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英年早逝的初唐詩人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公元676年秋,年輕的王勃乘坐一艘船,前往當時的交趾(今為越南境域),看望他的父親。他和父親已經許久不見,雖然同朝為官,然而父子卻是天涯海角,相居千里。數年不見的父親大人,不知須發又愁白了多少,王勃的內心里,充滿了無限的愧疚。 

  南中國海,干凈而純潔,在陽光的照射下,時而碧綠,倏忽深藍,美不勝收。王勃坐在船頭,心事如浪,隨波起伏。剛剛經歷了一場風波,隨著時間的推移,風波也已漸漸平息,王勃的心里,又恢復了往日的明凈,船兒劈波斬浪,如一尾魚,在大海的深處游弋,他從這暗藏激流的旋渦里,讀到了跌宕和搏擊;也從這洶涌澎湃的浩瀚里,讀到了磅礴與激情。 
   
  這個聰明過人的年輕人,并不知道,一場暗流,正從海底悄悄升涌。危險正在無聲地逼進。 

  為了這次相見,王勃準備了最為得意的詩文,帶在身邊,他要讓遠在南方的父親,閱讀評判自己的作品。剛才從秀色可餐、詩意如畫的江南來,王勃這幾日還在船上發奮用功,寫下了長長的華彩文章: 

  非登高可以賦者,唯采蓮而已矣。況洞庭兮紫波,復瀟湘兮綠水;或暑雨兮朝霽,乍涼風兮暮起。黛葉青跗,煙周五湖;紅葩絳花,電鑠千里……榮華息,功名惻。奇秀兮異植,紅光兮碧色。稟天地之淑麗,承雨露之沾飾。蓮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時…… ――《采蓮賦》 
   
  唐朝的風吹來了。秋季的南海,還仿佛是秀麗的江南,溫暖如春。王勃的才華在南海風的吹拂之下,文思泉涌,才華如展。在詩壇,“初唐四杰”向來被譽為開風氣之先的勇士。名冠四杰之首的王勃,更是才氣逼人,其詩文直如一股清新之風,撲面驚人,文采斐然。王勃的聰明是確鑿無疑的,他在文章里所展露出的才華,也確如筆下的奇葩――恰似一朵紅光艷麗的蓮花,“才有用兮用有時”對他來說,并不顯得夸張。 
   
  王勃家學淵源頗厚,祖父王通乃隋朝末年大儒(據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在入相前都曾師從之),叔祖王績也是聲名遐邇的山水詩人。但相比先人前輩,少年王勃似乎更顯得天資聰穎。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漢書)指瑕》以`其失。――《新唐書・卷二百零一》 

  九歲的孩子,不僅能讀讀古書,而且能寫得《漢書指瑕》這樣的文章,直指當年碩儒顏師古關于注解中的錯謬之處,這在當時,不啻石破天驚之舉,被目為“神童”。十七歲時便被授為朝散郎,沛王李賢聽說王勃奇才,幾次派人邀約,將他招入到府中來,聘為修撰,專門負責編書草文,甚得喜愛。 

  其時的唐朝,也恰如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舉國上下,到處顯現出經濟富庶、民生安定的初步繁榮景象。至少沒有了戰爭,幾十年間,人們的生活總歸要在平穩中不斷前進。而且隨著經濟的復蘇,文化的復興也同步并舉。新興的、激進的思想和意識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同,王勃便是這個時代潮流中的激進分子。他以一個文學青年的責任感,向當時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發出抗爭,其詩文革故鼎新,稱雄一時,以至于“每有一文,海內驚瞻”。自由的思想,清新的色調,明快的節奏,青春的朝氣,正逐漸取代暮色和寒流: 

  抱琴開野室,攜酒對情人。林塘花月下,別似一家春。――《山扉夜坐》 
   
  唐朝的春天,文藝的春天,說來就來了。王勃和他的朋友們,站在高高的山崗上,放聲歡呼,縱情歌唱。在一次送別友人之時,王勃輕輕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來,含英咀華,傳誦不衰。熱烈、奔放的情感,對于年輕人來說,真正是大海里永動不息的波瀾。 
   
  入王府后,王勃工作自是勤勉,編寫的書籍文章也都得到賞識。有一天,沛王與英王斗雞,看到兩個王子斗得不亦樂乎,一時興起,作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沛王也正兒八經地派人下戰書一樣送給了英王,文章寫得很好,十分精妙,于是宮內爭相抄書傳閱。此事不知怎么被唐高宗知道,文章擺到了龍案上,看看又是“血戰功成”,又是“割以牛刀”,這些字眼,不禁使高宗聯想起太宗時兄弟殘殺、朝政喋血的情景,以為此文有挑撥皇子間的關系之嫌,龍顏大怒,下令將王勃逐出王府。而且是要求不得逗留,立即啟程,以后也不能再進王府。 

  其實,唐時斗雞之風盛行,唐太宗時期,一個叫杜淹的小官員,因為獻了一首斗雞詩,暗喻李世民平定海內的戰功,結果很幸運的是,這首詩得到了太宗賞識,“嘉嘆數四,遽擢用之”,一直被提升為吏部尚書、參政議事等要職。后來的唐玄宗尤喜這行,幾乎亡國。到明代的張岱,還有閑情,仿王勃的這篇檄文,成立斗雞社,樂此不疲。 
   
  但一篇戲文,卻真實地斷送了大唐才子王勃的錦繡前程。 
   
  說到底,文學才華與政治才能是兩回事。王勃生于詩書之家,文采上可能自得家傳,加上用心頗專,才華是不必說的。可是,這樣的家族背景,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文學上的才能與政治上的不匹配。不做官還好,一做官便立刻見相。同樣關于斗雞的文章,人家杜淹得到提攜重用,王勃被斥出京城。優點有時也是缺點。王勃將才華全部投放在文學上,成了他致命的軟肋。王勃在文學上頗有建樹,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極不成熟的人,這注定了他后來的“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再后來,因為藏匿犯下死罪的官奴,又害怕事泄,將這個犯了死罪的家伙殺掉(王勃講義氣,但法制意識淡薄,而他平日又“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事發之后,按律當斬,巧的是朝廷大赦天下,免卻死罪,但其父受到牽連,被貶至遙遠的南國交趾縣(今越南境內)為令。年輕的詩人,屢遭官場飛來橫禍,又不善經營,從此義無反顧地步入江湖,此后朝廷雖多次征召,均稱病辭謝。 

  父親為了自己而遠貶南國,王勃怎能不悲傷?南海之上,一顆年輕的心靈還在不停的自責。除了文章能讓父親欣慰,其余的都差強人意。能讓父親感到驕傲的,也只有自己的文章。“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王勃表現的情緒,是貶抑后的苦澀,離京時的凄涼,他要把自己這幾年宦海沉浮、客游巴蜀的種種酸楚向父親訴說。父親嚴厲,卻是最好的知己。也許,這途中,唯一可以讓父親開懷的,是在來時途中作的一首: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滕王閣》 
   
  滕王古閣,一序傳千秋。在出行的途中,適逢滕王閣重建竣工,東道主洪州都督大宴賓客,并有意讓自己的女婿夸客揚名,早就囑其作好一篇序文。那日在席間,問有誰愿意為古閣重建賦序一篇,有點類似于今天的征文大獎賽,或者說文學選拔賽,眾人皆搖頭,卻不料半路上殺出個王勃來,與之斗文比才。一霎時,熱鬧的場景就更加熱鬧,一個有備而來,一個是即興為文,眾人的目光都落在年輕的王勃身上。但見王勃“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一氣呵成,直看得滿座大驚,嘖嘖稱奇。那個原先氣得吹胡子瞪眼的閻都督,見小年輕不知自己用意,氣得出來更衣,中途又偷偷讓人不斷將王勃的文章傳抄過來,等到讀到最后,一拍大腿,一躍而起。老夫子顧不得體面,從內房里出來,握住王勃的手:“真奇才,當垂不朽矣!”態度中肯,重新擺宴,喝得愉快極頂,挽留幾日,談文敘事。臨走時,大約還送了不少紀念品。 

  年輕的王勃不知道,這次出行,最大的收獲已經在那次宴會上成就了。就是在這篇文章里,我們讀到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妙文句。并且,在這篇美文之中,給中國語言寶庫留下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萍水相逢”、“漁舟唱晚”等二十多個成語。閣以文傳,文以閣名,王勃的名字便永久地與滕王閣聯系在一起。王勃更不知道,這篇文章,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大家地位。此后的李白于黃鶴樓賦詩、范仲淹為岳陽樓作記,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王勃的影響。后來的韓愈為此閣再次重建著文時稱,“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看看啊,連著名的韓愈同志,對能與王勃同作賦文都感到自豪。 
   
  天妒英才,風生水起。海上的風浪不知什么時候,越來越大。王勃驚恐地預感到了什么,但是,一切都太遲了,大海在發脾氣時,容不得人喘息,驟起的風暴打斷了王勃的暢想,他在途中許下的“愿承歡而卒歲”的愿望成了泡影,他在文中提到的“長接席而寡仇”的理念,還有“才有用兮用有時”的奮斗目標,連同他那瘦弱的身軀,被巨浪無情地吞噬。船沉,不幸溺水驚悸而亡。詩稿飄零,落入大海,莫非大海也想將他做為知己? 
   
  可憐一代匠才,魂歸大海。魄散珠胎淹沒,芳銷玉樹沉淪。 
   
  毛澤東在讀到清人所著王勃的史料時,加了很長的批語,“以一個二十八歲的人,寫了十六卷詩文作品,與王弼的哲學(主觀唯心主義),賈誼的歷史學和政治學,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發,賈誼死時三十幾,王弼死時才二十四。還有李賀死時二十七,夏完淳死時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青年人比老年人強,貧人、賤人、被人看不起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大部分發明創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們干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干勁的,也有發明創造。這種三七開的比例,為何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結論就是他們貧賤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干。” 

  才長命短,令人扼腕嘆息。一代才子,留給后世無窮的念想。當年的唐高宗,也是在事隔多年之后,發出關于王勃的沉重感嘆:高宗雖以斗雞檄斥勃,然心奇其文,欲召用而勃已死矣,喟然曰:朕讀《滕王閣序》至落霞聯及詩閣中帝子句,輒為掩卷者久之曰:真奇才也!――《青箱雜記》 
   
  唐高宗的后悔,已經并不重要。倒是王勃死后,素不相識的越南當地民眾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建立廟宇,可惜在二十世紀的一場戰爭中被美國飛機炸毀,只剩殘垣段壁,但塑像仍被保存了下來。這些,年輕的王勃一定沒有想到,也許應了他的那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話吧?而這句話,在今日中國的外事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并由當初王勃的個人情感,上升到了更為豐厚的邦交內涵。 

  唐朝是中國文化的一座大觀園。閱讀唐詩,我們往往顛倒順序,喜歡從盛唐再到初唐,這也很好,仿佛從百花齊放的大花園,回到她含苞欲放的早春時節。尋尋覓覓,但見春葉葳蕤,細看,一朵,一朵,又一朵……我將目光移向王勃。可是面對這樣早逝的青年才俊,遲遲落不下筆來。而且,在翻書查文期間,腦子里總是在一個勁地回想著他短暫而光華的一生。人生、生命、命運,真是欲說還休。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用青春證明了熱血,用短暫證明了永恒。

網載 2013-09-10 21:24:58

[新一篇] 落寞的智者,運籌帷幄,激流勇退的一代謀臣

[舊一篇] 董狐 春秋晉國太史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