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曲折性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目前只是理論上的構筑
  一、日本經濟界、理論界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構筑。
  80年代,特別是1985年日元升值以后,日本經濟迅速膨脹。國際經濟加速向“區域經濟合作化”方向發展,日本亟需在鄰近地區建立能與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相抗衡的屬于自己的“經濟后院”,從而對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想也開始具體化。1985年,日本經濟調查協會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研究,1987年3月提出《“東北亞經濟圈”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建議由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中國東北地區,俄羅斯聯邦遠東地區和蒙古共和國,建立一個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經濟合作區。
  “東北亞經濟圈”是日本提出“經濟圈”構想中的第三大圈。與“日本海經濟圈”,“環黃海經濟圈”及“渤海經濟圈”相互交錯,從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條件看,它是一個有著潛在經濟意義的“經濟圈”。
  日本提出“東北亞經濟圈”目的
  日本認為建立“東亞經濟圈”是既定方針,但容易引起美國反對,只得化整為零,先提出個小經濟圈,然后再同鄰近國家及地區設想的“經濟圈”連接,如將“東北亞經濟圈”同東盟自由貿易區及“銖經濟圈”之間連接,自然形成一個大經濟圈,作為自己的“經濟后院”與歐共體、北美自由貿易區相抗衡。其次,借助向外發展經濟合作解決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本雖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但其國內經濟的發展仍存在不平衡問題,以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經濟最發達,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地區是工商業發達地區,其它地區特別是日本沿海岸地區則是遠遠不及關東和關西地區發展水平。但日本海沿岸地區經濟發展又較鄰國經濟發展水平高得多,為此,由日本海沿岸地區加強同鄰國的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地區,俄羅斯聯邦遠東地區以及蒙古共和國的經濟合作,以其資金和技術與鄰近國家或地區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相結合,既帶動了對方發展,更能大大加快日本海沿岸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同關東和關西地區的差距。再次,提出“東北亞經濟圈”的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借助經濟合作打通由陸上通往中亞、歐洲的運輸通道。日本是一個以貿易立國的國家,既要進口能源資源,又要出口工業制成品,長期以來,運送這些物資主要依靠海運、航空運輸,運費貴。如果將出口中亞和歐洲的貨物由海路改為陸路,經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鐵路運送,可以縮短運輸時間和減少運費,從而降低商品成本,增強競爭力,大大有利于日本經濟國際化。
    二、韓國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構筑
  (一)“環黃海經濟圈”構想。韓國經濟60年代開始起飛后,一直維持高速增長。1962年-1981年的20年中,年平均增長率高達8.1%,國民生產總值由23億美元增至662億美元,增加近28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87美元增至1719美元,增加近19倍,70年代末期被列為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國家(ANIES)。1986年至1988年,經濟平均增長率又上升到12.7%,對外貿易也連續順差。[①a]但是,1989年以后其經濟發展開始遇到困難。一是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韓國對外出口最主要市場是美國,而美國由于經濟出現衰退,進口需求相對減少,同時,為減少逆差對韓國的進口實行限制,迫使韓國不得不設法開拓新的國際市場。二是國內環境變化影響,韓國工人工資由低變高,使工業制成品成本不斷上升。1987年以來,韓國工人工資增長率開始高于當年的生產增長率,從而使產品成本上升,企業需要向國外尋找廉價勞動力的投資場所,為此,從80年代中期,韓國便把目光瞄準中國市場,尤其是與其只有一海之隔的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更是其理想的目標。韓國財團認為,中國大陸是一個潛力很大的國際市場,韓中之間相互距離很近,經濟上互補性很大。1987年,韓國主要政界人士盧泰愚在競選總統演說時提出,若能當選總統,將與中國大陸發展經濟貿易,以其為據點,發展和完善韓國西海岸的產業基礎。盧泰愚當選總統后,韓國政府制定了一項“西海岸發展計劃”,成立了“西海岸發展促進委員會”。該計劃擬耗資250億美元,以中國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沿海城市為目標,最終實現“環黃海經濟圈”構想的藍圖。
  (二)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試金石--圖們江開發計劃
  韓國中央大學東北亞研究所所長金成熏在《東北亞經濟合作的展望與選擇》一文中指出:東北亞的中心是圖們江下游,是金三角,背后是世界上唯一剩下的資源寶庫,即俄羅斯聯邦的西伯利亞濱海邊區和中國東北地區。
    三、中國理論界關于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構筑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季崇威在《促進東北亞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一文中指出:關于東北亞經濟圈的地理領域和合作范圍,日本、韓國學者曾提出是“環日本海經濟圈”“黃海經濟圈”等設想。黃海與日本海是相連的,中國大陸東北部與俄羅斯聯邦、蒙古的邊境正在進行頻繁貿易與經濟合作活動,這些活動都應該與沿海地帶的國際經濟合作結合起來,構成整個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圈。東北亞經濟圈由三個經濟區域組成:
  (一)環黃海、渤海經濟合作區。它包括朝鮮半島、日本(主要包括九州地區)、中國的北京、天津、上海、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的沿海地區,以及浙江省杭州、寧波等地。主要合作方為:中國、日本、韓國。渤海是中國的內海,環渤海經濟區包括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及北京、天津、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等沿海17個城市,它們都是中國沿海對外開放地區,是“渤海金項鏈”。它們的地理位置優越,海陸空交通發達、腹地廣泛、自然資源豐富、重化輕紡工業和農業基礎較好,科技研究發達,是中國最有發展前途的地區。它與日本、朝鮮海空距離最近,一衣帶水之隔。現在即可通過天津港和大連港經過“歐亞大陸橋”與歐洲相通。蒙古共和國已與中國簽定了協議,以天津港為它的出海口。日本著名經濟學家金森久雄1991年在天津會議上說:東北亞經濟圈的形成先要有一個‘核’,環渤海地區正是一個‘核’,它所處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它應該成為中國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地區。
  黃海是渤海的外海,其西岸從遼寧省到浙江省杭州灣,占中國沿海地帶一半。江蘇的連云港是中國東部經新疆至哈薩克共和國阿拉木圖的新亞歐大陸橋的起點。長江經上海入海,上海浦東新區的發展,將會使上海成為遠東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以上海為中心的江蘇、浙江等長江三角州將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東北亞經濟圈將長江三角洲包括在內,可促使日本、韓國與這個地區進行更緊密的經濟技術合作。近年來,日本、韓國在環渤海地區、上海和長江三角州等地投資日益增多,證明了現階段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先從環渤海,黃海起步,是最為現實有利。
  (二)環日本海經濟合作區。它包括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聯邦遠東濱海地區和中國的吉林省,主要是在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中國和俄羅斯聯邦之間進行經濟合作。目前這一地區除了先進的雙邊交流合作外,最引人矚目的是以開發圖們江流域中、俄、朝邊境特區為中心的宏偉計劃。對此,1991.7-1992上半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組織有關國家在蒙古共和國烏蘭巴托、朝鮮平壤,韓國漢城和芬蘭赫爾辛基多次召開開發計劃協調會。1991年10月平壤會議上,中國、蒙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俄羅斯聯邦、日本六國專家組成了圖們江地區開發項目管理委員會,設立三個組處理開發貿易,投資法律機構問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已決定將圖們江“金三角”開發列入重點項目,計劃利用20年時間,組織300億美元投入,把這一地區建成類似新加坡國際自由貿易區。
  (三)中俄蒙內陸協作區。現在中國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共和國及俄羅斯聯邦遠東地區之間的邊境貿易和經濟合作項目頻繁,其規模日趨擴大,應該是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東北亞區域內各國在區域經濟合作理論上反映出的各國利益的分歧
  東北亞區域內各國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構筑的分歧很大,每一種理論構筑充分體現了各國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日本“東北亞經濟圈”“環日本海經濟圈“主要是以解決日本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其與美國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在貿易上抗衡的目的。從而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雁式”區域經濟合作。而韓國的“環黃海經濟圈”目的是為了發展韓國的西海岸經濟,開拓韓國在亞洲的廉價市場,緩解國內的經濟困難,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提出的有關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理論,充分反映了中國急需利用韓國、日本資金、技術加速開發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東北地區的目的,而且區域經濟合作要以中國為中心。俄羅斯聯邦提出的“大符拉迪沃斯托克經濟區”理論,充分反映了俄羅斯聯邦急于開發遠東地區的設想。由于各國在理論上構筑的利益表現差異,以至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上還未形成一個比較合乎整個東北亞區域各國共同長期利益的理論模式。日本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理論構筑較少考慮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俄羅斯聯邦的設想,而是更傾向于實現一個整個太平洋地區更廣闊區域經濟合作,以防止中國經濟增長給它在亞洲地區的領導作用帶來影響,但是日本十分注視美國對日本在亞洲作用的態度,所以日本有關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理論充分反映了這一矛盾心理。實質上各國在理論構筑上都想確立以本國為中心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因此,我們應認識到,在為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構筑過程中,任何扭曲和損害合作的企圖都必須避免,區域內每個國家不該有模糊、生疏和太離奇的想法,因為這種想法在短期內實現是不切實際的,無助于確立代表區域內各國的共同利益,共同發展的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模式。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性發展不夠充分
    一、東北亞區域內各國政治、經濟制度矛盾。
  從歐洲經濟共同體(EEC)和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等區域經濟合作模式來看,都是由于政治制度相同或相近的國家組成,而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各成員國政治制度迥然不同,并且實行了不同政治體制,這勢必導致實行不同的國別政策。超越政治制度、超越意識形態,實現區域經濟合作極為困難。日本的對外政策是與美國、歐洲經濟共同體主導國際新秩序,保持日美聯盟,同時穩定和發展日中關系,借助中國周旋于美國、歐洲經濟共同體、俄羅斯聯邦等大國之間,進一步擴大對亞太地區的權力,對俄羅斯聯邦關系既對話又抑制,吸取歷史教訓,防御俄羅斯聯邦在亞太地區擴展影響,并且以亞洲新興工業國和東盟為重點,在亞太地區推進以日本為主導的共同體,抑制可能出現的中國作用,這種戰略充分反映了日本的政治目的。韓國在對獨聯體和東歐經濟政策中,明確提出“要考慮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均衡問題,要積極探索與日、美的共同貿易,其投資的主要場所仍在與其政治政策相似的西方或非洲、拉丁美洲國家。”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關系中,政治化傾向十分明顯,用政治來制約經濟關系,日本、韓國、俄羅斯聯邦是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推行代表其政治制度的對外政策。這是制約形成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現實性發展的主要障礙。
  經濟制度不同,對外經濟開放程度不同,經濟運行機制不同。一般來說,制度不同的國家之間可以發展經濟貿易關系,但要形成區域經濟合作則是十分困難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和資本主義制度國家經營主體不同,不可能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更不可能實行協調一致的經濟政策,這也會制約區域經濟合作。
    二、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國家經濟規模和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性
  日本作為東北亞區域內的經濟大國。1988年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21,000美元,已超過美國,從1985年起日本已替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科技高度發達。韓國經濟也已進入亞洲新興工業國行列。1988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3600美元,[①b]科技也很發達。而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及俄羅斯聯邦遠東地區經濟相對落后,這種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自然導致經濟政策不同,產業結構政策不同,國民經濟支持外貿能力不同,相對吸收需求的能力不同。東北亞地區國家資源,產品等具有互補性、互求性、然而互補性、互求性實現要以各國經濟能力為基礎,經濟滯后國家需要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但必須考慮支付能力,對先進技術的引進要考慮本國的消化吸收能力,經濟發展過于懸殊,彼此間的互求和互補受到限制。日本政府迄今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沒有明確發表政府的意見,態度十分冷漠。
  東北亞區域內各國對外經濟發展格局有很大的差異性。從現在日本、韓國對外經濟關系分析,日本、韓國等國的對外經濟貿易重點不在東北亞區域。日本世界經濟戰略重心仍在西歐、美國,無論是貿易還是投資,其重心主要集中在西方發達國家,西方是日本的第一線。日本在北美和歐洲的直接投資比在亞洲增長得快。1981年,日本對亞洲的直接投資占總投資的約37%,是日本最大的對外投資對象,該年度對美國的投資不過占26%,對歐洲的投資占9%。到1989年,亞洲占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額降為12%,而流入美國的投資額增加至近48%,同時有2%投入到加拿大。到1989年,日本跨國公司在美國和歐洲投資共增加到占其海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0%。[①c]這種地區投資重點的明顯轉移,反映了日本企圖通過增加對歐美國家的投資,一方面盡量占有這些國家的高度發達的繁榮市場,另一方面意在充分有效地利用當地豐富的技術資源,總的說是“市場獲取”與“資源獲取”兩種戰略的結合運用。即使日本在亞洲直接投資,也傾向于新興工業化國家,而不在東北亞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可以預見,整個90年代,日本將繼續保持上述投資趨勢與主要戰略重點。但是歐洲經濟區域化和北美經濟區域化形成使日美、日歐貿易磨擦仍不斷加劇,迫使日本世界經濟戰略重點的東移。另一方面,亞太地區仍是21世紀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這也是日本經濟戰略東移的利益驅動因素。但日本經濟戰略東移不是一次到位的,而是分步展開的。第一步是移向東南亞,第二步東北亞,所以,東北亞是日本經濟戰略的第三線。日本在東北亞地區沒有實質性的經濟開發投資,因為日本所考慮的是在東南亞的近期經濟政治利益,而東北亞地區還未形成有利和有效的投資環境。
  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地區,1991年底,按行業和地區劃分,韓國在國外直接投資金額:向東南亞制造業投資498項,6.9877億美元,從投資項目數量看屬于投資最多的地區;其次是向北美貿易業投資242項,4.9172億美元;再次是對東南亞貿易業投資187項,6650萬美元;向北美制造業投資110項,7.0483億美元。[②c]從行業上看,這些都是超過100項的投資市場,它們是韓國一直視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地區,而且今后也是不可缺少的出口市場。因此,韓國雖然要繼續謀求發展這些市場,但又要從冷戰狀態下形成的對美日依賴的經濟發展模式中解脫出來,以用鄰近地區的經濟資源結合來推動韓國經濟發展,穩定朝鮮半島局勢,也是韓國日趨重視的問題。然而韓國在東北亞區域的貿易投資仍然很遲緩,關鍵是東北亞地區是一個“差別很大的集合體”,而且整個地區發展水平相對低下,只能強調在開發前景方面是有潛力的,最大困難是各國對本地開發意圖都存在微妙的差異,所以,在東北亞地區“市場機制成果”不明顯的前提下,韓國不會主動進行大量投資以促進開發的。而1988年以來,韓國對東南亞市場的投資迅速增大。
  韓國自80年代以來,制造業投資市場和整體投資地區主要在美國、北美、非洲和東南亞地區,而不是東北亞地區,并將繼續保持這種投資趨勢。(見下表1、表2)
     表1.制造業投資市場的前10個國家 (萬美元,%)
 國名或地區名   項目數    金額       構成比例                        項目數   金額 1印度尼西亞   210  46,800   20.7 20.2 2中國      151  14,100   14.9  6.1 3美國      115  55,700   11.4 24.1 4菲律賓      82  12,100    8.1  5.2 5馬來西亞     69  14,900    6.8  6.4 6泰國       67   9,400    6.6  4.1 7斯里蘭卡     47   5,700    4.6  2.5 8危地馬拉     28   2,600    2.8  1.1 9香港       18   1,500    1.8  0.6 10洪都拉斯    17   1,800    1.7  0.8  小計       804 164,600   79.4 71.1  其他       209  67,000   20.6 28.9  合計     1,013 231,600  100.0 100.0
  資料來源:《1992年國外投資統計年報》,韓國銀行外匯兌換管理部,漢城,1992年。
        表2.按地區和投資比例劃分的對外投資結構
  (附圖 f8954t4.JPG
  資料來源:《韓美間直接投資結構和投資環境的變化》,金南斗著,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漢城,1991年。
  由此可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由于日本、韓國資本流向滯后,還缺乏利用產生的機會所必需的資金,缺乏超越國境的國際民間和官方資本合作,具有投資欲望的人還要考慮不穩定的供給和利益分配的不可靠性,缺乏基礎設施及訓練有素的勞動力,合作資本的缺口阻礙了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性發展。
    三、東北亞區域各國存在由于歷史障礙形成的種種難以解決的問題
  東北亞區域國家和非東北亞區域國家的美國,都清楚地意識到確保該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是極其重要的事情,也深知非針對性的軍備更新同樣具有引發大規模軍備競賽的危險。然而,由于各國在亞太地區的不同地位、作用和所處的特殊環境以及對潛在的實力與平衡關系演變的判斷的不確定性、各國都認為自己所奉行的加強國防的安全政策是非常有效的,重要的。這就導致了東北亞地區安全合作一直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①d]
  東北亞區域安全狀況是脆弱的、不穩定的和緊張的,必然會影響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性發展。
  1992年10月21-22日,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和上海社會科學院亞太所聯合舉行“新形勢下亞太經濟合作”國際學術討論會,韓國漢城大學的鄭正佶教授指出“東北亞國家間未來政策關系前景不明,故對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持模棱兩可態度。”[②d]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最終實現,將是一個長期曲折的蛻變動態過程
    一、世界性區域經濟合作的艱巨性,曲折性
  世界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是戰后出現的新現象。8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合作趨勢顯著加深,當前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趨勢。各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由彼此孤立與阻隔趨向相互聯系與依賴,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也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和平衡導致的必然規律。但這種聯系與依賴不可能完成于一夜之間,而是必然有一個由遠及近,由疏到密的逐步發展過程,從周邊國家的聯系開始逐步擴大,走向區域整體共同發展,這是一個符合事物發展特征的一般規律的。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區域經濟合作是一個不斷變動著的蛻變動態過程,當代世界性經濟合作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始終處在不斷發展的變動的動態過程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東西歐、北美、拉丁美洲、非洲出現過許多形式的區域性經濟合作模式,但其規模、內容、內部一體化程度差異很大,半個世紀歷史證明,以商品貨幣關系維系的區域性經濟合作過程,絕不可能穩定在靜態水平上,要么瓦解,要么發展。
  歐洲經濟共同體作為區域經濟合作的典型模式,從50年代至今一直處在擴大、發展,不斷處在向新的規模,新的一體化蛻變的動態之中,歐洲經濟共同體一體化過程中出現種種困難和曲折,是一個曲折的蛻變過程。區域經濟合作化是一個多形式、多層次、多組合的發展過程,很難斷定一個“完成時間或標志”,關鍵在于使每個階段經濟合作的形式發展到更高形式的現實性是否發展、充分、完善,是否有突破的可能性。1952年,由法國、意大利、前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保6國建立的煤鋼共同體至80年代歐洲共同體建立再至90年代歐洲共同體統一大市場建立,一旦現實性完善,區域經濟合作必然會由低級向更高級的形式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是必然的趨勢,難以斷定靜止在多大規模及何種程度上,所以,世界范圍區域經濟合作化是一個長期曲折蛻變的動態過程。
    二、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目前只是處在松散狀態。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仍處在非常低水平的合作階段上,從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形式上分析,低水平的合作僅是非集團組織的,非一體化的商品貿易、資金技術交流、勞動力流動以及資源開發、旅游和其它各種交流。合作規模也只以在有限的雙邊之間進行。也可能出現多邊合作,但不會有突破性進展,至于諸如關稅互惠、市場自由化、資源共享、技術流通、乃至資本、商品和勞動力自由流動、產品標準化、貨幣一體化、匯率政策協調、貿易政策協調等高層次的一體化經濟合作,對東北亞區域來說,不但在整體規模上現在還根本難以想象,即使雙邊關系內遠沒有實現的條件。
  從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長遠趨勢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不可能建立類似歐洲經濟共同體那樣緊密的經濟共同體,由于日本為保護它的全球性經濟利益,主張搞開放型的自由貿易體制以抗御經濟集團化,中俄兩國又只有一部份地處東北區,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不可能是排它性的經濟合作,而是開放的,松散的地方性區域或幾個邊境地區的某個組合區“次區域”的組合體。
  從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開發圖們江“金三角”的例子來分析,以“次區域”或“小塊區域”的松散、交叉、雙邊式、多邊組合區域的開發,更具有實際意義。俄羅斯聯邦提出建立“大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區”,日本提出“環日本海經濟圈”,韓國提出“環黃海經濟圈”等,已充分說明由于東北亞區域是一個沒有契約關系,也沒有統一管理體制的松散市場,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現在只是處在松散的低水平合作狀態,無論理論上的構筑,還是實踐上的探索。
  東北亞地區一方面是利益共同性因素的存在和增長,另一方面卻是妨礙共同性利益進一步發展的對立的矛盾依然起作用;一方面存在互補性需求,另一方面卻是滿足這種需求的實際能力相當有限;一方面是實現區域經濟合作的可能性和主觀意識都在增強,另一方面卻是這種主觀意識還沒有轉化為有效的現實行動,因此,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目前只能是一種低水平、松散的。關鍵問題在于東北亞區域各國關于經濟合作的主觀意識還沒普遍轉為強有力的現實行動,利益的共同性和需求的互補性,一般還只表現為一種離散過程,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結構性系統,因而它們還沒有能夠作為一種手段發揮協調彼此利益并維護共同利益的作用。這正是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在實踐上進程非常緩慢,而且規模小和形式上松散的潛在原因之一。綜上所述:東北亞區域各國不可能在資源、市場等方面形成一個排他性,封閉的區域經濟集團或區域經濟圈、而將形成開放型的分散式區域經濟合作。
  東北亞各國經濟上的異質和多樣性、梯度性,使該地區合作不可能建立在各國社會制度、政策、經濟體制完全統一基礎上,區域經濟合作將是松散的。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將不是以區內各國政策統一,體制一致來推動多邊經濟合作,而只能是以多邊經濟合作實踐來促進各國在政策、經濟體制等諸方面的協調。
  總之,由于東北亞區域是最開放、最松散、最活躍、最動蕩、歷史與現狀最復雜、又最具有潛力的區域,因而導致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性還沒有完全充分發展,還有待于歷史發展的催化。
    三、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過程將是一個由松散合作走向區域合作的蛻變過程。
  東北亞區域由于其經濟合作的現實性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還不夠充分發展。其合作形式和水平只能是由小范圍地區雙邊、多邊的非均衡經濟合作形式,通過擴大發展均衡的和完善的合作機制,使區域經濟合作現實性不斷充分、直至形成整個東北亞區域的區內組合的整體性經濟合作。生產要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關稅同盟形成,產品標準化,商品自由流動,人口自由流動等基于整個區域共同利益一致發展的真正意義上的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
  總之,任何一個新經濟格局的形成,都將在時代的蛻變中經受考驗,“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作為亞太地區的一個新的經濟格局最終能否形成,難以定奪,關鍵在于時代的蛻變能否使形成新經濟格局的現實性日益發展和充分完善。 
  注釋:
  ①a立早《東亞國家及日本關于東亞地區經濟圈的構想》天津[現代日本]1992年第4期,第17頁。
  ①b楊義龍、宋魁:《東北亞地區經濟格局及我省的對策》黑龍江[西伯利亞研究]1991年第3期
  ①c劉建華《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分析》 上海[國際展望]1993年第5期第9頁
  ②c[日本]笠井信幸《韓國的直接投資與東北亞》 日本[世界經濟評論]1992年7月號
  ①d劉嗚《論東北亞安全的相關因素及其前景》 [亞太論壇]1992年第6期第23頁
  ②d馬櫻《“新形勢下亞太經濟合作”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 [亞太論壇]1992年第6期第19頁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019-026F8世界經濟茆訓誠19951995 作者: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019-026F8世界經濟茆訓誠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25:43

[新一篇]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沖突分析

[舊一篇] 東北亞各國在未來世界經濟中的作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