。
  
六、“以翰墨為勛績、辭賦為君子”的悲情
  
  曹丕死后,曹睿雖然仍舊推行曹丕對待諸侯王的既定政策,但多少有些緩和。其對待曹植,也有一些寬大的姿態。有一件事可以說明問題,即《明帝紀》裴注引《魏略》說曹睿親征之時,京師訛言,有云帝已崩、從駕群臣迎立雍丘王云云,而曹睿對此,竟不加究問。若在曹丕,對于此事,是必追查的。倘一追查,則曹植當為禍首,恐是不能或免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植的處境相當危險。雖然曹睿暫不究問,卻也難免把他看作危險之源。為曹植計,他在這時應該更加收斂,盡力韜晦,以自保全。但曹植實在缺乏政治頭腦,就在這樣的時刻,他卻上了一篇《求自試表》。表中大講“古之受爵祿者”,“皆以功勛濟國,輔世惠民”,而自己卻“無德可述,無功可紀”。因此,希望得到一個軍職,以便效忠疆場,為國立功。他說:竊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發之功,以報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詔,效臣錐刀之用,使得西屬大將軍,當一校之隊;若東屬大司馬,統偏師之任,必乘危蹈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為士卒先。……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于事,死無損于數,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于白首,此固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這樣的言辭是相當激切、這樣的感情也是相當誠摯的。曹植在這里表白的建功立業之心,本來可能遭到曹睿的疑忌,但也許因為他是發于至誠,毫無虛飾,所以此表上后,曹睿對他依舊優容。
  
  太和三年,他又得徙封東阿。在這期間,曹植的處境比前時有所改善,他的心情也有些好轉。雖然不再“任性而行”,但說話卻比較隨便了。太和五年,在《求通親親表》中,曹植繼續請求任用,為國建功。話說得更加激切。他甚至說:臣伏自惟省,豈無錐刀之用!及觀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為異姓,竊自料度,不后于朝士矣。這話是說得不錯的,像他這樣的人材,如果身為異姓,確實可被重用;但正是因為不是“異姓”,所以才不能“拔授”。此中道理,曹植似乎并不真懂。嚴防同姓篡權,這是曹魏政權片面地接受了前朝的經驗教訓而定的決策。在歷代的統治者中,這樣的片面性都是不可避免的。曹植徒見其然而未識其所以然,所以如此絮絮多言。《陳審舉表》也是曹植此時寫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其中有這樣的話:臣生乎亂,長乎軍,又數承教于武皇帝,伏見行師用兵之要,不必取孫吳而與之合,竊窺之于心。常愿得一奉朝覲,排金門,蹈玉陛,列有職之臣,賜須臾之間,使臣得一散所懷,攄舒蘊積,死不恨矣。這一段話說得更加隨便了。作為諸侯王,最好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才使在上者放心。而曹植竟說自己熟知兵法,“行師用兵之要”,能與孫吳合。不但不自韜晦,反而露才揚己。這正是他以前曾說的“道家之明忌”,他這時竟明知而犯之。但曹植這時如此放言無忌,居然未遭殺身之禍,這不能不說曹睿為人確比曹丕溫厚,對于諸侯王的政策也確實比較溫和。
  
  在這篇《陳審舉表》中還有一段文字值得注意: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豪右執政,不在親戚。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茍吉專其位、兇離其患者,異姓之臣也;欲國之安、祈家之貴、存共其榮、沒同其禍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站在“公族”的立場,曹植這話是說得中肯的。從當時曹魏政權面臨的局勢看,這話也是說得適時的。曹植在宮廷的政治斗爭中雖然缺乏政治頭腦;而對于“豪右執政”,對于異姓“當權”,卻很有政治眼光。沒過幾年,曹魏政權即為異姓所代,他的這一番話可以說是不幸而言中了。但可惜的是,曹睿當時對于這一番話似乎并未重視,只是“優文答報”而已。與此同時,曹植還曾要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而“終不能得”。于是“悵然絕望”,
  
  4l歲時,曹植病死在陳留這個地方。死后被謚為“思”,取意“追悔前過”、“思而能改”,被認定是犯有錯誤的人。中國歷史上少了一個平常的政治家,畢竟多了一個遺響千年的文學家。
  
  曹植一生娶了兩位妻子,前妻崔氏,系名門之后,其叔父崔琰曾任曹魏尚書,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崔氏因“衣繡違制”,被曹操勒令回家并賜死。不久,崔氏之叔父崔琰又因“辭色不遜”被處死。曹植的后妻謝氏,曾被封為王妃,即史書中所稱的“陳妃”,他是曹植后期生活的伴侶。據說,她一直活到晉代,享年80余歲。曹植有兩個兒子,長子曹苗,曾被封為高陽鄉公,早夭。次子曹志,被封為穆鄉公。曹志,少而好學,才行出眾。曹植稱贊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曹植死后,曹志繼位,徙封為濟北王。司馬氏篡位后,曹志降為鄄城縣公,后任樂平太守,遷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后轉博士祭酒。太原九年(228)卒,謚曰定公。
  
  曹植一生所志,本來是要“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而不“以翰墨為勛績、辭賦為君子”的。但現在看來,他的勛績,卻仍在翰墨、辭賦之中。當漢魏之際,他是個才華特出的作者,詩賦雜文都達到了當代的最高成就,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一個貴公子,達到這樣高的文學造詣,是不容易的。這不僅因為天賦的才華,也不僅因為“生乎亂、長乎軍”的生活經歷,更重要的是因為處在名為王侯、實為囚虜的地位。只因有了逐臣的遭遇,才寫出了騷體的篇章。丁晏譽為“古今詩人之冠,靈均以后一人而已”,雖然不免溢美,但從騷人創作的傳統看來,曹植和屈原的處境確有某些相似,曹植的詩賦雜文也確有屈原作品的某些特點。司馬遷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曹植也是遭到譴黜,才寫出了“憤而成篇”的作品的。
  
    曹植著述的數量和質量,可稱建安作家之最。現存曹植詩、文、賦約130篇。前期以充滿豪情的《白馬篇》為代表詩作;后期典型詩作有《贈白馬王彪》,辭賦、散文名篇有《洛神賦》、《遷都賦》、《與吳季重書》、《與楊德祖書》等。曹植有許多被后人所稱道的警句,成為千古絕唱。他的作品別具一格,形式活潑,語言精煉,感情熾烈,妙趣橫生。曹植對后代文學影響巨大。唐代所看重的“漢魏風骨”,就首推曹植。鐘嶸《詩品》說曹植“骨氣奇高,詞華茂”,人們也都稱他為“建安之杰”。

網載 2013-09-10 21:24:32

[新一篇] 才華蓋世,無恥之尤。為人所不恥的唐代才子

[舊一篇] 托嚴正義,行娼嫉私的明末首輔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