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以關系的回顧與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5月下旬,以色列內塔尼亞胡總理將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這是中以關系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也將揭開中以友好關系的新篇章。
      一、中以友好源遠流長
  (一)兩國人民很早就有交往。中華民族和猶太民族早在公元二、三世紀就已有交往。據我國出土的東漢石碑記載,當時在皇帝的御林軍中有猶太人供職。這塊石碑目前陳列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中。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戈德曼·納胡姆猶太人散居博物館”中,有一個展示猶太人大流散的電動示意圖,圖示表明,猶太人于公元三世紀就來到中國。史書稱,到北宋年間(公元960—1127年),又有很多猶太人來中國開封定居,人們稱其為“藍帽回回”,他們所信奉的猶太教則被稱為“一賜樂業教”。隨著環境的變化,歲月的流逝,這些猶太人在宗教信仰上逐漸“儒化”,并不斷與漢、回、滿等民族通婚,最后與中華民族就逐漸融合了。
  (二)中國曾在關鍵時刻保護過猶太人。19世紀末,在反猶惡浪的沖擊下,一些俄羅斯猶太人向中國東北遷移居住,其中一部分沿著海岸又向南到達天津和上海。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又有一大批猶太人來到中國。30—40年代,為躲避德國納粹的迫害與屠殺,約有3萬歐洲猶太難民先后來上海避難。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他們又先后遷居以色列、北美等地。中國是二戰期間少數幾個保護了猶太人的國家之一,對此猶太人一直懷有感激之情。
  (三)中、以兩國很早就有建交的愿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8年剛建國的以色列即于1950年1月9日正式宣布承認新中國,成為最早承認中國的七個非社會主義國家之一,也是最早承認中國的中東國家。當時,兼任外交部長的周總理曾致電以外長夏里特,感謝以對中國的外交承認,并希望兩國建立外交關系。但由于以政府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兩國建交失之交臂。同年10月朝鮮戰爭爆發,以追隨美國,中以建交事宜擱淺。50年代中期后,阿拉伯民族運動風起云涌,巴勒斯坦問題日益突出,阿以矛盾明顯激化。中國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義斗爭,這樣中以發展關系就難有可能了。80年代初期,阿拉伯國家召開了非斯會議,承認以色列有“生存權利”,阿以關系出現緩和。中以關系從此開始解凍,雙邊經濟、科技接觸逐步增加。
      二、建交后中以關系迅速發展
  冷戰結束后,中東地區顯露和平曙光。1991年10月,阿以雙方在馬德里舉行了和平談判,為中以建交提供了新的契機。1992年1月24日,中以雙方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建交6年來,兩國關系發展迅速,雙方在許多領域積極開展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高層互訪頻繁,政治關系發展良好。1992、1993年,以前總統赫爾佐克、已故總理拉賓先后訪華。1997年2月以前副總理兼外長利維訪華,8月內塔尼亞胡總理訪日途經北京,與李嵐清副總理會面。今年4月,以前總理佩雷斯訪華。1994年鄒家華副總理訪以。1995年10月,江主席在紐約出席聯大時會見拉賓。1997年2月、12月李嵐清副總理和錢其琛副總理分別訪以。兩國部長級的互訪更是相當頻繁。截至目前,以工業與貿易部、財政部、經濟與計劃部、住房部、教育部、旅游部、能源部、農業部、通訊部等近十余位部長相繼訪華,我農業部、電力部、衛生部、教育部、外經貿委、科委、計委、體委等部委的部長和主任也先后訪以。這些訪問極大地促進了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
  (二)經貿關系發展較快。1、雙邊貿易額逐年增加。貿易額由1992年的0.5億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3.56億美元,5年間增長了6倍。以色列主要向中國出口高技術設備,如電訊、醫療、農業設備和化工產品。中國主要向以色列出口紡織品、鞋、食品、化工品和機械設備。2、雙方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和諒解備忘錄。1992年10月,中、以簽署了互相給予貿易最惠國地位的協議。1994年雙方還成立了經貿混委會,每年召開一次會議以促進雙邊經濟關系。1997年在該混委會下又組建了農業、電子、通訊、醫療4個分委會。除此之外,兩國還簽署了財政議定書、避免雙重征稅協議、保護投資協定、海關合作協議、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和科技合作協議等十幾項合作協議。3、以色列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和聯合投資持續增加。截止去年底,以在華投資項目59個,協議金額9169萬美元,到位金額3189萬美元。目前,以色列已在中國建立了10余家合資企業,其中有生產光纜的上海申光通訊實業公司、生產電訊與有線電視設備的天津艾爾比特公司、經營海運的中國基姆運輸公司、生產食用油的埃森綠寶公司和從事房地產開發的北京堂皇公司等等。4、勞務合作順利。迄今中國在以勞務人員達3600多人,每年創匯約2500萬美元。5、兩國省市級經濟聯系也有所加強。兩國已有20對城市結成友好城市。
  (三)科技合作不斷加強。1994年中、以聯合投資470萬美元在北京通縣永樂店興建的示范農場,是兩國農業技術合作的成功范例。根據協議,中方負責提供土地、水源、能源等,以方負責派遣專家,提供種子、設備和技術。目前,該示范農場已建成投產并開始贏利。在其帶動下,一批中、以合作農場已在上海、陜西、云南等地建立起來。1994年中、以還在北京農業工程大學聯合建立了一個農業培訓中心,至今已為中國培訓600多名農業專家,近50名以教授來過這里進行教學和研究活動。1995年兩國設立了科學研究基金,鼓勵和資助兩國科學技術合作項目。另外,雙方還商定在天津興建以高科技工業園區。
      三、中以合作前景廣闊
  (一)中以加強友好合作條件有利。
  1、雙方有加強合作的良好基礎和強烈愿望。如前所述,中以友好源遠流長,猶太民族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形象,中華民族因在猶太人最黑暗的日子里向他們伸出過授助之手,兩個民族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誼,從而縮短了兩國在地理上的距離。與此同時,由于中以友好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因此雙方都有加強和擴大雙邊關系的愿望,兩國政府也都積極推進中以關系的發展。
  2、雙方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以色列擁有高新科學技術,在農業、通訊、醫療設備和環境保護等方面處于世界先進地位。中國正在努力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以色列的這些優勢如能為我所用,將收到巨大的積極效果。但是,以色列自然資源貧乏,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同時對日用品、紡織品、食品和一般機電產品等也有一定的進口需求;而這些正是中國的強項,中國均可助其補缺。
  3、雙方都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從以色列方面看,首先,以色列國內政治局勢比較穩定,加上中東和平總體趨勢不可逆轉,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與以開展經貿合作具有較好的政治條件;其次,以色列盡管人口少,但經濟規模不小,總體經濟形勢較好,1997年其國內生產總值為947.7億美元,人均1.6萬美元,90年代以來經濟年均增長率為5%;另外,以色列經濟法規比較健全,并制定了一系列優惠外資政策。從中國方面看,經過近20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目前,中國政局穩定,社會安寧,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因此,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認識到,中國是理想的投資場所。
  (二)中以在農業、貿易和科技等領域有著很大的合作潛力。
  1、農業合作。以農業以“高效、優質”享譽世界,在抑制荒漠化、發展生態農業、土地綜合利用、節水灌溉、高效化肥、低毒農藥、溫室栽培、基因工程和糧食倉儲等方面的技術均名列世界前茅。它的人均耕地僅1.14畝,農業人口只占全國總人口的4.2%,但平均每個勞動力可養活90個人。在中國,農業具基礎地位,黨和政府始終把穩定和加強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近年來,中國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滿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糧食需求,然而,仍面臨著如何“高產、優質、高效”發展農業的問題。因此,以發展農業的經驗和技術非常適用于中國,中國也愿意與以開展這方面合作。在過去幾年中,農業合作一直是中以合作的重點,并已取得一定成績,相信兩國今后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在該領域的合作。
  2、貿易合作。以實施的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居重要位置,1997年進出口總額為501億美元,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2.9%。近年來,為促進出口、刺激經濟發展,以色列積極在東歐和東亞開拓新市場。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這個擁有12億人口的巨大市場越來越受到以色列的重視。另外,以與美國、歐共體等西方國家都簽暑了“自由貿易協定”,互免一切關稅和貿易限制,中國在與東南亞進行經貿往來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因此,中以兩國若在這方面加強合作,如聯合建立一些合資企業,其產品將具有向西方或向東方出口的優勢,從而可間接擴大兩國的出口。
  3、科技合作。中國共產黨十五大明確提出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加快實現高技術產業化,“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以色列在這方面具有很多優勢。多年來,以色列走的就是一條成功的“科教立國”之路,始終把高科技工業作為發展經濟的龍頭,已有不少門類居世界先進地位,如電子和化學工業、先進材料、生物技術、計算機軟硬件、大規模集成電路、替代能源等,同時還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與管理人才;高技術產品在出口商品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在這一領域,以色列可為中國提供許多經驗,并可在很多具體項目上與中國開展合作。
  然而,中以關系也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中東和平進程呈現出的曲折性,二是臺灣當局的破壞。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有著傳統的友誼,中國一向支持維護阿拉伯國家的正當權益,因此阿以關系的好壞對中以關系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中以建交曾得益于阿以關系的緩和。但是,自去年以來,中東和平進程卻一直停滯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險。若這種狀況繼續下去,無疑會給中以關系帶來消極影響。另外,臺灣當局推行的所謂“務實外交”對中、以關系構成直接威脅。1995年4月,李登輝曾企圖訪以,未能得逞。但臺并不死心,仍把以作為向中東進行“外交滲透”的主要目標之一。對此,中以兩國政府都應保持高度警惕。
  
  
  
現代國際關系京20~22D6中國外交陸西亞19981998 作者:現代國際關系京20~22D6中國外交陸西亞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25:45

[新一篇] 中介思維——現代西方哲學的根本特征

[舊一篇] 中俄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解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